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阅读:2156回复:3

[精品转贴][转贴]专家和影迷共同出谋划策 如何应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危机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4-29 16:56
  今天《文汇报》里的

专家和影迷共同出谋划策
如何应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危机
 
作者:江胜信 日期:2006.04.29 版次:5

专家和影迷共同出谋划策  如何应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危机
    ■本报驻京记者  江胜信
    “活着,还是不活?”这句是哈姆莱特的经典台词,被文汇出版社和中国配音网借用过来,成为日前由他们在北京主办的中国译制片问题讨论会的标题。这一带有明显悲壮情怀的讨论会本来会在去年盛夏举办,为的是庆祝配音界的“佘太君”——苏秀的新书《我的配音生涯》出版。不料想主人公突然大病一场,延误至今,不过,时机的错位反而令研讨的学术气氛更为浓烈。只是初愈的苏秀笑得有点凄凉:“进坟墓之前能在这里面对大家算是了却我‘托孤’的心愿。我死了没关系,但译制片得活着……”这样的开场白让研讨会一开始就是一股凝重的味道,但随着李梓、曹雷、童自荣等配音艺术家以及和崔永元一起与出席研讨的众网友共同在“浓雾”中迂回探寻,译制片的道路似乎明朗起来。
    
“上译”的金石之声哪去了
    苏秀前些日子碰到了画家陈丹青,陈丹青说;“您是空前绝后而非承前启后的一代。”这话让她为译制片走下坡路很不甘心。
    从成都前来参加研讨的网友张露佳,讲出了“新新人类”的一种心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译制片乏善可陈,看原版变成很时髦的事情,而看译制片就显得‘老土’。”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严锋追问:“过去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那些饱满、坚实的金石之声到哪里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徐燕叹息:“现在很多配音演员也是会哭会笑,但就是不感人。他们没有把自己作为‘干柴’点燃,又怎么能烤热观众?”崔永元也道出了自己的尴尬:“当我觉得思绪烦乱时,能让我静下心来的,竟是过去译制片中的经典对白。”
    
“棚虫”让译制片失却韵味
    究竟是什么让译制片失却了往日的韵味?“棚虫”成了众矢之的。
    “棚虫”指一天可为两三部影片配音赚钱的非专业配音演员。“他们不知剧情、不知人物,走进录音棚张嘴就来,配音效果又如何敢恭维?”先后为《鸳梦重温》、《最后一班地铁》和《蒲田进行曲》的女主角配音的老艺术家曹雷说到这里不无痛心,“我爱上这行,纯粹是因为配音是门艺术。可现在的配音演员只需要英文过八级就行,哪里管你中文及格不及格?”
    译本质量差也给译制片的魅力打了很多折扣。现在很多译本不经推敲,不仅某些台词让人觉得别扭,更有一些直译竟让观众不明究竟。曹雷怀念起已故的“上译”老厂长陈叙一:“为了能找到最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的对白,他经常冥思苦想、茶饭不思。如今,很多由他‘创造’的词儿,如《加里森敢死队》里的‘头儿’,《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悠着点’,还成为了当下的口头语、流行语。”童自荣回忆起老厂长时眼眶也有点湿润:“我对他的崇拜到了迷信的地步。像他那样懂戏的人,如今到哪里去找?”
    “棚虫”的滋生、译本质量的差强人意,与抢进度的做法不无干系。苏秀埋怨道:“要你三四天就交工,哪还有充裕的时间去精工细作?”因为很多专业演员不愿向艺术妥协,片商干脆搭个草台班子,找“棚虫”解决问题。长此以往,某些专业演员开始囊中羞涩,电视剧的剧组便找到你,让你在两三天内配完三四十集的整部戏,配一集给你两三百元,你说是配呢还是不配呢?
    
