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阅读:5774回复:9

[精品转贴][转贴]第四十一(作者:雍容)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11-28 17:06
    我承认,促使我买下这本书的原因有点恶毒。
  译者曹靖华写道:“在解放前的国统区,进步文学备受摧残,五花八门宣扬醉生梦死、颓废堕落的文学泛滥成灾,毒害青年,在那样的年月里,《第四十一》指出,即使恋爱,也要服从革命利益,服从革命需要,服从伟大的革命斗争……”他还说,在根据地,革命文学作品、枪、战士生命三位一体,生死关头,其余都可以抛弃,独有枪与书,或突出重围,或与生命同归于尽。
  一时间如爱丽丝咣当掉入奇境,站在书摊前笑出声。
  曹靖华还说,这部作品一直引起争议。这点很容易理解,对“革命”来说,杀不杀不是问题,爱不爱却是问题。从前找来找去,到底还是没有买全《中国当代文学参阅作品选》,一直耿耿于怀,遭遇如此有趣的序言,怎能不收藏起来立此存照?



  知道《第四十一》却在少年。看同名电影的介绍,玛柳特卡抱着她的“蓝眼睛”哀哀哭泣,天边响起女声哼唱,顿时心脏如被抓住一样的不适。然而多年来并不曾有意识去搜寻电影或者小说,偶尔想起却觉得是一种残忍的诱惑。
  现在可以从容摩挲它的封皮了,因为那点少年心事,反而迟疑了起来。一如蒋坦说的:“生年不满百,安能为他人拭涕”。
  我以为我会为那个在“革命”与“爱情”中两难,亲手杀死自己爱人的少女拭涕,结果使我深感痛苦的却是她的白匪爱人。他有一双“蓝得和海水一样,跳到里面真要淹死了”的眼睛。他说着法语,好看的薄嘴唇带着冷笑,他这么解释押解者比被押谢的他还萎顿的原因:“你是肉体控制精神,我是精神支配肉体。我能让自己不感到是在受苦。”

  她爱上他并不出奇,那是她生活的经验之外的世界。她七岁起就用刀剖开银白光滑的青鱼肚子,一剖二十年;她入伍签字保证不得“照妇女那样生活”,在彻底战胜资本家之前不得生儿育女;她和战友粗野调笑,毫不迟疑打掉求爱者的三颗牙齿;她骂着家乡的脏话,数着数,举枪杀死四十个敌人。
  可是,她却写诗。虽然她的诗稚拙得连她的同志都要嘲笑。所谓优雅是一种蛊惑人心的东西,甚至它的破坏者也不能幸免。多少革命者功成后以革命的名义宣布对他们对“优雅”的占领,虽然占领的方式大抵不甚优雅——想想当年投奔延安的进步女青年是怎么融入革命队伍的。
他的优雅和他的蓝眼睛一样迷人。
  他告诉她,一切的艺术都要学习,才能也要靠学习发展。
  他亲昵地叫她“礼拜五”,和她躲在“简直是一座宫殿”般的渔屋里,吃着变质的面粉,用悠扬的声调为她述说一个又一个“有钱人写的”故事。
  炉火噼噼的燃烧着,世界暂时封闭了,他们的心打开了。
  他们用截然不同的语言表达着这一刻的幸福。

  然而他们终究要重新回归各自的世界。他对她不过是新奇的诱惑,“处女爱情薄上的第一名”。他不能叫她放弃信仰:她的简单头脑足以保证她对暴力理想的忠诚。
  她也不能叫她放弃信仰。恰恰相反,从她的身上,他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人类坚定、唯一的祖国就是思想。
  他说:“我的女英雄。我可爱的礼拜五。你把我改变过来了。”“如果我们现在坐下来读书,把世界完全交给你们管理,那你们会干出多少坏事,会让几代人血泪横流。不,我亲爱的小傻瓜,既然是一种文明反对另一种文明,那就战到底。”
  他那湛蓝湛蓝的眼珠闪出狂喜的光。

