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下午,我们三十多个疲惫不堪的志愿者(上午一直陪着艺术家在馆里转,出了几身透汗,下午又在为晚上的晚会搬椅子、运花,干的都是体力活,原来志愿者和奴隶没什么区别……)被馆里的某位领导拉到大厅站了一个小时训话,他毫不吝惜自己的讽刺技巧,对学校派来拍摄我们工作的同学和利用空隙和艺术家拍照的我们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批评(我们当然知道志愿者的第一职责是服务,但是在老艺术家欣然同意的情况下为什么不能满足一下我们小小的愿望呢?况且只有很少人带了相机),他说,要我们这些志愿者是为了体现馆里的人性化服务,人性化?我几乎想大笑了,让我们看看这样的人性化吧: 上篇我已经提到,为了走为开幕式特意搭的红地毯,所有老艺术家要走过一段非常曲折而阴暗的楼道,先下楼,穿过九曲十八弯的走廊,再爬楼,除了少数坐轮椅的人以外,所有人必须步行走完这条在我们年轻人看来都很发晕的路。站在楼道口,我时常可以听到老艺术家陪同人员的埋怨声,看着一个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仔细地扶着扶手慢慢往下走,我除了反复提醒他们注意脚下别无他法…… 盛大的开幕式由领导讲话组成,在这近一个小时的发言会上,我们的老艺术家基本上是站着听完的——会场没有摆几把椅子。当时我的脚都已经站得酸疼,不敢想象这些老人怎么熬得过来……讲话结束后,会场主持人下达通知:请领导先行参观展区,其他人请欣赏十分钟的博物馆的记录片。就像认真站着为开幕式捧场,老艺术家们再次配合了领导的行程——站着看,站着等。 终于可以让老人们参观了,本以为很多人会疲惫地回车上休息,但没想到,几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涌向展厅,我明白了——他们有太多回忆要去展区追寻,有太多的期待要在展馆中找到寄托,一个世纪了,他们才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博物馆,这珍贵的一刻足以让他们忘记一切等待的疲倦,他们就是为此而来的。 然而,我又想笑了——电梯不开!展厅在三、四层,不坐电梯的话,只能再次爬上又高又陡的台阶,这对很多人来说就像是一场无奈的噩梦。为什么不开?电梯灯明明亮着!守在电梯口的工作人员满脸歉意地说:“电梯是为领导准备的,等他们参观完电梯才能用,请再稍等一会儿……”我陪同的一对老夫妻苦笑了一下,对站在旁边也在等电梯的朱旭老爷子说:咱还是爬楼吧。朱旭摇摇头,他爬不了。我们两个志愿者四处打听,恳求每个像是博物馆领导的人,求他们打开电梯,得到的只是抱歉的微笑。后来我听同学说,好像是于兰,她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气愤,一个电话打给了正在参观的市长,于是,电梯开了。而那时很多老人已经气喘吁吁地爬到了楼上…… 不要问我还看到、听到了哪些事,它们让我不再相信那天的电影博物馆有什么真正的庆典。不要说当你看到一个坐轮椅的老人在别人的搀扶下硬是颤颤巍巍地爬上了那高高的展厅,还认为这是一场人性化的庆典;不要说当你看到一群得高望重的老人坐在休息椅上艰难地咬着博物馆提供的早餐面包和晚餐面包时(他们早上来参加开幕式,晚上来参加晚会,都没时间吃饭),还认为这是一场为他们举办的庆典;不要说当你看到一位给众多影片谱曲的著名作曲家在各个相关电影的展板上都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时,还认为这是给所有电影艺术家举办的庆典。不要相信这是电影博物馆为自己举办的庆典,因为刚刚被领导人剪彩的那块馆牌,已经很快被丢进了废弃材料堆;不要相信晚会主持人说的那些“永远不会忘记”的话,因为博物馆上上下下的人从来不曾想起过这些真正为电影艺术贡献了一生老艺术家。 还有谁会这样听话地被上面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我在人群中很难找到中青年电影人的影子,他们太忙,同时也太有个性,不会为了这样一个“庆典”耽误自己真正的事业。我曾在自己的博客里写到崔永元和他的《电影传奇》:“前一阵在一个访谈节目里崔永元说起了《电影传奇》,他说是医生建议他做这个节目的,因为他喜欢看老电影,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对健康有好处。但是,这个节目却越做越痛苦。因为这期间他体验了太多岁月冲刷过的遗憾和失落,太多值得珍藏的人和事被轻易地扫入了人们记忆的死角,不知不觉中化作了历史的尘埃。他举了个例子:有一次,他去一个著名的老导演家采访,当老人家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房间时,面对着这个一共只有三四十平米的陋室,他几乎要哭了。他哀叹为什么只有在电影节等庆典的时候这些老一辈电影工作者才被人们想起?甚至他们回家是有人专送还是打车都无人问津?”有些事情,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感受到它真正的沉重。 无法忘记那天晚上接车的一幕。我扶着葛存壮老师下车,慢慢走向博物馆大门,当时我小心地问他和后面跟着的于洋老师:“老师们吃饭了没有?”于洋说没有呢,我心里一酸,然后按照上面交代的话告诉他们:“博物馆给老师们准备了面包和牛奶,我到时候给老师们拿……”葛老说:“面包配火腿肠,好吃啊!”于洋接话:“人家只有面包,没火腿肠!哈哈……”这玩笑般的对话却让我异常心痛。 也许我不该对这一天完全否定,我安慰自己:至少邀请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在这个没有记忆的时代,这种形式化意义的存在已经是对过去最好的慰藉了…… 坐上返回学校的班车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连续工作了十七个小时的我们,却没有像以前那样上车就睡,这一天发生了太多值得思索的事情。我盯着窗外,看到路灯透过大雾闪烁着微弱的光…… |
|
|
1楼#
发布于:2006-01-03 22:44
我已无语~~~~,尊重何在??人性何在?该哭?该恨?该骂?还是~~`````?
