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飘零客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4-02-20
阅读:2791回复:8

谈谈60-80年代邵氏公司的配音轶事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8-03 08:34
  也许你看过不少60到80年代的邵氏影片,你可知道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对话,出自配音?

  这期的阿伦笑看人间,让毛威王玫这对从事广播和配音工作的老前辈,带我们一探他们在台湾10年、香港20年以及新加坡20年的演艺生涯。特别是在邵氏呆了20年的日子,毛威配过音的影片多达千余部。而在重重银幕背后,他们究竟为哪些红星说话?


主持:黄卓伦 (简称“伦”)

纪录:周殊钦

摄影:李白娟

地点:毛威夫妇义顺住家


登场人物:

毛威(简称“毛”),71岁。祖籍四川成都,在北京诞生。10岁时因中日战争,从北京回老家。抗战胜利,重返北京念大学。1950年到台湾,从事广播和配音工作。1960年到香港,进入邵氏电影公司,演戏兼配音。1980年到新加坡,为广播电视台戏剧组配音,直到1992年退休。如今为远东广播电台节目顾问。

   

王玫(简称“王”),71岁。原籍北京。中国解放前的1949年,随父母到台湾,进入广播生涯,是当年台湾广播界“阿姐”。1950年认识毛威,在电台一起值班,1952年结婚,过后随丈夫到香港和新加坡工作和发展。


  毛:我是在21岁那年,大学毕业了,和朋友到台湾游玩。没想到,碰上中国改朝换代,就这么的,没法子回去了。

  我这个人适应力很强。我小时候在四川,和舒绣文等演过不少舞台剧,好像《骆驼祥子》啦。到台湾后,就加入军中的剧团演戏。

  伦:属于劳军吧!

  毛:是是!后来,我看到中国广播电台在招考广播员,便去试试,在千多名招考生中我被录取了!还被被安排和当时已经很红的王玫一同值班。

  伦:哦,就是这样认识的。

  毛:当年,台湾市民的余兴节目不多,都爱听广播剧。用饭时间,只要一听到广播剧播出,都停下来,听完广播剧才继续吃。

  王:我记得那时他呀,他一面上班,一面还在中华实验剧团排演舞台剧,生活好忙。但我看得出,他的日子过得非常开心。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排演《春归何处》时,正是我要生老二的时候。就在分娩前的三四个月,他每天都在彩排,早出晚归。我怕没人照顾,于是搬回娘家住。

  毛:那时候,我早上上班、下午排戏、晚上演出,这样一连演两三年。当时其他演员还有穆红、张仲文、焦姣、张茜西、曹健、崔冰、黄曼,还有后来成了大导演的张彻!

  伦:他们好多人后来都到香港发展。

  王:那个年代,台湾没什么电影,所以只要有舞台剧,很容易就能找到好演员,或是爱好戏剧的人。

  毛:我在台湾演过《西厢记》、《桃花扇》、《陈圆圆》和《红楼梦》。在台湾,《红楼梦》就演了三次。后来香港也把这部戏搬上大荧幕。

  伦:是邵氏和电懋抢戏拍那时候吗?

  毛:是的!那时邵氏想用女演员来反串贾宝玉,不想用男演员,但试了几个都发现不行,只好作罢。我当时在台湾要过去香港还很难,因为导演对当时演贾宝玉的任洁有意见,我就被应聘到香港。

  伦:哦!那老师到香港是先演戏,我还以为是配音呢。

  毛:1960年,我和师母到了香港,第一部戏就是演罗臻导演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后来也演过《西游记》、《小云雀》。


台湾10年,香港20年,新加坡20年


  伦:噢,老师演《西游记》啊?

  毛:有啊,1964年。

  王:每个人都有辉煌的一段,也有艰苦奋斗的时候。一般来说,你越辉煌,就会越苦。而你越苦,就反而是更有发展的机会。这是互相影响的。

  毛:我们是在1960年到香港邵氏。1980年,由于新加坡政府推广讲华语运动,当时播映的香港电视剧都要配上华语,计划从香港请一男一女来这儿。

  王:刚好我们夫妇符合这条件,就应聘而来。

  毛:那一年到新加坡,直到今天。

  王:他1980年来,一直做到1992年,62岁时退休。其实是很简单的,我们在台湾10年,香港20年,新加坡20年,这样就50年了……前几天我们才聊起,两个人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在一起过了50年?真的不敢相信。

  毛:曾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那么久,一定有一个是白痴。哈哈......


一人同时为

不同角色配音


  伦:新加坡星和视界将在后天推出“天映频道”,每天有30%的电影,都是老师和师母当年为邵氏配音的影片喔。

  毛:真的呀!算算又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

  伦:我记得50年代电懋的电影都是现场收音的,后来怎么会出现配音这行业呢?