  一语成谶。她怎么能想到,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后来如何演绎,最后又如何收梢。

  他是倒在她枪下的第四十一名。
  革命真是一个华丽的字眼,自由引导人民,谁阻挡革命就叫谁灭亡。革命摧毁一切,革命喜欢的是干干净净,在废墟上重新来过。一切的感伤是那么不合时宜,生命尚且不过是革命必须的代价,文明又算得了什么呢?逞论爱情。
  战争来了,革命来了,没有一张安静的书桌可供藏身。普遍的压迫和灾难,他或者没有直接的责任,但是,冷漠本身已经足以使受难者愤怒。没有人能完全否认她对“睡鸭绒被子,吃每块都沾着人血的水果糖”的人仇恨的合理性。当社会的不公正已经累积到无法自我修正的时候,是否暴力是人民最后的权利?然而以暴易暴的结果,却是下一次暴力的不可避免。我们民族的历史,不正是在一次次暴力之中轮回?不知道为什么,读着前苏联的故事,我的脑子却不停盘旋着白雀园、野百合花、枯井……这样的字眼,想着那个让丁玲带着,出来背书似地向记者们痛骂自己、脸呈死灰色的青年,想着女将军李贞的三次婚姻,想着下一个轮回的起点,将在何处。

http://bbs.99read.com/dispbbs.asp?boardID=18&ID=25784&page=1
追风战士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2-02
  • 贴图大奖
  • 优秀管理员
  • 爱心大使
  • 优秀录音师
1楼#
发布于:2005-11-28 17:14

▄︻┻┳═一 不回复枪毙~~~~~~~~~!!!
[img]http://hdroad.org/bitbucket/month_1207/20120718231413542830.jpg[/img]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2楼#
发布于:2005-11-28 17:17
这是虾米枪哩?俺玩CS走路都跟喝醉了酒一样.枪就更是一个都认不清了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3楼#
发布于:2005-11-28 18:41


十年前读《第四十一》的时候是一种想法,现在再读又是另一种想法。:)

嗯,今晚翻出来重看一遍。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李多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7-10
  • 网站建设奖
  • 金话筒奖
  • 优秀录音师
4楼#
发布于:2005-11-28 22:40
为做邱大师专集,认认真真地看了一遍《第四十一》,不是我想象中的无趣,它深深深深地打动了我,无怪乎苏奶奶如此钟爱此片。苏邱的组合在片中异常精彩,奶奶的声音把玛留德卡的性格刻划得相当丰满,坚强而不失温柔、爽朗又深情款款。
zsb
zsb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3-21
  • 网站建设奖
  • 爱心大使
  • 优秀录音师
5楼#
发布于:2005-11-28 23:09
记得很久以前看过连环画,只是不记得是什么杂志了,白描的图画非常有感染力。只看过电影,没看过小说,不知哪里可以看得到。
老兵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1-04
6楼#
发布于:2005-11-29 11:58
苏联著名影片《第四十一》里有一个年轻的女战士马特留卡,她忠于革命事业和纯真得爱情。苏联青年女演员伊兹维茨娃成功地塑造了这个英雄形象。
  在五十年代,伊兹维茨卡雅对我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在影片《荒地之春》中她成功地塑造了阿妮雅、在《动荡的青年时代》和《锦锈前程》里都有她的戏。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7楼#
发布于:2005-11-29 12:17
《第四十一》在中国   高莽  
 
 

    如果苏联小说《第四十一》不译成汉文,不绘成连环画,不改编成话剧等种种形式在我国传播,小说的作者的姓名可能不会为我国读者所熟悉。《第四十一》的作者是作家鲍里斯·拉夫列尼约夫(1892——1959),小说的译者是鲁迅先生的战友曹靖华。小说写于1926年,译作完成于1928年,那时曹靖华正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当时小说译本由莫斯科中央出版局出版,曹靖华同时将译文寄回国内未名社。鲁迅先生1929年3月22日在致李霁野的信中说:“《未名丛刊》中要印的两种短篇,我以为很好的,——其中的《第四十一》,我在日译本上见过——稿子可以不必寄来,多费时光。”一个月以后,他致李霁野的信中又写道:“《第四十一》早出最好”。然后即对当时上海滩的出版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海的出版界糟极了,许多人大嚷革命文学,而无一好作,大家仍大印吊膀子小说骗钱,这样下去,文艺只有堕落,所以绍介些别国的好著作,实是最要紧的事。”很明显,鲁迅把《第四十一》归入“好著作”中。
    小说描写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小队红军战士俘虏一名白党中尉。女战士玛柳特卡奉命将俘虏押往前线司令部。途中他们所乘的船遇到风浪,沉没。玛柳特卡与白党中尉被卷上一荒岛,渐渐产生了爱情。一天,忽见一艘白党帆船从远处驶来。中尉喜出望外,拟登船逃走。玛柳特卡当即向中尉举枪射击,应声倒下的中尉成为被她击毙的第四十一名白党分子。

