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linyao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2-10
  • 特约记者
阅读:4183回复:21

[精品原创][原创]现代译制片质量的提高——京译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3-18 13:24
现代译制片质量的提高
王进喜 姚麟


我们从1994年开始部分承担译制中影集团引进的外国影片的译制工作,时光如梭,到今天已经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十一年来,我们译制完成的影片有60多部,并且经历了设备、技术、导演和演员的多次变迁,其间的坎坷、曲折、争议,在今天整理回忆的时候,已经算是美好的回忆了。不久前,我们出色的译制完成了《星球大战前传:西斯的反击》、《世界之战》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引进和发行的第一部买断影片韩国的《哭泣的拳头》的译制工作,再一次向全国观众证明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的实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与市场考验中,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的译制片力量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由初出茅庐到发展壮大的巨变,现如今已经成为现代译制片事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这样的思考:在新世纪的市场环境下,现代译制片应该如何寻找生存之道,应该如何重新塑造在广大观众心中的地位,应该如何衡量和提高我们的译制质量。在此,仅借此文,愿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

译制片时代终结,大片时代来临
常常有媒体称,译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中国的译制事业已经进入迟暮之年。我们必须承认,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分厂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确创造了译制片事业的一个又一个的巅峰时期,并且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成长。其中,有不少看着听着老上译和老长译时代作品成长起来的人今天已经成了我们译制大军中的一员,在前辈们的影响和鼓舞下,他们勤恳工作、努力上进,发挥着巨大的创作热情。回忆虽然美好,但是,毕竟时间和事物在不断的变化,现今的译制片事业缺少了光环的笼罩而显得平淡和冷清起来。不过,我们认为,一个时代的结束是自然规律与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这对于新生事物的发展恰恰是一个有利条件,严格的说,今天的译制片事业在本质上依旧是蓬勃发展的,译制人才队伍前所未有的壮大,只是倘若不能以冷静观察,就很难注意到这一点。
首先,现代译制片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传统译制片的时代结束了,我们不能仅仅站在译制工作者自身的立场来谈论译制片的地位和作用,而应该置身于当今电影市场发展的大潮来正确认识自己工作的性质和任务。
1994年以前,中国还没有所谓的引进大片,应该说,那个时候的整个中国电影界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当中,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了译制片。那个时候,译制工作者要面对的挑战和困难远远没有今天这么复杂,观众走进电影院时也远不像今天这样面对的选择和诱惑有这么多。然而,首部分账影片《亡命天涯》的引进打破了中国电影的传统格局,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讯号不仅仅冲击了中国电影观众的眼球,也冲击了中国的本土电影力量。自此,被大家称为“大片”的分账影片重新定义了电影院的作用,也重新定义了译制片的作用。
