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5647回复:52
[灌水]七夕·眼泪·老上译
今天看电影的时候,在书店里转了一圈,找到了苏秀老师的《我的配音生涯》。这本书虽然大致翻过,但因为朋友在上海帮我存着一本苏秀老师的签名珍藏本,所以一直也没有买。今天难得有时间出来逛,就拿起一本翻了翻,本来想看看那些珍贵的照片的,结果不知怎么一翻,就翻到了尚华老师葬礼的照片,当时......就泪眼滂沱了。
不知道怎么,每次看到尚老去世的有关文本心里就难过的要命,眼泪也会不争气地流下来,虽然从来没这个荣幸见过尚老一面,但总觉得他特别可亲。对他的感情就象对高尼夫那样,就觉得亲切,觉得自然,觉得就是我们家老爷子那样,总是想听他的笑话,总是想看到他笑容满面的样子。很容易就把高尼夫和尚老的感觉混在一起了,那句“当春暖花开,开满我们阳台,你又飞奔过来,兴奋的大喊着,嘿,这次我最快~~~~~”听着的时候,会笑,会觉得真是高尼夫最鲜明的写照啊,可是笑到后来又会忽然潸然泪下,想着,他们真的奔不过来了啊....... 尤其是苏秀老师写的那些文字,她一个一个列举了去世的配音艺术家们的名字:陈老厂长,老毕,老尚.......然后写道,他们一个一个都走了,不走的话更寒心......她说尚老是眼见着上译厂从颠峰到没落去世的。尚老生前的愿望是死在话筒前,可是他总是用不好意思的语调说出这句话来的,觉得是种奢望。 看看这些字句,想想配音现在的状况,再想想现在的上译厂,心里真是难受。听着他们的声音长大的,那些特殊的,美妙的,天籁般的声音永远刻在了心里,却一个一个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去......有次跟她们聊天,说要是童老师也......那么从此以后,从此以后,天上地下,再也找不到这样美丽得让人落泪的声音了....... 说真的我很爱看电影,我喜欢在电影院里感受视觉的冲击和音响效果的震动。但其实我并不是一个有心人,我往往不会事先去注意这些翻译片是哪里翻译的,我只会在影院里去听,去感受。 记得那时候是在民众乐园上面的电影院,武汉那年月豪华点的电影院不多,每次跑过去都要花上1个半小时的车程。那时候一张电影票是25RMB,看5次送一次。坐在电影院里,四周黑下来,屏幕上逐渐打出图象来.....还没有声音的时候,我就能凭借着音响效果,凭借着里面人物走动时候发出的微弱呼吸、咳嗽或者别的什么细小的声响分辨出:啊,那是上译的作品~~~~~~~~真的,上译厂的翻译片如果在电影院中看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非常特别的气氛,一种气势,一种孤单地站在群山脚下抬头仰望的威力。即使他们还没有开口说话,他们的这种威力就静静地散发出来了。 曾经看过一部美国很早期的小制作影片,说是一个工程师无意中卷入间谍战,敌人用折磨他的妻子的神经来迫使他就范。这个影片的一开始是一个长时间的静默镜头,那位工程师长久地站在窗前等待着他妻子下班回来。这其中他站在窗前,呼吸,呼吸,因为累了换了一个姿势,然后还是呼吸。 我对身边看的朋友说:“是上译的,童自荣!” 身边的朋友很BS:“还没说话呢!” 我说:“你听好了,肯定是他!他在呼吸~~~~” 没一会儿,男主角去接了一个电话,还用说,那就是童老师! 朋友说你神了,连呼吸都听的出来是谁。当时我很得意,可是现在我要说,不是我神了,是上译神了,他们的配音艺术神了,他们能把声音与角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们让录音机长时间地开着,录制着演员的呼吸,跟屏幕上的角色呼吸的频率分毫不差,哪怕是一点微小的情绪波动,一点细微的嘴唇内部的蠕动都分毫不差。