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这片子完全不是张艺谋和高仓健的水平,我并不怀疑二人的能力,问题在于两个人在本剧中都无法发挥自身最擅长的东西,邹静之先生的编剧受制于张艺谋老是强调的“高仓健第一”的思路,所以,整个故事脉络和结构都受到影响,我以为这是不明智的。
张艺谋实际上是很聪明——或者说有点狡猾的,他避开中日之间敏感的话题,而选择了一个很温和的话题拍摄这样一部电影,但是做得并不出色,给我的感觉,选择这样一个主题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主题深度不够,故事过于牵强,细节上很下功夫,但显然对于主题的挖掘受到了形式的影响,所以整个电影给人的震撼力很欠缺,张力不够的原因,并不在于表演,我认为表演来说,参演的演员都很尽心尽力,主要还是电影的主题和思想性浮于表面,没有抓住最实质的东西,这样的电影,形式大于主题是不奇怪的。 我以为,记者同志们给张艺谋的评价有点言过其实,张艺谋在回归的路上,但是只能说他只走了一半,甚至可以说,他是貌合神离,样子像是走回他擅长的道路,实际上还是过于注重形式。 我之所以说,张艺谋很聪明,主要是觉得他这些年赚钱的本领见长了,实在令在下非常佩服,但是艺术上,恕在下直言,乏善可陈。 翻开中日合拍的电影记录,很明显,中日合拍的电影并非没有成功之作,例如《清凉寺的钟声》、《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都是当之无愧的优秀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都非常强,但是《千里走单骑》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显得比较肤浅,故事本身叙述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糟糕的是故事的斧凿痕迹过于明显,牵强附会之处比比皆是,所以,很难引起观众的共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记得,当年高仓健曾经致信给中国媒体,对于中国爆发反日游行表示非常不理解,我以为,这表明他恰恰缺乏对中国和中国电影的认识,我以为,中日之间缺乏深刻的对彼此的思考是中日艺术合作最根本的问题,我以为,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绝对符合那句话:“最亲密的陌生人”,这种因为暂时的利益而媾和的状况是不正常的。 我在很多年以前,观看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至今还感觉非常兴奋,那种自省的民族意识非常强烈,个人以为,中国人向来好面子,所以自省这个部分做得很不够,但是,与日本合作的电影,中国导演显得过于保守乃至谦卑,这并不是正常的——我并不喜欢大国沙文主义,但我认为,艺术家应该有追求真善美的良心,事实是怎么样的,应该有勇气去面对它。 因此,我常常不自量力地想,如果是我作为张艺谋的编剧,我绝对不会写出这样一个剧本来,这对于张艺谋的艺术生涯无益,对于高仓健的“封山之作”来说也是很缺乏说服力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张艺谋就非得拍一个类似于《清凉寺的钟声》或《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那样对二战进行反思的电影,如果是我,我更愿意,从中日两国的社会和文化角度入手,事实上,我以为国人对于日本社会发展的模仿乃至追随由来已久,这是一个很深刻的命题,如果愿意放弃成见去看待中国和日本,我以为,日本是一个极度发达的亚洲国家的一个缩影,而中国实际上在很多层面上都在走日本的振兴之路,抛开历史纠葛和恩怨不说,光是这个命题就足够研究的。 我记得高仓健先生在拍完《千里走单骑》之后,曾经说过一句话,说,日本人在二战之后自省的意识太少了,我以为记者同志有点曲解了高仓健的话,以高仓健当年对反日游行的态度,他绝对不是指对二战的反省,而是指中日两国在战后社会发展过程中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简单地说,高仓健所指的反省,指的是日本社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失或者遗忘的一些美德,一些社会道德规范。 在下之见,高仓健所见之中国,实际上是战前战后的一个阶段,日本原有的道德、社会规范变迁的一个缩影,他这话是对日本人说的,意思是日本人不要忘记日本曾经有过的传统和好的品质。可惜的是,我们有些记者出于某些考虑,对此事的报道有点偏颇,以至于我们忽视或曲解了其中的含义——当然,这也是个人的看法。 