大片盛行之后,高额的电影票价曾经把很多中国观众挡在了电影院的门外,然而,随着近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众对现代影片的接受程度也相应提高,中国的电影院已经有了回暖的迹象。1997年,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影片走进了中国影院,那一年盛行的《泰坦尼克号》飓风把很多久违电影院的观众重新拉回了影院,当时被炒到天价一般的门票价格在今天的物价水平下依旧令人乍舌。但是我们注意到,同样是爱情经典影片,《泰坦尼克》与《简爱》依靠的是完全不同的电影表现手段,这种堪称豪华的爱情演绎方式培育出了新一代的电影观众,他们开始主宰着今天影院的票房。同时,当年《泰坦尼克》的配音广受争议,这在我们的记忆里,几乎还是第一次,这也是第一次给电影译制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对于花不绯价钱走进影院的观众来说,他们希望的配音是什么。
而在1998年,《拯救大兵瑞恩》又一次带给了中国观众颠覆性的听觉冲击。这也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组织译制的首部SR.D数字立体声影片,由模拟立体声进入数字立体声(SR.D)时代,这一飞跃彻底改变了声音在电影中的地位。这一年,人们谈论的最多的就是《拯救大兵瑞恩》震撼的视听效果,尤其是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炮火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电影的声音又一次成为了影片受人关注的焦点,不过这一次,不是关于配音,而是关于音响效果和电影音乐。
其次,传统的译制片的配音风格已经不适应当今观众的需求,VCD、DVD将原声影片带进了中国观众的生活中,译制片配音直面原声影片的冲击。
翻开历史的相册,我们会发现,十多年来,电影技术的发展速度如同当今科技发展速度一样令人惊讶和窒息。许多我们奉之为经典的译制片,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苍白无力。如果不是因为那些伟大的配音艺术家们创造出来的优雅的听觉享受,我们很难再找出再看它们的理由。前不久,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了一套老译制片配音经典的CD,彻底将配音与电影剥离了开来,依然充满了艺术感染力,从这一点上,老艺术家深厚的艺术功力值得我们终身向他们学习。但我们同时也要客观的看到,那个时候的电影,表现手段远不像今天这么丰富,画面的因素不说,声音表现上也主要依靠的就是演员的台词以及配乐,还有一点简单的音效。所以即便我们把电影对白从画面上剥离开来,台词的表现作用也不会发生太大改变,因为那个时期的电影表演主要依靠的就是演员的表演和台词,一部电影的声音部分可能就占据了整部电影很大一部份的艺术元素,这种情况在现今电影中已经是完全是不可能了。我们注意到,随着电影技术的飞速发展,演员在电影中的表演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他(她)们要配合技术手段的要求,一方面表演也由舞台化的风格转而更加生活化。有时候,大家花上几十元甚至上百元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想看的不单单是演员出色的演技和出众的台词,而且还要享受电影强烈的感官刺激。因此,从电影发展本身来说,演员台词的所占影片表现手段的份额就已经降低了,当然,这不是说台词的要求降低了,这一点我们稍候再继续探讨。
不过,随着VCD尤其是近几年DVD的普及,以及年轻观众英文水平的提高,人们欣赏影片的渠道更加广泛,他(她)们越来越发现,原来外国演员说话是很生活的,因此开始质疑甚至摒弃长久以来形成的译制片配音的模式化语言风格。因此,在我们在译制影片时,要求配音演员的表演要生活化,抛弃一些拿腔拿调的配音模式。我们要求,配音演员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而要服务原片,不破坏原片的语言基调,尊重观众。不错,字正腔圆、洋味十足的配音单独听上去很具有艺术感染力,但是,那其实是中国配音演员强加给外国影片的东西。对于一部引进的外国影片来说,译制工作的意义比较特殊。我们既需要通过语言的转换来使更多的中国观众容易看懂影片,同时又承担着传播两种不同国别文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仅要让中国观众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也要向中国观众完整的展现出外国影片所传达出来的异国人情风貌。现在,影片的表现手段更加多元化,坐在大银幕前的观众,受到的刺激来自很多方面,有优美的画面、眩目的视觉特技、演员精彩的表演、跌宕起伏的剧情、震耳欲聋的音效、悠扬动听的电影音乐等等,如果观众选择观看原声片,光是看字幕都看不过来,就更难投入到所谓的视听盛宴中去了,而如果观众选择观看译制片,却又总是听到千篇一律的声音,听到拿腔拿调的配音,时不时的被配音分散了注意力,游离于欣赏影片的环境之外,那观众就会对我们的译制片大为失望了。
那么,现代译制片该如何去制作了,下面,我们谈谈我们的经验。