他们从一开始就将声音和角色紧紧地贴和在一起,他们就这样营造一个气氛,营造一个自然而然的氛围,让观众从人物还没有说话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融进了电影的情节之中,倾听着角色的呼吸,倾听着角色所倾听的一切,等角色开口说话的时候,啊,那就是他在说,那就是这个外国人所应该具有的声音!! 这就是老上译的神奇之处......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特色,却同样对艺术一丝不苟。 我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现在的上译失去了这个特色,为什么他们在挑选声音的时候会越来越泯然众人?每个声音都那么好听,吐字清晰,声若洪钟,好听的跟播音员一样。人人都是小生,人人都是花旦,没了铜锤花脸,没了老生老旦,就好象一瓶纯净水,淡而无味。 记得施融曾经说,当年他报考上译的时候,他的声音被称为“大路货”。他这样特色比较鲜明的声音都是大路货,可见当时上译厂的声音阵容之强大之完备之齐全。可是现在,全都是比他的声音还要大路的超级大路货.......没了,已经没了,开口的时候那种气势,那种同一声音对不同角色精心的塑造,那种小角色一开口也让人向往的激动...... 全没了.....再也没有了,老上译.....自从沈晓谦走了之后,上译厂最后一个后特色的声音也消失了.......上译厂的辉煌不再了。 想一想,今天是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可是我声音盛宴上的情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词语来形容这些空前绝后的声音,就好象没有办法触摸天上的星辰。 |
|
|
1楼#
发布于:2006-07-31 22:49
收了再说,谢谢楼主的水帖~
|
|
|
3楼#
发布于:2006-07-31 23:11
这样的好文咋能说是灌水呢?要水也是矿泉水呀
现在的上译音型很缺,缺的倒不是小生,是三十多到四十多的中年音型。于是往往“逼”得翟巍、吴磊这样的嫩小伙去配中年汉子,虽然这也是磨练功力,但却模糊了他们本身的声音定位。 其实小生方面的音型,也只能说是勉强够用,不能算完整,绰绰有余差得更远。而女声那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黄莺妩媚,詹佳甜美,且她们也胜任小男孩,但还是缺,缺了如同当年的李梓或是丁建华那样既可妩媚娇憨又可铿锵有力的“刀马旦” |
|
|
5楼#
发布于:2006-07-31 23:44
缺少特色的声音啊``````始终是一个问题```````
|
|
|
6楼#
发布于:2006-07-31 23:53
真的,上译厂的翻译片如果在电影院中看的时候,有一种特别的,非常特别的气氛,一种气势,一种孤单地站在群山脚下抬头仰望的威力。即使他们还没有开口说话,他们的这种威力就静静地散发出来了。
写得真好。楼主是语文教师吗? |
|
7楼#
发布于:2006-08-01 05:31
“没有词语来形容这些空前绝后的声音,就好象没有办法触摸天上的星辰。”多么伤感、多么回肠荡气,这种表述风格,让我想起了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名著,《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最后一段话:“......如同回想虚无缥缈的幻想,如同回想远方唤起激情的音乐。”
|
|
|
9楼#
发布于:2006-08-01 07:27
难得的好文章!想想老上译,再看看现在,唉,缺乏个性和特色的声音太少了!
|
|
|
10楼#
发布于:2006-08-01 08:50
支持好文章支持好文章!!!!
