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169回复:6

[精品原创][原创] 把枪放在桌子上:《列宁在1918》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4-03 16:35
把枪放在桌子上:《列宁在1918》
—— 银幕视听经典《列宁在1918》

导演:莫 罗姆
编剧:兹拉托高罗伐
主演:S史楚金    H 奥赫洛普阔夫    B 瓦宁
出品:前苏联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39年摄制
译制:中央电影局上海电影厂译制

前苏联黑白故事影片《列宁在1918》是那一个时代的特出的艺术作品。《列宁在1918》属于全世界影坛早期的领袖人物传记经典大片系列当中隹作和比较上乘的代表视听艺术作品。从电影艺术的创作手段上看,《列宁在1918》又属于了那一种常见和流行的“串糖葫芦”式的故事结构。尤其在前苏联电影当中,这种串式的拍摄手段太是司空惯见的人物故事的拍法。因为好处在于,电影人物平面的用力平均,镜画故事以点带面,节奏分配一统铺排。此类人物传记片比如有前苏联名片《夏伯阳》,名片《丹娘》,名片《牛氓》,名片《一个人的遭遇》和《列宁在十月》等等均是如此。

我们能够注意到,影片《列宁在1918》的连环故事中间,大致拥有十五六个相对分散的小故事,表面上这些小的故事独成体系,他们是依凭在一个比较相对完整的大故事列宁在1918年的主轴上面连串起来的。《列宁在1918》其中的每一个散化故事都差不多是一出独幕的小戏。据说戏剧史有考证,小型名剧《带枪的人》就源自列宁在1918年代事迹。我们看影片时还可以注意到,影片《列宁在1918》当中的每一起承回转,都是集中在影片的第一主人公列宁身上的。依电影具体情况来看,片中的男二号应当属于列宁卫士瓦西里。三号人物无疑该是克里姆林宫卫队长马特维耶夫。这几个电影人物应当还是拥有相对比较独立人物性格脉络和故事走向的。

影片《列宁在1918》里的经典对白张口便是。比如这一句把枪放在桌子上,不但是影片《列宁在1918》当中人物形象,全 苏中 央 委员常 委捷尔任斯基的一句电影台词,这句话也是这一部影片的核心所在。令人叫绝场景是,面对革命叛徒的枪膛,捷尔任斯基坐态自如,毫无惧意,冷冷下令:把枪放在桌子上。我们当然会记得,捷尔任斯基在讲这句“把枪放在桌子上”之先的时候,对叛徒奇多尔夫说的话是:看着我。看着我的眼晴。看着我的眼晴。混帐东西,你居然混到我们革命的心脏里来了!你现在还敢说你是个契卡?!然而紧接着,叛徒终于没有,没有把枪放在桌子上。而革命战士克里姆林宫卫队长马特维耶夫也没有把250卢布揣在个人怀里。一部好电影是格外讲求正反细节比照的。

把枪放在桌子上,是有针对性的电影台句。说把枪放在桌子上之前,一帮站在红色列宁布尔什维克对立面的穷凶谋反者,在暗中策划一整套的暗杀计划,为首的康斯坦丁在观看天鹅湖包厢里血腥安排:在察里津刺刹斯大林,在彼得堡刺杀乌里茨基,在莫斯科刺杀列宁和斯维尔德罗夫。电影的这一组镜头可以说是在大庭广众的歌舞升平之下进行的。可见暗杀者们的气焰之嚣张程度。然而就在这种生死抉择面前,大文豪高尔基先生却向列宁提出了他个人的“仁慈观”:不必要的残酷。记得影片《列宁在1918》的序片一过,高尔基在列宁办公室与领导人对论的就是这个根本问题。实际上这时,列宁当时并没有能够说服文豪先生。紧接着不久,电影特意安排了一个名叫娜塔莎小孤女出现,这是极有意味的一幕。小娜塔莎的零丁形象一直伴随着列宁形象进到电影尾声。

小娜塔莎的形象是一个别致的符号。希望的也是残酷现实的一角缩影。是的,影片《列宁在1918》的阶级和路线的斗争是相当触目惊心的。直到列宁身中三枪后,文坛大文豪高尔基先生才由睡梦深中惊了一醒。电影别具深邃意趣,列宁是在负了致命重伤之后,半昏半醒之间教育了面前这个大牌作家的。列宁有一些痴痴的讲道:我身上还留着知识分子的子弹。由此可见,列宁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当然了,领袖列宁眼中的所谓知识分子必须是高尔基这一级别的。认识二十几个英文字母,当一个什么博导之类的人,仿佛不大好属于高尔基这一文人梯队。电影里相对知识分子,列宁显然更加重看了工人阶级。比如列宁在一个工厂演讲时刻,挥手郑重宣告:摆在工人阶级面前的路只有胜利,死亡不属于工人阶级。电影里列宁对于工人的关怀,也使得那个工人杀手不忍开枪刺杀列宁。道理简单的如同将心比心。他一走上讲台,说得都是我们工人,用工人的生活举例,说到我们的生活,说得都对。我不能打死他。

