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阅读:1877回复:2

[精品原创][本站特稿]影像構築的詩篇——關於費穆的《小城之春》(作者:珠簾寨主)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4-11-22 22:47
影像構築的詩篇——關於費穆的《小城之春》
作者:珠簾寨主
 
  在中國的文藝傳統中,詩所佔的地位是最崇高不過的了。《詩大序》裏面講:“故正得失、正天地、感鬼神,莫近於詩。”傳統的中國文藝評論,往往以是否達到詩的境界來衡量其他不同門類的藝術作品的水準,所以中國人才會津津樂道於“詩意”。而魯迅先生把《史記》譽爲“無韻之離騷”則是這種傳統最好的體現。可以說,一部優秀的具有中國傳統文藝趣味的作品——不論是什麽門類——都必然飽含了中國詩的美學元素的。倘若以這個標準去考察中國的電影作品,我以爲費穆先生的《小城之春》堪稱最純粹、最完美的中國電影——這裡的“中國電影”說的是具有中國文藝傳統、中國審美趣味的電影,而不是單純的指中國人拍攝的電影——因爲這部完成於一九四八年的黑白故事影片已經完全超越了一般所說的“詩意”或者“詩化”的意趣,而是不折不扣的,以影像構築的詩篇。
 
  《小城之春》的故事簡單到了極點,簡單的可以一句話說明白,不過是一個突然來訪的老朋友激起一個表面平靜的家庭的陣陣漣漪。這幾乎是中外文藝作品中最老套的一個橋段了。然而越是平凡的題材越能展現大師的卓越造詣,費穆先生通過其特立獨行的電影技巧,把中國傳統舞臺表演的精華和中國傳統詩學的創作觀、美學觀完美的以現代電影藝術的形式展現在大銀幕之上,完成了一次完美的電影藝術民族化的嘗試。
  費穆把《小城之春》情節的展開置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之内,所有的場景基本上局限在破落的戴家宅院和小城的城牆之上,人物則只有妻子玉紋(韋偉)、丈夫禮言(石羽)、小姑戴秀(張鴻眉)、妻子的舊情人和丈夫好朋友兩种身份集于一身的西醫志忱(李緯)以及老傭人老黃(崔超明)等五個人。整部電影的故事背景本身就呈現出一種為遺世獨立的不真實感,而這種不真實感進一步為演員表演中有意無意的舞臺劇元素——一種誇張的肢體語言和過度強調的眼神及面部表情——以及費穆所使用的電影語彙所加強,然而這種明顯的不真實感卻造成了布萊希特最爲推崇的“閒離效果”,令觀衆始終能夠以一個最恰當的“距離”去審視影片,這種觀衆對於影片的疏離感一方面使得影片能夠呈現出一種《詩經·國風》似的“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樂而不淫”風格,以表現出溫柔敦厚、克己復禮的中國傳統,同時,這種適度的疏離感很自然的引導觀衆去探究影像背後所蘊含的意趣,體現了中國傳統文藝中寫意不寫實的原則。費穆幾乎是唯一一個能把年代始終困擾中國電影人的“舞臺表演經驗局限性”這個大問題的導演,在《小城之春》中,這種局限性和純粹的電影語彙相交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極具民族美學特色的電影風格——即使在以後很長一段時間内,無論是大陸還是港臺,都沒有人能象費穆那樣完美的結合舞臺和銀幕,即使是最善於在電影中吸收舞臺戯曲元素的胡金銓,在費穆——準確的說是在《小城之春》面前,也頗顯得僵硬和死板。
  在電影手法上,最引人注目的是費穆對於溶鏡和旁白的突破性運用。這些手法即使在當時的國際影壇上也可以說是非常超前和先進的,而費穆則可以用這種超前的技術手段來構築《小城之春》那濃厚的中國傳統意境,真是令人嘆爲觀止。
  溶鏡是由早期電影的淡出、淡入發展而來的一種鏡頭語彙,通常用來表示時間的流逝和場景的變幻,但是在《小城之春》中費穆卻將這種技巧作了極靈活的運用,我們且先看以下這個傭人老黃向玉紋通報志忱的到來的例子:
  ……(全景)老黃來到房外:少奶奶
    玉紋從房内走出來:什麽事?
