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芦中人在 2004/08/04 05:50pm 第 5 次编辑]
此情可待成追忆 安德烈和娜塔莎是互相错过的两个人。 他们两个互相错过,不是因为尚华(安德烈的父亲老公爵)那样尖锐偏执的叫:“门第高啊?人挺好啊?啊,我那个小孙子要有后妈了!” 不是因为杨晓(阿纳托利)那充满诱惑和激情的声音:“我爱你爱到发疯了,还能见面吗?” 不是因为苏秀(娜塔莎的母亲)那无可奈何仿佛已经预料到结局的口气(那是作母亲才会有的敏感):“去吧,去见他,他向你求婚呢。” 不是因为孙道临那一语道破天机的旁白:“此刻安德烈心中原有的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以及她对爱情是否能够忠贞的忧虑。”甚至不是因为他们要分开一年。不,全都不是,只是因为他们自己。 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安德烈出场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失败和厌倦,“永远不要结婚,朋友,这是我对你的忠告。”而娜塔莎吸引他的,是她和他的前妻、和整个上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纯真,她给他带来的是“幸福、希望、光明”。 那么娜塔莎爱安德烈什么呢?她只是想爱,当在舞会上安德烈穿过大厅向她走来时,她就爱了。那是一个和她周围的男人——她父亲、哥哥、鲍里斯、彼埃尔都不同的成熟男人,严肃、不苟言笑,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制力。在一个小女孩看来,探索这样男人的内心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安德烈和娜塔莎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对方身上那显而易见的区别恰恰成了各人眼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于是,爱情在安德烈经历过生死对生活不抱希望的时候悄然而来的,在娜塔莎正想恋爱的时候从天而降的。 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并不平等,娜塔莎总是仰望安德烈——“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还有害怕。娜塔莎打猎、跳舞,快乐的似乎忘了一切,可当尼古拉提到安德烈,她突然有些惊恐的怀疑安德烈是不是赞成、理解她的这种乐趣。娜塔莎对自己一向充满信心,她跳舞、骑马、打猎,样样都行,人人都夸,还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面对安德烈她却显得那么不自信。她在安德烈无形的压力下,唯恐自己不能符合他的要求。“可和他在一起,我总有点害怕。怎么回事?这就是真的感情吗?”而安德烈也满足于这种仰望。他认为阿纳托利只爱娜塔莎的肉体而非灵魂,其实他也还远没接触到她的灵魂。 安德烈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感情,他向彼埃尔倾诉时杨成纯的声音是那么兴奋,好像已经不能抑制了“我不能不爱光明,这不是我的错!”求婚时,他面对娜塔莎却又冷静的仿佛与己无关。在最炽热的感情下面还有块永不会化的冰。这就是安德烈,也是杨成纯。爱情就应该是激情澎湃,而当面对婚姻的时候,一切都要变得现实。求婚对安德烈不是第一回,他低头却不看娜塔莎,熟练的说着想好的词,“我第一次看见您就爱上您了,我能希望……”“您是不是爱我呢?”而对娜塔莎这是破题儿头一遭,此前她已经在没有任何消息的等待中熬过了3个星期,就在她觉得不嫁人也挺好的时候,接到了求婚。她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激动得喘不上气。“还用问吗?您应该知道,干嘛还要怀疑?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何必要说?”“多幸福啊!”但接下来的却是更加漫长的一年的等待。