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瑞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9-01-11
阅读:2703回复:2

[精品原创][原创]电影为什么要翻译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5-02-07 02:01
[这个贴子最后由泰瑞在 2005/02/07 08:45pm 第 2 次编辑]

过春节了,祝配音网的朋友们春节好!新年万事如意!
下面是我写的一篇小文章,想为译制片一辩,跟大家交流。
顾铁军

题目: 电影为什么要翻译
中国人看外国电影要看译制片,也就是用汉语配音的外国电影,这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但在英语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却被提了出来。现在反对把外国电影翻译成汉语影片的人不少,他们的理由大体如下:一、电影要看原汁原味的,一经改动就破坏了电影的完整性;二、让银幕上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说标准的汉语普通话很假,不自然;三、当代电影是电子高科技产品,片商往往投入巨资制作声音效果,配音会影响甚至破坏电影原有的音效;四、看原文电影既欣赏了电影又练习了外语听力,一举两得;五、即使有语言理解上的困难也可以用加汉语字幕的方式解决,不必为外国电影加汉语配音。
以上这些说法不无道理,但谈到的都是局部的单方面的问题,如果从宏观的角度全面地看待译制片,这些观点就往往失之偏颇。
一部电影确实是一个协调的完美的整体,但这个整体从来都不是一个不可拆分的铁板一块,因为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是多门类艺术组合在一起的艺术,声音和图像本来就是彼此相对独立的,只不过是协调地结合在一起罢了。外国电影里的话音往往不是演员本人的声音,而是配音演员为他做的配音,动画片本来就不是由真人表演的,话音当然是由配音演员配上去的。可见,电影的声音和画面之间有个天然的衔接口,一个画面可以配上不同版本的声音,同样,一段声音也可以配上不同版本的画面。我国文化部门为了整理和保存珍贵的京剧艺术遗产,曾经为搜集来的已故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录音配上图像,效果非常好。作为综合艺术的影视艺术没有绝对的“完整”和“原汁原味”可言,因为它创作本身就是一种组合。为外国电影做译制配音就是用汉语话音去置换电影原有的话音,用汉语的配音去配合原有的画面,同样可以创作出完整的、有统一艺术风格的电影作品。
至于外国人说中国话是否自然也是个很相对的问题。艺术是生活的反映,银幕上的英国人、美国人说英语当然最好,那最符合生活实际,最真实,最自然。但问题是大多数中国观众听不懂英语,看外国电影存在着语言障碍的问题,这是外国电影之所以要翻译的最主要原因。确实,现在懂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了,英语在中国人中间会越来越普及,那是不是以后电影院就可以放映原文电影而不要译制片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其一,让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看懂英文原文电影,这在很长一个时期内还是不可能的,能听懂电影里英文的人总还是少数;其二,我国从数十个国家进口电影,外国电影里的语言多达数十种,一个人不可能掌握那么多门外语。
既然翻译电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那么电影翻译是不是十分勉强的,结果都是很负面的呢?事实恰恰相反,电影翻译是可能的,而且是一种独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艺术创造。
电影故事片是艺术作品,具有假定性。电影《泰坦尼克号》取材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一次海难,但影片里的人和事绝不是历史事实,电影人物的语言也绝不可能是当年某些乘客的原话,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那时的人们所说的语言与今天的英语都产生了很大的不同,但观众不会去质疑这些问题,不会认为那不真实、不自然,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在看一个虚拟的故事,而不是历史事实。故事片与纪录片有所不同,纪录片更讲究真实再现,所以译制纪录片一般不对口形,通常都保留原有的录音,但音量要减小,以便加上声音较大的汉语配音,让原有声音和翻译配音并存。故事片的假定性为配音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因为故事片的目的是讲故事,其中的人物形象只要会说话,能够表达思想感情就行,至于用什么语言说话并不重要。《狮子王》里的辛巴既可以说英语,也可以说汉语、法语、德语、日语等等,都没有什么分别,但辛巴是一头幼小的狮子,用儿童的声音去配音比较合适,这远比他说英语还是汉语重要得多。