|
|
|
3楼#
发布于:2006-01-03 22:53
都是表面工作,唉~~~~~现在都是经济为主啦,怀旧也只要能赚钱就来怀啦,什么世道!
|
|
|
5楼#
发布于:2006-01-03 22:56
习惯了
|
|
|
6楼#
发布于:2006-01-03 23:32
不必太烦恼!
真正的明星永远在普通百姓、广大影迷心中闪耀! 记得《宰相刘罗锅》主题歌的前两句歌词吗?——“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 像真正和演员交朋友、成知己的领导人,也只有敬爱的周总理、陈老总等几位。当年话剧《以革命的名义》演出结束后合影时,总理不肯坐在“列宁”身边,却愿意和小革命者“瓦夏”、“别佳”并肩;在第二届百花奖与得奖演员合影时,总理和“小张良”坐在旁边,陈老总坐另一个边位,让得奖导演坐中间,说“你们才是真正的主角”。——这足以让现在那些会展组织者汗颜一辈子了! 让时间去检验吧! |
|
|
7楼#
发布于:2006-01-03 23:44
那天很多住在博物馆附近的老百姓都一大早赶到博物馆门口,趴在玻璃门那往里面望;晚上,有些人听说老艺术家还会回来参加晚会,都等在外面,我扶着葛老师走向大门的时候,旁边就有个男的喊:“这不是葛老爷子吗?您好啊!”那声音透着亲切和真诚,葛老师也转过身向他问好,我很感动——至少有人是真心爱戴这些老艺术家的。
|
|
|
9楼#
发布于:2006-01-04 01:10
那天下午的时候,我们一边帮忙搬椅子,一边看晚会彩排,里面有个节目,是中影集团的老电影工作者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其中最大的80多岁,最年轻的也有66岁了,看他们那么认真地唱着这首童年的歌,我当时差点哭出来(身边已经有女同学哭了,而我不习惯在众人面前掉泪,就强忍着)。
我没想到晚饭是和这些老演员一起在地下室的食堂吃的。当时我们到得早,地方小,我们和其他的工作人员几乎把座位都坐满了,没过多久,参加演出的一群5、6岁的小朋友和那些老演员都拿着盒饭进来了,看着这老的老、小的小走在人群中找位子,实在不忍心,我们桌立刻站起来给两位老人让座,席间老人得知我们是学电影学的,高兴地说:以后中国电影就靠你们啦!这是那天我们听到最多的话,也是最让我汗颜的话…… |
|
|
10楼#
发布于:2006-01-04 09:33
新疆的克拉玛依的大火中,“孩子们不要动,让领导先走”
|
|
|
12楼#
发布于:2006-01-04 12:42
记忆的硬盘——为了忘却的记念
[引用]:我们的老艺术家基本上是站着听完的……就像认真站着为开幕式捧场,老艺术家们再次配合了领导的行程——站着看,站着等。========================= 昨晚读了楼主文章后,又将前几天匆忙间录下的央6电影频道的“开馆揭幕仪式”片段重放几遍,忽然觉得那铺着红地毯的楼梯好长好长;而隐藏在镜头后、文章里的过道和楼层更曲折漫长……脑子里一时闪回到美术片《没头脑和不高兴》那座忘记设计电梯的摩天楼,浮现出小朋友们带着雨伞背着行李在爬楼梯的场景;40多年后,老人们互相搀扶在下楼—— 一出笑不出来的“长长的”荒诞剧……还有那个又长又高的楼梯旁那个不相称的小方门洞,专供首长进出;俺宁愿那两拨人对换一下,让老人们省力一些。看到屏幕里“第一军人”王心刚老师和“第一嫂子”王馥荔老师并排长久站立着,想起“直立行走”四个字,那是网友赛人写给苏秀老师信中提到并赞颂的,但这“直立行走的人”在今天竟然还有这么一层含义,费解同时又易解;因为在人丛中我们看到童自荣一样默默无言的站立着,脸上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和无奈;而当年在“致远号”前甲板叱咤风云的李默然,此时神情却像石雕一般严肃——看来这段录象该存入我记忆的“硬盘”中了! |
|
|
13楼#
发布于:2006-01-04 13:40
落泪了~~ 中国电影的悲哀
|
|
14楼#