影片《列宁在1918》中的列宁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一个列宁形象在银幕上面,虽然也是演的,但是从来不拿脏掂调,也不装酷扮势。比如电影里有一场煮牛奶的细节,列宁因为可能不太会煮,所以问身边同事斯维尔德罗夫,为什么牛奶没开会起泡了呢?接着牛奶煮飞了以后,两个革命伟人慌张离去时刻,列宁还象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偷偷地从门隙之间回头张望着老女佣的惊叹表情。列宁形象的这一小段生活实际是真实又可亲的。这样的电影细节是予人启迪的。并没有因为列宁的生活细节上的疏露而有损于这个人物的正面高大,反而只能有助于列宁形象的真正活着。实打实讲,影片《列宁在1918》当中太多太多的创作实例,可以值得我们一些大决战之流系列电影好好学习借鉴。比方古月同志己经演得出色,如果能改观—板一眼的扮相领袖人物,包括生搬硬套的方言,就会表面上少一点演痕迹了。戏是自然心的流露。

据说斯坦尼体系中的一个精髓就是反对“表演”?而好莱坞马龙 白兰度他们又格外讲究的是“方法式”的表演。不知道著名特型表演艺术家先生他们学配的不怎么太地道的方言,究竟属于那一派,归结到那一流?有一点不懂一个表演上的专属演员,在象征掐腰讲话时候的高大感受是怎样的?好象记得西方电影不太怎么有所谓特型演员—说吧?纵便乔治 斯格特演的战争大片《巴顿将军》也只是讲求一个神似的呀。不象我们的特型演员非要搞到象入非常。一个手势,—个语调,一个转身,都要无比正面高大才行。如果这样理解,我们电影的老大哥前苏联影片《列宁在1918》中的列宁有一个走步翘衔尖习惯,绝对属于电影领袖人物形象的瑕疵了?一位比较专业的电影朋友讲,现在的传记电影是不是有一点接近了现代电影的“古装片”?

影片《列宁在1918》的成功之处,在于把带有神灵色彩的领袖人格化了。平凡化了。大众化了。《列宁在1918》是—部在特定的革命历史条件下,革命对反革命,红色对白色,光明对黑暗的优秀故事电影。身为革命与正义的化身,人民领袖列宁不愧世界无产阶革命的伟大导师,他在电影里面,对于挑衅红色革命政权的少数富农大喝讲道:回去告诉那些支持的人不是后台也可以,只要我们苏维埃存在一天,你们就必须给我们粮食。你要是不给就强迫你给,你要是动武就消灭你们。这就是我给你的真理!列宁在1918年,就是这样一个敌我生与死决战交锋时刻。要么敌赢我输。要么敌死我活。以列宁为主要代表的光明的人们,在这生生死死,进进退退的选择面前,毫不犹豫地命令和打击了刺刀见红的敌人:看着我的眼晴。把枪放在桌子上。

《列宁在1918》决不饶束革命的叛徒和敌人。立场坚执,鲜明下令,把枪放在桌子上 ……
1楼#
发布于:2006-04-03 17:00
乌尔沁 到北京我一定要会会你,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就是精品呀。
古道飘零客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4-02-20
2楼#
发布于:2006-04-03 17:04
经典的帖子。顶!
只欣赏优秀的配音,而不拘泥于流派。
3楼#
发布于:2006-04-03 17:26
下面是引用数码复印机于2006-4-3 17:00发表的:
乌尔沁 到北京我一定要会会你,不出手则以,一出手就是精品呀。



谢谢了。就算说好了。到时候一定请侬吃拷鸭了。
译制经典
钻石会员
钻石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8-25
  • 贴图大奖
4楼#
发布于:2006-04-04 08:44
好文章,值得一读,更值得回忆,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
“把尼古拉大门也要打开?... ...”下一步就看《列宁在十月》了。
—— 哦!亲爱的,有句忠告,像美国人常常说的,悠着点。
974y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4-11-22
  • 爱心大使
  • 最爱沙发
5楼#
发布于:2006-04-04 20:14
捷尔任斯基——“克格勃”的创立者和领袖!
6楼#
发布于:2006-04-05 17:23
不能不仰服中国影坛老一代的大演员张伐先生给银幕列宁形象的配音。这是用活灵活现之类辞句显然是不够表白张伐的表达功力的。不知道除了张伐先生,谁还能配音这一个1918时代的领袖列宁角色?上世纪八十年末我在一次对张伐先生专门访问中,请教了先生十二个有关电影问题,其中四个题目也最是张伐先生关心的,一个是他主演的《红日》,一个是《翠岗红旗》,一个是《夜店》。再一个就是《列宁在1918》。只是很可惜,中国电影一百年之际,海南岛子上开会当选的百名演员中间,硬是没有张伐先生。不管有没有,这里自巳心里全向张伐前辈叩首致敬了。张伐千古。

邱岳峰配音的大反派康斯坦丁,冯喆先生配音的高尔基也富有特色。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