          老黃:上海來了個客人……少爺讓您宰個雞
          玉紋(平靜的):知道了 (溶)
  (中景)玉紋在窗下綉花,老黃又進入畫面
           老黃:少爺讓客人住那兩閒小書房……客人姓章,少爺的老同學。章少爺。
  老黃離開,玉紋停下手裏的活,但是仍然低頭想心事。
        旁白心聲:客人姓章,可能是他,可能不是他。(溶)
  (中景)玉紋在房内綉花,老黃的聲音在畫面外響起
          老黃:少奶奶,少爺請你去,給您介紹章少爺。
       玉紋的心聲:我心裏有點慌。我保持著鎮靜,我想不會是他。(溶)
  (全景)玉紋換衣服,對鏡子梳頭
          心聲:換一件衣服,整理了一下頭髮。我想是一個普通的客人。(溶)
  (中景)玉紋站在廊上遠眺。
          心聲:站在廊子上看了一看,看不清是誰。(溶)
  (全景)禮言和志忱並立,注視遠處
          禮言:她來了。……
  在這一段兩分多鈡的戯裏,費穆一共使用了五個溶鏡,這時候,溶鏡不再單單是場景過渡的技巧,而成了導演揭示玉紋心理起伏的有力工具,區分了角色心理活動的不同階段,而從這段戯的整體來看,不斷使用的溶鏡所製造的些許的零亂感又準確的體現玉紋此時忐忑不安的情緒,更界定了這一“重逢”場景的戲劇節奏,在這個意義上,溶鏡的技巧甚至起到了中國戲曲中打擊樂器(鑼鼓經)所產生的效果。
  在另一個玉紋第一次夜間到志忱屋中的場景中,溶鏡被巧妙的安插在其間,一是當志忱説到:“我們已經十年沒見了”之後,第二次則是玉紋在為志忱整理被褥是兩人的手不經意的相接觸之後。這兩個同一場景下的溶鏡形成了宛若中國畫中留白的藝術效果,達到了意到筆不到的高超境界。
  旁白也是《小城之春》另一大特色,在這部片子中,貫穿全劇的旁白固然是以玉紋的口吻出現的,但是卻在很多情況下敍述了別人的行動乃至心理活動,給人以一種全能、全知的感覺,這在章志忱來到戴家一段戯中最爲突出,電影一面以畫面展現志忱一個人從火車站走向戴家的過程,而玉紋的旁白則伴隨一旁,描述著這一過程。這種手法顯然是對中國傳統戲曲中的賓白和背供的活用。
  費穆在對整部片子的戲劇性處理上也是得心應手,在幾場四個主要人物同場的戯中,無論是構圖還是光影的運用,都能成功地烘托演員的表演,再加上天才的電影語彙的運用,更使得每一段戯都充滿了張力。比如志忱初到戴家夜裏在禮言臥房裏的場景、四個主要人物共同出去遊玩的場景,以及小姑戴秀十六嵗生日夜宴的場景,都可以說處理的間不容髮,絲絲相扣。真令人有“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感慨了。而費穆在全劇的結構上更是做到了嚴絲合縫,各個場景上的前後照應何以比之于律詩的嚴謹對仗,幾場高潮場景閒的過渡也絲毫沒有斧鑿的感覺,全片從頭至尾可謂一氣呵成。
  而在細節的處理上,費穆先生也可謂是匠心獨具。玉紋和小姑送給志忱的蘭花和盆景以及玉紋幾次探訪志忱時候服裝的變化固然是很突出的例子,而我最激賞的還是志忱和小姑出去遊玩以後那個晚上玉紋頗含酸意的試探他那一場,尤其是玉紋手中玩弄的紗巾,純粹的從京劇花旦對的手絹的表演中化出來而又自然大方。更要緊的是全片之中一直沉穩、端莊的少婦玉紋在這場戯裏一小兒女的調皮姿態出現,從表面來看似乎有些突兀,然而細細考察卻又可以以西方現代心理分析理論來加以詮釋,可見費穆先生實在是極具生活閲歷,深通人情世故,而又能加以萃取,提煉的藝術大師。
  《小城之春》在技巧上固然是達到了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其内涵也是極其豐富的。從表面來看,這是一個傳統禮教之下的閨中怨婦以理智克服情欲的故事。體現了一種發乎情、止乎禮的道德標準。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這樣一個要點——費穆並沒有給玉紋設置任何一點傳統意義上的“女性枷鎖”,玉紋既沒有公婆、也沒有兒女,甚至連她的丈夫也鼓勵她跟舊情人遠走高飛,更主要的是,我們沒有任何證據證明玉紋和禮言的婚姻是強迫性的,是沒有感情基礎的。如果我們從這個角度去考量的話,我們似乎又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對夫妻所面臨的危機難道只應該由丈夫一個人來承擔責任麽?這樣來看,玉紋最終的選擇——留在丈夫身旁——更具有超越一般意義上的道德標準,而具有了自由意志以責任的承擔的意味。   