现代译制片的工艺流程
现在的很多报道,都会强调过去电影配音的创作模式,甚至以次为依据来批评现在的译制片工艺缺乏艺术创作氛围。每每看到此类文章,总有如坐针毡之感,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的译制片一直强调革新,注重和国际电影工艺的接轨,尤其是我们一直大力倡导的分轨录音方式,似乎总能成为对现代译制片批评的矛头所指。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开诚布公的向大家详细介绍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译制片的全部流程,进而与大家一同探讨其中利弊。
经过十多年的摸索,我们有了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制作流程:首先,在接到译制任务以后,我们首先要把录像带和原文台本交给翻译,并把录像带交给导演,在这同时录音师也拿到了录像带和国际声带。翻译在翻译对白台本的同时导演就可以把演员初步选定。按照要求,翻译在翻译对白台本的时候就要严格按照原片中人物的口型来安排每句话的长短,也就是说,对口型的工作是从翻译对白台本时就已经开始了,在翻译完成的对白台本上,我们还要求翻译把每句台词在录像带上相对应的时间码打在台词本的每句台词前。与此同时,录音师也要将影片画面和国际声带采集到音频工作站里,同时对国际声带进行检查,并参照国际声来考虑和计算对白的比例以及混录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怒海争锋》中有一段水手们在一起唱歌的戏,国际声带上也没有原文演唱,为了给观众一个更真实的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在配音时给配上中文演唱,我们请了作曲听着原声专门谱曲,并指导配音演员在配音时演唱。这算是译制前的准备阶段。当翻译把对白台本翻译好了之后,就要把对白台本交给导演,导演根据对白台本和影片就可以最后敲定配音演员了,这个过程一般也有几天的时间,我们要求导演不仅仅定好演员,还要从头到尾的把每一个演员的台词都认真的校对,也就是装词,如果发现剧本上的字数和口型出入比较大,或者翻译有问题的地方,就要和翻译沟通,协商修改办法,至此,口型校对工作已经进行过两次,导演通过反复看影片,增加对影片创作的把握能力。我们把对口型的工作分解给翻译和导演来完成。录对白前导演还要和录音师进行沟通,统一创作设想。为了更好的把握配音效果,《雷鸟神机队》、《国家宝藏》和《世界之战》的对白台本是由录音师安韶峰翻译完成的。因为录音师在翻译台本时对影片的剧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录起对白来更加得心应手。
作为配音前的最后一个准备阶段,我们就要求主要配音演员看着录像带对词,这个过程中演员会再一次校对自己台词的口型问题,和导演商量剧情和角色定位等等。我们要求主要配音演员在进棚录音之前必须作好这些功课,演员们的态度也是严肃和认真的,像徐涛、陆揆、李智伟、徐燕和廖菁等这些优秀的配音演员,靠角色、对口型的能力比较强,尤其是在他们担任主要角色的配音时,和导演、录音师的合作都比较默契,加之我们现代化的录音手段,创作过程会比较快的完成,而为我们空余出了相对宽松的时间来把握和塑造其他角色。录对白时,录音师按照台本上的时间码一敲,马上选定了要录音的画面,演员按照时间码也很快找到了要录的台词,工艺的进步,使我们节约了时间。所以,尽管看上去我们花在录音棚里的时间短了,但是在录音之前我们已经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做前期的准备,并不是说在棚里呆的时间长就能录出好的效果,所谓“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认为这也是符合译制片的创作规律的。
作为北京译制片区别于传统译制片的一个显著技术特征,大概就是我们在2000年就采用了分轨录音方式,不熟悉分轨录音的朋友可能对它的效果会多多少少的产生一些误解。《拯救大兵瑞恩》的对白我们录了一周的时间。传统的配音方式可能就需要所有演员都一直呆在棚里,随着近些年制作周期更加紧迫以及市场规律的影响,这种录音方式在新的形势下弊端就越发显现出来。
首先,效率较低,由于传统配音限制了演员的时间和自由,一些优秀的配音演员就可能因为周期和档期的关系错过我们的译制工作。另外,在配音的时候,对手戏搭档的演员往往就会受到对方发挥的制约,有时候可能大家一起录一场戏,录主要角色的演员发挥得特别好,结果配角的演员没录好,主要演员也只好跟着重来,这种重复浪费是很可怕的,也给演员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其次,传统录音工艺,容易造成演员配音费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我们现在必须直面的问题就是经费紧张,如果录一部电影,主次角配音需要的时间一样,而主角收入多,这势必会影响其他演员的积极性。而现在,演员付出的劳动量和时间是与他们得到的收入成一定比例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制作经费紧张的问题,演员只需要抽出最多不过一天、最少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完成角色的塑造任务,而不耽误其他的工作,这也相对公平一些。
最后,分轨录音是现代电影工艺发展的必然趋势,前面我们说到了随着电影技术手段进步,仅在声音的变化就是飞跃化的反应。现在很多观众都比较熟悉的SR.D或者是DTS数字立体声都是五加一的声音模式,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把录制好的中文对白混录到原片的效果和音乐里去,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工艺很复杂,需要录音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在音频工作站和混录棚里来完成,其工作量不亚于录制对白所需要的工作量。我们译制完成的《指环王》三部曲、《黑客帝国:重装上阵》、《黑客帝国:矩阵革命》、《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星球大战:西斯的反击》和前不久译制的《世界之战》中,各色人物的音色千差万别,这些靠演员本身是不可能塑造完成的,都需要录音师在后期进行特出加工制作完成的,如果把这么多演员的声音都录到一轨上,靠传统的录音手段是根本完不成的。
