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3441回复:9
[原创]配音是一种艺术、一种理念,没有对与错
刚才看了一位网友写的《我所反对的配音》,讨论很热烈,本人不是资深配音爱好者,只能算是一般的电影迷,对部分配音演员很喜欢而已,也谈不上熟悉。我就说说自己对译制片的体会和初步理解吧,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时候,我好像比较反感译制片,一看到电视里演外国片,就不喜欢看。第一,确实感觉那个配音的腔调很怪,说话很快,表情夸张,可能不习惯;第二,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外国的风俗、文化、习惯我不理解,也不了解,因为年龄太小了,而且外国人名都很长,或者很“怪”,我也记不住,理解起来有困难。所以我小时候更喜欢看中国片子。当然,偶尔有几个外国电影我小时候还是很喜欢看的,比如阿里巴巴、大篷车、流浪者、女奴、血疑等等。这可能与这些片子情节明快,比较好理解有关吧。 长大以后,特别是喜欢上看原音中文字幕外国影片后,我开始喜欢上了外国电影。顺理成章也开始习惯看国语配音的影片,像中央台放的外国电影大多数是国语配音的,想看原音也不成。近两年知道中国配音网后,又下载了一些上译的老电影看,感觉不错。 我个人认为,大陆的国语配音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理念和方法。这个理念就是:尽量用外国人的语气,表情、语气夸张一点,表演成份大,腔调也与一般的中国片不同。确实是故意区分开来的,一部译制片和一部国产片里的人物讲话风格确实不一样。 既然是一种艺术理念,我觉得,不能说它对还是错,只有喜欢和不喜欢,谈不上反对和不反对。我个人挺喜欢这种配音理念和方法的。因为,既然是给外国电影配音,那么听上去特别一点,与中国人平时生活中的讲话风格区分开,无可厚非。毕竟外国人的性格、生活习惯与中国人大不相同。如果与中国人平时讲话一样,与国产片说话风格一样,是不是感觉有点怪怪的?让观众觉得这就是外国人讲的中国话,这没什么不对的,这说明配音成功了,再加上配音的语气、语调符合电影里的人物,声音有特色,那就更完美了。配音是一种艺术,是再创造,并非简单地译成国语,并非简单地译成国产片的说话风格。我想这就是译制片的特点。 至于外国电影的配音方法是什么样的,我无从知晓。各国有各国的理念,不必要跟他们看齐吧。只要中国观众喜欢就行了。事实证明,像上译厂这样正规的高水平的配音,还是非常受国内观众欢迎和认可的。目前译制片之所以现状低迷,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很多粗制滥造的低水平配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语配音的印象,于是便认为国语配音都很烂。像毕克、乔榛、童自荣、尚华这些配音演员们,已经得到了国内观众的广泛认可和肯定。这说明我们译制片的配音理念和方法是很不错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具有特色和艺术功力的配音演员太少了,粗制滥造的译制片太多了,但不能由此否认我们配音事业的成就。 说到译制片配音表演化太重、不自然,其实很多国产剧里的讲话都是有表演成份的,是表演化的,而不是生活中那样说的。像西游记、三国演义、少林寺等好多国产片子,都不是生活中的平时讲话的风格,都是有很重表演成份的。这并非译制片所独有。给我的感觉,影视剧里人物的讲话风格有两种:一种是表演化的,一种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比如像贾樟柯电影里的人物讲话,就是没有经过表演的,生活中自然的讲话方式,张艺谋、冯小刚有几部电影也是。这两种风格我觉得各有优点。 我不是很喜欢央视的配音,总觉得缺少特色。感觉一个片子里几个男的(或几个女的)讲话都一样,分不出有什么不同,从讲话里也听不出人物的性格差异。不像以前上译的片子,一听就知道是童自荣或丁建华配音,都有鲜明的特色。 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我的意思就是:国语配音就是这样一种理念和方法,没什么对不对的。你喜欢就看,不喜欢就别看! |
|
1楼#
发布于:2007-05-08 07:16
就是,前几年国产影片有几部用土得掉渣儿的语言拍的,有点儿新鲜。但是所有的影片都是这种声音,肯定不行。
|
|
|
2楼#
发布于:2007-05-08 10:52
