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阅读:4269回复:3

[精品转贴][转贴]【电影手记】永远的“偶声”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8-13 15:38
  http://article.rongshu.com/viewart.rs?aid=3214035

【电影手记】永远的“偶声”(社团推荐)    


  2005年4月22日凌晨,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配音演员尚华悄然辞世。有人说,尚华去世了,电影配音艺术死了。
 
  没有人批评这种说法言过其实。在许多观众心中,随着邱岳峰、毕克、尚华等著名配音演员的去世,以及童自荣等老一辈配音演员的渐渐淡出,配音艺术的黄金时代已经悄然成为记忆。很多观众,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一代,随着英文水平的不断提高,已逐渐养成了欣赏原声影碟的习惯,有些人甚至提出,要取消电影配音,转而用字幕代替。难道译制片市场真的穷途末路了?

  可是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国内银幕正处在译制片的辉煌时代,作为中国译制片梦工场的上海电影译制厂,陆续译配了一批优秀的外国影片,如《虎口脱险》、《简爱》、《佐罗》、《悲惨世界》、《追捕》等,风靡了中国的整个娱乐市场,也让邱岳峰、毕克、尚华、李梓等一批配音演员的声音成为观众心中的“偶声”。

  “我对那个时代的天才配音演员心存感激,他们就像是文艺体制内一小片‘编外’的天空,从空中散播着人性的声音。”著名画家陈丹青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到。

  曹雷也曾感叹地回忆过当时译制片受欢迎的情形:“《卖花姑娘》放映时,那真是人山人海,真的挤死人,甚至连夜排着队买票。”

  的确,在那个年代,观众对“偶声”们配音的角色简直如数家珍,几乎只要一听到声音,就能准确报出配音演员的名字,其痴迷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今日的追星族。据说童自荣每天都要接到几封观众来信,其中有许多是女孩子的情书。

  聆听广播录音剪辑及朗诵译制片里的台词,也是当年的流行风尚。无论是朗诵比赛还是晚会,我们都能听到各种版本的《简爱》对白,无数人热衷于模仿李梓的声音、腔调,甚至反覆背诵简爱那段经典的爱情宣言。

  我本人就是听电影长大的。许多外国电影虽然没看过,却通过电台和空气在年幼的心底植下了根。我至今都无法忘记《简爱》中罗切斯特在英格兰的星空下高喊出的“简!简!”。虽然我已无数次看过同名的小说和电影,但仍然渴望再一次经历那种由邱岳锋的配音所真实传达的对爱情痛彻肺腑的感觉:“你长得不漂亮,就不要太挑剔...见鬼!简,你不是说过要结婚吗?…那么早晚有个傻瓜会找到你…”

  这些脍炙人口的段落,我和太太至今能够异口同声地背出,甚至有时还被借用来相互揶揄。《叶赛尼亚》中叶赛尼亚与男主角见面时的那段经典台词:“喂,当兵的!…”,一直伴随我俩从相识走向爱情,再走向婚姻的红地毯。

  应该说,电影配音艺术,其实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再创造,同时也是一种表演艺术。一部好的译制片,除了要有一个好的译本,传神地表达原作的语言艺术韵味外,还需要译制导演的艺术再创造和译制演员的语言艺术创造。配音质量的好坏,与翻译和导演的创作态度、水平紧密相关。除了要了解异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剧本和人物形象,在制作过程中,还要经历翻译、初对、复对、配音、鉴定、补配、混录等七道工序。一部译制片的完成,通常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期间从导演到配音演员、翻译,每个人都要非常用心地投入。上译厂的老厂长陈叙一曾经说过,电影译制要“原汁原味”:“有两件事是要天天下工夫去做的。一,剧本翻译要‘有味’;二,演员配音要‘有神’。关键是要下功夫。”

  乔臻说,配音是用我们的声音、语言和灵魂来塑造形象的,而且去塑造别人已经塑造好的形象,这跟一个演员利用自己的整体来塑造一个形象是不同的。

  现在仍然对老译制片念念不忘的人们,提到从前,开口闭口必提邱岳峰,提毕克。说起上译厂的那帮人,几乎可以认为他们是一群专为配音而生的人。经典译制片《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毕克的波洛,邱岳峰的雷兹上校,乔榛的赛蒙,李梓的林内特,刘广宁的杰基,丁建华的女仆,童自荣的马克思主义者,赵慎之的富孀,苏秀的黄色小说家,每个名字都如雷贯耳,他们的声音把一个个人物刻画得那样活灵活现,以至这些人后来都被誉为中国的“偶声”。在他们当中,英年早逝的邱岳峰,可堪称是配音界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代表着中国配音的最高水平。这位声音独特的配音大师完美地诠释了“传神”二字。一位老艺术家在评价他时用了这么句话:“他连一声叹息都是角色的”。因此对于他的过早离世,世间多是扼腕叹息的声音。

  从译制片市场的现状来看,配音艺术的辉煌仿佛已成昨日黄花。随着老一辈配音演员的去世或隐退,配音行业已从“偶声时代”过渡到“棚虫江湖”时期。一方面,蓬勃发展的电视与网络业,尤其是无孔不入的原声盗版影碟,抢走了很多观众;另一方面,明星市场及成本效应,导致现在的配音工艺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在近期上市的译制片中,你甚至基本看不到有演员在对口形。很多影视明星于百忙之中做起了配音“兼职”,虽然当中也有徐帆、张国立等成功的例子,但令人怀疑的是,除了因为没受过专业训练而力不从心外,这些明星能有多少时间、精力投入到配音这项“副业”当中去呢?

  但我们似乎不能断定配音本身就再也没有市场了。许多欧美卡通片,人物角色都是通过演员配音来表现的,却一样抓住了亿万观众的心。从国内来说,目前能毫无语言障碍观看原版片的观众,毕竟还只是少数;即使是英语水平不错的观众,对原版电影对白中许多俚语、俗语、成语等,在语速较快时,也不一定能听懂;而至于非英语的原版片,能听懂的人就更少了。因此,我们说,配音译制片并不是真的穷途末路,问题是你怎么去看待,问题是业者是否真的肯在“艺术创造”方面用心。

  不管今后中国的电影配音艺术走向何方,我心中将永存一个梦想。我想用《追捕》中那句动人的台词来表达:“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一直朝前走,不要往两边看,走过去,你就会融化在那蓝天里。”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alvinpp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5-15
  • 网站建设奖
1楼#
发布于:2005-08-13 16:17
“他连一声叹息都是角色的”。
不会世出的人.
   
2楼#
发布于:2005-08-14 18:22
可是中国目前的配音现状的确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总觉得仿佛一下子失去了光芒一样.
现在的配音不仅不敬业,而且也没水平.
3楼#
发布于:2005-08-15 11:40
不管今后中国的电影配音艺术走向何方,我心中将永存一个梦想。我想用《追捕》中那句动人的台词来表达:“杜丘,你看多么蓝的天,一直朝前走,不要往两边看,走过去,你就会融化在那蓝天里。”
 
 
     

这个结尾真叫牛啊!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