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阅读:3336回复:3

影评人用山东话大骂: 者牌的似默外应(这拍的什么玩意)!!找台估嘉的嵌,只是发追(糟蹋国家的钱,这是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7-08-15 11:50
因为影评,我走进了电影——远去的影评年代
申志远    


   
    
 很多年以后,我时常想起杜老(其实叫老杜更亲切,为了尊重,还是叫杜老吧)。

大背头,有点象新军刚剪了了辫子,人高马大,说话声音洪亮,是一生未改的山东口音, 大眼睛,脸上有好几块老年斑,长得有点象电影《闪闪的红星》里的胡汉三,这个燃烧着生命激情的老人身穿一件黑色风衣,在1980年代末灿烂的正午阳光下,昂首阔步地从哈尔滨儿童电影院门前向我们走来,这场景有些近似于《黑客帝国》的经典画面,身后聚涌着一群由工农兵学商影评人组成的电影评论大军,那时管影评人叫影评员,那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那是中国群众电影评论的唐朝,这是我记忆中永远的彩色电影因为哈尔滨有了杜老 。
杜老是新中国刚成立时参加革命的,他从小长在山东老家,这就是为什么后来的电影杂志出版人段伟当年哈师大的小段和我总能有幸在饭口跟他蹭饭,吃得多是山东包子和山东大菜的原因。他很小就参加了革命,有一次,他说小时侯山东老家有个土匪叫刘黑七,土改时,追捕刘黑七是一个月黑风高月,老杜当时在老槐树下目击了整个过程,他说,一直想写个电视剧《老槐树下的枪声》,风格要超过《英雄虎胆》。
1957年,正直好说的杜老顺理成章地当了右派,在霁虹桥上拉小套养家糊口,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体察了社会低层劳动人民的生存艰难,杜老被打成右派其实比窦娥还冤,因为杜老是最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
时光让我们再回到20年前,跟着杜老,我们见到白杨、古月还有中野良子和栗原小卷,跟着老杜,我在1980年代,来到梦中的东方好莱坞长影,参加了苏联电影回顾展、日本电影周和中国电影语言研讨会,我至今难忘和他住在长影招待所的日子,吃4毛钱一个的鱼香肉丝,在长影门口的大礼堂看日本原版电影《忍川》《在飘扬的军旗下》,苏联原版电影《安德烈鲁勃廖夫》,还有在长影艺术室观摩的《印第安那琼斯的魔殿》《欲念的浮动》《查太来夫人的情人》和《豹妹》,当时有个老同志,看得两眼发直,直喘粗气,楞楞地走到第一排,把我拽起来,他坐在那儿,过了好几年,还说屏幕要是再大点就更好了……
大片风行的年代,回忆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难免令人觉得过时。真诚和激情,这正是杜老那一代电影人,在记忆深处令人依依不舍的地方。
这个老爷子,朴实平易,疾恶如仇,谈起电影界的黑幕,紧不住破口大骂……上个世纪1990年代初的一天,一家电视台拍了个电视剧《英雄和他的孩子们》,英雄本来是炸死的,电视剧写的是淹死的。电视台请了哈尔滨电影评论学会由杜老率领的一伙大师,一连看了4集,老杜戴上眼镜,看的十分认真,中间不停地吸烟,脸涨得通红,后来才知道是气的。中午,主办方在食堂摆酒席,请剧作家、台长、宣传部的领导吃饭,影评人单独一桌,目的是让大家吃完说好话。老杜闷头抽烟,一言不发,沉默。一个相貌委琐的家伙介绍电视剧拍摄用了多少银子,一个长的象大骗子的导演非要老杜说话,因为老杜是权威,说了话就会有人买帐有人买帐就会全额报销。老杜激了,一拍桌子,当时就有酒杯落地,用山东普通话大吼:者牌的似默外应(这拍的什么玩意)!!找台估嘉的嵌,只是发追(糟蹋国家的钱,这是犯罪)!!!!转身扬场而去)
全场鳄然,那个导演很不知趣,小声骂杂,哪来个老家伙,胡说八道,这不是吃孙喝孙不谢孙吗?旁边站起来一个全国著名影视剧编剧、小说家刘老,大背头,笑面,长的象高干,一指导演,你拍不好,还不认真听取意见,你知道那是谁伟大的电影评论家杜先生,你他妈放尊重点!导演象疯狗,回骂道,你写的哪个玩意好,这是我的作品研讨会,论不到你孙子说话…… 刘老愤怒了,小脸变得铁青:X你妈的,我今天就要教训教训你两人打大出手,玩起全武行。正欲肉搏,被领导拉开。此时,一位服务员小姐碰巧送上一盘饺子,刘老接过来,顺手抛向导演,导演玩一分身术,以敏锐、敏捷、敏感的姿势躲开,但还是头上落上几个饺子,他知道刘老好生气,摇晃着西葫芦脑袋说:没打打着,没打着……刘老一甩大背头,用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经典动作指着那人,说出他一声中最棒的一句台词:XXX(那人名字)你、你、你、你,你妈逼,你非人类!!!
  如今,影评成了一些人看完影碟,对着电脑一顿乱敲,或是看哪个剧组MM漂亮,喝完咖啡,在一通乱捧。于是,我怀念中国群众影评的黄金时代,那时没有红包,也没有什么大腕,在虚心的批评和为中国电影鼓与呼的旗帜下,哈尔滨电影评论学会终于和上海沪西文化宫影评协会、北京青年影评学会成为中国群众影评的三国。现在的上影集团的任仲伦,当时好象是在上海的曲阳图书馆,还有王云缦、郑雪莱、王凤奎、周晓文、宋江波、葛优都和我们一起研讨电影。当时,我们都是很穷很穷的工人、学生,但是老杜以他特有的热情、善良拥抱我们,他象夸父带着中国群众电影评论的辉煌远去,留下的弟子们成了电影杂志的总编,影视记者,编剧和制片人、导演……如果没有老杜的提携,他们应该是从乡村走到城市的穷学生、纺织厂的电工、油厂办公室的秘书、废品公司看自行车的……是这样一个老人引导和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使他们的生命和电影紧紧相连。滚滚红尘中,当年那伙充满激情的影评人哪!在蓦然回首的刹那,你是否想起杜老。那年,老杜匆匆地离我们而去,他的辞世,似乎隐喻着中国电影的命运。 “大师”满报纸飞的年代,像老杜这样一个一辈子兢兢业业于事业的人,才真的向我们展示“大师”这个词的真正意义。世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一个普通人如欲伟大,也需在这二字上下大功夫。杜述铭先生就是一个例证。如果天堂有影院,祝愿杜老在那里或大侃或大骂或批评电影,认真倾听的是浦克、苏里、王凤奎,还有他的朋友白杨、赵心水……一如杜老在哈尔滨影评学会,一边吸烟,一边记笔记……
