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阅读:1692回复:5

[精品原创][原创“网聚‘论文’”]——传承“陈叙一配音体系”的实践性精髓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06-26 10:20
 [原创]            传承“陈叙一配音体系”的实践性精髓
                       ——为“7•4网聚”抛砖引玉
     时值“中国配音网”的网友与配音老师会聚在即,请允许在下先“信马由缰”式地胡侃几句,不当之处权作饭后茶余哈哈一乐的笑料。
    “老上译”的辉煌期可归纳为“陈叙一体系”,其成功的要素之一是“她”的实践性。要说上译“青涩期”之时全国也是人才济济,“各庄都有高招”。但叙一老却能将文革中“首长指名、内参片内部观看”的这种自上而下的被动的译制工作-以“曲线救国”(不好意思,借用样板戏《沙家浜》的词汇比喻)的“绝技”演化为旨在架构中外文化桥梁、提供老百姓喜闻乐见形式而开拓出独树一帜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体例。(这当然也不能脱开“东影”草创时以苏联电影的译制的良好开端来评价。)一大批来自专业团体、包括电影话剧演员、上戏毕业生、基层工农兵、加上原厂内职工(像邱老还是从“牛棚”里被拉出来的)由“政治任务”集合于陈叙一厂长的统领之下,被调配成“油盐酱醋茶”和“生末净旦丑”的奇特全套人马,由这位“高级厨师”烹饪出色、香、味俱全的精神大餐,排演出眩目养耳的精致剧目,滋润着那峥嵘年月人们干涸的心田。今天,即使不熟悉那段历史的影迷也能从《出水芙蓉》、《红菱艳》、《鸽子号》以及阿尔巴尼亚革命影片的配音中触摸到这一日趋成熟的脉络,体验到老上译人“临深履薄”的艰辛。
    曾在1978年之前被这位“陈老头”安排跑了五年“龙套”的童自荣至今还感激、怀念这段经历,童老师著文时写道:“今天,当我想起陈老头,就会浮现出他伴同青年翻译、导演和口型员一起搞初对的情景。为了出一句神来之笔,陈老头也要绞尽脑汁……”“他既懂戏,又懂翻译,三教九流都接触过,知识面特别广,遣词造句又朗朗上口。做演员的都有这样的体会,配陈老头译的本子,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引自童自荣文章《咱们的陈老头》——发表于1998年第9期《电影故事》)
    以精工打磨而成就的大量精彩的译制片,造就锻炼了大量的配音领域的精兵强将,独领风骚。如果当时只用书生气的“请示汇报”的唯唯诺诺方式,而不是以对艺术的极端负责任为出发点,运用海派文化底蕴的智慧和“狡黠”,发挥上译的主观能动性,那结果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叙一时代”的译作,作为特定时期人们的一次“精神胜利”而永留大家心底,也被今天的影迷视作“译制经典”而陶醉。
    在叙一老身后的“后上译期”,许多人才纷纷流失,译制片辉煌难再。而不少以配音为第二生命的退至二线的上译中坚,则继续着“叙一体系”的实践性传统。像已退休多年的曹雷,她曾协助并应邀亲自执导了不少电影和电视剧的译配过程。在东视《可凡倾听》栏目里,我们能通过屏幕看到她一丝不苟地在“家庭工作室”操劳着。由她执导配音的国产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即将播映的“国产”电视剧《牛虻》里凝聚着她多少的心血啊!更有许多第一、第二代配音前辈培育出的配音新苗正在默默地实践着,奉献着,为明天的厚积薄发积极地储备积累着。
    举个相类似的例子,在海派文化的另一“诗歌”领域里还有一位男士在默默“荷戟独彷徨”(鲁迅语)地苦撑着,他就是上海电台《金话筒时间•星河诗会》的主持人陆澄。在全国的广电传媒的诗歌专题栏目纷纷下马之际,他仍执著地坚守“硕果仅存”的这一小块阵地,并能依托酷爱诗歌的“华集集团”老总的慷慨扶助,把上海图书馆的“诗歌朗诵讲座”、“诗歌朗诵会”办得精致生动。陆澄和他的好搭档陈然一起,汇拢了沪上一大批广播、戏剧、电影、配音界的“金银嗓子”,构筑了一道诗情画意的风景线。这套完整班子里,有我们熟悉的曾涉足或仍在电影配音领域劳作的孙道临、曹雷、孙渝烽、狄菲菲等译制元老和新兵,他们和众多的朗诵播音名人一起向广大的诗歌爱好者传递着美好情韵和“绿色”文化,也以大量的实践来拯救这一“濒危品种”,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这一举动也可作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国内电影译制业的借鉴良方。
