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6289回复:47
[原创]2006北京记忆之一: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散打式雕版画一幅)
2006北京记忆之一
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 ——散打式雕版画一幅 羞提译制片 崔永元说他喜欢三样东西,一是小人书,二是老电影,三是译制片。对我,可以提神的三样东西是:网球,火锅,老译制片。前两样如果还算得上“时尚”和“正常”,这后一样似乎显得有些“过时”。只要我跟别人说起译制片,哪怕是轻描淡写,对方的目光总流露出惊讶和不解。潜台词清澈见底:象你这种在西方泡了这么多年的、又有一份很“洋味”的工作的大都市市民,咋有个这么个匪痍所思的兴趣?土气,太土气。好在我已习惯且有所心理准备,每次轻松做到泰然自若,还懒得解释。 现在我极少提起译制片,羞于启齿,不是因为“土气”,却是此行业面目全非,毫无得意之处。怕一提起,便招来鄙视,不是怕对自己的鄙视,而是对译制片的鄙视,还要把80年代的都搭进去,所以干脆不提,让大家想不起译制片的恶名,就当我为译制片作点间接贡献好了。否则,要辩个戊戌庚辛,我可没本事三言两语便能抚今追昔点中穴位。其实有我何干?一来我又不是搞这行的,二来看原版也无人笑我猪鼻子插葱,倒是看配音版才有被嘲笑落伍的危机;三来我还没到老眼昏花看不清字幕的地步。 我在网上看到一句话“(中国)译制片只属于80年代”,私下很是赞同,它的确只属于80年代,而且只有透彻理解译制片内涵的人才会心领神会此话的含义,也只有这类人才会真正懂得译制片在中国的价值。如今的译制片,一看就气,气不堪入耳得难以忍受,声和形貌不合神也离;回头去听老译制片,一听就怄,怄灿烂群星的一去不返,除了驾鹤西去的,就是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美国的美国,香港的香港……所以,我只有远离译制片了,不仅如此,还要努力做到在想起译制片之前就转移注意力,多想想网球,多想想火锅,免得受刺激。失去了80年代的译制水准,还有什么理由去看呢?!对于那群散落四方的天籁,只有默默怀念。 燕子初回 在水一方 2004年7月4日的首次版聚如同燕子初回的信息,颇让我蠢蠢欲动。我远在天边,插翅难飞,急得我上串下跳,一怒之下,决定在上海那边莺歌燕舞的同时我这边去威尼斯度周末,渴望寄情于水转移注意力,少受点刺激。在网上订好旅馆,夏天加周末还是散客,贵死,一人一晚合一千人民币,先对自己说精神大于物质,然后毫不吝啬抛出银子把卡刷。结果却是非常的意外:和我同行的朋友竟忘了带护照!我俩眼睁睁地看着舒适漂亮的旅游大巴缓缓开出,消失在去意大利方向的绿荫中。惦记着卡上的数字,我退房都来不及,电话那端传来的威尼斯一酒店接线员的声音,和《蛇》里那美女情妇的原声一样弹着大舌,那口音颇是雪上加霜,我恨不得用他们的母语交流,赶快把房给我退掉!2005年4月22日尚华老师去世,那时我刚回国没几天,追悼会没去成,又是一次耿耿于怀:没亲眼见到这位在《虎口脱险》中有归真水准演绎的让我颇是折服的大师,实在是永远的遗憾,尚老爷子咋说走就走了呢?2005年8月14日,苏秀老师签名售书,正好落在我返回欧洲的前几天,我已在美滋滋的盘算日程,没想到工作日程的临时变动又一次让美梦灰飞烟灭。一次次地,就像在花园中追逐着燕子,我老是扑空。甚至感觉简直是在看另版《在水一方》,依稀仿佛汐雾中,那些人总是宛在水中央…… 钻石永恒还是转让铺面? 终于迎来今年4月13日那天。