  進一步以中國傳統文藝中的象徵意義來考察這部電影,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出更深層次的含義。要知道,閨怨在中國的文藝傳統中往往是作者用來抒展懷抱的喻體。在這部作品中,多病萎靡的丈夫、被毀的家園、那個波瀾不興的小城和逾墻而入的西醫很明顯都是有所寄託的,簡言之,這就是費穆心目中當時中國傳統文化所面對西方文化的衝擊的狀況。而玉紋則是費穆先生的自況。而最終的結局則象徵了費穆先生那一類知識分子的自由意志選擇的結局——對他們而言,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身相許,矢志不移了。這也回應了何以整部電影的旁白完全以玉紋的角度來敍述——在精神層面上來說,玉紋與費穆氏合二爲一的。正是因爲這樣一种立意和内涵,使得我們可以把這部電影眎作是真正意義上的詩作,那確實是費穆先生的“言志”之作。
xiaozhan2000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7-01
1楼#
发布于:2004-11-23 07:32
[本站特稿]影像構築的詩篇——關於費穆的《小城之春》(作者:珠簾寨主)
介绍一下《小城之春》,大家有个大概地了解[UploadFile=2004328026130_1101137519.jpg]
[片名]:小城之春
[导演]:费穆
[主演]:韦伟、李纬、石羽
[出品]:上海文华影片公司 
[影片介绍]:
  《小城之春》,黑白故事片,文华影业公司1948年摄制。
  1983年香港艺术中心和香港电影文化中心合办“20至40年代中国电影回顾展”,《小城之春》被中国两岸三地的电影人重新发现,“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1984年香港艺术中心与香港中国电影学会合办的“探索的时代:早期中国电影展”,以及1985年第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的“亚洲大师作品钩沉”专题影展上,费穆的《小城之春》都是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节目。“面对这部中国电影杰作中之杰作的挑战,香港著名的影评人石琪、罗卡和李焯桃等都写出了极为精彩详尽的品评文章,珠玉纷呈,一致推崇,可谓近十年来香港影评史上罕见的盛事。”
  自此以后,《小城之春》成了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海内外关于《小城之春》的评论文章不断问世,这部影片和它的导演成了海内外电影界中国电影评论、研究的一大热点。1995年,《小城之春》被推选为中国电影90年历史上10部经典作品之一,更被香港电影评论界推选为世界100年电影史上的10部经典之一。
天空上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芦中人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5-27
2楼#
发布于:2004-11-24 04:54
[本站特稿]影像構築的詩篇——關於費穆的《小城之春》(作者:珠簾寨主)
我也极喜欢这部电影。曾经看过一个评论,说片中的丈夫象征当时的抗战胜利后千疮百孔的中国,玉纹象征知识分子,志忱象征西方国家(美国)。
身作红云长傍日,心随碧草又迎风。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