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旁白的最佳效果
(作者:林如 原载于 1986-7-10《中国电视报》) 我是播音员,不具备演员所具有的语言技巧,吴珊导演确定由我配《阿信》中的旁白,我想,旁白的音色要区别于所有角色,特别是《阿信》这个剧里女角儿多,弄不好会混成一片。于是我就用自己生活中讲话的自然声音,而且不考虑它“美不美”、“亮不亮”。生活中的阿信是苦难连着苦难,坎坷接着坎坷的女性,我在叙述过程中,有时用的是很暗的色调,甚至稍有沙哑。例如阿信来到美容店,一时摸不透师傅究竟是不是肯留下她。这一段戏中有很多镜头是阿信在忙里忙外,我在叙述时,除注意体现她性格的坚韧外,还注意体现她心中的惶惑不安,用的不是“漂亮”的声音。再比如加代举行婚礼一段戏,尽管这是加贺店的喜事,但它是不幸的婚姻,也是加代终身悲剧的开始。我在描述“穿上了礼服”,“阿信为她梳上了岛田髻”的时候,语言色彩是暗淡的,以求与角色情绪的和谐一致。 从感情的角度来讲,我既不能“参与”过多,使人有“角色”感,又不能过于客观地叙述,必须贴近戏的情节。旁白的作用是帮助观众理解戏,有些话是情节的前后照应,有些话是角色的内心活动,有些话是渲染气氛和情绪,尽管“旁白”往往是好半天说一段儿,而且是在演员配好音之后再去“填空白”,但我还是抓住脚本,了解剧情的全部,尽量使自己能“跟戏”。不管戏的情节发展到哪里,我的情绪都应该跟得上。我每次开口叙述时,都不是光念字,而是从戏的情节里走出来。讲完以后,又把观众领进下边的情节里去,这样,观众就不会感到旁白是多余的话,是贴补丁,而是把它作为戏的一部分来欣赏体味了。 参加《阿信》的译制工作,我体会到:和谐,是旁白应追求的最佳效果,它也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 |
|
|
1楼#
发布于:2005-10-06 17:49
ding! 罕见的文章!再ding!
|
|
|
3楼#
发布于:2005-10-07 10:57
《城南旧事》和《边城》的旁白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边城》最后的镜头:冬,雪花零零散散地飘落,翠翠神色黯然地坐在没有客人的渡船上,这时画外音响起:……那个人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不再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