她又怎么能不产生激烈的反应:“一年!这办不到!”但安德烈却想不到这些,“怎么了?为什么要哭呢?”他没法理解娜塔莎的眼泪,反而加深了对她软弱幼稚的担心。 好像很自然的,杨成纯的淡淡的声音说出:“您是自由的,婚姻将保守秘密,要是您发现您并不爱我,或者爱上了别人……”怀疑已经开始了。他坚持不把婚约公开,不举行订婚仪式,说明他对娜塔莎没有信心,对这段感情没有信心。他有些自私的想,如果娜塔莎真的要退婚,他不至于成为全上流社会的笑柄。表面上他是给娜塔莎自由,实际上他爱惜名声到不在乎娜塔莎的感受。他甚至走之前会说:“我走以后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您可能会不再爱我……”这种心理暗示对他、对娜塔莎都是致命的。 其实,上一段婚姻的失败,对前妻的愧疚都还在安德烈心里。他也在害怕会重蹈覆辙。丽莎的死和他的自私——坚持要上战场去追求自己的土伦有直接关系。这一次,“等待一年”显然不止是推迟他的幸福,也不止是让娜塔莎更了解自己,安德烈恐怕也把这当成是对娜塔莎的考验。然而他们的爱情也终究没能闯过这关,于是杨成纯的柔情消失了,他用我们熟悉的有些夸张的语气说:“请转告伯爵小姐,她过去和现在都是自由的。祝她万事如意。”此时他不再关心娜塔莎的情况,只想知道阿纳托利的下落,他要去决斗,那关系到他的名誉。 娜塔莎想要完美的爱情,像尼古拉和索尼娅,或者比那更加轰轰烈烈。安德烈想要一段由美好爱情带来的幸福婚姻。 婚姻和爱情区别的第一要素就是责任。娜塔莎也意识到了,“从现在起,我就是这个陌生的可爱的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的妻子了,这可能吗?从今以后,再不能把生活当儿戏了。我是大人了,我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起责任来。”可惜她还经历世事太少,还不明白“责任”——婚姻中的责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她心里安德烈还是个“陌生人”。 娜塔莎向往朝朝暮暮,如今却是远隔千里。她的身边愈是热闹,心里却只是愈孤独,愈不能停止思念,“现在他在哪儿?”她必须强迫自己“不想这个,不许想这个。” 然而如何能不想。这一切终于在新年的时候到了顶点,“他什么时候回来?也许他已经回来了,我忘记了。”(注意:她说的是“我忘记了”,而不是“我不知道”。这就是娜塔莎的语言。她始终没变,还是那个一心想飞上天的女孩子。)“真想他快点回来,真怕会失去他。最糟糕的是我会变老的,那时候我就不会这么美了。”——思君使人老。但不是使娜塔莎变得成熟,只是使她更加冲动、脆弱、更加混乱。思念使爱情的感觉不再是幸福,而成了折磨,使等待仿佛看不到尽头。 阿纳托利恰在此时出现了,就在思念已经击溃了娜塔莎的时候。“昨天晚上我的命运已经决定了,不是被您爱,就是为您死!”这才像一场娜塔莎梦想中的爱情,热烈的情书、炽烈的亲吻,和安德烈的不动声色都是那么鲜明的对比。何况还有私奔——浪漫到了极点。安德烈就要回来了,但对娜塔莎已经不再重要了,这次她一定要好好爱一回。她其实只差最后一点坚持,但她已经感觉不到能使她坚持下去的爱了。爱情来得越是突然和狂热,往往越不能持久,结局越不可预测。 直到面对死亡,爱才得到奇迹般的重生。女人对男人的爱里面是一定要有些怜惜的,那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母性的爱,不应该只是仰望。不论什么样的男人在内心最深处都会有小男孩的一面,两个人经过这个阶段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情。那是安德烈在死前、娜塔莎在安德烈床前才体会得到。杨成纯才能由衷又再一次那样充满柔情的说:“娜塔莎,我越来越爱您了。” 然而,太迟了,他们已经错过了那仅有的一次机会,他们和命运擦身而过。或者实际上,命运根本就不曾给过他们机会,只不过是让他们相遇而已,让他们更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更清楚该如何去真正的爱。仅此而已。 只是当时已惘然。 |
|
|
2楼#
发布于:2004-08-04 20:28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下面引用由大块头在 2004/08/03 07:23pm 发表的内容: 向隽殊主配 |