  毛:以前中国的电影都是由名演员配的。后来香港出现了日本片、菲律宾片和泰国片,需要配音。

  王:当时这些日本电影很多人看呀!

  伦:新加坡也一样,由最早的小林旭、加山雄三、高桥英树到后来的“盲侠”胜新太郎,都很受欢迎。难道说,我们在那年代看的华语配音是……

  毛:……是的,小林旭的是我配的!那时上映外国语的片子都须要配上华语才有市场。现在大家都要听原音看字幕。

  伦:原来60年代看的小林旭电影,就是毛老师的声音!!

  毛:当时明星要演戏,条件是标准华语。说得不好就不行。这样几年下来,拍来拍去都是那几个人。

  王:看来看去也是那几个人。观众也会腻的!

  毛:电影公司只好发掘一批漂亮的新人,但这批新人只能说广东话。那怎么办呢?当时张彻就想了个方法,干脆配音好了。

  另外就是,有一些电影,好像赵雷把《玉堂春》拍完了,但音还没配完,他转到另一家电影公司。就得找人模仿他的声音,把戏配完。

伦:哇!声音没有差别吗?

  毛:如果连一般人也听不出来,就成功了。这也叫配音。

  伦:这么说,配音有3种状况,一是为外语片而配;一是为华语不标准的明星而配;一是为临时出现状况而补配。


毛威:

只用一种声音不算专业


  王:可以这么讲,电影利用配音是为了减轻制作成本,而且可以多方面去找新演员,不必顾忌他的声音、他的语言能力。只要导演认为他外形好就可以了。

  毛:另一点是,到现在还是如此,就是替外语片和电视剧配音。把广东话、日本话和韩国话变成一般人接受的华语。

  王:到了今天,这条线还相当兴旺,很多人都从事这行,中国啦香港啦,当然新加坡也有。

  毛:我的做法很认真,譬如我为某个明星配某个角色,就只用一个声音。狄龙和凌云都是我配的,还有狄龙和罗烈,但用的声音就不一样。

  只用一种声音是不专业。

  王:这样观众听起来会觉得混淆。

  伦:对呀,曾有一段日子,我们收看华语配音的港剧。怎么男男女女就那两把声音。听久了很腻,就转台了。

  毛:这就考验配音员了。优秀配音员的强处是能通过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表演来塑造角色。有些演员如王莱、凌波、蒋光超,他们的声音独特,任何人都配不来……配起来不像嘛。

  你瞧王莱,她的戏演得好得不得了,和本人声音是绝配。声音大家熟悉了,别人一配就不行了。

  伦:邓碧云、沈殿霞和曾志伟也一样啊,被他人配音就完全失去风采。不过也很难讲,你看陈燕燕,她的声音就是平的,似乎没有改变。这些日子,我看了她好些戏,由30年代的上海影片到60年代在香港演的《蓝与黑》,声调很平,悲喜恨怒都一样。

  毛:她的声音就像个小女孩,娇滴滴的。

  伦:不只,她说起话来简直像念书一样,没有戏剧性的抑扬顿挫。


配音的经济元素


  毛:配音还有一个经济元素,尤其是独立制片公司的考量原则。通常一部戏在没剪接为放映版本时,一般要拍8万尺胶片。那声带也要跟着胶片走8万尺。

  这么一来,等胶片剪到只剩一般放映版本的8000到1万尺左右,声带都给糟蹋了。如果拍片时不收音,以剪剩的版本配音,不只节省成本,也不伤害演员们的声带。所以当时台湾的片子,都送到香港配音。

  王:台湾早期的戏都送到香港配音,因为当时导演们认为台湾没有达到他们要求标准的专业配音员,所以情愿多花钱、多费工夫把片拿来香港配音。到了后期,台湾拍的片比较多了,当地能说标准华语的人也增加了。经过一段时间磨练,在当地配音省事省钱。

  毛:当时台湾配音员都是广播界的,配不出感情。广播员大多以他平时做广播时的声音来配,有些是要人家听出他的声音,让人认得出是谁的声音,因此配得不是太好。

  伦:都是不变声,只用一种声音来配?