发布于:2006-01-04 13:55
下面是引用x-ray于2006-1-4 01:10发表的: 因为都是志愿者么…… |
|
|
15楼#
发布于:2006-01-05 09:35
看了文章,只是哽咽地说不出话来。希望这个世界多一点沉淀的真实和美,少一点浮躁的虚荣和假。我们需要真正热爱电影,懂得电影的电影人加入。
楼主,好文。 |
|
16楼#
发布于:2006-01-06 08:23
在我们国家,什么不是这样的?都是为了一个宣传而已。
过几年看吧,肯定会和其他很多博物馆一样,穷的要靠卖展品维生的地步了…… |
|
17楼#
发布于:2006-01-06 11:11
赞同楼上所言,如同中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一样,支撑不了多久
至于开馆仪式的热闹,不过是喧耀头头脑脑们的政绩 而老演艺家们,就像《茶馆》里的康顺子,只在重大仪式上被象征性地搬出来做个装饰,真正风光的,还是那些头头脑脑们 这一幕幕,和演戏有什么分别 |
|
18楼#
发布于:2006-01-06 16:49
今天和同学一起去北京电影洗印厂的招待所给傅正义老人送照片,他正在剪辑一部国产古装剧。说起电影博物馆,他也觉得失望……唉……明后天北京台又要去那里拍节目,又召集我们这些志愿者过去,我已经不想再去那里了……
|
|
|
19楼#
发布于:2006-01-06 22:51
有领导来才叫志愿者去吗?x-ray辛苦了……
|
|
|
22楼#
发布于:2006-01-08 20:46
当时不让带相机,我托同学帮自己照了几张单独的,但放上来也没什么意义……而我曾在别的网友发的那篇人民大会堂看见童自荣的那个帖子里发过几张我工作地方的照片,有兴趣的人可以去找找看。可以看到那昏暗的楼道是什么样子——那是头一天培训时照的
|
|
|
23楼#
发布于:2006-01-09 19:17
真的是百感交集啊..............
|
|
|
24楼#
发布于:2006-01-09 23:24
楼主写的好。
|
|
|
28楼#
发布于:2006-04-05 18:31
我一看中央台的新闻就知道是面子工程!唉,这博物馆就是该死的领导沽名钓誉、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啊。苦了那些老艺术家了,也苦了楼主了,安慰一下
其实人间自有真情在,人民不会忘记那些电影艺术家的。 官员不曾想起,因为从来就没记住过;人民不曾想起,因为他永远是心中的情结,剪不断、抹不灭,也就永远不会忘记。 向这些老艺术家致敬,他们创造了中国电影艺术的辉煌;也向楼主这样的学电影的人致敬,有了你们,中国电影的辉煌才能延续、发扬,你们代表着电影的未来。 |
|
|
29楼#
发布于:2006-04-05 20:32
从来对于央视之类媒体的这类作派很是BS
自然也就理解了人们戏称洗洗蹄味以泄一丝忧愤 看了LZ的文章 竟心寒得再也起不了一抹冷笑 仔细想想 这哪里仅仅是糟蹋电影艺术呢 |
|
30楼#
发布于:2006-04-05 23:41
真没想到这个帖子又被找出来了……
谢谢28楼的朋友!过奖了…… 我目前能做的也只有写写这个吧…… |
|
|
31楼#
发布于:2006-04-06 18:3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楼主以后也会成为电影人吧?有了于洋老师的那句话,楼主可要出淤泥而不染啊。嘿,这话有点重了,不过影视圈现在太黑了。 |
|
|
32楼#
发布于:2006-04-06 23:32
现在我都不敢想电影了……呵呵
|
|
|
33楼#
发布于:2006-04-07 17:38
楼主是在北广吧?现在叫做中国传媒大学?那还可以配音、播音的
|
|
|
34楼#
发布于:2006-04-07 19:51
呵呵是啊,可惜我不是播音系的,平时自己录点东西纯粹是为了娱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