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都不知如何为此次出行定义,“追星”?觉得好可笑,其实就是为见几个被新时代遗忘的老头老太。“了愿”,这还贴题,个个都是打儿时起就仰仗得无边无际的超级天籁。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念念不忘的他们,没想到是在这样的场合…… 苏秀老师在研讨会上说她是来托孤的,能在入土前能等到研讨会就算了了心愿。我在意外这个开场白的幽默和坦然的同时,又想到20多年前的老厂长面临的局面还没有如此严峻。艺术上的雄心社会上的责任心往往不敌民以食为天的肉体存在规律。活还是不活,曹雷老师说这个题目有点悲壮,会活,但怎么个活法,以艺术品活还是像“温州鞋”一般活,是“配戏”还是“配音”,她比较茫然。李梓老师则提到领导对译制这门艺术的不重视,永远的王子童自荣一面相信辉煌不会再有,一面又痴情着实现上海配音人才的大团结,痛心十几年来行业中年队伍被打得七零八落。这些耳熟能详的声音马上把我带回昔日花好月圆的世界,而声音的主人就近在咫尺又清楚提醒我真真切切地坐在了他们面前,记忆中经典的台词和研讨会的发言以声音为载体在我脑海里反复交错,那种反差很让我找不着北,初见的喜悦在气氛的严肃、话题的悲壮、环境的陌生的包围中急刹车般地很快被冲散,像一串断线的珍珠落地向着四面八方滚动。想着远在过往的电影角色,看着伸手可及的天籁,复杂的心情不知如何描述。至今想起那情那景,无法名状的奇异感觉还历历在心。 自己坚定不移地认为中国80年代的译制片绝对是世界上同行里成绩拔尖的,创造了译制片珠穆郎玛的中国艺术家在物质名利的获取绝对是在海平面以下的,应该给他们颁发最受委屈奖。物质硬件上的窘迫和译制质量的骄人的巨大反差,一群思想质朴外表质朴的声音代言人和千姿百态的外国人物形象的巨大反差,都不是心态浮躁追求炒作的商业社会能承载和奉献的。80年代的那支队伍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唯有记忆难以抹掉。有时想起长大在辉煌时期,还颇有幸运之感。回忆那时的学生生活,有两个东西让我感到自豪,一是唐诗宋词,一是译制片。现在突然发现自己既不读诗也不看译制片了!非财不取的今天,读诗有何用?天天研读致富经才是正事。棚虫谋生的市场,除了“曾经沧海”,还能剩下什么感慨?把视力保护好或赶快把眼镜的度数配足好在银幕前做眼球翻滚运动,要不就干脆弄精N门外语(当然那是不可能的)不带字幕听原音才是与时倶进。 译制片要死要活随它去,活还是不活确与我无关,大不了不看。但每每想起过去那绝无仅有的艳丽,又非但难以无动于衷,还在活与不活的思忖中自寻烦恼。像北方影武者说的,这是个“伪题目”,它折射的是一种心情而不一定是非要去寻求一个答案不可。滑坡原因浮出水面已不是一日两日,活还是不活其实是艺术家们对译制片目前生存状态的担忧和态度,像徐燕老师说的只要世界上存在不同的语种译制片就会存在一样,译制片当然会存在下去。但以什么方式存在,曹雷老师的茫然就清楚昭示了他们配音艺术家的态度和尴尬。要活命,就得被狼追似的赶活,还得八方张扬,质量排其次。实心的项坠和镀金的差不多,以货真价实定位的珠宝商改卖成镀金的,不知是宁可关铺呢还是将就卖下去?而那些习惯了高档珠宝的买家如何接受镀金的轻薄?不仅不满足“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还必不忍心看见铺面转让之类的招牌挂在橱窗里。“远去的回响”,远去了,还有回响吗?是否最终以变成心灵博物馆的一件无声的古董结束…… ? 