  毛:对了,这么一来,人家一听就知道是她,看多少部电影多少部电视剧都一样。太没有意思啦。

  伦:是是是,我记起来了。新加坡有些电视剧,一听就认得出是哪位广播员。声音太熟悉了,反而很难和剧中人起联系。

  王:不过,我以曾经是播音员的身份来说句话,你说想改,很难咧!不是他不想改,以多年在广播剧里面的一个角色,突然要他跳进电影还是电视剧一个角色的嘴里,替他说话,同时心里老想“我要像他”,不容易啊。要真的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很多努力后才能办到的。


  优秀配音员的强处是能通过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表情、不同的表演来塑造角色。


李翰祥指定毛威夫妇

为梁家辉刘晓庆配音


  毛:你记得李翰祥的《垂帘听政》吗?李导演指定要王玫去配刘晓庆。人家就奇怪,刘晓庆名气这么大的演员,不会说话吗?

李翰祥说,她说的话是中国乡下的话,有口音的、土土的,而慈禧太后是宫里的,口音应是高贵的。刘晓庆的话完全没有那个味道,所以坚持要我们到香港配。

  毛:梁家辉是我配的。李翰祥是在《火烧圆明园》里,为那个石匠配,说那句:“我给你雕个凤在上,龙在下...”石匠还是郝履仁。

  伦:那早期在邵氏的《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系列,卢燕演的慈禧太后的声音是红薇(姜大卫的妈妈)配的吗?

  毛:是,也不是说卢燕自己的声音不行,而是李翰祥对声音的要求比较严格。卢燕在好几部戏里都配得很好。

  伦:听说,原本是卢燕亲自配音,但李翰祥不满意,认为她的声音不够威严,而且红薇是旗人,口音和说话语气比较适合慈禧这角色,才由她来配。

  王:应该不是这样,卢燕本身没有配到,她一拍完戏就马上回美国了。配音是后期制作。

  伦:可是当时是现场收音的,不是吗?

  王:没错,是现场收音,可是可以不用啊!何况收不收音要看那部电影的制作是谁。

  毛:当时邵氏有十几个制片场,24小时都在拍戏都在更换布景搭建厂景,一天到晚都敲敲打打。不可能为了一场戏,其他场子都要停下工作让一个片场收音。

  王:有了这一个配音制度后,为整个电影电视制作省了太多的事,有时候演员说错话了,也没关系,只要配音员把话说对了就好。

  伦:也不需要重新拍过。

  王:对,不必为了一个人,一直NG重复。配音这东西实在是带来太多的方面,而且还能提高品质。


谁为李小龙配音?


  王:当时呀,还有朱牧、古森林、欧阳莎菲和红薇等都做过广东戏的配音员。

  伦:是吗?广东戏也要配音吗?

  王:有些演员连广东话也说得不好嘛!一些戏就先配广东话,之后再配成华语。

  伦:对对对对对!我记得于素秋,在50和60年代演过许多武侠片,还有女飞侠黄莺电影系列,全是配音喔。

  毛:那是现场收音,由人在幕后一个一个字说,于素秋即刻对口型的!

  伦:如今想起来,难怪她说起话来是一个一个字串起,和其他演员不同。

  伦:老师,您曾为多少个演员配过音吗?

  毛:这……可太多了,要完全列出来,真的想不起了。在香港嘛,记得的有狄龙、凌云、赵雷、罗烈、陈观泰、王羽、周润发、谢贤等。台湾方面有柯俊雄、武家骐、秦汉和秦祥林等,当时几乎五份之四的台湾男星是我配的。

  伦:好惊人!

  毛:你瞧,邵氏每年拍50多部戏,十年就是500多,我呆了20年,就是1000多部戏,差不多五分之三是我配的。

  王:还有很多配音员也很出色,就是之前我说台湾电影送到香港配的时期。当红男明星的声音都是他们这几个配的,乔宏啦张佩山和张佩如两兄弟啦。

  毛:李小龙的戏都是由张佩山配的。

  伦:哇!那李小龙呜呜哇哇的招牌叫声呢?

  毛:那是李小龙自己的声音。


配音40年

看尽星起星落


胡金铨对配音要求特高


  王:另一个对声音要求特别高的是胡金铨。徐枫是由名配音员小金子(乔宏的太太)配的嘛。徐枫一个跑步时的叹的一口气,胡金铨总不满意。小金子配到最后,说:“我该怎么样叹这口气啊?我都不会叹了”

  毛:我在配音行业里这么多年,什么样的导演我都碰过,老中青的导演、不同风格的导演对戏都有不同的想法,有时我们认为该是这样的讲法,他们却有别的意见。大家都要把工作做好,有时更要靠配音来补演员在演技上的不足。

  王:我觉得我们配音员完全是幕后的,越是跟前台少接触,越是让大家觉得没有这个人物的存在,效果会更好。

所以在新加坡广播局工作的时候,我总向新加坡配音组同事说,我们是无名英雄,最好别人不认得我,包括我们的声音,因为我们是在替演员说话,如果让人家知道这是某某人配的,那就是我们的失败。如果每个人都觉得没有配音这一环,演员演得好,观众会直接批评,但是如果让人知道是某某配音,观众会说这人配音配得好差。