译制片永远有存在的理由
    “我喜欢三样东西,一是小人书,二是老电影,三是译制片。如今,前两样现在都‘红’了,看来该轮到译制片了。”崔永元一贯的冷幽默引来一阵笑声,他随即给他的这个结论作了解释,“好莱坞电影去年开始滑坡,韩剧也开始不景气——没有文化基础就不会长久;译制片则起点高,会红的,我们要有自信。”他又补上一句,“我就从来不拿自己和娱乐节目主持人做比较。”自由撰稿人史航与崔永元一唱一和:“不要一看到现在制作得很滥的译制片,就联想到传承的问题,那样会失落。而要孤立地去看待过去那些译制片精品,带着欣赏唐诗一样的心情,就会觉得非常富有。”
    苏秀的情绪也渐渐乐观起来:“认为自己懂外语就该看原版,这完全是‘扯淡’!”她告诉大家,她有两个朋友,都在国外呆了二三十年了,看原版商业片、武打片已然不成问题,但一旦去欣赏文艺片,还是听不大明白。徐燕闻听此言连连点头:“只要有不同的语言存在,就有译制片存在的理由。”曹雷也表示赞同:“字幕只是故事梗概,你的眼睛一旦专注于字幕,就会折损对画面的欣赏。”
    
凭自己的能力干自己的事
    最适合译制的外国影片自然是具有精致对白的文艺片、哲理片,但具有影片进口权的片商瞄准的却是回报速度快、周期短的商业大片,这引起配音艺术家们的一片埋怨之声。崔永元说:“真正的艺术品也应该有商业价值。”苏秀接话:“阳春白雪总是少数人吧。”不料机智的崔永元回了句:“附庸风雅的更多。”一句话,满堂乐开了怀。
    “我们别老盯着横在我们面前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的东西。”崔永元说,“就比如说好的文艺片,我们不也碰到了《西伯利亚理发师》和《海上钢琴师》吗?”要凭自己的能力干自己的事情。这一观点引发共鸣,曹雷说:“我们正在考虑做经典对白的彩铃和出版物呢!”严锋也提出一个设想:“我们能不能策划一些译制片精品,每年拿出两三部,将其做成品牌,以区别于市场上粗制滥造的译制片。”史航也建议出版“声音书”,将精彩对白印制成书,并附上碟片,供开车族、上班族在路途中欣赏。童自荣希望苏秀老师保重身体,再培养一两个优秀译制片导演。
    崔永元自然也是一个身体力行者,他有一个“一直不好意思说”的心愿:“我其实一直想去‘上译’的录音棚,过一回当配音演员的瘾。我平时也一直在练,虽然邱岳峰大师带走了自己的声音,但他的声音我有。你们不信,那听好了……”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来了个《简·爱》中罗切斯特的现场版:“能呆多久?一两个钟头?别就走。嗯,还是你有了个性急的丈夫在等你?”话音未落,掌声已成一片。“像!像!”苏秀连连称赞。“我收你这个学生!”  

http://61.129.65.109/was40/detail?record=1&channelid=38723&searchword=+%C8%D5%C6%DA%3E%3D%272005%27+AND+%C8%D5%C6%DA%3C%3D%272006%27+AND+%28%B1%EA%CC%E2%3D%D2%EB%D6%C6%C6%AC+or+%D2%FD%CC%E2%3D%D2%EB%D6%C6%C6%AC+or+%B8%B1%CC%E2%3D%D2%EB%D6%C6%C6%AC%29+
speech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9-10-11
1楼#
发布于:2006-04-29 16:58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严锋追问……”,这句话没写错吧?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2楼#
发布于:2006-04-29 16:58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4-29 16:56发表的[转贴]专家和影迷共同出谋划策  如何应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危机:
先后为《鸳梦重温》、《最后一班地铁》和《蒲田进行曲》的女主角配音的老艺术家曹雷说到这里不无痛心,“我爱上这行,纯粹是因为配音是门艺术。可现在的配音演员只需要英文过八级就行,哪里管你中文及格不及格?”.......


这句话记者理解有误,可能是当时走神了吧。。曹雷老师说的是翻译,不是演员。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10-04
  • 优秀管理员
3楼#
发布于:2006-04-29 17:00
下面是引用speech于2006-4-29 16:58发表的: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的严锋追问……”,这句话没写错吧?


人家按照名片依葫芦画瓢,不能算写错。。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