    这是一篇政治性很强、艺术性很高的小说。20世纪20年代《第四十一》在苏联发表以后,反响强烈。当时统治苏联文坛的极“左”分子把这位作家仅仅划入“同路人”的行列。

    过了四十多年以后,到了60年代,拉夫列尼约夫的这篇小说在中国大地上又遭到我国极“左”分子的谩骂与攻击。我记得当时内部放映苏联根据这篇小说新拍的电影时,曹靖华老先生忽然想起攻击这篇小说的文章,气愤地说:“把这么一篇好作品,说成是修正主义东西,太无知了……”他显然还有更多的话想讲,但在那种形势下,曹老只是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

    《第四十一》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同苏联其它作品一样,受尽横压。可是它仍然偷偷地被翻印成单行本,被流传。抗战时期,在太行山区,在国民党和日寇的双重包围中,革命青年在钢板上刻印了这部小说。有一天曹老感慨万分地提及此事:“当时从包围中出来的同志,把一本油印本送了我,并且对我说:“敌后的战士们,把枪、把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成了一体,遇到生死关头,随身携带的一切都可以抛弃,惟独书和枪留在身边,或者冲出重围将它们带走,或者同归于尽。”可见这篇小说对革命战士们的鼓舞作用。

    1937年,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第四十一》时,作者拉夫列尼约夫应译者邀请为我国读者写了一篇序,他写道:“文学就是友谊树上的第一个花蕾。”“我们的作品,生养在战争情况中和向往新生活建设的我们的青年的俄国文学,能得到中国读者的注意,这在我们自己是深以为光荣的。”

    又过了二十年,到了1957年,《第四十一》在我国再版时。作者再次写了序——《致中国读者》,他希望“我这一个中篇小说能同以前一样,得到你们的同情和赞许。这对我将是最好的慰藉了。”

    1958年,我国北京舞台上成功地演出了拉夫列尼约夫的话剧《决裂》。曹老将剧照和海报一起寄给了作者。4月25日拉夫列尼约夫回了一封信,说他患了严重的心脏病,“不会好转了,可能只有恶化下去”。又情真意切地说:“我真想到你们国家走一趟,可是大概看来,这样一个残废人喝不到中国江河的水就不知所终了。”

    关于《决裂》一剧,拉夫列尼约夫说过:“至少有三代苏联观众在几乎所有的苏联剧院中看过这个话剧。”曹老说:“这是苏联戏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之一,三十年来,几乎不曾下过舞台。”

    一年后,拉夫列尼约夫逝世。他绝没有想到,中苏会出现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更没有想到我国会发动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而他的《第四十一》则成了“革命大批判”的对象。

    我站在拉夫列尼约夫的墓前,仰望著名雕塑家克贝尔为他雕塑的那褐色大理石柱墓碑上的胸像,那飘洒的头发,那含着微笑的削瘦的面孔。这位出身于教师家庭,参加过红军,负过伤的指挥官,与未来派诗人有过诸多交往,最后走出自己的道路的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在我国得到过鲁迅的赞许,他本人对中国人民充满友好感情,当我想到这些时,崇敬与感念之情油然涌上心头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RS/317671.htm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8楼#
发布于:2005-11-29 12:18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rmhlq
  • 最后登录
9楼#
发布于:2005-12-04 01:49
支持了,本来下了,可惜丢失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