  毛:确实有这事。就像丁红曾对黄曼说过:“你给我配的音好难听”。

  伦:丁红是湖南人嘛,她说的普通话有湖南口音。

  王:我觉得可以这么讲,如果一个演员的语言能力不错,他自己会觉得,他的台词怎么都会比天王级配音员来得好。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我说我们这一行吃力不一定讨好。当然有讨好的时候,比方说,导演夸你两句时,你会很乐,或是人家觉得这演员演得很好、话说得多好啊!你会很开心,但这已不关配音员的事了。

  伦:不对啊!这才关配音员的事嘛!你们会为自己的好表现深感满意,日后更加努力。

  毛:在中国,一些看过新加坡的戏如《调色板》的观众就说,新加坡演员的华语说得不错。

  伦:那得看是什么时候的戏,《调色板》那时的戏都是老师师母班底配音的嘛!后来现场收音啦要自己配啦,听到本地阿哥阿姐级演员的声音,都吓了一跳。声音好的似乎只有那几个,陈碧凤啦李茵珠啦黄文永啦。

  伦:配音40年,遇到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哦。

  毛:其实,配音的工作是挺烦闷又辛苦的。所以有时就说说笑话啦,记得李岚这个幽默大师,他配音很好,蒋光超啦李昆啦吴家骧啦的小人物角色都配得很出色。他们一配,我们都笑,因为他们会变声,很多人的声音都配得很像。

  王:这就是我们长时间枯燥工作的乐趣。

  毛:李翰祥曾说,一个好的演员不一定能配音,不过一个好的配音员一定是个好的演员。他这句话就把配音员的价值说出来了。

  伦:嗯……这点我不太明白。

  毛:一个配音员要能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演员的身上,感觉要对,要很像他。一个人演戏是他自己的事,但配音员还得在一定的限制里演出另一个人就更难了。


演员自杀 最考配音专业


  伦:如果配音工作到一半出了状况,好像林黛演的《蓝与黑》,电影拍到快结束时自杀身亡,怎么办呢?

  王:这就是发挥专业的时候了,要尽快找适合人代演和配音。

  毛:说到林黛,林黛是自己的声音。我以前跟她一起配《妲己》的时候,看到她配音前有一个习惯,总是先祷告才觉得有精神,她蛮虔诚的。

  王:林黛去世的时候,戏还没拍完。两部戏(《蓝与黑》和《宝莲灯》,都已拍到大约三分之二。


杜蝶替代林黛


  毛:当时,邹文怀说他认识一个从美国来的女子,叫着杜蝶,样子挺像林黛,便请她来帮忙。之前还安排杜蝶到日本整容,整的和林黛一样,只是效果不是很理想。

杜蝶不太会讲华语,我提议找黄曼配音,因为黄曼的声音很像林黛。

  伦:可是,我最近重看《蓝与黑》DVD,发现杜蝶的戏不多,都是些背面的镜头。尤其是剧终时,远远朝关山跑来那场戏,简直看不到。

  毛:都被剪掉了嘛。毕竟样子还是有差别。其实蛮可惜的,林黛演得不错的。

  伦:前些日子看报纸,才知道谢霆锋的辩护律师是林黛的儿子,时间过得真快。

  毛:是啊!林黛在1964年自杀,当时她儿子才不过一岁。其实,林黛很渴望真爱,虽然她妈妈是很溺爱她,但她后来的两次婚姻都没有让她得到她想要的爱。

  伦:之后很多艺人相继自杀。

  毛:唉,还有杜娟、丁皓、李婷……

  伦:李婷的爸爸是个很有学问的作家。印象中当时有个作家叫刘以鬯,在报上以连载小说形式写李婷的遭遇,影射人事,以比较软性方式爆影坛内幕。最后还讲到她爸爸跟着自杀。也是投环自尽。

  毛:李婷的爸爸接到死讯时,整个人都傻了。可能过度伤心,大概是一个月后,也选择那条路吧。


毛威、关山、金汉

和乔庄也唱黄梅调


  伦:凌波在电影里的声音是她自己的吗?

  毛:是啊!她是连说带唱都行的。

  伦:黄梅调是她所唱,熟悉的影迷和歌迷一听就知道。可是,当我们看她主演《明日之歌》,歌曲不是她唱的啊。原声带唱片是静婷!

