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另一件与配音有关的小事也值得一提,就是在朝鲜电影里,最坏的坏蛋是美国鬼子。他们在战争年代,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和平年代,是隐藏在幕后的最凶恶的敌人。他们狡诈残忍、油腔滑调、还有那么点好逸恶劳。基于这种认识,我特别喜欢《无名英雄》中陈光廷老师配的克劳斯上校和赵双城老师配的马丁,尤其是后者,太符合我对美国人的认识了。^_^。
大约在小升初那年,我看了一部叫《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南斯拉夫影片。在此之前,战争题材的影片引进并不少,但看过之后,总感觉反映正面战场就是枪炮齐鸣、血肉横飞。(印象最深的是一部名叫《伏击战》的阿尔巴尼亚影片,从头打到尾,最后好像是以游击队员死光光结束。这个印象可能有误差,内容雷同,千篇一律,都记混了。)反映地下斗争则是敌中有我,我中无敌,敌人离开叛徒一天也活不了。而在《瓦》剧中,既有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又有斗志斗勇的机智幽默。敌中有我,我中有敌。警察局长是我方特工,假瓦尔特是正宗的德国鬼子。端的把个十几岁的中学生看呆了,那感觉就一个字,爽。 此后不久,国家手里的遥控器开始放松,除了《山本五十六》、《啊!海军》、《军阀》、《黄海大海战》等几部,媒体公开批判的电影外,一般内参片,采取单位包场的方式“有组织观看”,俺老妈的职业是医生,常有人拿票孝敬,在不涉及颓废、哭哭啼啼,不涉及宣扬资产阶级玩弄女性内容的前提下,这些票通常都有俺一份。(这个条件在爹妈不知的情况下,也偶有放宽。)使俺有条件,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今天难以想象的“电影院”里“白”看了好多“内参片”,现在还能回忆起来的有《叶塞尼亚》(首都体育馆)、尼罗河上的惨案(同上),童版《孤星血泪》(内贸部礼堂,我曾经将记忆力里的台词画面,与黑白版核对过一遍,全然对不上,所以基本可以肯定,看的是彩色版。)蝴蝶梦(中科院某所小礼堂。)《舞台生涯》(中科院502所礼堂,须自带凳子的室内露天影院,类似经历在清华也有过一次,^_^)。邱版《大独裁者》、《红菱艳》(若未记错,此片是混进去看的。地点清华大礼堂),甚至有心仪已久的《中途岛之战》(此片片头有字幕,须批判吸收,但我只吸收,没批判。^_^)《保尔 柯察金》(此片观于化学所礼堂,为什么被内参,原因不详。但观片地点肯定没错。) 此外,这一时期,能够通过正常渠道看到的引进片的国别、内容也在逐渐扩大,以我记忆所及,看过的片子有苏联:《伟大的公民》、《伟大的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攻克柏林》、《智取眼镜蛇》。意大利:《佐罗》、《铁面人》。法国:《蛇》、《国家利益》、《死亡游戏》、《拿破仑在奥茨特里茨战役》、《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此片曾看过两遍,第一遍是原文同声翻译,观于内贸部礼堂,属内参性质。第二遍是上译版,观片地点已忘。印象中,两版比较,似有删节。)《沉默的人》、《王中王》、《第七个目标》、《虎口脱险》、《巴黎圣母院》英国:《水晶鞋与玫瑰花》、《第三个人》、《苦海余生》、《阳光下的罪恶》波兰:《夜深沉》。印度:《大篷车》、《两亩地》。日本《追捕》、《金环蚀》、《华丽的家族》、《啊!野麦岭》。美国:《卡桑德拉大桥》、《淘金记》、《音乐之声》、《城市之光》。墨西哥:《冷酷的心》罗马尼亚:《雨夜奇案》。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一种新的传播工具——电视开始走入中国家庭,成为欣赏译制片的一个新渠道,像《复活》、《望乡》、《百万英镑》、《独立与死亡》、《冰海沉船》,都是从电视里看到的。这个时期,国家手中的遥控器虽然放松了,但并没有撒手,对可能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的片子或不予引进,或发现后停映,像《加里森敢死队》就因为有人模仿其中的情节打架,而被停播。此外,有情色内容的影片也大都挨过剪刀。 还有,这个时期,虽然开始引进欧美国家的电影,形式也比较多样,但我个人感觉,还是以揭露资本主义社会腐朽、黑暗的影片居多,再就是宣传正义战胜邪恶,歌颂美好生活,鼓励人们立志向上的影片居多。换言之,还是强调电影的教育作用。总之,国家对这个行业的监控依然比较严格。但值得一提地是,这个时期,包括我在内的多数人,对删节的内容(汗,特别是情色内容)抱有神秘感,以至于许多人都有过对着电视机雪花不眠不休地等着看《望乡完整版》的可笑经历。 对于这一时期配音的印象,我只能说,一个与长译风格完全不同的新声音形象走进了银幕,但说到这个声音整体上有什么特点,由于老妈的职业怪僻,看不花钱的电影上瘾,因此每部片子基本只看了一遍,再加上,我当时只是一个中学生,理解水平有限,实在说不清楚。回想起来,这一时期的声音里,女演员中,刘广宁老师的带鼻音的声音形象印象最深(但惭愧地是,这个时期,我始终难以将名字与声音结合。),像《冷酷的心》里的莫妮卡、《大篷车》里的妮莎,《基督山伯爵》里的公主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李梓老师的声音也有些印象。