事实上,中国电影近年来在日本所获得的成就,以霍建起导演的《那山那人那狗》较为典型,霍建起导演比较准确地把握了中日两国在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上的基本点,寻找到了能够引起两国人民最认同的东西,事实上,我刚开始的想法,以为张艺谋导演也会注意到这些问题——也许他确实注意到了,只是做得不算太好而已。 我个人觉得,张艺谋对日本,或者高仓健的理解都不算太深,虽然张导一再声称高仓健是“神”,但我觉得他过于注重这个“神”的形式,而忽略了影片最重要的组成,那就是内容的挖掘。恕我直言,张艺谋可能和我一样崇拜高仓健式的男人,但是对于日本男人和日本社会,所知道的,似乎并未超过普通大众之所知。 而事实上,我对高仓健的这种情感也是百味杂陈,他的确是个男人,但是,并不意味着我能够称之为“神”,高仓健是个了不起的男人,但也许也可能是我所面对的对手,或者观点不一致的敌人,他有些东西,我未必是赞同的,包括他对中国社会的理解,恐怕并不全面和完整,这和张艺谋对于日本社会和日本男人的理解一样,难免流于表面和肤浅。 其实这都不重要,对于艺术来说,既然是跨国界的,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双方都能认同的契合点,也许张艺谋尝试了,但观看过影片之后,我只能说,效果并不理想,这个契合点找得不算太准确和太深入,不客气地说,假如张导钱挣得差不多了,就不要再玩了,再玩下去,就不是当初我们所熟识的张艺谋了。 我以为,张艺谋的确是中国导演中难得的人才,翻开他的个人履历,实在很难再找出第二个张艺谋来,但是在中国电影普遍缺乏深度,缺乏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状况之下,我由衷地希望张艺谋能够利用现有的名气和实力,实实在在地拍一次文艺片——就连成龙也曾说,我希望和张艺谋合作,但希望是一部文艺片。 还有,顺便说一句,邹静之先生,下次张艺谋再找您当编剧,就跟他说明了,不要让他干涉你的写作,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在别人的指手画脚之下把自己的剧本改三年,改成这个模样,实在挺令人伤心的。 有两个小花絮,说来挺令人尴尬的,第一个是,朋友在我力荐之下陪我一起看的这部电影,可是对方竟然睡了一个多小时,第二个是,观众笑声最多的是那个小朋友拉便便(说实在的,有点恶心),最感动的时候——几乎是没有,只能说有一点点,那完全是因为演员卖力,哭得像个样子。 ——再多说一句吧,假如没有高仓健珍藏了几十年的那几滴眼泪,我真不知道整个片子什么地方感动我了,一个日本人随便的一个承诺,一个日本父亲就莫名其妙地跑到云南丽江去了,一个没有父母的孩子,一个忽然连日本话都听不懂的父亲看见高仓健之后,居然就良心发现痛哭流涕(哦,对了,流鼻涕那一段观众笑了,但觉得有点恶心),还有那个可爱的翻译MM,肯用电话做翻译,却不肯和旅行社通融一下,怎么看都别扭,还有阿,小演员和高仓健之间的沟通,无论如何也让我想不明白,两个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到最后结成的友谊居然成为了全剧的最高潮,人性是很奇妙,但是这种“一夜情”所解决的亲情和父子情,未免过于草率。 还有就是,高仓健和他儿子之间的情感交流,过于生硬,高潮有点伪装的样子,俗称“伪高潮”。 就这样,对于我所尊敬的高仓健先生和张艺谋导演,确实说了很多不敬的话,但实在是如鲠在喉,就事论事,我确实连“伪高潮”都装不出来,说良心话,真是不能怪我,其实我是那种有点云彩就能下雨的观众,但是真是没有办法,蓄了半天的水,愣是开不了闸,真是蛮扫兴的。 |
|
|
1楼#
发布于:2006-01-06 11:00
原来还是贺岁片中最期待的一部,结果现在一点想看的感觉都没了....
|
|
|
2楼#
发布于:2006-01-06 11:37
我觉得吧,这片子还行,甚至可以说是我认为张艺谋拍得最好的电影,既有张艺谋的乡土气息—所谓很中国的;又有当代中国的现实感。而且你看的过程中可以笑声不断——一种完全不同于看《无极》时的笑声。可能本人的品位和理解力以及深度不大够。总之我觉得不至于让我觉得难看。
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很有日本风味,用日本人的思路影响了一部中国电影。当然我说这话全凭以往看日剧的感觉得来,日本人是不是那么思想我也不敢胡说。 这片子挺好的,我当时觉得,因为我是跟《无极》一块儿看的。现在也觉得不错。 这篇“闲言碎语”实在太长了,看了我这半天。我一直推崇搂主写东西写得短,实在不行分个“上中下”看着也好点。 没别的意思。主要是我自己耐性差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