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bow
  • 最后登录
阅读:3158回复:14

重温译制片的经典时代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6-09-02 10:14
  重温译制片的经典时代
      ——读《远去的回响》



                ■孙洁

                
     我们现在经常引为奇迹的“上译神话”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就是这
样普普通通又极不普通的对每一个剧本、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呼吸的精雕细琢,
一丝丝记取,一寸寸累积,一缕缕传递,终于造就了译制片的经典时代。

                

                
     傍晚,穿行在弄堂里,从一家人家的窗口飘出来一个瓮声瓮气的熟
悉的声音。完全听不清说的是什么,但是——是尚华!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判断使
我的心猛烈地震颤了一下,随即想到,他们的声音也许是真正不朽的。

                
     为什么如此伤感?因为这些声音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响彻了我生命的
角角落落,更因为这几年结识了几位声音的主人,他们的淳朴、豁达、热情和智
慧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追随他们,寻觅那些散落在记忆边缘的往事充满了热
情。比如手边这本曹雷的新著——《远去的回响》,里面就有整整三代译制片工
作者的生命痕迹。这是用无限的热爱写成的书啊,读它的时候怎么可以不怀着同
样的热爱呢?

                
     我还记得几个月前去医院探望卧病的曹雷的情形。那时候,曹雷刚
刚从阴阳界边挣扎着回来,却依然谈笑风生,兴致勃勃。床头摆着几本有趣的闲
书,寂寞的时候她就看这些书。苏秀这么形容曹雷:“人活一辈子,她活两辈子
”。正是凭着这股把一辈子当几辈子活的劲头,刚刚摆脱了病魔的纠缠,曹老师
就一口气写了两本书,视角、主题各不相同,却都围绕着译制片的话题展开,文
笔灵动,收放有致,情趣盎然。

                
     中国译制片是一个兴也时势、败也时势的艺术门类。它的起步、它
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的每一次顿挫,取得的每一点收获,无不折射了中国现代变
化万千的历史风云。解读中国译制片史,因此也成为解读中国现代历史的重要功
课之一。遗憾的是,因为各种原因,完整经历了这段历史的老人们有很多过早地
离开了我们,带走了他们的艺术,带走了他们的故事,也带走了构筑中国译制片
史的许多细节。在今天,完整还原这个相对来说是如此年轻的艺术品种的历史,
居然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多么令人伤感和无奈。正因为此,《远去
的回响》的写作和出版,又是多么令人愉快和振奋!

                
      明年将逢上海电影译制厂的五十周年厂庆。五十年的建厂史,加上
此前上影厂翻译片组的草创期,用陈丹青的话说,是前无古人地星光灿烂!今天
,面对这个前人辛苦打造的译制片的历史,除了怀旧的温情,我们还有些什么呢
?除了一遍又一遍地嗟叹、回味,我们还应当、还能够做些什么呢?这本《远去
的回响》和此前苏秀的《我的配音生涯》(文汇出版社)就是一种回答方式。刚写
完这本书的时候,曹雷对我说:“现在很多搞译制片的人,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做
本子,不知道应该怎么数口型,不知道应该怎么体验,怎么表演,演员不懂,翻
译不懂,导演也不懂。所以我想我有责任把我几十年的配音经验整理出来,留给
他们,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于是我们有幸见证了曹雷和译制片配音事业一见如故、两情相悦、
天长地久的心灵史。在书里,她的愉快和烦恼,感恩和怜悯,坚执和困惑,成功
和疏漏,涓滴无遗,一一展示。看完全书,脱口而出的是《蒲田进行曲》里小夏
(曹雷配音)的台词:“事情本来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姑且
不论那些相对来说比较专业的制作工序,也暂时不谈作为译制片工作者必须拥有
并且必须时时更新的知识储备,仅仅在勤谨严肃、一丝不苟这个最基本的问题上
,这本书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具备典范意义的例子。比如,陈叙一先生翻译的一
部美国电视系列片的剧本:“在稿纸的边圈上总要写满注解,有双关语的地方,
总要注明台词里包含的两重意思。”又如,在译配《蒲田进行曲》时,“毕克导
演指出,我呼吸的气口与原片‘拧’了,虽然看不见口型,但原片演员松坂庆子
双肩的耸动是看得出她何时吸气,何时抽泣的,我没有赶上她的节奏。”如此说
来,我们现在经常引为奇迹的“上译神话”其实一点也不神秘,就是这样普普通
通又极不普通的对每一个剧本、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呼吸的精雕细琢,一丝丝记
取,一寸寸累积,一缕缕传递,终于造就了译制片的经典时代。

                
        曹雷把六十部译制片的配音笔记整理成册,定名为《远去的回响》
。我从一听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就觉得太过伤感,劝她改个题目,但是终因写书难
,定题目更难而作罢。现在看来,这个题目其实也并不伤感。因为这本书其实是
把那些渐行渐远的回声拉回到我们耳边来了。对于我们这些译制片的爱好者来说
,中国译制片的温润之声是永远也不会远去,永远都不会消逝的。