|
3楼#
发布于:2004-08-05 01:18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写得真好。这是杨成纯最颠峰的声音演出,也是上译的一次辉煌式典礼。乔榛、丁建华的表现也让人赞叹。还有毕克配的库图佐夫元帅,太有魅力了。还有尚华,几乎上译的人都到齐了。再加上孙道临的旁白,我们的耳朵实在是太有福了。何况这还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电影。超过了《泰坦尼克》和《指环王》。它的费用是难以用金钱计量的,那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的产物。只要政府一声令下,要人有人,要枪有枪。不像好莱坞,靠特技来完全大场面,而《战争与和平》是实实在在的人海战术,叹为观止呀。这片子我看过多次,安德烈和娜塔沙的爱情也是非常吸引我的。我还想起彼埃尔向娜塔沙第一次示爱时说的那段假如(我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假如我善良而体面之类的话)。这种对待爱情时谦卑的态度,太动人了。 看得出芦中人喜欢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假如让我在所有的演员中选最喜欢的一个的话,我只能选他。我认为他是集男性的精华为一身的表演艺术家。张云明也曾在《春天的17个瞬间》中为他代言,那也是张云明的一次最完美的演出。 |
|
|
4楼#
发布于:2004-08-05 07:40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gZheNan在 2004/08/04 08:51am 第 2 次编辑]娜塔莎的纯真气质确实深深吸引着安德烈,但是后者对自身人格的完美追求,“迫使”他发现娜塔莎的不过是个和其他女人没什么两样的普通人,这样一来他所追求的理想中的爱人一下子变得那般虚伪、造作、俗不可耐……于是就像眼前一黑,光芒消失了一样。单纯从爱情的角度来说,娜塔莎没有错,错的是安德烈,他这种“心理暗示”凸现出他内心极端复杂的一面,用现在的话来说他的要求太高,太不符合实际过度的理想主义让他进入了一种完全无意识的自私状态。娜塔莎是一缕光,但是安德烈“要求”这缕光在通过他复杂内心无数次的反射之后依旧保持原来的纯度……坦率地说,他对娜塔莎所做的一切近乎“卑鄙”。后来,安德烈意识到了自己也只不过是一个“凡人”,所谓的“十全十美”依然是他在受伤后对自己的“土伦”难以释怀的一种延续方式,在没有什么“幽灵”出现指引道路的情况下,他最终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他才是应该恳请原谅的那一个,为了杜绝此类“错误”的再次发生,作者选择让他“牺牲”^_^ 这部戏体现出杨成纯强大的控制力,他每一次都以角色本身的个性出现。也许这就是他最大的特色:他是这样富有说服力,没有过分的夸张,没有刻意作怪的成分。他有时又是那样富有激情,似乎是从自身衍生出变化,安德烈那种柔缓的语调轻轻踱过之后,听众所能想到的赞叹之辞就是:天啊,安德烈就应当是这样! 当然,这是一种假象,但这是只有杨成纯才能制造的一种假象。 |
|
|
6楼#
发布于:2004-08-05 10:50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这个贴子最后由luoying6在 2004/08/09 04:42pm 第 1 次编辑]简单说两点: 安德列的死可以说代表托尔斯泰在他身上所寄托的价值观宣告死亡,托尔斯泰一生都妄想通过思想得到心灵的安宁,这和托斯妥耶福斯基一生都想逃避思想恰好相反。 娜塔沙其实就是郝斯嘉,对安德列一如那个南方女人对卫希礼这种所谓完善的人的追求,而她们都在一个野兽般,或者说更接近的野兽的男人面前最终沉沦,爱情是要行动的,所谓吸引往往是幻象,只有行动才会有变化,即便是可怕的变化。 |
|
7楼#