分轨录音其实还远没有以上我们说的这么简单,从试验到实践一直到今天的逐步成熟,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摸索阶段,这期间,我们的录音师张磊和安韶峰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做了很多大胆的尝试,也取得了不少具有跨越意义的成果。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解决分轨录音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于分轨录音的效果,导演、录音师、演员会常常展开热烈的讨论,各种意见相互碰撞,为我们带来了不少思想的火花。在我们看来,译制工作其实也只不过是电影制作中的一环。因此,我们更加注重如何更好的完成译制工作的工艺流程,而不是一味的强调其艺术创作。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就不追求艺术效果,而是要努力实现艺术创作与工艺效果的双赢。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依旧指望靠时间的消磨来出一部艺术精品,那么中国的电影市场恐怕依旧要落伍于世界潮流。2002年,《黑客帝国:矩阵革命》在我国首次全球同步上映,标志着我国电影市场在与国际化结果过程中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对广大的中国观众来说是一个福音,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拿到《黑客帝国3》的译制素材的时间几乎就是全球同步放映当天,尽管我们仅仅用了15天时间就完成了从翻译到洗印胶片拷贝的全部译制工作,但是中文版《黑客帝国:矩阵革命》上映的时间还是比英文版晚了整整两周。2004年,我们译制完成的《野蛮师姐》实现了亚洲同步上映,2005年,我们成功将《星球大战:西斯的反击》中文配音版奉献给了渴望第一时间看到该片的观众,应该说,如果没有现代化的译制工艺手段,这一切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译制片事业也必将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遭到淘汰。有人说,正是因为现在过短的译制周期导致了现代译制片质量的下滑,这是不正确的。现在给我们的时间的确很紧迫,但这并不成为译制质量下滑的理由,这里,我们就工艺手段和艺术创作两个方面来谈谈现代条件下对译制质量的影响。
一,       译制工作是一个复杂工序,不仅仅只是人们通常讨论的配音一个方面。从对白台本翻译到配音到后期混录、数字立体声编码和光学声底转录,以及叠加字幕、洗印拷贝等等,其间每一个环节对于译制片的成功出炉都是至关重要的。由于配音工作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美感,因此可能会备受观众的关注,但作为译制工作者,我们不能就以此来压缩其他工序的时间来给配音留出所谓更大的创作空间,各个工序的重要性都是平等的,都应该受到足够重视。举个例子,配音演员无论在对白棚里录得多么优美,演员多么出色,如果不能很好的和原片相结合,都只能是无用功,干巴巴的对白在与国际声带混录之前其实是了无生趣的。像《指环王》、《星球大战》这些技术含量很高的影片,配音演员录好的对白都要在录音师的手里重新整理加工做特出效果处理,以准确还原原片中的语言特点,光是给对白加上效果可能就要花去录音师两天的时间,然后声音编辑还要根据原片的声波和画面进行一次中文配音的口型调整,这也是我们通过工作实践根据译制片的特殊性采取的一道工艺,通过调整口型使演员配音能够和原片更加严丝合缝。然后再进棚混录,最后叠加字幕,洗印拷贝。由此可见,译制是一个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完整工艺过程,译制质量需要的是一个整体考核,而不单单指的配音。但电影观众最直接面对的是演员的配音。
二,       配音艺术的创作需要演员自身的积淀与积累。分轨录音并不是我们的首创,而是我们的录音师在给外国动画片录音时学习和借鉴过来的一种成熟手段,那些喜欢收藏国外大片DVD的朋友们在观看影片的制作花絮时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国外的大片演员也是需要进棚为自己再配音的,而他们事实上也都是分轨录音,甚至像《指环王》、《星球大战》这样的影片,演员为了更好的与电脑特效相结合,而不得不采用分开拍摄的方式,很多时候,演员其实也都是没有对象的自我演绎。可见,离开了对手戏,一样能够完成表演和配音工作,分轨录音甚至分开拍摄是与表演艺术本身丝毫不矛盾的,只是由于演员对自己的表演具有不确定性和游离性,所以需要导演来权衡和把握,分轨录音事实上是对导演、配音演员和录音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译制片配音中,导演会对整个配音效果有一个整体把握,哪个演员要配的夸张一点,哪个要内敛一点,哪句的话的语气是承接上一句的,导演都是事先预演和设计过的,他只需要在演员表演不准确的时候提醒演员。前面我们说到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就是演员自身的修养问题。邱岳峰等老一辈配音演员的配音不是靠在棚里磨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他强烈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生活体验基础上的,很多优秀的配音演员琢磨台词,这也都是在准备阶段要做的工作,不能等进了棚再考虑这些问题。精彩的表演往往是稍纵即逝的,配音演员的的发挥也是如此,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配音演员,不是看他在棚里多么努力,而是要靠他在生活中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和修养的提高,在平时的业务练习中去反复推敲,勤奋刻苦。参加我们配音的很多优秀配音演员,往往都能在加强自身修养上严格要求自己,像陆揆、田波、王磊、廖菁、金永刚、张遥函和张凯等演员,每年可能要配上近千集(部)的国产电视剧和进口电视剧,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像徐燕、李智伟、李立宏、王明军和曲靖国分别是北京电影学院、中国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台词教授,我们的许多配音演员分别来自中央在京的文艺团体、北京的文艺团体和解放军在京的文艺团体,这是一般译制单位不能相比的。生活中,他们也会很注重学习新近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魅力的个人,这些,都是成长为一个合格配音演员不可或缺的条件。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积累,我们的配音演员在进棚录音时才能游刃有余,当然,距离那些伟大的配音艺术家,他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为大家奉献出更多更好的配音精品。

