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408回复:4

“上视”·译制片·我/毕克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2-24 20:44
  时值上海电视台建台开播四十周年盛典,谨在此致以衷心的祝贺祝贸。作为曾参加“上视”工作的我来说,我在电视台工怍的特点可归结为“合作时间最早,合作次数甚少,合作情谊持续看好”。
一早工少三看好
    1958年10月,我参加了上海电视台首播仪式的集体朗诵,这可以说是我和“上视”的第一次“握手”,就此埋下了情谊的种子;从专业对口来说,1981年,我在“上视”译制配音的初创阶段就投入了日本电视剧《姿三四郎》的译制筹备工作,这是上诲电视台首次译制配音的外国电视剧。

    那时一切还处于草创时期,光译制筹备阶段就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录音是在一个大演播厅进行的。那时不像现在有固定的机器设备。有时我们下午6点钟去录音,结果发现机器不翼而飞了。打电话问了很久才知道是其他部门的同志要用,临时借了去。等我们把机器找回来了才刚刚开始干活。这样既浪费时间,录音质量又不稳定。不过大家还是坚持了下来。
    说“合作次数甚少”,是因为前后四十年中我参加“上视”工作最多也不过五六个节目,然而我和“上视”培养起来的感情却颇深。多年来不论是局、台领导还是台内老相识,每每见面总是话及当年为《姿三四郎》译制配音的艰辛,个中蕴含的合作情谊弥足珍贵……近几年来我身体状况每况愈下,领导和译制部的同志们多次来访,对我的关怀和照顾使我难忘。尤其是张欢同志那独具“芳名专利”的笑脸,以及她总是提起的当年她从舞台走到话筒前,为充分展现艺术才华,迈出重要的第一步的往事……话语不多,一份心意却是那么凝重、真挚。再如在《姿》剧中配老和尚的郭冰,当时冒着盛暑高温坚持工作。他那执著钻研角色的劲头和他自称“笨鸟先飞”的谦逊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据悉,前几年在一次勇斗歹徒时老郭那大无畏的气势俨然再现出当年老和尚的柔道精神。时隔多年,相映成趣,可敬可佩。
译制厂领导曾和我约法三章
    我那时人在上海电影译制厂工作,并且还是厂里的“主力队员”之一。为了参加“上视”译制部《姿三四郎》的导演工作,当时的市广电局党委副书记杨瑛华同志专门通过组织关系把我借调到电视台。为此,译制厂领导和我约法三章:第一,以厂内生产为主,不得影响本厂任务,18∶00~23∶00投入电视台工作;第二,只准许我一个人去,不得动用厂内演员,以免影响厂内“军心”。第三,要竭尽所能保证《姿》剧配音质量在水平线以上。那阵子我比较辛苦,白天干完厂里的活儿,晚上还要到电视台工作,除此以外,还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本子,作好第二天的工作准备,体力消耗很大。后来经过协调,厂里才同意补充一位同志和我一起工作,这才让我有了喘口气的机会。
一支配音的多国部队
    那时参与《姿三四郎》配音的是一支来自各方面的“多国部队”:有播音员,有话剧演员,有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电影演员,有上海戏剧学院的台词教师,还有多位“配音迷”。由于大家来自不同的艺术环境,因而也多少带有各自的特点。有的读台词不够自然,有的带有些舞台痕迹。而且,大家的工作时间有时也难免存在矛盾和冲突。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大家努力,终于把这个“开头难”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圆满。
    
    《姿三四郎》作为上海电视台成立后首次译制配音的外国电视剧,能够得到广大老少观众的喜爱和赞赏,的确让人感到振奋。据说当时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姿三四郎》播映期间,上海的盗窃案减少了不少,因为连小偷也在家守着电视机看得津津有味。这当然带着些玩笑意味,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部电视剧在观众中引起的巨大反响。
愉快的台作回忆
    这些年我和上海电视台的不少同志有过合作,其中合作最为愉快的要数张欢了。如果说在《姿三四郎》的译制配音过程中,张欢作为新人和我的合作颇为融洽是正常和理所当然的;那么在1993年我跟地进行第二次合作(故事片《丽塔·海华丝——不朽的爱神》的译制配音)时,她已是名声在外,为广大观众所熟悉和喜爱了。但她给我的感觉还是当年的张欢,笑得依然像她的名字一样……
译制片配音:高度吻合最重要
    对于一部译制片来说,观众对配音口型问题异常敏感,这是译制片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再深入一步则是抓住原片风格以及掌握好原片人物思想感倩的分寸,即人物视听形象的高度吻合。这是更为重要的一环。所谓配音有深度、感情分寸到位,即在于此。近年来上海电视台出色地译制了不少电视剧,使观众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备受广大观众的称赞,这和译制部同仁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祝“上视”译制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姿三四郎》之后我没有在上海电视台参加过更多的工作,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它的发展。从整体上看,译制部这个“迷你”型的小集体十多年来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当今译制片队伍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所取得的成绩是广大观众有目共睹的,实在是可喜可贺。

    现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市场效益,我以为,提高译制片的整体质量、不断增强译制片的精品意识似应成为译制部今后工作中的重点。另外,对新人的发掘培养也需要继续加强。我深信我们很快可以看到上海电视台在这些方面努力的成果。我衷心希望“上视”译制部继续发扬勇于开拓的精神,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祝“上视”译制部在今后的日子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祝上海电视台更加辉煌!
(作者简介:毕克 上海电影译制厂艺术顾问。一级演员。)


最爱毕克!
sean_lhx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24-09-13
1楼#
发布于:2007-02-25 17:14
什么时候写的噢?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楼#
发布于:2007-02-25 17:48
98年是上海电视台40周年~那么~应该是那之前写的吧
阿廖沙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7-11-12
  • 网站建设奖
3楼#
发布于:2007-02-25 18:23
  “对于一部译制片来说,观众对配音口型问题异常敏感,这是译制片给观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再深入一步则是抓住原片风格以及掌握好原片人物思想感倩的分寸,即人物视听形象的高度吻合。这是更为重要的一环。所谓配音有深度、感情分寸到位,即在于此。近年来上海电视台出色地译制了不少电视剧,使观众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备受广大观众的称赞,这和译制部同仁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现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注重经济效益、市场效益,我以为,提高译制片的整体质量、不断增强译制片的精品意识似应成为译制部今后工作中的重点。另外,对新人的发掘培养也需要继续加强。我深信我们很快可以看到上海电视台在这些方面努力的成果。我衷心希望“上视”译制部继续发扬勇于开拓的精神,攀登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说得多好啊!向配音艺术家——毕克,致敬!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往复人生
黑铁会员
黑铁会员
  • 最后登录2024-09-19
  • 社区居民
4楼#
发布于:2007-02-25 18:58
看到过这篇文章……    
配音网——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家。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