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就是一种享受
——访配音演员张桂兰 (本报记者 丁浪) 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最近在“第四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中获奖,确是众望所归。由她参与配音的日本连续剧《阿信》深受观众喜爱,称赞此剧有两绝:一是扮演阿信的演员技艺好;二是张桂兰的配音好,声情并茂,从口型、呼吸到感情的变化几乎和原片人物完全融为一体,使人忘记配音,而以为阿信本人在说话。 最近,记者根据观众来信要求,请她谈谈如何为阿信配音的。张桂兰说:阿信的命运和求生的精神如此动人,使得这个剧目在日本受到广泛欢迎,她产生了为阿信配音的愿望。配音前,她看了许多有关《阿信》作者、演员、拍摄情况的材料,更激励她要努力用自己的声音准确地塑造阿信这个人物形象。她腼腆地说:“我给阿信配音,作了一些新的探求。” 张桂兰从1949年开始,先后为一百多部影视剧的角色配音,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她告诉记者,配音是严肃的艺术再创造,她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贡献给这门艺术。过去她配的多是儿童和少女角色。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总是要老的,声音也要老化。但能不能想法延长声音艺术的青春呢?从六十年代起,她求教于语言学家周殿福,周老师教会她一套完整的科学发音的方法。张桂兰二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自如地掌握了气息的运用和声音位置改变的技巧。她很想从阿信的配音中检验一下学习效果。实践证明,学习科学发声后,声音越加宽广、丰富了。谈话间,她一再提到周殿福同志。一个人得到荣誉,首先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这表明张桂兰的心灵同她的声音一样纯真、甜美。 记者告诉她,有些来信称赞她的配音分寸感好,看不出人为的痕迹,达到了配音演员追求的最高境界。她自谦地笑了,说是过奖。她体会有了声音的形似,还只是个外壳,更重要的是把握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使自己同原片人物心贴心地融为一体,才能达到神似。配音不仅用声音去说话,首先要用“心”去说话。她总是从人物出发,用“心”去体会角色的感情,真切地感受到了,声音也就随情而发了。小阿信告别妈妈坐小木伐去做工时,一共喊了十六声“妈妈”,如果喊不好,会给人重复的感觉。她反复看片,理解到这场戏的戏不在小阿信身上,而在妈妈身上,十六声“妈妈”是渲染人物情绪浓郁的一笔,少喊一声也不行。于是,每一声“妈妈”都是用“心”去喊,把观众带到这种七岁就要离开母亲出外求生的悲惨气氛之中,收到了十分感人的艺术效果。 用“心”去配音,要付出加倍的艰辛。她把原译本中阿信的“是”改成“哈依”,以各种不同的“哈依”细腻地表达阿信不同的情感,富于日本民族色彩。《阿信》总共五十集,她从第一集配到三十八集。头天晚上,她总要把第二天配音的台词全都背下来,不允许自己拿剧本照念,因为这将影响感情的表达。工作量很大,添不了少白发,人消瘦了,但她认为值得。剧中阿信的性格后来因生活压迫而扭曲,变得也说黑话和骂人了。为了配好音,张桂兰认真地向人讨教,关起门来练习,因为这是艺术创作的需要。她一向认为,工作是给予,作为配音演员,只有出色地给予了,观众才能得到很好的艺术享受,这于自己也是一种最好的报偿。给予,就是一种享受,这正是她的生活信条。 (人民日报1986.6.7) |
|
1楼#
发布于:2005-02-10 05:08
[人物]给予,就是一种享受——访配音演员张桂兰(丁浪)
[UploadFile=102862123_1107954454.jpg]电影《红日》剧照 |
|
2楼#
发布于:2005-02-11 00:06
[人物]给予,就是一种享受——访配音演员张桂兰(丁浪)
上面照片就是张桂兰吗?那个时代可真是配音的黄金时代,优秀的译制人才层出不穷,灿若星河,和那时候比现在是文化沙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