引用第1楼mwh于2007-5-8 07:16发表的言论: 对,张艺谋早期的片子像《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就是那样的,虽然自然,但毫无语言魅力可言。电影毕竟是一种艺术,如果全那样拍,电影成纪录片了。 PS:感谢恋水莲的评分鼓励! |
|
3楼#
发布于:2007-05-08 11:29
引用第2楼冬虎于2007-5-8 10:52发表的言论: “毫无语言魅力可言”?要看怎么理解“语言魅力”了。艺术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有纪实风格,但也不是“纪录片”吧。所有电影对话都弄成方言,肯定也是行不通的。形式只有和内容和谐结合才能“魅力”起来。 |
|
|
4楼#
发布于:2007-05-08 11:34
引用第3楼怀念上译于2007-5-8 11:29发表的言论: 你说的对,我刚才说得有点随意。我在文章里也讲了,两种风格不同,各有优点,各有所需。但我觉得纪实风格的作品在体现语言、声音魅力方面显然是微弱的,它的优点是自然、真实、生活化。 |
|
5楼#
发布于:2007-05-08 14:55
实际上,楼主强调的,无非只是一种观点,即爱与不爱,喜欢与否,都只是个人的一种表示,或者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你喜欢的,就喜欢,不喜欢的就不喜欢,不要去刻意让他人认同,也如论坛里面的,大家都是因为配音才聚集到一块,如果没有这个爱好,相信也不会有这个缘分交流了。
电影是门艺术,来源生活,却高于生活,同样,配音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以市井普通语言去面对,肯定是无从谈起配音了,人人皆可配,但关键在于,能否成功的将语音再创造,不仅仅是配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影片的问题,由此出现或精或滥的看法。有些影片,本身质量一般,完全是市场化的模式运作,讲究的是票房和快餐化,如《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等这一类型的影片,完全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仅仅只是满足感觉而已,丝毫引不起共鸣,更别说什么艺术了,象这类的影片,配音纯粹是附庸,毫无魅力而言,不如不配。 楼主提起贾樟珂的作品,走的是平民化的路线,这类影片讲究的是平民化的生活,反映的是普通人的镜象,气息浓烈,原汁原味,虽然方言听不懂,须看字幕辨别,但也不能完全归于什么原生态,只是相对其他影片而言,这类影片的拍摄角度、手法、思想等与之不同或是相对大片之另类罢了,就象吃惯了大鱼大肉一样,偶尔感觉小莱的味道是那么的富有口感,但要记住一点的是,只要是电影,就离不开表演,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都是在银幕上表现自己,反映导演意图的的一种方式罢了,电影就是表演,有高超的,也有普通的,有自然的,也有不自然的。 既然电影是一门艺术,配音也自然是一门艺术,有的电影喜欢看,甚至不厌其烦,当然也有的根本不了解,同样,配音也是一样,你喜欢就喜欢,不喜欢不喜欢,不要刻意让别人认同,因为,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 |
|
6楼#
发布于:2007-05-08 23:06
对的,配音出来的译制片肯定要与国产片(包括国产配音片)不同才对,因为本来表现的就是外国人的生活,外国人的故事。
而某人说的“拿腔拿调”那是因为本来外国人说话就和我们中国人不同。我们的配音已经在尽量贴近他们的语气了。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原话,比如大量如同语气词的脏话。这里又牵扯到一个翻译的问题。 配音真是个很复杂的过程,只有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了,才能给人艺术的享受。就我个人喜好而言,我一直觉得上译厂的作品是佳品。没有任何拿腔拿调、不自然的地方。 |
|
|
7楼#
发布于:2007-05-08 23:11
引用第6楼小昭于2007-5-8 23:06发表的言论: 听到N久拿腔拿调的说,就是一直没弄懂到底是个啥东东。 打小上语文课时就学过了,而且是个常用词,也米啥难理解的,现在却有点被弄迷糊了。 |
|
|
8楼#
发布于:2007-05-09 20:29
支持楼主的见解.这样心平气和的讨论是很有益处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