当时,我们也叫他杜老师,或者老杜。先生讳述铭,段伟上大学时曾为他刻过一个枚“杜述铭印”或“述铭藏书”的篆章,他很喜欢,不停地跟人夸小段有才,不但会写电影评论,还能弄书法篆刻,尤其是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先生是性情中人,夸人也是天上地下的,比大学老师们来得爽快大气。
我1986年夏天认识先生,1991年春夏之交,先生就因病去世了,不到两年时间,但直到现在还常常想到他,跟段伟聊天,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要是杜老(或老杜)活着……”。
杜老是个老革命,26岁时就已在哈尔滨道里区任要职,差不多是个区长吧,不过当官之后马上就是反右,那时的情形我不甚了了,不过从先生60岁的飞扬张狂的个性来看,那时被打成右派也是顺理成章的事,26年后,是扫大街或蹲牛棚或挨批斗的26年,是一个热血男儿被困在刘文彩水牢一样的环境中的26年,之后,复出,先生成了哈尔滨市电影公司的领导,再过几年,在他还觉得人生刚刚开始时,退休了。
然后,他因为当过电影公司经理这个身份,成了“哈尔滨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
先生并没有因环境的改变而改了热度和狂气,我是在他退休后认识他的,稀疏的头发,却全都向后背着,鲁迅先生怎么说来着,对,是油光可鉴。黑黑的脸,将军肚的身材,不过不妨碍走路的力度,那一段时间,他总是昂场地走在前面,后面跟着他从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和其它一些工厂部队和各种希奇古怪的地方“网罗掏弄”来的青年弟子,我和段伟忝居其中,那是他刚刚请大家吃了顿包子,行走在哈尔滨经纬街上,我有种金庸书中常写到的跟着掌门去铲除江湖邪恶时的感觉呢。
他曾以一已之力,带着那些入世不深的年轻弟子们把哈尔滨的影评弄得有声有色,全国知名,他有诗人和政治家的抱负,又无从施展,60岁后一心扑在影评上,给了许多青年方向和机会。也因为,他的死,那些方向和机会,那些本来热度十足的东西便突然消失和冷却了,变得一文不值。
中国电影早已一蹶不振,甚至有些凄凉。会有人记得1987年代的几届辉煌的哈尔滨冰雪电影艺术节吧,那是中国最早的电影节呀!杜老是始作俑者,他的理想是把它办成“东方小巴黎”的“戛纳电影节”,还喊出“戛纳不是梦”的口号,如今,这戛纳梦真的成了梦。
杜老的个性特点是:骂人和捧人。
段伟这个穷孩子第一次在先生家里喝到了咖啡这东西,一气就喝了两杯;还有就是段伟跟他第一次吃到了华梅的俄式西餐,大吃一次,一个剧组请的客。我也是在道外的龙江餐厅华梅分号第一次吃得西餐,是松光电影院经理姜雅琴姜姨买单,因为当时我是松光电影院影评组的影评员……
跟他在一起看了无数的中国新电影,从《开国大典》到《银蛇谋杀案》。如果说,我们今天提起笔还能有公正的良心,热情,真诚、客观、正直、善良,那是因为师从于老杜,用一个电影的名字来说就是革命自有后来人!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小米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2-16
1楼#
发布于:2007-08-16 11:50
楼主,看了你的个性签名。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台词应该是 “死” 跑龙套的!呵呵
挑水 挖井
申志远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5-02-14
  • 原创大奖
2楼#
发布于:2007-08-16 15:32
我真的不明白,您还有几个网友为什么对“死”字这么感兴趣,非要没完没了地找“死”那。不知何意
你可以说我是跑龙套的,但是你不可以说我是“臭跑龙套”的!准确的说,我是一个演员!    
小米
齐天大圣
齐天大圣
  • 最后登录2019-02-16
3楼#
发布于:2007-08-16 20:26
不是对“死”字感兴趣,而是原本的台词就是这样说的。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改编台词为己所用。但别人看到总会不自觉联想起台词的原文。
    也许是先入为主,我觉得张柏芝和周星驰在演这段戏的时候,“死”字更戏谑,更讽刺,更有力,甚至更搞笑,更有趣!!
   演员的原声是广东话对白,这也符合广东话的发音习惯。“臭”字,北京人经常这样说吧。
   “死”字如今在人们口语中应用的也比较广泛。尤其开玩笑的时候。没什么了不起啊。什么叫“没完没了的找死”啊?我没那个爱好。你不喜欢不用就是了,随便啊。
  
    
挑水 挖井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