发布于:2004-08-05 11:42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行动才会有变化,即便是可怕的变化。luoying6这句话我很赞同。诚如歌中所唱:爱要说,爱要做。 但娜塔沙和郝思嘉还是不一样的人。女人在爱情当中的不清醒,确实有太多的相同之处。但郝思嘉是个小野心家,而娜塔沙养尊处优,是个娇小姐。托尔斯泰厉害就厉害在,他揭开了少女单纯、热情的美丽面纱,让我们看到可爱背后的惘然。说穿了,也就是女性身上不可知的变数。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也与女性生理上的潮汐有着密切关系。但托尔斯泰又把娜塔沙塑造成饱受俄罗斯文化熏陶的宠儿,娜塔沙的开朗也就随之带着旷野的芬芳。所以托老最后还是让她找到她最合适的伴侣,那个有着金了般心灵的彼埃尔。托老这时候还对生活充满着信心,而到了《安娜-卡列尼娜》,他则让他的女主人公卧轨,并说她说出:一切都是欺骗之类的话。 娜塔沙给我最大的启示,是不要轻信女人的天真。 娜塔沙的扮演者柳德米拉-萨维利耶娃的表演非常动人,各种情绪的转化层次清晰,我喜欢她发楞发呆的神形。这一点,是奥黛丽-赫本永远也无法做到的,虽然娜塔沙是小赫本最想塑的角色,但她的演绎很不成功。赫本的天真太表面化了,太单调了,也可以说,太缺乏烟火气了。 |
|
|
8楼#
发布于:2004-08-05 11:54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下面引用由luoying6在 2004/08/04 11:12am 发表的内容: 凭什么不还了?你欠我的可不止这一个。 你还没对这个做个评价呢。 |
|
|
9楼#
发布于:2004-08-05 17:10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下面引用由luoying6在 2004/08/04 11:50am 发表的内容: 我觉得娜塔莎和安德烈没有可比性。 |
|
|
10楼#
发布于:2004-08-06 08:21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下面引用由芦中人在 2004/08/04 06:10pm 发表的内容: 你仔细地思索一下自己的这句话,所有的症结就在于,他们实在是“不同”的两个人。 |
|
11楼#
发布于:2004-08-06 11:59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下面引用由luoying6在 2004/08/05 09:21am 发表的内容: 我写错了,是娜塔莎和郝斯嘉没可比性。我说哪儿不对劲呢。 |
|
|
12楼#
发布于:2004-08-07 13:34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斗胆说话请别打我,一点不喜欢娜塔莎罗斯托娃,觉得她就是男人虚幻出来的救赎的精神寄托,象一个白日梦。玛利亚公爵小姐,甚至索尼亚都比她更富于丰富的层次与真实感。娜塔莎是男人心目中所谓“永恒的女性”的象征,纯洁天真,又在托翁笔下沾上俄罗斯淳朴的诗意,这样的女子是创造出来与现实中“贪婪庸俗”的女人(不光是比埃尔的前妻海伦,朱丽,还有安德列可怜的前妻丽莎)拉开差距的,所以她只有要飞上天去的那一刻就够了。可惜,innocence还有一个意义是无知。我觉得托翁对在现实中性格强硬的,尤其是有财产控制要求的女人非常排斥。 |
|
|
14楼#
发布于:2004-08-07 16:19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暂时只找到这张……继续努力 |
|
|
15楼#
发布于:2004-08-07 16:42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gZheNan在 2004/08/06 05:50pm 第 2 次编辑]这张最合适,可惜实在太小……monlight那张是美国版的。 DVD封面,就是没有安德烈…… |
|
|
16楼#