男演员中,毕克老师配的拿破仑印象最深,此外,富润生老师的真由美父亲也有些印象,而邱声印象最深的是唐塔,而非罗彻斯特(汗!),对童自荣老师的《佐罗》的观感与《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大致相同,声音远没有台词、情节印象深。其余声音或是没有印象,或是声音与人对不上号。说起来,真是辜负了这段译制片的黄金时代,有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感觉。 上述时期是我看译制片最为集中的一个时期,也是唯一能静下心来看电影的一个时期,后来的两个高峰期,一个是结婚前后,一个是近两年,但迫于学业工作压力,看电影无论从数量,还是心境,都无法与这一时期相比。举个小例子,在84年到九四年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只看过《斯巴达克斯》、《现代启示录》、《白玫瑰在行动》、《红发女郎》、《红衣女郎》、《真实的谎言》、《谍中谍》、《莫斯科保卫战》、《苔丝》九部影片,因此,必须坦率承认,对辉煌的八十年代,我只了解开幕,不了解终场。加上太偏爱间谍、战争两类题材,看片内容多少受到限制。因此,认识难免有缺陷,另外,需要再次强调地是,我那时对上译声的理解极其笼统,深入探讨每位艺术家的配音特色,纯属加入配音网大家庭以后的事。本文记忆上可能有误,但以存史为目的,不敢夸饰,绝对真情实感。 |
|
5楼#
发布于:2005-10-19 13:39
最好能分一下段,这样看好吃力啊。
|
|
|
6楼#
发布于:2005-10-19 20:41
下面是引用上译痴于2005-10-18 22:53发表的:我戳字也很慢,后来俺太太教俺,在下面写好了,贴上来。推荐一试。 |
|
7楼#
发布于:2005-10-19 20:42
下面是引用法兰于2005-10-19 13:39发表的:虚心接受批评。 |
|
8楼#
发布于:2005-10-19 20:56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5-10-19 13:13发表的: 回禀姐姐,写完了。本来还有一大段是写从离开影院到来到配音网的经历,后来觉得与主题关系不大,就删去了。本文意在以一种个人回忆的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外国影片引进的概貌,本人是学历史出身,意在存史、存真,总想尽可能复原当时感受的原貌,不敢稍存夸饰之心。不愿把自己写得那时就已经把某演员深深印在脑子里,为某演员感动得流泪,个人感觉那不真实,至少我没有那样的经历别人有没有,在下不知,无从遥测。至于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写到,欢迎穆阑老师的说。但教不违反真实的原则,在下欢迎的真诚,一定补充的尽快。 |
|
10楼#
发布于:2005-10-19 21:19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5-10-19 21:00发表的: 回禀姐姐,是这样的。原来确实有第二高峰期、第三高峰期,第二高峰期大约在结婚前后,当时,奉太太指示,每周六要陪她去北图影院看经典译制片回顾,但印象中,那时看电影纯属为了怀旧,看的电影没有超出第一高峰期的范围,感觉从文字上有点冗长罗嗦,再加上,太太看过后,坚持认为那段暴露个人隐私,坚决不许贴,只好从命。至于第三高峰期,指的是加入配音网前后的一两年,如何在太太和各位大虾的帮助下,提高了欣赏水平,本文中心是从个人角度展示译制片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语文上说,这段与主题关系不大,所以最后决定忍痛割爱,以上答案,不知满意的穆阑姐姐否? |
|
12楼#
发布于:2005-10-19 21:30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5-10-19 21:26发表的: 是,属下遵命。 |
|
14楼#
发布于:2005-10-19 22:42
楼主:你有个能教你打字的好太太,我没有啊(又不能借),所以你推荐的方法无效。
你肯发扬共产主义风格吗?等着被打昏 |
|
15楼#
发布于:2005-10-20 05:28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5-10-19 22:09发表的: 多谢姐姐提携,一定尽快完成。 |
|
16楼#
发布于:2005-10-20 09:10
下面是引用上译痴于2005-10-19 22:42发表的: 我作为旁观者华丽地晕倒鸟~~ 呵呵,推荐用清华紫光拼音输入,不像五笔需要背字根,实在不行的话试试用手写板呗。 |
|
|
17楼#
发布于:2005-10-20 09:31
我的紫光罢工了的说,用了两个月拼音加加,前天不知道发什么神经,出现了系统错误,把偶两个月来造的词组全部冲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