但是在这七夕佳节里也不要过于伤感了~~~~~ 老上译值得怀念,新上译确实存在断层,但是,但是,但是……我们要永远朝前看,向前走!! 多给新上译的年轻人一些信心,多给新上译的译制片一些信心!! 乔臻和刘风都说过,配音是一个朝阳事业,老艺术家都如此认为,我们这些爱好者更不能在这里悲天悯人啊!! 我坚信!总有一天,新上译能够再创辉煌!!!! |
|
|
11楼#
发布于:2006-08-01 09:10
感谢大家的厚爱,给我这个小杂文加了这么多分
|
|
|
12楼#
发布于:2006-08-01 10:05
新上译的声音类型和风格确实是个问题。 当年老上译的声音只要一部片子看过,就“一耳”难忘,不仅是声音特点,关键在于那独特的“表现力”。现在的,最近连着仔细地听了几部片子,还是没把握,不仅仅是音色类型和音质特点的原因。
过去的上译有种“味”,难以用文字表述,邱大师的配音就是这种“味”的最典型代表。连对一些不很熟悉的上译“中生代”演员,都可以凭这种“味”感觉出是上译的片子。现在这种“味”越来越淡,几乎要“不见了,没有了,消失了”。 也有说现在的流行就是声音要没有特点的,万不敢苟同。老上译几十年才积累、磨练出的独到特色,不能就这么轻易抛弃了吧。 |
|
|
13楼#
发布于:2006-08-01 10:41
下面是引用阳光于2006-8-1 07:27发表的: 其实大多旁观者都清,可当事者为什麽就谜哪? |
|
14楼#
发布于:2006-08-01 10:55
是啊,老上译厂早已经不在了,沈晓谦给上译厂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
|
15楼#
发布于:2006-08-01 11:14
我的老上译啊~~55555555555~~
现在的上译不是配的不好,而是声音中规中矩得少了那么一股“洋味”,“洋味”不是在声调上,而是在声音特色上。记得以前听孙渝峰老师的一个访谈,他说他导演某部影片时,选演员就很注意声音的不同,特别是一些晚上的戏,观众在屏幕前看不清楚,你声音再都一个样子怎么分辨的出来。 已经过去的辉煌,除了纪念和怀念以外,希望也能给后面的人留下些启示~~ |
|
16楼#
发布于:2006-08-01 11:35
下面是引用goldenapple于2006-8-1 10:55发表的: 别句号呀,我看晓谦有希望回来 |
|
|
18楼#
发布于:2006-08-01 13:11
下面是引用迷失1234于2006-8-1 08:50发表的: 我自己引用自己的贴!!! 我晕啊~~~都说了别伤感了,怎么还在缅怀啊,回眸啊,叹息啊~~~老上译的艺术家们也不会希望配音艺术在对他们的缅怀中黯然的…… 我是一个年轻人!对配音热爱!对老上译热爱,更坚信未来是属于年轻一代的!! 给年轻人一点信心,多给些鼓励吧,更对配音艺术的未来报以希望吧~~~~ 过去的美好不会回来,但新的美好可以靠自己创造! |
|
|
19楼#
发布于:2006-08-01 13:34
下面是引用迷失1234于2006-8-1 13:11发表的: 这大概就叫惯性吧,呵呵。或者说,诸位集中把缅怀和叹息发泄在这里了 不过,我依然不赞同把老上译和新上译一刀切开的做法,现在的上译,老一代栽培磨练出的中生代仍然活跃,新生代里也同样有从小就受熏陶和培养的好苗子,优良传统并没有断绝。要论特色鲜明层次清晰的好作品,今年出炉至少就有《南极大冒险》、《达芬奇密码》、《冰川时代2》三个片子 只要保持并继续发扬严谨作风,选角得当,再多加努力磨练(可能的话再多注入新血),即便不能完全重现昔日辉煌(这里也有客观因素),也足可再创佳绩,让观众无法对配音说“不” |
|
|
20楼#
发布于:2006-08-01 13:38
下面是引用BBSfish于2006-8-1 13:07发表的: “看着配音表找声音”-----一部片看完了,换一部又得看表。一句话,这些声音“锁”不住。 近来有意识地特别注意了新上译,除了桂楠由于在“暹罗王后”中的旁白,他的声音特点被“锁”住外,其他的新人都还是“蒙、猜、查”。有时只能靠一个熟悉的老声音来判断这片是上译的。 那天“豺狼帝国”的事,听过的几个版主都不能完全吃准。最后还得莲儿等“新上译专家”来鉴定说不是。而且个人认为那片子还配得不错。 |
|
|
21楼#
发布于:2006-08-01 13:50
有特点,有个性的声音很多,为什么上译不去发现呢?