应该看到,译制片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观众,它仅仅是整个电影工业上的一环,一部影片能够登陆银幕与观众见面,有千千万万的国内外同行为此付出努力和心血,我们只有将他们的心血完整的还原给中国观众的责任和义务。时代变了,一切事物也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变化,我们要更加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译制出更优秀的影片,为广大电影观众服务,适应电影发行的需要。我与我的同事们有这样一个共识,当一部影片上映以后,听到了是观众对影片本身的褒贬,而不会注意和谈论配音如何如何,这样的译制片才是真正成功的现代译制片。
                                              ——此文刊载于2005年12月号《中外军事影视》

最新喜欢:

云岭冰昊云岭冰昊 小声说话小声说话
以八一厂为代表的北京译制片将继往开来,不断前进!
1楼#
发布于:2006-03-18 13:48
喜欢京译,支持京译。
大头龙
共享小组
共享小组
  • 最后登录2015-12-15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2楼#
发布于:2006-03-18 14:14
不错!
[size=4][font= 楷体_gb2312] [b][img]http://www.peiyin.com/2005/editor/UploadFile/2006-7/18/2006718172724172.jpg[/img]您曾经写信给我,列出四大美德:智慧、正直、坚韧、还有节制。我看了看,哪条也不具备,可我有其他的美德!野心-----它能迫使我去超越别人!谋略、勇敢------我不是指战场上,勇敢有多种形式;忠诚-----对家族!对您!可这些美德您都没提到?!您甚至不愿意我是您的儿子!!![/b][/font][/size]
肖肖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07-03
3楼#
发布于:2006-03-18 14:20
说的好象就北京是分轨录音,难道现在还有不是分轨录音的译制厂吗?

北京近年译制的一些影片是不错,有点过于自吹自擂了!
harr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0-01-14
4楼#
发布于:2006-03-18 14:48
下面是引用kylinyao于2006-3-18 13:24发表的[原创]现代译制片质量的提高——京译:
现代译制片质量的提高
王进喜 姚麟


我们译制完成的《指环王》三部曲、《黑客帝国:重装上阵》、《黑客帝国:矩阵革命》、《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的进攻》、《星球大战:西斯的反击》和前不久译制的《世界之战》中,各色人物的音色千差万别,这些靠演员本身是不可能塑造完成的,都需要录音师在后期进行特出加工制作完成的,如果把这么多演员的声音都录到一轨上,靠传统的录音手段是根本完不成的。
.......

如果这种电影就算人物众多,那么《莫斯科保卫战》算什么呢?连这种电影都无法“靠传统的录音手段”完成,那么早在88年的《保卫战》又是怎么录的呢?
永远热爱辽艺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1-03-24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5楼#
发布于:2006-03-18 15:18
希望京译能保持水准,再接再厉
6楼#
发布于:2006-03-18 17:06
永远支持京译,有好的作品一定珍藏。
萨哈拉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9-02-19
7楼#
发布于:2006-03-18 18:25
质量高的京译作品我百听不厌。
欢迎光顾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7658547
笑谈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3-12-17
  • 原创大奖
  • 先锋碟报员
8楼#
发布于:2006-03-18 20:16
加油啊~~北京的朋友们~~!!
[color=red][size=4]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汉语来塑造一个个的人物,是宇宙中最幸福的事情! 声创联盟,最优秀的网络中文配音社团,将中文配音进行到底!http://www.sclm.net.cn/bbs 吴红涓导演太棒了,顾奇勇老师太强悍了,最爱陆揆与翟巍,永远支持上译![/size][/color]
9楼#
发布于:2006-03-18 20:38
————
永远热爱辽艺
版主
版主
  • 最后登录2021-03-24
  • 网站建设奖
  • 优秀管理员
10楼#
发布于:2006-03-18 20:56
下面是引用米拉麦克斯于2006-3-18 20:38发表的:
还是喜欢上海的译制片——洋气。符合译制的特点,不喜欢一开口就带土土的味道。支持上译,哦来哦来



真过分,你这种行为就好比“穿着皇马的球衣进诺坎普,穿着尤文的球衣进梅阿查,穿着曼联的球衣进海布里”
上译迷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2-08-08
11楼#
发布于:2006-03-18 21:01
希望更注重对白的质量。现在的电影技术含量比以前高多了,但是不要忘记,它还是艺术。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千古箴言。几千年过去了,朋友,你认识自己了吗 ?
kylinyao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2-10
  • 特约记者
12楼#
发布于:2006-03-18 22:15
下面是引用harry于2006-3-18 14:48发表的:

如果这种电影就算人物众多,那么《莫斯科保卫战》算什么呢?连这种电影都无法“靠传统的录音手段”完成,那么早在88年的《保卫战》又是怎么录的呢?


