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华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04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阅读:2593回复:2

[精品整理]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浪潮电影”(《大众电影》2001年第8期)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10-05 15:22
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浪潮电影”

戴光晰  

 
  影片《第四十一》曾在我国银幕上公映过,但没放映多久,就被认为“内容有问题”而撤下来了。《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人与兽》也都已译制,后来审查通不过,也未能上映;而其他的前苏联“新浪潮”影片,从一开始很明确地就是作为“内参片”引进的 。
  1962年夏,我与汪洋、谢铁骊、林杉等同志去参加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时遇到格·丘赫拉依,他悄悄地问我:“听说我的几部影片都没能在你们国家上映,不知什么原因?”我按照出国前领导给我们的指示回答了他:“你的《第四十一》在我国上映过,但观众不喜欢,所以后来就不放映了,我们听从观众的意见。”
  50年代末、60年代初,一定级别以上的电影创作人员每周持证可以到中国电影家协会观摩外国“内参片”,而那时的内参片中,西方影片少,只有《广岛之恋》(法)、《在海滩上》(美)、《金屋泪》(英)等片,大多数都是前苏联和东欧的影片。《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等都是作为“内参片”与电影工作者见面的。  
  当时领导电影的陈荒煤同志很重视提高电影创作人员的电影文化素养。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除每周组织“内参片”观摩外,他还让中国影协分期分批地把电影创作人员集中起来,办为期一个月的读书会。读书会期间让创作人员静下心来阅读中外电影理论书籍,观摩“内参片”。每一期读书会他都到会讲话,强调有一些外国影片的思想内容可能不真实,但一些细节的处理却很感人。他说:“这叫做‘大不真实小真实’。对比之下,我们的影片则相反:内容是正确的,但说教多,缺乏真实动人的细节处理,所以没有艺术感染力。”荒煤同志还说:“有些影片你说它内容有问题,但它却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你简单粗暴地去批判它是批不倒的。你必须认真地了解它,甚至要批判地学习它的艺术技巧。”
  于是,荒煤同志让我们中国影协外国电影研究室选出一批苏联“新浪潮影片”来作为“反修影片观摩”。由此,《第四十一》《雁南飞》《一个人的遭遇》《士兵之歌》《伊凡的童年》《晴朗的天空》等影片都列上了名单。荒煤同志说要组织全国的主要电影创作干部认真观摩讨论这些影片。  
  为配合观摩讨论,荒煤同志布置中国影协的外国电影研究室把这些影片出成内部资料专集,每部影片出一个专集,专集要让人看到影片的原貌。因此,他让我们不要妄写批判文章,而是让我们把每部影片的文学剧本、镜头剧本、前苏联本国及世界各国对影片的评论文章统统译出来编入专集。如系从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那就把小说的译文也收入集内。我们一共列出了十几部这一类的影片。荒煤还让我们选择一批论述电影新观念的理论文章,出四本理论专集,并要求将它们在两、三个月以内完成。于是,我们外国电影研究室调兵遣将,集中优势兵力,任务一分派,每个人都日以继夜地赶译,还真是按时完成了任务。现在想起来,这一批资料出得很有价值,只可惜是作为内部资料出版的,印数只有1000册,且十年动乱期间,这批资料都被作为“修正主义大毒草”,无论是单位图书馆或个人拥有的,大部分被销毁,现在幸存的已不多了。
  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急剧恶化,双方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展开公开论战。在这一背景下,1963年初,中国电影家协会在上海主办了一次大规模的、历时近一个月的“反修影片观摩讨论”,外地各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人员也集中到上海,盛况空前。上海的不少级别不够高、未能参加这次活动的电影工作者每天都站在锦江饭店门口,希望能有机会进去观摩这些影片。中国影协第一书记袁文殊主持了这次活动,他带领我和当时的编辑、现为广西厂导演的吴荫循一起到上海协助他工作。观摩期间,荒煤到上海和创作人员一起讨论影片,他说:“修正主义的艺术所反映的生活并不是一切都是坏的,绝不可能连一点好的都不反映”,“我们不能说每一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有修正主义思想的毒素,也不能说凡是受修正主义思想影响的影片都不是好的。”
  情况正如荒煤所说的:简单化地批判这些影片是批不倒的。记得上海有一位女演员说:“我是流着眼泪看完《雁南飞》的,明知它是毒草,可还是禁不住流了泪。可见反动的东西,艺术性越强,毒害越大。”著名导演郑君里被指名在大会上批判《士兵之歌》,他来找我和吴荫循帮他出点子。他说:“《雁南飞》我还可以批判,但《士兵之歌》的主人公阿辽沙是救死扶伤的,表现很好,我实在批判不起来,这怎么办?”我立即把荒煤说的“大不真实小真实”传授给了他。我说:“阿辽沙这个人物是不错,但作者通过阿辽沙的眼睛表现了战争期间苏联国内的一些阴暗面,这不就是歪曲现实,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诋毁吗?”于是,郑君里就顺着这个思路去准备批判稿。现在看来,前苏联的这一批影片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是以人性的眼光谴责法西斯战争的残酷,表现战争与人类幸福的对立和不相容,这些影片贯穿着人道主义思想,而且艺术水平都很高。
  电影创作人员对待“讨论”的态度是很认真的。他们原则性地把这些影片批判一通之后,立即细致具体地分析影片的艺术处理。有好几部影片的几场戏得到了普通的赞赏,如:《雁南飞》中,鲍里斯临死前靠在一棵白桦树上,他的身子慢慢向下滑,眼睛望着急速地旋转着的白桦树梢,在旋转着的白桦树梢的背景上出现了鲍里斯想象他和薇罗尼卡结婚的画面,随后想象的画面渐渐淡去,白桦树梢旋转得越来越快,又戛然而止,银幕上出现了鲍里斯两手伸开倒向水洼的画面。又如:《一个人的遭遇》中,索阔洛夫和其他俘虏在采石场做苦役这场戏,画面上展现的是寸草不生的大采石场。疲惫不堪的、被折磨得身体虚弱已极的人们在凿石头。单调的、不断重复的凿石声塑造了一种音响的气氛。画面造型的处理更加突出了苦役的难熬:俘虏们捧着大石头一步步慢慢走上山去,另一队人在采石场的沟底走着,还有一队人在山脊上艰难地行进,身体极度虚弱的人还被德寇碰撞而滚下山坡。均匀的凿石声,均匀而沉重的脚步声,使人觉得这种法西斯苦役式的劳动永无尽头。再如:在《伊凡的童年》中的最后一场戏,也就是在伊凡最后的梦中,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一切都是那样纯净,那样光辉,只是在水边,在沙滩上竖着一棵烧焦的树。伊凡与一个小姑娘追逐着向水里跑去。这时,画面中忽然闪现了那棵烧焦的树,一片阴沉、错暗的阳光笼罩着它。这个隐喻性的画面非常富有表现力地让人看到:在伊凡的道路上竖起了一棵死亡的黑树。
  现在,每当我看到很多国产片中树梢旋转的画面时,我就会想起《雁南飞》;而看到主人公在画面中迈腿行走的慢镜头或黑白、彩色两组交替的画面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可见,观摩这些影片,对我国电影工作者还是有借鉴作用的 。
  前苏联的“新浪潮电影”推进了苏联和俄罗斯电影的发展,它对世界影坛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1楼#
发布于:2005-10-05 15:29
这篇norwoods转过:)
于华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04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2楼#
发布于:2005-10-05 15:41
似曾相似燕归来,大水冲了龙王庙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