发布于:2004-08-07 16:48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上面错了转一篇文章 《雪国情话》 莲波 旧江山浑是新愁 明天就发奥斯卡了,莲波爱看电影,特激动。 其实美国电影,我是不大要看的,中国电影也很勉强,欧洲的还行,不过欧洲 电影前卫的前卫,颓废的颓废,有些看了很犯晕。象前几天有位老兄吹嘘过的泼兰 斯基的《Bitter Moon》,我看了就十分影响情绪,很有点不想吃饭的 感觉。莲波是个新古典主义者,人生态度也还积极,最合我胃口的,还是前苏联的 影片。 老俄子就是有气质,真没说的,不看别的,就看那花样滑冰好了:背景音乐一 响,玉人亭亭一立,尚未起动,已经堂堂皇皇地在脸上写满了“文化”,而且极其 嚣张。 俄罗斯深沉的文化背景,表现于艺术的各个方面,其中电影大概要算很杰出的 一个方面。它的电影气势之宏大及人性之厚重,别国无可启及。而那种浓郁的民族 文化的沉积,更令人叹为观止。举个例子,即便象《办公室的故事》这样的城市喜 剧片,仍然充满着一种低沉抑郁的焦灼,特别当画外那富有莫斯科特色的音乐轻轻 响起,画面上秋深的梧桐在叶叶飘零,我一刹时便体会到了和那个城市、那个国度 同样的心情。 说起《办公室的故事》,有趣的是我们当年比记性,几个姐儿同去看完电影回 来复述人名。搞得我至今还记得那也是大虫般的女局长名叫“柳德米拉·波罗科夫 伊维娜”,而那倒霉的傻瓜男下属是“那瓦谢里采夫同志”! 我们一家都喜欢苏联片,我爸最喜欢的是《第四十一个》和《静静的顿河》, 我妈喜欢《两个人的车站》和《岸》。苏联电影中那种时时隐现的人性光辉,确实 令人心折。象《第四十一个》,我爸一想到片尾女红军击毙了她的白匪情人,然后 抱着他尸体轻声呼唤“我的蓝眼睛的………”,就不住长嘘短叹。而《岸》里,攻 克柏林时红军战士尼基金邂逅德国姑娘爱玛,并缠绵了一段生死恋曲,而后伤心别 离,天各一方,若干年后,尼基金成了著名作家,应邀访德,重逢了成了出版商的 爱玛,挚情又燃,但历史的悲剧无法更改,其结果,仍是伤心别过。 这种大胆而深隧的主题,是颇能震撼人的。在中国的电影中,我从未体验过如 此敏锐又如此温情的刺痛。 要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战争与和平》,托翁大手笔,邦达尔丘克亦是大手笔 。 我人懒,不爱看世界名著,累。为附庸风雅,偷偷弄些简缩普及本来看看,记 些人名字,就唬弄过去了。我是在看了四集的《战争与和平》之后,才真正把书找 来读。俄罗斯的文学,偏重于思辩及哲理,并不好看,我还是看电影的好,结果把 此片反反复复看了四遍共十六集,几乎每个场景都烂熟于心。 邦达尔丘克的气度确不凡,原著结尾,娜塔莎嫁了彼埃尔,生了四个儿女,成 了贤妻良母。那一个晶莹剔透的小人儿,本是没有什么人间烟火气的,得了这样一 个结局,虽则幸福平安,我这看书人的心里,却不大满意。而电影在这点上进行了 宏阔的删改,结尾在娜塔莎身披为安德烈所穿的丧服,一脸却是尘缘勘破的大宁静 ;彼埃尔站在她前,絮絮地诉说着一种很纯洁的仰慕中结束。这样,水晶一样的小 人儿仍然是一块小水晶,而木讷正直的彼埃尔还是那个羞怯的青年;安德烈是死了 ,可是爱还在。 这样的结尾,脱离了原著的说教和贵族主义,洋溢着一种人性与文化的圣洁的 光芒。 邦达尔丘克自己扮演了彼埃尔,相貌很平凡,然而气宇轩昂,且内涵深广。扮 演娜塔莎的那女孩真的是个玉人儿,仿佛出自古远的油画。而演安德烈。鲍尔康茨 基的吉洪诺夫,我认为他是俄罗斯最好的演员,他的凝重的神情,内敛的举止,忧 患的气质,充满了一种对古典文化的诠释和包容。 后来看了美国拍的《战争与和平》,奥黛丽·赫本和亨利·方达主演的,真不 是那个味儿。好象唐人街的美式川扬菜,左宗鸡或芥兰牛什么的。 很想再看一遍《战争与和平》,而这里,怕是找不到的。也许回国时可以找来 翻录吧。 春风拂面了,电影里那株深沉的老橡树又到了低语的季节,而娜塔莎正披着银 月在悄悄地等待,安德烈达达的马蹄就要叩开她的心门。 真是我梦中追寻的文化。 |
|
|
18楼#
发布于:2004-08-07 16:56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穆阑大概是想要一张安德烈和娜塔莎的截图,好配合此文放在配音网首页用的哪位朋友从DVD上截一张吧:) |
|
|
19楼#
发布于:2004-08-07 18:43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我想请房大侠画一张的……^_^再等一天,实在没有以上这些也凑合了。先谢谢! |
|
20楼#
发布于:2004-08-07 18:50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汗,我只会用PS拼图,不会画画……谁以讹传讹,晕哪! |
|
|
21楼#