我们这里说的分轨的优势是指在现代5加1环绕音效的混音技术中实现对白的完整还原呈现。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为了跟上国际电影制作工艺的潮流。
以八一厂为代表的北京译制片将继往开来,不断前进!
x-ra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6-01-01
  • 网站建设奖
  • 特约记者
13楼#
发布于:2006-03-19 11:11
我想哈瑞恐怕没有仔细看楼主的文章才会误会楼主的意思,其实过去和现在在体制、经济力量和技术上没有什么可比性。技术进步总是好的,这点谁都不能否认。过去的“大片”能配好自然是大家加倍努力的结果,其中因为技术限制导致的困难在当时也一定会有特定方法去克服,现在技术进步了,自然就可以节省一大部分人力物力,这难道不是好事吗?而且楼主也没说作品单靠这些技术就能提高配音质量,配音演员同样是下了苦功的。

另外米拉麦克斯朋友,谁也没反对上译配音,而且每个人都拥有为自己喜欢的地方做宣传的权利。你大可以也写一些像样的东西发上来和这篇文章分庭抗礼,何必在这里捣乱呢,挺没意思的。

我不能说八一厂每部译制作品都是精品(首先因为不是每部片子我都看过,其次有些问题通过网友的反应确实客观存在)但我相信八一厂确实是代表中国配音继续向前发展的一股强大力量。(也许又会有人说我是北京这边的枪手而不断给我发骚扰短信了,唉……我是不是内部的人感兴趣的话可以问问楼主嘛)。对于上译厂,我同样为那些新人新作感到欣喜,也从不抵触去看上译的新片,只是反感一些评论的偏执而已。

对付偏执的评论,我认为这篇文章是最有力的武器!




希望八一厂可以继续利用有利的资源,配出更优秀的作品!
[color=blue][size=5] [font= 楷体_gb2312] [b] 这世界上所有的悲伤与痛苦,都完全来自希望自己幸福­ 这世界上所有的喜悦与快乐,都完全来自希望别人幸福 [/b] [/font][/size] [/color]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14楼#
发布于:2006-03-19 11:48
[引用]: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的译制片力量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由初出茅庐到发展壮大的巨变,现如今已经成为现代译制片事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
“京译”所代表的“现代译制片”正是填补了长春和上译因为改制步伐造成的与“国际同步”的脱节,成为译制片事业和引进片市场的新军,这种互补也是一种促进,近来我们已看到长春和上译这两只“睡狮”逐渐醒来。能否重铸辉煌,一是看国际电影潮流是否重返人文意识,恢复《罗马假日》、《音乐之声》、《魂断蓝桥》等这类具有文学、语言、思辩为基石的影片传统,高科技大片降到第二位的位置;二要看国内从业人员是否愿意真正向老前辈致敬、继承和发挥译制片精髓。如若上述两条件不能成立,加上主管部门的举措不力、报酬对从业人员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的配音只能是“快餐大片”的廉价说明书和“快译通”了。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上译迷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2-08-08
15楼#
发布于:2006-03-19 13:16
下面是引用弋舟于2006-3-19 11:48发表的:
[引用]: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的译制片力量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由初出茅庐到发展壮大的巨变,现如今已经成为现代译制片事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
“京译”所代表的“现代译制片”正是填补了长春和上译因为改制步伐造成的与“国际同步”的脱节,成为译制片事业和引进片市场的新军,这种互补也是一种促进,近来我们已看到长春和上译这两只“睡狮”逐渐醒来。能否重铸辉煌,一是看国际电影潮流是否重返人文意识,恢复《罗马假日》、《音乐之声》、《魂断蓝桥》等这类具有文学、语言、思辩为基石的影片传统,高科技大片降到第二位的位置;二要看国内从业人员是否愿意真正向老前辈致敬、继承和发挥译制片精髓。如若上述两条件不能成立,加上主管部门的举措不力、报酬对从业人员的负面影响,那么中国的配音只能是“快餐大片”的廉价说明书和“快译通”了。
   