|
|
|
22楼#
发布于:2006-08-01 14:30
下面是引用xiaoyin于2006-8-1 13:38发表的: 《豺狼帝国》我只听女主角就知道不是上译了,因为对曾丹的声音很熟。我觉得,只要多加留心欣赏现在的上译作品,还是容易辨认的,而且有时“锁”不住也是缘于声音的变化很大,不见得一听就知道是那人的声音就一定是好事。 但的确,年轻一代里激动人心的声音太少了。翟巍的基本定位是清纯明亮的小生,但他的变化力和表现力都很强。桂楠则是接任男中音的典范,擅长成熟稳重一系。他们两人放在一起,对比鲜明(《我,机器人》是个极好的例子)。而且他俩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挺大。但仅仅一两个让人印象深刻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 女声那里的问题更突出了,对于一个耳朵辨别力不强的普通观众来说,可能黄莺、詹佳等声音都是甜美的类型,差不多。 |
|
|
23楼#
发布于:2006-08-01 14:36
下面是引用古城西安于2006-8-1 13:50发表的: 2002年的那次大面积招考,据乔丁两位老师说,好象是要遵守“声音尽量普通,生活化”(大概意思)的原则,不知道是不是上层领导指示的。不知道是不是也和之前有观众投诉童老师声音太有特色一类事情有关…… 不过我觉得表演更生活化和声音个性化并不矛盾。 |
|
|
24楼#
发布于:2006-08-01 14:36
老上译和新上译不一刀切都不行..................
|
|
|
25楼#
发布于:2006-08-01 14:46
下面是引用森森于2006-8-1 14:36发表的: 那从老上译仍然在的年代走过来的中生代怎么算呢?比如王建新,比如程玉珠,比如狄菲菲,比如任伟,还有仍然在活跃着的“老上译”吴文伦戴学庐……等等。 新上译并不是只有新生代存在的呀 |
|
|
26楼#
发布于:2006-08-01 15:03
王建新,比如程玉珠,比如狄菲菲,比如任伟
说真的,就这四位的声音也是比较大路的,他们的声音确实好听,除了程玉珠有比较明显的个人特色之外,其余三位并不算有特色. |
|
|
27楼#
发布于:2006-08-01 15:14
再怎么说老上译如何如何伟大,都是枉然,因为他们太伟大了,已经众所周知,无可否认
再怎么说新上译如何如何不行,也是枉然,因为他们还年轻,未来的发展谁也吃不准,不是吗?? 呵呵~~~~~ |
|
|
28楼#
发布于:2006-08-01 15:27
下面是引用森森于2006-8-1 15:03发表的: 我倒觉得四位中任伟是最有特色的 大路也并不见得不好啊,我们光追逐特色和个性的声音是不对的,关键是戏配得好不好,从个人到整体有没有配出那种味道,声音有个性不见得就配得成功,声音比较普通不见得就配不成功。 说真的,当年无论是李梓、刘广宁还是丁建华,音色本身都算不上非常特别、非常有个性,如果不经过琢磨和打造,放在人群中也是显不出来;后来的沈晓谦,其实音色同样不起眼。所谓的“个性声音”,都是建立在他们对人物的精心塑造和出色演绎之上的 |
|
|
29楼#
发布于:2006-08-01 15:31
音色不是首要问题。正如曹雷老师说的,首要问题是会体验,用体验带动表演,“你不是配音的,你是配戏的。”
|
|
30楼#
发布于:2006-08-01 15:33
下面是引用迷失1234于2006-8-1 15:14发表的: 我看得到过去的辉煌,我看得到现在的不足 但我没法只缅怀过去而不展望未来 因为对我来说,只有唯一的原则:“喜欢好的配音” |
|
|
31楼#
发布于:2006-08-01 15:56
我想楼上的朋友并没有了解大家对特色和个性的所表达的真正看法和含义。