发布于:2004-08-07 18:54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嘻嘻,能叫房大侠昏一次的机会可是不多滴呀,值得庆祝,吼吼 |
|
|
22楼#
发布于:2004-08-07 18:57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monlight,我能理解你对娜塔沙的反感,正因为这样,才显出托翁巨匠的风范。 娜塔沙是个情感的奴隶,她依从她感情的任何一种流向。她一共和3个男人好过,各方面都齐备的安德烈,花花公子阿纳托利,以及她最后的选择,极度宽容的彼埃尔。她的情感总是变数中摇摆,可以为虚荣,也可以为寂寞,更可以为最后的磨砺。惟其如此,娜塔沙才是真实可信的。我也说过,托尔斯泰对少女的天真有着极理性的关注,同时也说明男人不会因为女人的天真和脆弱,而真正地爱上她。所以娜塔沙本身不是白日梦,而只是那些单纯的男人会把她当白日梦,并把她作为炫耀的资本。只有阅历丰富的男人才能使她成长,让她的心境更为开阔。娜塔沙和安德列都是有着严重性格缺陷的男人,娜塔沙是虚荣,安德列是犹疑。只是托尔斯泰注视他们的目光是忧郁而温柔的,没有挖苦。这一点,我是极喜欢的,因为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青春有什么错呢。安德列是托老自传性人物之一,他在安德列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和幻灭,还有冷漠和彷徨。相比较而言,彼埃尔是有些高大全了,永远都是那种宗教式有宽容和怜悯,这是托尔斯泰的目标,他一辈子也没有达到,并为此痛苦了一辈子。 托尔斯泰,整个俄罗斯文学都认为宽容和牺牲才是爱的本质,娜塔沙和安德列都不具备这种本质,也就是说,他们缺乏爱的能力。安德列醒悟到时,已撒手人寰。娜塔沙要幸运一些,她毫发不伤地在战后依然盛放着她渐趋馥郁的芬芳。对大都数人来讲,很难这么幸运。因为我们很难把爱情当宗教来膜拜。 |
|
|
23楼#
发布于:2004-08-07 19:45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gZheNan在 2004/08/06 08:58pm 第 1 次编辑]我“画”了一张…… |
|
|
24楼#
发布于:2004-08-08 04:58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在托翁写娜塔莎的时候,他已经接近了红楼梦的高度。顶! |
|
|
25楼#
发布于:2004-08-09 13:07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hehe,帖子不是固顶了吗?将军别顶啦赛人,我的想法和你有点不同,我不知怎么觉得托翁不是很理解女人,他小说里那些自己的化身,都经常是在女人面前困惑和笨拙的。不知道你看没看过他的《童年》和《少年》,里面专门对自己不能“合乎体面”的苦恼作了探讨,很有意思,有些早慧的人往往在常人可以凭本能做得轻松流畅的事情上遇到困难,与异性相处可以算其中之一吧。 《安娜卡列尼娜》里的吉提就比娜塔莎好一点。娜塔莎是个太白日梦化的女性象征了,她就是诗意本身,是个象征着少女的哲学意象。 |
|
|
26楼#
发布于:2004-08-09 21:38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托翁的小说的《童年》和《少年》我没有看过。娜塔沙小时候可以为了亲吻而亲吻,大了以后则一见钟情于连他父亲都要尊重的男人,还没过一阵子,就和彼得堡声名最为狼籍的太保好上了,还准备私奔。 monlight,假如你把这看作诗意的话,不光安德烈公爵无福消受这种诗意,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也会望而却步。见异思迁青春的本色,也许青春诗意的底蕴还就真在于此。我对娜塔沙谈不上爱憎,因为我看到很多人都是这样长大的,只是没有多少人像娜塔沙这样幸运。 附一小八卦,娜塔沙和吉提的原型是托尔斯泰的妻子,他们夫妻关系并不融洽。 |
|
|
27楼#