   [/quote]
赞同你的看法。技术的先进是可喜的,艺术的跌落的痛心的。现在电影过于追求视角冲击,忽视了心灵的震撼。译制片艺术性差,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不过坦率的说,楼主是专业人士,谈得很诚恳也很详细,不过有一点让我疑惑不解:《雷鸟神机队》、《国家宝藏》、《世界之战》也应该是重点片吧?让录音师安韶峰翻译?安也许是多才多艺,可是我不能相信一个专业的录音师,同时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承担脚本翻译的重任。看看当年的上译的老厂长陈叙一先生是怎么样重视脚本翻译的?你们很重视技术上问题,可是就这样的对待脚本的翻译,我可以断言,你们只能生产出具有视角冲击的电影产品,很难早就是以前上译打造的艺术精品。如果有时间你看看将学模翻译的《基督山伯爵》,再看看近几年其他人翻译的就知道了,翻译不是精通英语就能翻译出好作品的。如果有一天,你们能象陈叙一老先生那样重视脚本的翻译,我想你们或许也能译制出真正的艺术精品。切记,不少用生产产品的流程去做艺术品。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千古箴言。几千年过去了,朋友,你认识自己了吗 ?
肖肖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2-07-03
16楼#
发布于:2006-03-19 13:54
下面是引用弋舟于2006-3-19 11:48发表的:
[引用]: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译制中心的译制片力量在十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由初出茅庐到发展壮大的巨变,现如今已经成为现代译制片事业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
“京译”所代表的“现代译制片”正是填补了长春和上译因为改制步伐造成的与“国际同步”的脱节,成为译制片事业和引进片市场的新军,这种互补也是一种促进,近来我们已看到长春和上译这两只“睡狮”逐渐醒来。  



“京译”不过是先走一步的“现代译制片”,“京译”的进步得益于中影集团的建立和优越的地域因素.配音机构多元化是广大配音爱好者的福音!
上译迷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2-08-08
17楼#
发布于:2006-03-20 10:43
北京是个文艺团体聚集之地,配音人才应该是高手如林,配音资源应该是很丰富的。现在缺乏的是一个对艺术执著追求的好的机构来整合和发挥这些优势。说白了,就是没有陈叙一这样人来做组织者。八一厂,有强大的军费做支撑,具备最先进的设备是可想而知的。可是,这些优势不能肯定就一定能出精品。看到LZ说,他们的录音师翻译脚本,我感到寒心。当年陈叙一老先生,因为一句对白而寝食不安,搜肠刮肚,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精神。可是堂堂若大的八一场,竟然把电影脚本的翻译交录音师。当然,我说的是从自己喜爱的角度来说的,你们做出来的视角冲击,也有自己的市场,也拥有自己的爱好的人群。可是真正喜欢艺术的人,对你们这样的片子是不会感什么兴趣的。
    我在部队18年,对八一厂没有偏见。我再一次诚恳的提醒LZ:产品不等于艺术品,产品可以是商品,艺术品也可以是商品。你们现在做的只是影视产品,离艺术品的距离还很远,说到精品,那就更遥远了。等你们不在去单纯的追求视角冲击,开始重视心灵的震撼的时候。你们距离当年上译打造的精品可能会靠近一些。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千古箴言。几千年过去了,朋友,你认识自己了吗 ?
kylinyao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2-10
  • 特约记者
18楼#
发布于:2006-03-20 14:31
感谢大家对本文的支持,在此,我想特别的为我们的录音师安邵峰说几句,以澄清大家的疑问。
首先,八一厂从导演到演员,都一贯非常重视剧本的创作,多年以来,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强大和完善的译制团队,刘大勇老师的翻译功底是有目共睹的,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顾铁军、麻争旗老师等,也一直致力于译制片翻译的研究,有深厚的文学功力。此外,我们还有来自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优秀翻译,如我们的韩文剧本翰文老师,他为中央电视台翻译的《看了又看》颇受好评。
其次,建设现代化的译制团队需要集思广益,储备多方面的人才。因此,八一厂多年以来一直注重新人的培养,并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信任。在这里,我们必须要客观的提出,振兴现代的译制事业,绝不能仅仅沉迷于对老前辈的怀念上,我们需要努力把新人推向前台,给他们更多的锻炼机会,这不仅仅是北京译制界要解决的问题,据我们了解,这也是包括上海电影译制厂在内的译制同行一直在努力奋斗的目标。现在,无论是在北京还是上海,都有很多年轻的优秀人才涌现,他们需要快速的成长,我们的老前辈就必须要敢于甘当绿叶,给他们展现自我的空间。固然,老一辈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光环让我们后辈们时刻有着巨大的责任感,但是,如果到今天,提起译制片还只能是那些被我们千遍万遍念叨的名字,而很少有人真正全面的了解现在承担中流砥柱的译制工作者。这是对现代译制人才的极大不尊重和打击,我们恳切的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走进影院,对我们的作品提出批评,这才是促进译制片振兴的正常之路。
