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登于《看电影》2005三月号下 作者: 小四, 有神, 小飞
回声--译制片时代的经典音乐 译制片时代,是一段无法绕开的光影回忆。而译制片中的音乐,则是打开这些尘封记忆的钥匙。即便很多电影的情节在今天已经模糊,但是其中的音乐的生命力却历久弥新。 天涯路上,自我孤独豁达——《流浪者》 1951(印度) 译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配音:向隽殊 苏庭石 张桂兰 从连文等 比较于绝大多数轻歌曼舞却无多高思想内涵的印度电影而言,流浪者一波三折的故事以其严肃的社会批判笔触,达到了印度电影类型片的一个高度。而此片在中国放映的时候,人们却大多忽略掉它的悲剧剧情,津津乐道于它的对白,两首插曲《拉兹之歌》和《丽达之歌》也成为镌刻在中国影迷心中的经典旋律。 伴着舒缓而有节奏的鼓点,《丽达之歌》有些哀惋的女声流淌出来,那一声声对爱人期待的呼唤,宛如印度的“小夜曲”,杜鹃泣血,凄美却不伤神。《拉兹之歌》开头那句印度语“阿吧拉古,呜...成为当时中国的流行词汇,虽然歌词中满是沦落天涯的孤独,却因为歌曲轻快的舞曲节奏而搀杂一丝忧伤,有种相当达观的励志效果。 英格兰高地地唯美主义——《简爱》1970 (英国)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配音:李梓 邱岳峰 苏秀 刘广宁 赵慎之等 《简爱》被反复搬上银幕8次,1970年这个英国版本是公认的艺术性和制作水准最高的一部。同时它在中国的翻译版本也因李梓,邱岳峰炉火纯青的配音而被影迷丰为圭臬。电影音乐大师约翰 威廉姆斯操刀谱写了该片隽远悠长的配乐,同时该配乐也是威廉姆斯作曲生涯中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英国民谣元素,散发出一种空谷幽兰的住旋律,随着主人公心路历程和剧情的变化而变换着不同的节奏,成为渗透影片情感的灵魂。忧郁的钢琴,恬静含蓄如同英格兰高地低密的积云,过后大段起伏的弦乐,如积云中刺破的一道阳关,直抵人心。 泪水映花海——《卖花姑娘》1972(朝鲜) 译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配音:向隽殊 潘淑兰等 《卖花姑娘》有着强烈的悲剧感召力,主人公花妮三兄妹历经磨难的命运牵扯着亿万中国观众的心,电影也盛况空前的“超级哭片”。当年中国每一座电影院都因为这部电影而成为泪水滂沱的海洋,关于“哭”的方式和故事甚至可以汇编成一本传奇小说。而电影中的歌曲更是将悲伤的情绪渲染到极致,其中《卖花姑娘》,《春天年年到人间》,《金达莱》等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名曲,它们均保留了朝鲜传统音乐的慢板旋律,略带哭腔又深沉优美。 阳关照耀的海因切——《英俊少年》1970 (原西德)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配音:李梓 杨文元 于鼎 丁建华等 以今天的眼光来衡量,《英俊少年》只是为一位少年歌手度身定做的平凡电影而已。然而电影当年在中国的凡响却非同一般,西蒙斯 海因切用他天赋的高高亢嘹亮嗓音所唱出的数首插曲,在中国被传唱一时。这几首歌曲中最出名的要算《小小少年》,正如歌词所表达的一样,歌曲如阳光环伺般明亮而富有朝气。而游乐场唱出的《两颗小星星》,灵动鲜活,旋律跳跃,充满真挚情怀。爱尔兰民歌《夏日里的最后一朵玫瑰》,是小主人公在外公家回忆母亲所唱,饱蘸深情,让躲在暗处的外公潸然泪下,成为全片最令人动容之处。 视死如归的——《桥》1968 (前南斯拉夫) 译制:北京电影指片厂 配音:鲁飞 雷明 关长珠 侯冠群 李连生等 《桥》是一部叙事手法简洁但情节紧凑的前南斯拉夫电影,讲述了二战中一群游击队员炸掉一座德军撤退经过的大桥的悲壮故事。全片的配乐如史诗般悲怆磅礴,但是同旋律的插曲《啊,朋友再见》却因为流畅和富有生气而风靡中国。《啊,朋友再见》原是一首名为“BELLA CIAO”的意大利名歌,两个游击队员行进在山谷间,伴着轻快的口哨哼起这首歌,凸显了惨烈战争中游击队员乐观的浪漫注意情怀。同时歌声在坚定中又带着一丝淡然的离别忧伤,更增添了浓重的音乐美感和力度。 合成器听觉震撼——《追捕》1976 (日本)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配音:毕克 杨成纯 丁建华 邱岳峰等 电影《追捕》几乎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男性审美标准,它的电影音乐也让人记忆深刻。虽然电影只有很简单的主题旋律,但中国观众习惯称这段音乐为《杜丘之歌》。日本著名音乐家青山八郎运用电子合成器制作的主题音乐给当时的中国观众以极新鲜的听觉震撼,尤其是男中音好似哼出的反复“啦呀啦”的歌词,以有节奏的进行感烘托了电影跌宕的故事发展。 如泣如诉的人性挽歌——《人证》1977 (日本) 译制:长春电影制片厂 配音:向隽殊 张玉昆 徐雁 赵双成 陈汝斌等 八杉恭子走向悬崖,她把草帽抛向空中,此时歌声响起:“妈妈,你可曾记得,你送给我的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草帽歌》将《人证》最后推向高潮,所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罪恶,都在歌声中瞬间被消融。恭子为了苦心经营的声誉,杀死了自己的黑人儿子焦尼,焦尼临死前,大声叫着麦秸草帽!”,他的风衣里有一本《西条八十诗集》,而《草帽歌》的歌词,就来自象征主义诗人西条八十的同名诗作。诗中浸润着对母亲割离的痛楚和渴望亲情的希冀。演唱者,焦尼的扮演者乔山中和焦尼的生事类似,他深情凄凉的诠释让歌声和电影情节浑然一体,成为在中国久唱不衰的外文歌曲。 温情荡气,婉转回肠——《叶塞尼亚》1971 (墨西哥) 译制:上海电影译制片厂 配音:李梓 乔榛 刘广宁 尚华 童自荣等 吉普塞女郎叶塞尼亚坦荡而泼辣,她和奥斯瓦尔多之间的爱情炽热而多情,李梓的经典配音也是俏皮而风情万种,整部《叶塞尼亚》散发着墨西哥浓烈明艳而又纯真的味道,电影的配乐和故事的基调恰恰相反:如同画卷般徐徐展开,平缓优美地推进,扶平着颠沛流离人们的心灵创口,荡气回肠的高潮部分在转折后依然重复着主旋律,音乐为电影的火热平添了几分温情婉转的气氛。《叶塞尼亚》的配乐成为在中国流传最广的外国电影音乐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