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4133回复:18
[推荐]我愿你知道他(童自荣)
今天的文汇报 http://whb.news365.com.cn/bh/200608/t20060806_1053491.htm
我愿你知道他 ——怀念陈叙一先生 ■童自荣 时不时地,老厂长那典型的工作状态会蓦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坐在光线暗淡的“初对间”里,翘着二郎腿,不断地抖动着。左手夹着一支快燃尽的香烟,对着外文本和银屏冥思苦想;右手就一、二、三、四……派着数口型字数的用场。 说起来,老厂长陈叙一一生就做一件事,专心于一件事,埋头于一件事,那就是外国影片的中文译制,乐此不疲,做出了名堂。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其实也很简单,像老厂长这样我看就很幸福。 作为上译厂的当家人,每天早晨七点三刻之前,他一定会骑着他那辆旧自行车出现在厂区,开始了例行的巡视,检查各个部门工作是否到位,以保证八点钟一到实录棚可亮起红灯准时开工。看来这像是个小事儿,一天两天也不难做到。可是天天如此就不容易了。何况老厂长是几十年如一日啊! 你喜欢看《简·爱》《警察与小偷》《凡尔杜先生》《悲惨世界》等等译制片经典之作,你享受着邱岳峰老师的独特魅力,你无法想象,如果这些角色不用邱岳峰的声音效果会是什么样子。但是,你不会知道,在那个特定年代,邱老师头上是戴着“帽子”的,也就是说,使用他是要冒风险的,一不小心,自己难免会被扣上什么“帽子”。感谢老厂长求才若渴,敢于承担风险。哪怕是在“十年动乱”那种十分敏感的年代,该用邱岳峰的时候,老厂长总是把他推到第一线,这才会给我们留下这样宝贵的艺术财富。是啊,没有那种为了工作、为了艺术而抛开一切个人得失的胸怀,是不可能做到这样珍惜、爱护人才的。也正是在他精心经营下,才会形成上译厂一支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为观众喜爱的优秀配音队伍。 老厂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还坚持到厂里参加鉴定。声带因喉癌而被切除了,他就用纸,把自己对配音和翻译上的意见一条一条写下来,给导演参考。他就像演员立下的誓言一样,准备倒在话筒前。 当然,德艺双馨是老厂长的完整写照。但我还是在想,如何才能概括老厂长四十余年译制生涯中的非凡魅力,或者说他特殊本事呢?我的结论是:他懂戏。懂戏又精通一门外语,这无疑是他在译制事业中建功立业的诀窍。 他常说,我最恨个人东西。他要求我们不要爱自己声音,而要爱艺术,爱角色。他告诫我们,不要去表演。他提醒我们,要从影片编导的立场上去认识戏和角色,要跟着原片走……所有这些教诲都极内行极中肯,是掌握了译制片规律的真知灼见。 我们这些老厂长的忠实追随者都有一个共同体会,用老厂长亲自翻译或经他修改润色的工作本子,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我记得80年代初,在英国影片《尼罗河上的惨案》中,我配一个激进青年。影片结尾处,大侦探波罗跟“我”及我“未婚妻”作别时,有一句精彩台词:悠着点儿。这本是北京地区的地方语,用在此处,可说恰到好处。既有调侃、友好的成份,又有一份作为长辈对新婚夫妇的善意提醒,真是回味无穷。这个本子正是老厂长亲自做的。 在内地播放的首部外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里,我配加里森中尉。在做本子之初,就面临着一个难题。四个桀骜不驯的囚徒如何称呼“我”。原文大致上是“先生”或者“长官”之类,就这样翻译也能对付,而老厂长的原则向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为了找到一个最恰当最微妙的称呼,他不但发动我们大家一起动脑筋,自己还把问题带回家去斟酌。结果,第二天还是他兴冲冲地拿出了最佳方案,用两个字:“头儿”。我们当时情不自禁齐声喝彩,绝!台词只有做到这样的份上,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人物的个性和人物之间的特殊关系。 听老厂长谈戏,又是一种享受。而惟有懂戏,才能谈出一些门道来。老厂长的权威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树立起来的,我们都从心里崇拜他。他谈戏,精辟、中肯,有独到见解。他领悟戏所达到的深度和境界,常令我们这些小辈望尘莫及。