                

                
                       (原载于《文汇报》2006年9月2日《书缘》专刊)
大石头
禁止发言
禁止发言
  • 最后登录2016-09-22
1楼#
发布于:2006-09-02 12:12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2楼#
发布于:2006-09-02 13:51
nil
nil
黄金会员
黄金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6-08
3楼#
发布于:2006-09-02 15:04
其实译制还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因为国外基本上没有译制这个概念。
曾经听闻说波兰在播放外国片子的时候都是有一个男播音员从头至尾朗读所有对白的,可能记错了。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诸如韩国,日本这些国家基本上都是看原声加字幕的。碰到一个曾在中国留学过的韩国朋友,他很惊奇地问我,为什么那些韩国演员都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那个时候他在看大长今)。
rrequin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6-09-02 15:54
法国放的电影如果是大制作,尤其是好   莱坞电影一般都会配音,在大影院系上映。小制作和   独立电影在艺术影院系统放映,都用字幕。电视里放的片子和大部分  DVD上的电影都有不错的配音。配音要 么是电影演员,甚至是名演 员,要么就是永远默默无闻的幕后声音。法国也有象中国童自荣专配阿兰。德龙的现象。著名电影明星 VINCENT CASSEL(意大利美女 MONICA BELLUCCI的丈夫)就是配英 国演员HUGH GRANT的专业户。

德国也有配音的,多不多不  清楚。瑞士好像几乎  没有,多是字幕,再 说把法德等邻国配好的拿来就是了。

美国和加拿大电影院放的片子很少有配音,大制作多是好    莱坞的,当然不需要配音,外  国片一般打字幕。电视里播放多半 会配音。配音的也有名演  员。

巴西和泰 国影院连好莱坞的电影也用字幕,配音  应该很少。
上译迷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2-08-08
5楼#
发布于:2006-09-02 16:22
执著认真,一丝不苟,敬业是他们的共性。他们都把自己的身心熔化到了自己喜爱的事业里面了。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千古箴言。几千年过去了,朋友,你认识自己了吗 ?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6楼#
发布于:2006-09-02 23:31
今天上午偶然翻阅《文汇报》,在第7版“书缘”看到那幅熟悉的封面图,眼前一亮——这不正是咱们冒着酷暑,在8月5日书展现场得到的珍贵新书么?!然后看文章,风格好~~熟悉,好~~文笔哦!珍贵文献哪!向未曾谋面的孙老师学习!!!

      本着学习重要文件不过夜的原则,呼应楼主的宝帖。
      加一个报纸原文链接——
http://whb.news365.com.cn/sy/200609/t20060902_1087579.htm
      加一幅现场本人所摄,看曹雷老师的笑容多亲切啊!身后的应该是倪康老师吧?
  [附件]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穆阑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24-09-02
  • 优秀管理员
7楼#
发布于:2006-09-02 23:53
是啊,好熟悉的封面被编辑用PS拉长了:(
wangminlh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12-17
8楼#
发布于:2006-09-03 03:47
好文章,写的很好
谢谢你了
弋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04-15
  • 原创大奖
  • 贴图大奖
9楼#
发布于:2006-09-03 18:17
新近出版发行的《申江影视》2006年第9期,附送的碟片之一 是“半岛音像出版社”制作的《魔比斯环》DVD,里面有曹雷、童自荣等老师们的华丽音色,也是曹老师病愈后努力参与的作品。
 
我就是闻着酒香,漫步进入这个雨巷……
怀念上译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9-23
  • 网站建设奖
  • 原创大奖
10楼#
发布于:2006-09-04 15:37
书就是这个名才最经典最到位。

深刻感觉是老一辈争分夺秒,过的很饱满。
那时的天很蓝......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乌山不是云。 上译永远是我心底最爱的那片云!
阿廖沙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11-12
  • 网站建设奖
11楼#
发布于:2006-09-04 19:11
引用第5楼上译迷2006-9-2 16:22发表的言论:
执著认真,一丝不苟,敬业是他们的共性。他们都把自己的身心熔化到了自己喜爱的事业里面了。

说得好!一语中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layla
  • 最后登录
12楼#
发布于:2006-09-06 08:01
我在收听网上《声音传奇》(豆芽小屋、配音网上都有)中对施融的采访音频资料时,听施融讲到国外对于好莱坞片不用配音是普遍现象,但是在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语言文化传统与中国相近,较为系统完善语言体例的国家都还是存在配音的,而且有些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母语、体现自己国家母语优势的考虑,对外来片都采用译配方式的。
不知肉味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10-20
13楼#
发布于:2006-09-06 17:36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有些国家没有配音的习惯,观众看掼了字幕,可中国的译制事业曾经极为发达,观众也很喜欢配音,那就别把配音给丢了。
14楼#
发布于:2006-09-06 22:38
中国最好的配音是80年代。。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