第三,显然大家对于我们录音师安邵峰来担当翻译有着某种误解,在安正式开始翻译剧本前,导演和制片人对其考核了很长时间,安自己更是潜心研究了几十个经典的译制剧本,之前他也曾经为一些国内外的影视剧翻译了不少脚本,加之长期的工作实践,为他的剧本创作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要特别提到的是,安邵峰的个人修养和自身实力不容小觑,不到30岁的他,已经攻读了两个硕士学位,同时,很多业内同行都对安邵峰近几部作品的迅速成长予以了肯定,尤其是春节前后上映的《金刚》,安邵峰的许多翻译都是独具匠心的。
当然,从录音师到翻译,安邵峰也有过坎坷,要走的路也还很长,他也一直关注着配音网上对他的批评和宝贵意见,和他长期共事也让我发现,安邵峰一直虚心的接受着大家的建议,其中的细节或许不为人知,但是我想,一定会有细心的网友能够在影院中感受到安邵峰以及京译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努力的。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的尖锐批评,我们将时刻虚心倾听。
以八一厂为代表的北京译制片将继往开来,不断前进!
linger2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2-04
19楼#
发布于:2006-03-21 17:52
这篇文章把译制片和大片混为一谈,把艺术片和商业片混为一谈,把艺术的追求、感情的追求和感觉器官的追求、技术的追求混为一谈。有一个思维定势就是:“只要时代在前进,只要时间没有停止,那么随之产生的东西(比如电影)也就一定是在进步,即使中国的不进步外国的也会进步。”完全抛开了电影艺术本身发展的自己的规律和特点。由此产生自吹自擂也就不足为怪了。
而且最后一段好像是抄的报纸上的套话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
京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3-01-28
20楼#
发布于:2006-03-22 11:52
有这么多配音迷关心着我们,让我们很激动。从去年进口影片中非美影片(也就是俗称买段影片)译制和发行的放开,让北京的配音影片数量有所增加。中影现在只负责分配20部的进口大片的译制和洗印任务,其它影片由发行方来决定译制和洗印单位。其实各个译制单位的译制经费并不多,现在看来也不会增加,大家更在意的是洗印拷贝。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进口电视剧译制署名也都是中央电视台,北京译制的影片也不是都署名八一厂。署名其实并不重要,与什么军费开支更谈不上,一些单位如果不是上级拨款,生存很难,有限的译制费不可能养活一个党、团、工会俱全的单位,我们希望让市场说话。也有发行单位喜欢上海配音的。北京的译制片目前没有养一个人,连个看大门的都没有,但在市场激烈竞争下,我们更在意观众的意见,我们把有限的经费全用到译制上了。我们每次接到译制任务时,在翻译和导演选择上都有考虑的,《痴男怨女》是一部英国言情片,我们请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译制教研室的马建丽老师担任了该片的翻译,我们认为她适合翻译这部片子。现在影片发行需要北京译制片,北京译制片也需要市场。一般在北京译制的片子发行方给的译制时间都很短,《无影剑》、《痴男怨女》从接到任务到完成一共用了15天。我们欢迎广大配音参与我们的译制,谢谢大家!
京译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21楼#
发布于:2006-03-22 13:52
“京译”是我们的好朋友!
楼主所发的文章风格严谨而言之有据,值得大家仔细阅读,对译制片的形状和前景思考和发表建议。
本网作为一个民间自愿组合的“小众”,能得到译制界前辈和专业老师的参与和交流,确是件幸事。王老师和八一厂、“京译”众友一直是我们这些业余爱好者的良师诤友,我记得本网许多网友参与了《指环王·王者无敌》(原译“王者归来”)的互动翻译过程,堪称佳话。

    王老师曾在2004年5月送我一本刊登诸多篇涉及译制片文章的《中外军事影视杂志》,读后受益匪浅。其中署名春山的《声音是永恒的——八一厂译制片走过的道路》和姚麟的文章《声音传奇的打造者——张磊》内容详实,大家有机会读到,相信能对以上回帖中的疑惑找到答案。

    以下选载春山的文章最末的一段话,网友能看到“京译”组合对配音网的好感和友情——
   *********************  ******************
         《中外军事影视杂志》  [2004年5月号  总第250期]
      题目为《声音是永恒的——八一厂译制片走过的道路》  作者 春山(20页-22页节选)

    八一厂的译制片工作之所以取得比较辉煌的成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八一厂的译制片事业还会不断地发展前进,因为有那么多的老百姓渴望看到更多更好、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优秀译制片。八一厂的译制片事业,离不开老一辈电影译制工作者和艺术家们的言传身教,鞭策鼓励,离不开广大译制配音迷们(不管是上译迷,还是京译迷)的热心关注、支持厚爱。他们将一直去努力着,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有些声音,越是遥远,越是清晰。声音的主人,无论长幼,无论是在人间,还是在天堂,都已经在那些声音里永恒。”(摘自《配音网》)。
   *******************  ******************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