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差,差在哪里,为什么差,如何弥补和纠正,他每每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们心服口服,甚至可用震撼两字来形容。 《加里森敢死队》配完了第一集,老厂长说了一句:“人各有貌,可以。”这已是最大的表扬。下戏后,他个别再叮嘱我,沉下来,再沉下来。我明白,这是老厂长要我增强作为“头儿”的气势和威慑力,否则难以镇住那四个不老实的囚徒,也不能让观众信服。 英国影片《水晶鞋与玫瑰花》录完之后,我的自我感觉还不错。但老厂长在鉴定的时候,却给我大大地打了一个问号。他说:“小童,你不是配《天鹅湖》,不是配《哈姆雷特》。这一个王子是一个自嘲的王子。不能太老实了。他应当愤世嫉俗,玩世不恭。”几句话令我恍然大悟。老厂长进而提醒我:也不能搞成强烈的反封建,分寸切忌过头。我为此在好几个重场戏里重新作了调整。 不瞒大家说,影片《佐罗》中侠客这个角色也是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对白都完成之后又重新录的。然而我庆幸有这些弥补。老厂长当时的教诲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干吗绷着?不要故作英雄状,悠着才英雄。”这样的评语真是一针见血。塔楼上与韦匀塔上校决斗一场,有这样一句台词:“还不知道鹿死谁手呢!”这句话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咬牙切齿,很费劲用力地说,一种是松松地带着冷冷的嘲笑口吻说,效果截然不同。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戏完成于1979年秋,从前那种塑造英雄形象必须高大全的观念还未破除,老厂长能如此分析和提出要求是要有一点勇气的。二是,“佐罗”是人不是神。这一点老厂长又提对了。“佐罗”虽然神秘莫测、富有传奇色彩,但他也应有七情六欲。“花园相会”一个片断,他对奥顿西娅小姐要有一份钦慕和爱情,如果一味慷慨激昂,该柔情的地方不柔情,那么“佐罗”就会显得可敬而不可亲,也就不会那样深入人心。 懂不懂戏,有时候从一份安排角色的名单上也能反映出来。 《佐罗》这部影片老厂长挑选我配“侠客”和“假总督”,难道仅仅是因为我声音好听、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吗?合适不合适,恐怕更多的是考虑到我的气质个性和角色。说实在的,我这个人表面给人印象内向而软弱,骨子里却有一股锐气和锋芒。我有时候会不计后果,拍案而起,就是一例。我在生活中,热切向往和推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自信身上也有一点“侠义心肠”。我最鄙视明哲保身,最恨自私腐败行为。然而生活中往往又很无奈。因此,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份冲动,渴望着配为老百姓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侠客之类角色,哪怕是在银幕上扫荡一下歪风邪气也挺痛快的。这一切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老厂长当然都看在眼里。我真诚地认为,“佐罗”的成功首先应该归功于老厂长。 是啊,回忆起跟随着老厂长在上译厂为译制片事业奋斗的那些岁月,生活是多么美好!那时候,我们团结,我们互助。全厂上下弥漫着浓浓的业务学习探讨的气氛。我们不在乎名,不在乎利,一心一意埋头艺术,我们追寻的是从工作中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而这一切正是老厂长一贯倡导的健康向上的风气。时至今日,你哪里还能找到这样一位空前绝后的奇才?这样懂戏,这样精通外语,这样会做本子,这样会用人…… (文汇报“笔会”2006、8、6) |
|
最新喜欢:心源斋主 |
1楼#
发布于:2006-08-06 10:19
非常精彩的文章,读这篇文章时,就真的像童老师在我们身边娓娓道来的感觉。怀念老厂长,怀念邱老师,怀念以往种种的美好。
|
|
|
2楼#
发布于:2006-08-06 12:12
好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就是普普通通的语言,用心中的语言来描述老厂长,仿佛亲耳听到童老师的讲述···
|
|
|
3楼#
发布于:2006-08-06 15:29
是啊!没有“老厂长”就没有那么多优秀的配音艺术家,没有那些优秀的配音艺术家,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经典译制片,没有那些优秀的艺术瑰宝!
