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阅读:2352回复:1

[精品整理][文献]上海电影译制厂(作者:肖章)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4-27 10:32
  上海电影译制厂


来源:中国电影年鉴    
资源卷次:1981
作者:肖章
 


    地址:上海市永嘉路383号 电话:370997 电报挂号:5270
    上海电影译制厂是我国从事译制片生产的一个专业厂。它原是继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创生产翻译片后,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内设立的一个翻译片组。开始时,由于创业维艰,一切因陋就简,它只有一个汽车间的工作场地,一幅小银幕,一台放映机,再加上十来个参加工作的人:主管领导、翻译、配音演员、剪接、录音和放映。它第一部译制的苏联故事片《团的儿子》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于1950年生产出来的。
    1957年,上影翻译片组正式改建成上海电影译制厂。从1950年到1979年底,上海电影译制厂前后译制了五大洲三十四个国家生产的故事片、美术片和大型纪录片共计五百六十九部。其间,还译制过不少粤语版及少数民族语版的国产故事片。
    目前,上海电影译制厂有职工一百二十余人,分属于翻译、导演、演员、剪接、录音、放映、检修、行政管理、政工、厂长办公室等部门。
    上海的翻译片生产是经过不断创作实践和多次技术改革,才形成现在这样的生产程序和工艺过程的。1950年开始制作翻译片时,是以一千呎左右为一本的影片,分为两、三段进行对口型、排练和录音的。译制一部影片的时间最少也得四、五十天,甚至有长达六十天以上的。后来,经过技术改革,放映机装上了循环盘,一本影片分为二、三十段,每段都能循环放映,于是译制的劳动力得到解放了,时间缩短,配音质量也得以提高。接着,到1958年生产技术和制作程序经过再三改革,将演员的排戏和录音先后次序改为边排边录,这样又将译制时间进一步缩短;同时领导上也着重抓了剧本翻译和导演工作的质量,因此译制的质量又向前跨进。此后至1976年新厂房建成后,录音开始使用强吸声和多声道录音等设备,以及在原片缺乏国际音效声带的情况下,采用自行剪辑音效素材等工艺,上海翻译片生产的质量和工作效率有了进一步提高。产品已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原片的艺术质量。许多外国电影名作通过形象化的翻译语言和配音,都能栩栩如生地在银幕上与我国观众相见,得到广大观众的称誉。
    1980年,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了罗马尼亚、朝鲜、日本、英国、美国、埃及、西德和印度等国的故事片,如: 《复仇》、《激战前夕》、《我的儿子》、《砂器》、《天平之甍》、《啊,野麦岭》、《卡桑德拉大桥》、《征服黑暗的人》、《走向深渊》、《古堡幽灵》、《大篷车》,和长纪录片《可爱的动物》;为中央电视台译制了日本的《白衣少女》,美国的《鸽子号》,和电视系列片:英国的《居里夫人》,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除将上述外国影片和电视片译制成汉语版翻译片外,该厂还将国产影片译制成外语版翻译片,如:故事片《小花》(译成英、法语版),美术片《黑公鸡》和《八百鞭子》(译成英、法语版),以及科教片《大足石刻》和《秦俑》(译成英、法、西班牙语版);另外还有十三个节目的国产广告片也被译制成英、法、日、阿拉伯语等外语版。在这一年中,该厂还为北影、西影、天山、江苏、浙江和上海科影等兄弟制片厂以汉语配音加工了《阿凡提》、《飞燕曲》、《阿斯勒拜克》、《再见吧,红兜兜》、《胭脂》等五部故事片和四部科教片。
    今后,上海电影译制厂将遵照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稳步前进,为繁荣我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和加强同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作出积极贡献。(肖章)
 



 
图片: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门     上译厂供稿
李多多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0-07-10
  • 网站建设奖
  • 金话筒奖
  • 优秀录音师
1楼#
发布于:2006-04-29 09:37
我记忆里的上译厂,就是照片里的那个样子。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