只有看懂原版才知道译制片的不容易,才更加明白80年代留下如此空前绝后的文化价值,也才更加把那段流金岁月当回事。我以前这样认为,现在仍然这样认为,以后还会这样认为。就算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带来的译制难度被大家隔行如隔山般地忽略了还“合情合理”,但译制片在中国作为独立的一门艺术而存在又有多少人还在珍惜?!过去不仅有高还原度的能耐,甚至还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而现在很多译制片译得之烂,就一整个众叛亲离的效果,简直对不起原片,糟蹋汉语,败坏观众的审美情趣,误导新观众对译制片的看法,痛击老译迷的感情……越想越觉得其罪名大。郁闷的还不在此,而是追根溯源后找不到合适的方式从根本上突破的无奈。时代的变迁,寞落的不仅仅是译制行业,人为的因素其实倒未必可怕,怕的是时代的必然。哲学上有物极必反,凡事有个周期,译制片已滑到如此地步,也该轮到反弹期了。事到如今,就算是我在茫然中唯一带点乐观色彩的期盼了(如果还有点期盼的话)。稍微一想,这种期盼又好幼稚好可笑,只能暴露绝望至极的心态。 你的声音 我的柔情 “译制片情结”,向外,我都不知译成外语后是不是让外国人很茫然。转而想想,那时的中国,那样的历史背景,那样的人文环境,他们不茫然也难。隔山隔水的不相融合太多,不是一家人就迈不进一家门。向内,新时代的自家人儿看样子也异曲同工,未见真金白银就转让铺面了。而自己,也似乎解剖不清这情结。歌曲《蕾》里倒是有段词:“回来吧,童话里海的女儿,蓝色忧伤像海洋,老人的话,你的长头发,西风里唱歌的太阳花。”有点像写意画,朦朦胧胧的,却还和这情结靠边。 文章标题反套了90年代的《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那首歌名。歌中有唱“你的出现是美丽错误,我拥有你但却不是幸福”。如果说老译制片的出现是个美丽错误,那么在这个错误中我拥有的是庆幸,庆幸80年代有过这笔奇异的亮色,今天还终于和抹下这笔亮色的“梦之队” 握手和拥抱。那里,是我柔情牢牢依附的地方。 |
|
|
2楼#
发布于:2006-05-25 22:43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5-25 22:33发表的: 对,怎么着也得对起这10分吧。呵呵,写得很好,支持一下! |
|
|
3楼#
发布于:2006-05-26 05:41
压轴的在这里
|
|
|
4楼#
发布于:2006-05-26 06:48
文章很有见地,的确译制片只属于七八十年代,只属于从来不曾想起,但也永远不会忘记地那个时代的人们。
|
|
|
5楼#
发布于:2006-05-26 07:52
“歌中有唱“你的出现是美丽错误,我拥有你但却不是幸福”。如果说老译制片的出现是个美丽错误,那么在这个错误中我拥有的是庆幸,庆幸80年代有过这笔奇异的亮色,今天还终于和抹下这笔亮色的“梦之队” 握手和拥抱。”
道出了所有在经典译制片声音中成长起来的人们的心声。 |
|
6楼#
发布于:2006-05-26 10:49
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年代,能够聆听到世界上最动听的、最有魅力的声音。
|
|
|
7楼#
发布于:2006-05-26 11:11
法国人终于出招了
|
|
|
8楼#
发布于:2006-05-26 11:58
看了想哭~~
|
|
|
9楼#
发布于:2006-05-26 15:20
怀念上译真是好文笔!欣赏!