听说,是老板不满意她的声音,才请静婷代唱。

  毛:可能是陶秦这部戏的风格不适合凌波,她的唱法比较属于古典音乐型的,所以找了比较流行音乐型的静婷来唱。

  伦:静婷太好了,她唱什么歌都行,流行和黄梅调都行,听得出她的认真。

  毛:我也唱过电影歌曲呀!这很少人知道。譬如作曲家周蓝萍负责电影黄梅戏的录制,现场收音间好大,能容纳100多人。单是乐队就有40多人,我和几个朋友关山、金汉和乔庄等帮忙唱和声。大家都兴冲冲的,好热闹。

  伦:原来当时的男和声都是你们唱的!

  毛:女和声都是歌星如夏丹、刘韵、费明仪。

  伦:感觉很大家庭喔。

  毛:是呀……有一次,我们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录歌。那是黄梅戏,有很多段需要合唱和音。

导演李翰祥做事一向一丝不苟,最后一场哭坟的戏,静婷得唱那句“梁兄啊……”,李翰祥要求很高,他要静婷把很多感情放在“梁兄啊……”。静婷连唱几十遍,他都不满意。

  伦:光是这一句,你们要录多久?一个下午?

  毛:一个下午??最后花了两天的时间才录好。整团百多人都跟着录两天!

最新喜欢:

老式汽车老式汽车
只欣赏优秀的配音,而不拘泥于流派。
小米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2-16
1楼#
发布于:2006-08-03 08:53
这个太早了,我还没生出来呢,不了解!
挑水 挖井
2楼#
发布于:2006-08-03 10:24
好文阿。。。
原来姜大卫的妈妈红薇是旗人~~
拍火烧圆明园的时候刘晓庆本来就和李翰祥有矛盾。。。李翰祥这么评论她本人的声音。。。不晓得她作何感想
古道飘零客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4-02-20
3楼#
发布于:2006-08-03 10:36
据我所知两人私交还是不错的,李翰祥最后的一刻就是再拍由刘晓庆投拍并主演的《火烧阿房宫》,一代大导演,最终逝世在片场,令人无限唏嘘。
只欣赏优秀的配音,而不拘泥于流派。
szts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6-08-03 10:38
从来没有看过香港的译制片,估计香港的译制片质量可能与大陆的译制片差不多。
5楼#
发布于:2006-08-03 12:08
下面是引用古道飘零客于2006-8-3 10:36发表的:
据我所知两人私交还是不错的,李翰祥最后的一刻就是再拍由刘晓庆投拍并主演的《火烧阿房宫》,一代大导演,最终逝世在片场,令人无限唏嘘。

 也是。。。刘晓庆拍火烧那时候已是腕儿了。。本来就有性格有主见。。。两个人总要擦出点火花地。。。呵呵。。。想那时候梁家辉还嫩着呢。。。
李翰祥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造星大师和故事大王。。。就电影拍摄技法发面胡金铨的口碑比他老人家要好一些8。。。
早期港片的国语配音给人印象最深就是口齿特别清晰字重腔轻京腔和台湾腔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6楼#
发布于:2006-08-03 13:12
凌波的国语还不错,我买的《梁祝四十》里有一段凌波的访谈,她就是用国语说的。

据说林黛的桂林话也讲得很好。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古道飘零客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4-02-20
7楼#
发布于:2006-08-03 13:32
香港影业是二战后才发展壮大起来的,一大批来自上海的影人进入香港的同时,也将当时中国电影最潮流的拍摄技术带到了香港。而后香港国语片大行其道,一直占据鳌头,影星也多是由内地前往香港的,所以国语说得很好,许多仍健在的老影星到现在都不会说粤语。60年代中期,香港才出现了粤语片,直至70年代末粤语片达到了鼎盛的阶段,历久不衰。85年邵氏公司停止电影制作后,国语片在香港便难觅踪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许鞍华和徐克等人为首的香港电影新浪潮,也就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所谓港片。
只欣赏优秀的配音,而不拘泥于流派。
古道飘零客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4-02-20
8楼#
发布于:2006-08-03 13:50
下面是引用vivienlee于2006-8-3 12:08发表的:

 也是。。。刘晓庆拍火烧那时候已是腕儿了。。本来就有性格有主见。。。两个人总要擦出点火花地。。。呵呵。。。想那时候梁家辉还嫩着呢。。。
李翰祥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造星大师和故事大王。。。就电影拍摄技法发面胡金铨的口碑比他老人家要好一些8。。。
早期港片的国语配音给人印象最深就是口齿特别清晰字重腔轻京腔和台湾腔混在一起不分彼此。。。。


那时梁家辉差点成了李翰祥的女婿。
只欣赏优秀的配音,而不拘泥于流派。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