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阅读:1961回复:0

[精品整理][文献]上海译制片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作者:肖章)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4-27 10:37
  上海译制片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来源:中国电影年鉴    
资源卷次:1982
作者:肖章
 

    译制片是全国解放后在电影这门艺术中所出现的新品种之一。上海生产译制片始自1950年,至1957年正式建立上海电影译制厂专门从事制作这类影片。三十多年来,它译制了五大洲三十四个国家生产的各类影片,为上海制作译制片奠定了一个较好的基础,取得了一些较有效益的生产实践经验。
    译制片又称翻译片,顾名思义,这类影片是必须通过翻译方能存在的。而翻译作为一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有各种不同学说的论争:“宁信不顺”论,“宁顺不信”论,意译、直译之争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影片翻译的出现在我国尚属近数十年的事。它与其他文学作品的翻译相比,有共性: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形象思维中高超的艺术意境,应该说都需要做到信、达、雅。但是,除此之外,影片翻译更有其别具一格的特点,尤其是它还有一种特殊的技术性条件限制,也可称之特殊的艺术要求。翻译有口译和笔译之分,而电影翻译则是两者兼而有之:下笔成文,不仅应该令人读之能解,而且须能朗读于演员之口;也即是:见之于文,形之于声,达于观众,悦耳能懂。
    译制片主要是通过语言的翻译配音来传达原片的艺术效果的,因而语言的艺术性是影片翻译中极其重要的因素。我国译制的影片来自世界各国,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何况风俗习惯、时代、人物性格、情趣、地位、意境不同,都会赋予语言以各种不同的影响,加上影片还有多种多样的不同类型、流派样式,这些不同都是影片翻译必须在语言上忠实地表现的依据。按照我们的体会:忠实地表现原片并不是按原文逐字逐句照译不误,而应是准确地理解原片的艺术意图,从而立足于使我们的观众能充分领略和欣赏原片的艺术,选用我们民族语言中与原片的艺术文采最接近,但又为我们的观众最熟悉、最易于接受的言词和语义来进行翻译。    
    译制好一部外国优秀影片,电影剧本翻译的优异是整个译制工作的基础。如果不能使译本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与原片相符的水平,那么,即使有再好的配音演员和录音技术设备,也很难在听觉形象上完美地再现原片的艺术意境。
    一部译制片的译制质量如何,固然与译本的质量有重大关系,但译本再好,而配音配得不好,也同样会使原片由于声音形象的减色,失去艺术的完整性及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因此配音演员的艺术创造是译制工作实践中的重要关键之一。
    配音演员的表演虽然与电影演员、舞台演员不全相同,既不化妆也不需要形体动作,以及其他方面如灯光、道具、布景等相配合,只是通过声音和语言再现原片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使之有血有肉,立体化。但是,他(她)们也必须有一个从声音、语言上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也许有人会说,原片上从形体到声音都有具体的人物形象存在,不需要什么创造。假如真是如此,配音演员可以不管什么类型影片,不管什么人物性格,只要对上口型说话就行,事实上,那就根本不可能在声感上再现原片的艺术效果,当然更谈不上人物性格、语言色彩的传神。对一个配音演员来说,每配一个有性格特色的角色,都是一次语言艺术的表达和声音造型性格化的创造性劳动。
    人们表达思维依靠语言,而语言又必须通过声音来表达。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地位、经历、遭遇、思想情绪、健康状况、文化程度等等各不相同,出言吐语也必然因人、因地、因时、因事、因情而异。同一个人谈同一件事,说同一句话,因为说话的心绪不同,语言的表达也就迥然不同,各有特征。生活里如此,源于生活而又比生活更概括集中的电影作品中的人物更应富有典型特征。作为以语言艺术为重要表现手段的译制片配音演员,正如他(她)们在座谈自己的实践经验时所说:“掌握一个角色,不应是急于去念他的台词,而首先要吃透译好的剧本,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以及自己所配的角色在完成这一剧本的主题思想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再来分析这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找准他的行为贯穿线,剖析他为剧中各个人物的关系以及对待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等等,这样便可确定塑造这个角色在语言形象上所需的基调。”我们有的同志称这为“声音造型”或“声音化妆”。在此同时,配音演员应该找出自己与原片演员所创造的这个角色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差距有多大,本人需要克服哪些弱点,突破些什么。然后根据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感情的变迁,性格的成长,进行人物形象在声音语言上的创造。不过这种艺术实践与其他演员进行艺术创作的最大不同点是:它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前提,即是必须就范于原片的人物艺术创造,换句话说,就是不能脱离原片形象,要使自己的创作意向与原片演员的艺术创造差距越小越好,但又决不能单纯地在形式上模仿。单纯模仿只能造成机械式的声音,不可能充分地揭示原片人物角色的内心世界,配出来的声音是干巴巴的,不象是原片演员在说话,用配音演员的行话来说,就是配砸了。所以译制片配音的艺术创造,难也就难在要使配音者自己的声音塑造和语言表达做到与原片演员所创造的角色维妙维肖的程度,而不允许脱离原片另搞一套。
    声音造型和语言的艺术表现是配音演员重要的艺术实践手段。但是,就运用这一手段来说,当然有本人发声条件和技巧应用的问题。一个人的音色属性不可能改变,但为了替不同的人物角色配音,在音域的运用上是可以锻炼的,或者在发声的部位、音量上加以变换,如:高低、轻重、尖厚、清浊、刚柔、亮哑、壮弱等等,用以塑造出不同类型的声音形象。而它必须与原片人物语言的艺术表达紧密结合在一起。曾有同志比喻这一结合,是配音演员与原片演员在血液循环上相一致的过程。这的确是合二而一的艺术结晶。因为,声音塑造与语言的艺术表达必须经过对原片所创造的人物进行细致剖析,力求达到准确的理解,才能使自己的形象语言表达出与原片人物相同的思想感情。因此,译制片的配音演员要在声音形象上塑造成功一个与原片人物相吻合的角色,除了要善于从原片上寻找直接依据外,还必须从生活中,从社会的知识宝库中汲取大量的精神营养,在声音和语言的表现艺术上付出巨大的创造性劳动。
    译制片的艺术生产从翻译开始到配音实录完毕为止,在创作上与其他片种影片生产虽有相同之处,但应该说更有其独特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回顾上海三十余年的译制片生产实践,正如我们的厂长陈叙一同志在归结译制片生产艺术的经验时所指出的那样:译制片生产,从翻译到配音,必须以“上天入地、紧随不舍、转弯抹角、亦步亦趋”的精神,忠实地再现原片在语言和声音上的艺术创造。这是我们在译制片创作和生产实践中摸索到的一些经验,它已成为我们工作的准绳,并将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提高。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