说到译制片的滑坡、看到上译厂的衰败,内心不免隐隐作痛,可是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有着上译情结的配音爱好者,我们又该怎么做,我们又能怎么做?我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去聆听那天籁般的声音、尽情享受配音艺术家们无与伦比的声音带给我的精神享受。老一辈配音艺术家们的声音可以模仿,但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奉献精神、对艺术的无限追求,又有多少人能学得来、做得到?虽然对译制片的未来不抱太大希望,但我依旧在傻傻地等待,等待奇迹会发生、等待上译的复苏、等待它重振雄风再度辉煌!当然当然,还等待你的下文。 |
|
10楼#
发布于:2006-05-26 18:30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5-25 22:33发表的: 切,我说过不写了么? 我现在状况你又不是不知道,过俩月我就接上啦 |
|
|
12楼#
发布于:2006-05-26 19:24
小资情调,太伤感了
楼主不妨看开一点。你想想,拉兹都那么潦倒了,还那么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我们又何必如此伤感?用苏轼的话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
|
|
13楼#
发布于:2006-05-26 20:21
我永远是乐观的,配音事业的衰退只是暂时的,楼主过于伤感,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声音,就象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而中生代出现的是恐龙一样(不好意思,我又说了我的专业),所谓病树前头万木春,我们应庆幸经历了那个辉煌的时代,但我们也应庆幸正经历廿一世纪,看到了上译新生代的茁壮成长,相信吧,牛奶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
|
|
|
14楼#
发布于:2006-05-26 21:03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5-25 22:33发表的: 下面是引用家干于2006-5-26 18:30发表的: 家干咋了? |
|
|
16楼#
发布于:2006-05-27 07:54
俩月太久,只争朝夕~
|
|
|
17楼#
发布于:2006-05-30 01:43
本来想评高分的,但为激励楼主续写下去,稍许“吝啬”一点。努力哟!
前两天看上海的主持人陈蓉参与策划的《今晚喜唰唰》栏目,请到了苏奶奶的学生林栋甫,也把贝倩妮拉来“撬边”(助兴)。林大哥自然要和小贝聊几句配音的话题,谈到小贝外公陈叙一曾在家里劝慰“小林”,不要因为他的“集体所有制”进不了“全民单位”而放弃配音,十分感慨。电视里还插放了小贝与外公的合影照片,在林大哥镜头旁放了一排字幕:“魅力男士的真性情”。可以说:林大哥在陈叙一老厂长关心下“立志”,在苏奶奶的扶持下进《海外影视》组“修成正果”,在朋友张建亚邀请下出演《王先生欲火焚身》“亮相”,然后在自己努力下进电视台《智力大冲浪·姜胡同话》“扬名”,在夫人的呵护下修炼成“老克腊”;其中“译制片情结”是重要一环。 同样在林栋甫主持的《三人麻辣烫》里,上海电影厂的中年导演张建亚和江海洋也和他探讨了电影业的窘境,江海洋无奈地说:“电影是艺术,电视是一种文化。电影是我的生命!而电视是我的‘生活’”,现在他不得不拍电视剧,是“生活”使然。有一次他去电影院,只有一对恋人加他一个总共三名观众才勉强放了一场,心情相当难受。看来正像一位网友所说:不光是译制片要走出低谷,中国电影也要走出困境啊! |
|
|
18楼#
发布于:2006-05-30 18:11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5-26 21:29发表的: 八成是借口. 下面是引用弋舟于2006-5-30 01:43发表的: 吝啬鬼. |
|
|
19楼#
发布于:2006-05-30 19:29
此帖被评分,最近评分记录好评度:20(恋水莲) 好评度:10(弋舟) 好评度:20(zsb)
好评度:20(gog) 好评度:20(萍水相逢(ypzhu)) 好评度:20(lidodono1) ========================================== 我最早加的分啊!怎么没了? |
|
