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901回复:4

[精品转贴][转贴] 译制片与西方文化的声音想象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5-15 02:24
  http://www.poemjourney.com/zhuanlan/more.asp?name=张闳&id=5348

[符号帝国]译制片与西方文化的声音想象
张闳 发表于 2006-5-14 21:35:12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容貌的话,我也要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可是上帝没有这样。但我们的灵魂是平等的……”

 

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我们全宿舍的人围着仅有的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听到了这样的语句。通过无线电波,配音演员李梓将一位名叫简·爱的19世纪西方女子的声音,传到20世纪70年代末东方的大学生破败拥挤的宿舍里。在场的所有听众都为之痴迷。

 

李梓配音的简·爱的声音,把一个成熟,忧郁,性格坚定的女子形象带到我们面前,至今依然清晰可辨。同样令人记忆犹新的还有邱岳峰配音的男主角罗彻斯特的回答,声音低沉,略带沙哑,有一种特殊的磁性。此后的十年中,有许多中国的年轻人几乎每天都会打开收音机,收听“电影录音剪辑”节目。《王子复仇记》、《悲惨世界》、《叶塞妮娅》、《佐罗》……这些经典的电影片断,成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日常的精神食粮。经过配音的西方电影,间接地提供了人们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想象,构建起一代人想象中的西方的声音世界。长期以来被妖魔化了的西方形象,顷刻间被彻底颠覆。而那些始终充斥于人们听觉当中的生硬、刻板和一体化的国家主义巨大的声音“城堡”,也开始发生裂变。大段大段地背诵电影台词,是那个时代的文娱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节目。这是80年代独特的电影配音文化。这些声音能够完全独立于电影本身而存在,形成一个纯粹的声音符号。它与不同类型和个性的角色相对应,成为那些人物形象的特殊代码。

 

职业的配音演员往往有着音色特殊的高品质的嗓音,又经历过良好的发声方法的专门训练,他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模拟角色的声音,并很好地塑造角色的声音性格。通过大量的国外电影录音剪辑,人们逐渐习惯了各种不同角色的声音定位。配音演员模仿影片中的西方演员说话的语气、口型、风格,有一种特别“洋气”的效果。

 

经过精心翻译和编辑过的台词,同样也极富艺术性。相对比较书面化的表达,使影片中的角色说起话来都显得文绉绉的,与我们的日常口语大不相同。它给中国听众造成这样一种假象:西方人哪怕是底层民众,说起话来也非同一般。

 

这些“洋气”的声音,高度艺术化的声音,以及书面化的和极具文学性的表达,与现实中的中国人自己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间距”。而这种“间距”恰恰就是开阔的想象空间。电影配音成为西方声音的加工厂,中间经过了高度艺术化的转换工艺。将汉语中那些最具艺术性的声音元素,从汉语的现实语境中抽取出来,并被提纯,恰当地装配在西方电影的语境中,虚构成西方的言说艺术。汉语本身的艺术性则成为纯粹的“配角”,充当西方声音的装饰性成分,一个关于西方声音想象的提示符。被艺术化了的西方声音轻而易举地取得了优势地位,成为人们想象中的西方生活的映像。西方声音光芒四射,而我们自己日常的声音则相形见绌,显得格外地寒碜。一种扁平,粗鄙,缺乏个性,黯淡无光的声音,仿佛一下子将我们的现实生活的伧俗,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拥有一种声音,就意味着拥有一种生活。那些尚处于神秘状态的西方生活,仿佛就寄寓于这些被训练有素的配音演员所改造过的(美化了的)的声音符码当中。因此,模仿西方电影配音的声音,立即成为一种时尚和身份标志。它表明,发声者并非具体地使用汉语,而是借助于汉语符码来表达一种西方化了的本质,象征性地拥有一种有别于当下现实的生活品格。在当代中国的前卫文学中普遍存在的翻译体语言,所表达的也是同样一种东西。
1楼#
发布于:2006-05-15 02:25
作者简介


张闳 文化批评家,文学博士,专栏作家,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文化先锋网】(www.whxf.net)和【文化批评网】(www.21whpp.com)总监。主要著述有:《声音的诗学》、《文化街垒》、《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等。
lisheng76
共享小组
共享小组
  • 最后登录2024-07-16
  • 爱心大使
2楼#
发布于:2006-05-15 07:28
支持一下
上译迷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2-08-08
3楼#
发布于:2006-05-15 08:28
分析的不错。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千古箴言。几千年过去了,朋友,你认识自己了吗 ?
dreamer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6-05-16 12:30
写的太好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