译制片人物的语言不仅是自然的,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译文是一种介于汉语和某种外语的“中间语”,既不同于外语,又不是纯粹的汉语,它承载着原文和汉语这两种语言的文化,所以内涵往往更丰富,意义和色彩更加鲜明。“早上好,史密斯先生!”这句话一听就是译文,因为问好的方式和人名都是外国式的,虽然是汉语但有外国味儿。同样的意思北京人会说:“您早啊,老张!”电影的译者一手托两家,他要同时熟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必须把原文的语义尽可能准确完整地用译文表达出来,要让观众能够理解到片中人物所说的话在原文的文化背景里到底意味着什么。看译制片的观众听到比较精彩的对白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电影里外国人说出的中国话比中国人说得还有味!原因就是它不仅有中国味,同时还有了外国味。有外国味的中国话当然比纯粹的中国话更有味了,这是两种文化的杂糅所带来的奇异效果。再者,距离产生美,中国人说中国话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了,无论怎样妙语连珠我们都不觉得了,但到了外国人的嘴里我们就觉得很新鲜,别有情趣。
经过译制配音的外国电影变成了中国的译制片,这是一个不小的变化,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电影的性质,使它不再是纯粹的外国产品,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中国电影产品。译制配音在中国观众和外国电影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方面有利于外国电影走近中国亿万观众,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国观众直接欣赏外国电影,了解外国的风俗文化,增长知识,丰富文化生活。由于有很强的文学性、戏剧性,电影对白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对象,它可以同电影画面配合起来一起欣赏,也可以同画面分开当作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来欣赏。电影录音稍加整理加工就可以成为电影录音剪辑,译制片的录音剪辑往往别具风格,当年《望乡》、《简爱》、《叶塞尼娅》、《追捕》、《尼罗河上的惨案》这些译制片的录音都曾被进一步加工成电影录音剪辑在广播电台播出,深受听众的喜爱。
好的译制片配音是精美的语言艺术作品,它丰富着我们的语言,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几十年来,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国优秀电影,这些电影被我国的电影艺术家们加工成译制片,很多优美精彩的对白令人拍案叫绝,让观众如痴如醉,很多译制片配音已经成为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典。
有人认为译制片配音会影响甚至破坏电影的音响效果,这是个误会。以前译制片录音确实与原来电影的录音有很大关系,因为那时候电影的所有声音都录制在同一声音轨道上,译制厂要用新的录音取代原来的录音,所以它必须从拍摄该电影的外国电影公司要来所有音乐、音响效果的原始素材,然后按照电影中配音的格局将汉语话音同所有其它声音重新混合录制在一起,然后再复制到电影胶片上去。现在的情况就不同了,几乎所有电影都采用了分轨录音,其中一条声轨被称为国际声道,专门用于录入人物语言,译制时只替换这条声轨上的声音,其他声轨上的声音保持不变,所以不存在译制配音会影响电影的音响效果的问题。
给外国电影加上汉语字幕似乎与配音很不同,加字幕好像对原版电影没什么改动,其实不然。加字幕和配音都是译制,只是译制的方式不同罢了,前者是用书面语言形式翻译的,后者是用口头语言形式翻译的,前者改动的是视觉画面,后者改动的是听觉声音,各有利弊。相比而言,加字幕的方法更简便一些,但效果要差一些,因为人的视觉总是需要有一个焦点的,要看文字就看不好画面,要看画面又看不清文字,往往顾此失彼。声音就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的听觉会同时接收所有声音,不必分别追踪。电影是具有表演性的艺术形式,强调形象性、生动性,文字比较抽象,与电影有些格格不入,所以配音优于字幕,更有利于保持电影的生动性、完整性。
可见,译制配音不仅不会影响破坏原有的电影,反而会给电影增添新的价值。译制片与原版电影的关系是互利的,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互相排斥的,观众既可以看原文电影,也可以看译制片,只是增加了一种选择而已。一部电影同时带有多个语言声道是未来电影发展的一个趋势,当代电影的录音早就采用了多声道录音和多声道输出的方式,多几个语言声道在技术上已经不成问题。估计在不久的将来,一套电影胶片会带有多种语言声道,放映员只要按下相应的按键就可以放映相应语言的电影。当前DVD光盘很流行,制作精良的电影DVD光盘已经有多个语言声道选择了。
1楼#
发布于:2005-02-07 11:39
[原创]电影为什么要翻译
分析独特,解剖深刻
阿里
  • 最后登录
2楼#
发布于:2005-02-07 17:43
[原创]电影为什么要翻译
写得很好
本人的英语很好,在一家翻译公司兼职
喜欢通过看原版电影来学习英语
但是,在休息的时候,绝对要听汉语的
那才是一种享受:学习是学习,休息是休息
比如《魂断蓝桥》,《飘》这样的电影英文版的我看过上百次
很多台词几乎可以背下来
即使这样,我还是喜欢喜欢汉语的美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