发布于:2004-08-10 11:36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下面引用由赛人在 2004/08/06 07:57pm 发表的内容: 很有道理啊。 娜塔沙没那么讨厌啊,至少比皮挨尔夫人强多了,这样的女孩是有的,比比皆是,不过就是这样的女孩很不甘心这样一直下去,所以,到最后还能这样的就少了。 |
|
28楼#
发布于:2004-08-10 12:22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这个贴子最后由monlight在 2004/08/09 01:33pm 第 1 次编辑]那位海伦,比埃尔的夫人,被创造出来就是用来谴责的,最后我反而同情她了。全书充斥着对她的厌恶和斥骂,多么多么浅薄,多么多么无耻,最后还莫名其妙地死了,以示恶有恶报,顺便把得到的财产再还给比埃尔,以便使他轻松地保护和获得家境已经败落的娜塔莎。可是整书中除了捕风捉影和诛心之论也没有什么确凿的证据证明她真的背叛丈夫,一批批男人垂涎她惊人的美貌,预备役圣人比埃尔当初不也一样,谁也没把刀加在他脖子上逼着他求婚啊,就是那个事后比埃尔无比后悔的夜晚,海伦的言行我看也远远算不上什么引诱。这种抢占道德制高点的写法令我不舒服,既然处处以悲天悯人自命,又为什么把一个交际花(就算是)当成恶之花来没完没了的大加鞭挞?安德列公爵对待前妻的冷酷无情,尼古拉对待索尼亚的反覆薄幸,令他人受到的伤害都远远大于喊冤叫屈的比埃尔。 |
|
|
29楼#
发布于:2004-08-10 14:59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谁也没把刀加在他脖子上逼着他求婚啊?就我看电影和书的部分,这个女人是很有引诱的手腕的,宽袍解带不是对每个人有效的方法,而这位夫人对每个想诱惑的人实在可以说因地制宜。这样的女人不被谴责,不遭报应,实在没有话好说了。 安德烈前妻遭到冷落其实是必然的,他们该做的是离婚,将错就错的婚姻不是每个都可以拖下去的。 |
|
30楼#
发布于:2004-08-10 15:43
此情可待成追忆——《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娜塔莎
[这个贴子最后由luoying6在 2004/08/10 09:45am 第 1 次编辑]我们只看爱情 俄罗斯太大了,托尔斯泰也太大了,《战争与和平》还是太大了,不过,我们只看安德烈和娜塔莎,只看他们的爱情,只看楼主所看到的爱情。 “ 他们两个互相错过,只是因为他们自己。 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爱情在安德烈经历过生死对生活不抱希望的时候悄然而来的,在娜塔莎正想恋爱的时候从天而降的。 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并不平等,娜塔莎总是仰望安德烈——“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还有害怕。而安德烈也满足于这种仰望。他认为阿纳托利只爱娜塔莎的肉体而非灵魂,其实他也还远没接触到她的灵魂。 安德烈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感情。他也在害怕会重蹈覆辙。 娜塔莎想要完美的爱情,像尼古拉和索尼娅,或者比那更加轰轰烈烈。安德烈想要一段由美好爱情带来的幸福婚姻。 ” *安德烈 说起安德烈,我首先想到的是广袤无垠的俄罗斯大地。 因为在他的第一场战役后,有这么个长镜头,无声的世界里俄罗斯慢慢走来。 我一直不很接受安德烈有自己的土伦这种想法,重看电影后发觉我记得的是后半截的安德烈,早期的他的确非常冒进(杨的声音也是如此),但就在那次受伤之后,宛如火烫的刀被淬了一下,他所忽视的,不屑的,突然重新在他面前焕发了新意。虽说他是满身伤痕,但他的心却在此刻有如重生的凤凰,这一刻,安德烈的心无比柔软,包括对那个以前只记得“叽叽喳喳”的妻子,可就在这一刻,他回到了漆黑 的家,妻子难产而亡,生活的门再一次关闭了。 娜塔莎 醋栗般的眼睛。 想起她就想起她的眼睛,那是从阳光里漏出来的眼睛,当一扇门推开,她惊喜地望着世界,渴望着一切,哪怕是伤害对她都是新鲜的。 看着她沮丧地说:难道你不想吻我吗?然后就那么踮着脚尖,有点急躁地把自己的初吻献出去,令人暗暗地想:真的有什么东西开始了,真的有什么事情发生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