我们所认为老上译的个性和特色,是他们配音技巧和技术都得到保证的前提条件下,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充分展现,以次来塑造角色的个性。尤其是对不同角色的处理上,有个性特色声音会将观众带入一种非常真实的境界。所谓有特色的有个性的声音在一部翻译片中的作用是为了将角色人物的在塑造更加鲜明地在观众脑海中扎下根,而比较“大路”的声音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在这个方面就会弱一些,就象前面朋友所转述的孙渝峰导演的话,如果黑灯瞎火的情况下,几个人声音都差不多,那么观众如何对人物的个性有个清晰的认识呢? 老上译在声音人才储备和运用方面非常独到,这是与老上译的选材方针不可分割的。所谓“戏配的好不好”,这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怎么算是好呢?在我看来,在配音技巧和技术不分伯仲的基础上,声音独特但与角色的个性、外在形象熨贴的严丝合缝就会为角色增添很大的光辉。同时,陈叙一老厂长所强调的“生旦净末丑”行当样样齐全的声音储备体系,也会为一部译制片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翻译制作增添异常的光辉。这就是一部好的翻译片中的“神韵”。缺少了这个特色,缺少了“神韵”,那么就象没有点睛的老虎一样,只是很平面地趴在纸上,无法做到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新上译缺少的就是这股神韵。他们的声音都好听,对配音技巧和角色的揣摩也不比老上译的差,可是为什么大家会觉得现在的翻译片没意思、没激情,不能打动人?因为他们没有“味儿”,没有“神”,丧失了老上译的精髓,变的“泯然众人”。 没有人否认新上译的各位老师的努力,可是他们与老上译之间有巨大的差距也是不争的事实。 PS一下:如果李梓、刘广宁、沈晓谦的声音都不算有特色的话..................那我说不出什么来了 |
|
|
32楼#
发布于:2006-08-01 16:12
下面是引用森森于2006-8-1 15:56发表的: 哦,如果森森你之前这么解释一番,我想我就不会误解了,前面的批评让我感觉好象集中在对音色本身的缺乏个性上。 我不是说没特色,是说不是非常有特色,而且强调的是“音色”,比如沈晓谦,我觉得如果乍听他的声音,不会给人什么深刻印象,不像邱岳峰和童自荣。但是他对自己的声音把握得相当好,他善于把握各个角色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差别,所以他配出来的人物非常传神,形成了个性化的风格。 我说他们的声音不是非常有特色,其实是在赞美他们的可塑性强,局限性小。另外我说这话,是在误以为讨论已经偏向声音本身要很有个性的情况下。有表达不当之处,请谅解 |
|
|
33楼#
发布于:2006-08-01 16:24
在连续听了多部上译新人的作品之后,不得不说,他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仅举一例,《达·芬奇密码》中,只要“老声”一出,在表现力,“味儿”方面的高下立现。
|
|
|
34楼#
发布于:2006-08-01 16:31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8-1 14:36发表的: “有观众投诉童老师声音太有特色” 竟有这种事? |
|
|
35楼#
发布于:2006-08-01 16:33
下面是引用追风战士于2006-8-1 16:31发表的: 是啊,陈年旧事了,说是有观众写信给中影公司称童老师“声音太有特色,配什么都是佐罗腔”,要求童老师下课云云…… |
|
|
36楼#
发布于:2006-08-01 16:36
下面是引用breeze于2006-8-1 11:14发表的: “记得以前听孙渝峰老师的一个访谈”,是孙渝烽吧 |
|
|
37楼#
发布于:2006-08-01 16:39
下面是引用恋水莲于2006-8-1 16:33发表的: 咳咳,这个,只能说这些观众... 其实,童自荣在《佐罗》之前,也配了很多片子的。 |
|
|
38楼#
发布于:2006-08-01 16:41
下面是引用森森于2006-8-1 15:56发表的: “象没有点睛的老虎一样”, |
|
|
39楼#
发布于:2006-08-01 17:54
如果说老上译是一壶陈年老酒,那现在的就是一杯白开水;如果说老上译是一顿法国大餐,那现在的就是快餐食品;如果说老上译是一家量体而裁的品牌店,那现在的就是流水作业下的成品库;如果说老上译现在还能全部站在话筒前,那现在将......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