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273回复:5
[分享]今晚我为译制片而喝彩
今年是上海电影译制片建厂50年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来上译人为国人带来了精彩纷呈的中外电影盛宴。可以说听上译厂的配音已经成为广大音迷的听觉宴会。即使不看画面,只要听到那些熟悉的声音也是一个美的感受。
儿时最早接触的上译作品,非《希西公主》莫属,施融配的弗兰兹国王,丁建华配的希西,已经成为了一代经典。那个时候的女孩子要找男朋友的话,一定是以弗兰兹国王为标准,最好还要有像施融一样的富有磁性的声音是最好的。这部《希西公主》三部曲,让我在那个时候开始疯狂的痴迷于译制片了,还记得在电影结束,上字幕的时候,才知道里面的主角是谁配的,一心想知道那个配音演员配长得是怎么样的,漂亮吗,英俊潇洒吗。慢慢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虎口脱险》、《魂断蓝桥》《巴黎圣母院》这类老电影在电影频道播出,让我了解到了还有许多像施融、丁建华这么优秀的配音演员。 时光飞逝,一晃十几年了,从当年的一个小男孩变成了一个帅气的青年。对译制片有了更多的体会和诠释。市面上要是出了哪些关于译制演员的书或者新闻也会在第一时间买来细细的品位,要是哪位译制演员在电视上面做节目的话,也会放下手上的活,目不转睛的看着。嘴边会说到,原来那个人就是他(她)配的阿,不简单的阿。 DVD技术这几年的迅速普及,自己收片也随之展开。一开始也是跟广大的碟友一样,不知道如何去买到上译厂的作品,我还记得自己买的第一张上译厂的作品就是尚华、于鼎配的《虎口脱险》,回家之后看了好几遍,因为这个电影一年也只有几次会在电影频道播出的,这下子好了,我可以天天看的。可以回味那些经典的台词——“一枪毙了你,一枪毙了你,只要放两枪,就要了你们俩的命。那狗是谁给的?这军装又是谁给的?谁是你们的同谋?谁是同谋?” 慢慢的在网络上面找到了一个碟报网站,上面介绍了许多上译厂DVD的,这下子就好了,可以根据碟报的内容到碟子店去买了。那个时候我买碟也只有一家,但是碟报报的片子有的时候根本就买不到,只有在同事和网友的介绍下,找到了从来没有去过的碟店,也算是自己的运气好,买到了自己要的片子。慢慢的,我在这个城市跟买到上译佳作的碟店也知道了,跟碟店老板也熟悉了,有什么好的佳作也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等着我去拿的。 最近几年,在电视、网络、报账上面看到,有许多的人开始不喜欢看译制片了,喜欢看原片。说看译制片就像在听诗朗诵一样的,配音的质量没有80年代那么好了,已经失去了看译制片的兴趣了。不可否认,看原片,可以追求音效上面的完美,看字幕也是可以的,能看懂电影就可以了。还记得《艺术人生》的主持人朱军在一期有关译制片的访谈的时候说过,我还真的是不喜欢看译制片。 在上译厂老演员苏秀老师的《我的配音生涯》这本书也谈过这个问题,一个在英国留学十几年的人,让他看原片,他自己也只能看懂80%,其余的根本就看不懂的。况且国内那些英语过四六级的人,想必就更看不懂了。 《达芬奇密码》的成功,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译制片的希望。有很多音迷都说看译制版要比原版都好的,一大批的人又开始慢慢的重返译制片的行列。毕竟现在这个少数人,但是慢慢人会多的,译制片还是有它的存在价值。 50年一回手,弹指一挥间。让我们记住这些经典的声音,这些一生都为译制事业而默默无闻的艺术家们。 |
|
4楼#
发布于:2007-02-22 21:17
首先,译制片会有一批绝对稳定的“粉丝”
那就是——看不懂字幕的小朋友们,呵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