    目前值得关注的动向:一个是有着长久历史和新生预备队的译制劲旅“八一厂”制片人王进喜麾下的新锐班底,根据《指环王3》译制过程中锤炼出来的日臻纯熟的运作方式正在显现她的蓬勃生命力,在竞争中能顽强生存的这种模式比较符合当今快节奏的文化需求;另一个就是像曹雷老师这样的“夕阳余热型”的独立操刀模式,这种仔细打磨脚本、调集精干队伍集中译配、并部部出精品的方式已逐渐被国内外业内权威人士看好并相邀,正凸现其不凡的实力。长影、北影的重新加入译制领地,“梦之队”的重整旗鼓,将有力地鞭策以“老大自居”的某品牌单位做出思考和抉择,否则将面临尴尬的境遇。
    随着“家庭影院”设施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居室,影视相关制品的相当浩大的需求是译制业重头考虑的话题,并已提上国内老总们的议事日程。制作音像制品中的译制精品必将成为国内外从事此行业团体争抢的美味蛋糕。多元化的休闲方式已从初期“饥不择食”的状况进入有选择的“精致回归”阶段,早期“棚虫”们的“草(台班子)配(音)”业已被中老年及“新新人类”唾弃。抓住这个契机,正当地进行融资,让一批曾淡出配音圈、在国内外“商海”搏击多年的、仍在日里梦间牵挂译制事业的有实之士重新回归,为他们打造施展抱负的平台,适时构建颇具实力的译配实体,并得到配音迷的“痴情”支持和参与,我等认为可算是“拯救”影视配音这个“中国特色”的独特文化体例的当务之急了吧?这总比整日价(被并无恶意的朋友讥讽为“孵澡堂”式的)喋喋不休地争论“老上译和‘后‘上译’的功过”、“南派和京派的利弊”的话题有意义的多。如果这一举措能实现,我想当是晚辈们对老厂长陈叙一呕心沥血营造过的译制片辉煌期最好的致敬,也是本文所提及的《传承“叙一配音体系”实践性精髓》的最实际的行动吧!
    以上文字就当作是一名普通的译制片爱好者献给“7•4网聚”的抛砖引玉的第一篇浅陋“论文”吧。
                                         弋舟    写于2004/6/25/19:00 :em15:
    [题图:译制的“中坚人物”孙道临老师、曹雷老师正在并肩朗诵。引自《上海电视》杂志,特此鸣谢]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大石头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6-09-22
1楼#
发布于:2004-06-26 18:27
[原创“网聚‘论文’”]——传承“陈叙一配音体系”的实践性精髓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2楼#
发布于:2004-06-27 09:36
[原创“网聚‘论文’”]——传承“陈叙一配音体系”的实践性精髓
    哈!老夫的“中庸之道”把“大石头”气噎了吧?不急不急,少安毋躁。俺可嗅到些新气息,也许到会场和老师私密交谈里会得些“准信儿”,让你稍许看到一些希望。
    回顾昨日辉煌,也不影响朝前看,所谓“砍柴不误磨刀功”,特定时期的不正常放到历史长河里看就是正常现象。如果电影译制行业自始至终都是一帆风顺的,都是尽善尽美的,那咱们恐怕也不会有那么大的“精神头儿”来论坛里争个口干舌燥了吧?唱颂歌就行,就像现在把老上译的片子奉为“神明”一样。其实那批影片也就像合金,合金钢就是因为元素成分“杂”才具有刚性和韧性,苦瓜有嚼头,光喝纯蜂蜜也会腻的(就像现在某些发音标准的影视译制成品)——这大概就是“对立统一”法则吧?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酋长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1-09-17
3楼#
发布于:2004-06-27 09:45
[原创“网聚‘论文’”]——传承“陈叙一配音体系”的实践性精髓
农民一天买100斤粮食挣不到200元,厨师卖一个菜赚上百元。上译厂显然想效仿农民的“高产”做法了,哈哈哈哈。
很喜欢上译厂。
小千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4-06-27 10:29
[原创“网聚‘论文’”]——传承“陈叙一配音体系”的实践性精髓
但愿一皱的想法能行。
朗朗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4-06-27 19:00
[原创“网聚‘论文’”]——传承“陈叙一配音体系”的实践性精髓
多年的阵痛后,新的模式该破土而出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