|
|
|
4楼#
发布于:2006-08-06 15:49
好文!好像在面对面听童老师讲给我听。“时至今日,你哪里还能找到这样一位空前绝后的奇才?”尽管我不是上译厂的,不是从事配音事业的,对此我也有深刻的理解。是啊!现在找平庸的贪官容易,找一个真正一心为工作的“头儿”都难,还何况“空前绝后的奇才”!怎么说,都是钱闹的。
|
|
6楼#
发布于:2006-08-06 19:54
[引用原文]:更多的是考虑到我的气质个性和角色。说实在的,我这个人表面给人印象内向而软弱,骨子里却有一股锐气和锋芒。我有时候会不计后果,拍案而起,就是一例。我在生活中,热切向往和推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我自信身上也有一点“侠义心肠”。我最鄙视明哲保身,最恨自私腐败行为。然而生活中往往又很无奈。因此,也许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有一份冲动,渴望着配为老百姓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的侠客之类角色,哪怕是在银幕上扫荡一下歪风邪气也挺痛快的。
====================================== 童老师难得在自己文章里坦露赤诚之心,——真君子啊! 期待有眼力的出版社向童老师约稿,争取出书,让童迷们享受饕餮大宴! 说句题外话,昨天在曹氏姐弟签售地块,一群书迷突然发现戴墨镜的电视台主持人陈蓉,一下子将她挤向墙角,索要签名,情绪近乎狂热,也很危险;后来《蓉颜》签售,又一次掀起高嘲,人满为患;易中天在中央大厅的“待遇”更是空前,纠察电喇叭的紧张呼吁,让俺想起那句“让列宁同志先走”的著名台词了!——咱童老师的感召力绝不会逊于他们呀! |
|
|
7楼#
发布于:2006-08-06 20:13
这篇文章分量很重啊,不仅回忆了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其实也展示了童老师自己。
“ 他常说,我最恨个人东西。他要求我们不要爱自己声音,而要爱艺术,爱角色。他告诫我们,不要去表演。他提醒我们,要从影片编导的立场上去认识戏和角色,要跟着原片走……所有这些教诲都极内行极中肯,是掌握了译制片规律的真知灼见。”这些话太有价值了,而且陈厂长识才、爱才、也会用才,自己精通外语又懂戏,真是不可多得全才式人物。 “说实在的,我这个人表面给人印象内向而软弱,骨子里却有一股锐气和锋芒。。。。。” 艺术家也会给人内向软弱的印象,骨子里却与众不同。童老师不避讳自己的缺点,这是真正的艺术家的风范。 这篇文章的内容很丰富,不如把进上译厂以后的经历原原本本都写下来,不但对喜欢看翻译片的人有益,对从事翻译片的人也有意义。 |
|
8楼#
发布于:2006-08-06 21:01
该说的大家都说完了,我就只说一句了:支持童老师出书!!
P.S:很喜欢他的文风,诚恳,实在,娓娓道来 |
|
|
9楼#
发布于:2006-08-07 09:13
我童自荣的声音,也喜欢他配音的电影
|
|
12楼#
发布于:2006-08-07 10:38
看这片文章,我在想像着听童老师朗读一般,是的,他所举的例子,我都听到过,是幕前的声音,他现在告诉了幕后的过程,是那么的让人记忆深刻。
|
|
|
13楼#
发布于:2006-08-07 11:12
在中国,一把手其实就是第一生产力。
如果一个单位的一把手一身正气、自身素质高,一个单位的风气就一定能正,也就一定能够做出一番骄人的成绩! |
|
16楼#
发布于:2006-08-08 03:37
没有陈叙一,就没有老上译,没有邱,童,刘等等我们喜欢的声音。
PS:支持童老师出书。 |
|
17楼#
发布于:2006-08-09 08:45
[quote他常说,我最恨个人东西。他要求我们不要爱自己声音,而要爱艺术,爱角色。他告诫我们,不要去表演。他提醒我们,要从影片编导的立场上去认识戏和角色,要跟着原片走……所有这些教诲都极内行极中肯,是掌握了译制片规律的真知灼见。
.......[/quote] 看起来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极不容易啊!不热爱这门艺术,不把全身心交给这门艺术,是不能深刻地理解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