|
20楼#
发布于:2006-05-30 21:37
此帖被评分,最近评分记录好评度:10(nndzry) 好评度:20(恋水莲) 好评度:10(弋舟)
好评度:20(zsb) 好评度:20(gog) 好评度:20(萍水相逢(ypzhu)) ———————————————————————————————————————————————— 这不是还在么?? |
|
|
21楼#
发布于:2006-05-30 21:41
那是我晚上7:30加上的。 原来的确实没有了失踪了不见了~ 加分的顺序是按照时间先后从右到左排列的~
|
|
|
22楼#
发布于:2006-05-30 21:44
哦。那是很诡异……
其实我记得好象我原来也加过,但是没有了,我以为没加,于是又补加的 |
|
|
23楼#
发布于:2006-05-30 21:46
系统好像经常感冒的说~ 前几天我还发现老早以前的帖子居然弹到前台了,我找找看啊----http://www.peiyin.com/bbs/read.php?tid=22928&page=e&fpage=1#a
|
|
|
25楼#
发布于:2006-05-30 22:17
下面是引用西施毛毛于2006-5-30 22:12发表的: 别灰心啊,年代虽说不再,辉煌还是可以期待滴~ |
|
|
26楼#
发布于:2006-05-30 22:19
[原创]2006北京记忆之一:我的柔情你永远不懂(散打式雕版画一幅) ( +250 ) [ 1 2 ]
这个数字不爽,我再加一点改变一下吧~ 呵呵…… |
|
|
27楼#
发布于:2006-05-30 22:21
下面是引用nndzry于2006-5-30 22:19发表的: 果然是爱心大使啊! |
|
|
28楼#
发布于:2006-05-30 23:05
译制片——
不要说什么过去 不要说什么重振辉煌 只要汉民族站在这里 译制片就不会消亡 妄自尊大也好 妄自菲薄也罢 译制片的土壤不会变成飞沙 你想看外语 我想听汉语 译制片从容徜徉在中华民族大地 译制片—— 不是外语精英不屑的一叶窗 不是小资们尴尬难进的两扇门 她是一条五彩大路 是亿万华夏儿女迎接世界文化的五彩路 这条路能消失吗 |
|
29楼#
发布于:2006-05-30 23:07
下面是引用内幕消息于2006-5-30 23:05发表的: |
|
30楼#
发布于:2006-05-30 23:10
原创吗?
下面是引用内幕消息于2006-5-30 23:05发表的: 已有两人提到"小资"了.到底啥是小资? |
|
|
32楼#
发布于:2006-05-30 23:16
下面是引用穆阑于2006-5-30 23:12发表的: 废话,偶还知道不是无产阶级呢. 偶是说小资的特征.按linger2的意思是伤感,按内幕消息的意思是看原版的那类. 还有啥? |
|
|
33楼#
发布于:2006-05-30 23:20
有人说,小资=小子~
|
|
|
34楼#
发布于:2006-05-30 23:21
下面是引用nndzry于2006-5-30 23:20发表的: |
|
|
35楼#
发布于:2006-05-31 00:12
——说得婉转些:“小布尔乔亚”;
——说得“电影”些:“王家卫+张曼玉+旗袍+老爵士乐”; ——说得“法国”些:“香榭丽舍”; ——说得“小说”些:“王琦瑶”。 按“小资产阶级”定义实在不客观,因为“定性”其有产、无产的“阶级”,主要按是否掌握“生产资料”来划分;楼主最多掌握“生活资料”而已,不过有些“小布尔乔亚”倾向或意念罢了。 问楼主:(——怎么像“问紫鹃”的口气似的?)《天堂电影院》的小孩属于哪个“阶级”呐?文章里多少有些那小孩看组接起来的电影拷贝的味道啊! |
|
|
36楼#
发布于:2006-05-31 00:19
下面是引用nndzry于2006-5-30 19:29发表的: 人多挤出去了...呵呵... |
|
|
37楼#
发布于:2006-05-31 14:30
记得楼主在电影共享区时,一会儿抱怨下载太慢了……卡死了,一会儿抱怨片子传的太多了……硬盘爆了,印象是个很好玩的小DD。到了主力论坛才听说是个法国女人,为了中国的配音事业,不远万里……
怎么也转不过弯儿 |
|
38楼#
发布于:2006-05-31 15:49
下面是引用roy于2006-5-31 14:30发表的: 听君一席话,该的是偶...... |
|
|
39楼#
发布于:2006-05-31 17:50
下面是引用怀念上译于2006-5-31 15:49发表的: 网络的奇妙,就在于它的出人意料。 泡坛子发帖子,引来意想不到的回复,才是乐趣。 五花八门的回复,有时叫人笑倒,有时叫人气晕。 国际友人要有心理准备。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