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秘密是“科学” ——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的故事 孙云晓 -------------------------------------------------------------------------------- 亲爱的少年朋友,你会讲话吗?不,应当问,你会通过自己的声音给别人带来美感吗? 也许你会说,讲话,谁不会呀?可要让声音给人美感嘛,那得天生才成呢。 请你不要急着得出结论,让我先来给你介绍一位老朋友。你知道她的事情之后,会得出一个新的认识。 信不信? 一 “爸爸,我敢和您打赌!” “怎么?” “您说给小阿信配音的演员是大人,对不对?” “对呀!” “不,绝对不会是大人,是我们小孩!”。 “傻女儿,她不仅是个大人,而且是个50多岁的老阿姨喽!不信,看字幕。” 小女儿睁大了眼睛,紧紧盯着电视屏幕。果然,日本电视连续剧《阿信》播完后,在童年阿信的配音演员表上出现了“张桂兰”3个字。她愕然了,因为她知道张桂兰是爸爸的同事,当然是个大人了。 这是发生在北京的一件真事。类似这样的事简直太多了。 也许,你看过电影《闪闪的红星》和《海霞》吧?你还记得潘冬子和小海霞的声音吗? 也许,你看过木偶连续剧《大林和小林》,看过电影《小刺猖奏鸣曲》和《红象》,你还记得大林、小林、婷卡和小伊香的声音吗? 也许,你也看过电影《刘三姐》、《五朵金花》,你还记得刘三姐和金花的声音吗? 也许,你也喜欢长长的墨西哥电视连续剧《父女之间》,还记得少女查里多那甜美的声音吗? 你还可以问问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们看过苏联电影《一年级小学生》、《丹娘》和《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吗?他们是否记得小玛鲁霞、卓娅和女厂长卡捷琳娜等不同角色的声音? 这里,我以一个记者和作家的身份,百分之百准确地告诉你:上面提到的那些人物的声音,全部出自张桂兰阿姨之口!在近40年的漫长岁月里,张阿姨先后在200多部中外电影电视片中,从自己悦耳动听的美妙声音,塑造以少年儿童为主的众多艺术形象。 谈到这儿,你也许会打断我的话,急切地问道: “张阿姨一定是个了不起的天才吧?” 别急,我这就回答你。 二 “一头夜,晒人又。” 这是什么话?一句台词。台词怎么能是这样的呢?问得对!台词根本不是这样,而是绕口令。“日头热,晒人肉。”那是谁读成了“一头夜,晒人又”了呢?是张桂兰阿姨。 她?是的,她。不过那是她15岁的时候。 1948年10月,沈阳解放。 当时,年仅14岁的张桂兰还是中学生呢。她和许多女孩子一样,充满幻想和激情,喜欢朗诵诗歌。有一次,团市委组织学生们听红军长征的故事。张桂兰听得简直入迷啦。 她忽然萌发了一个不可遏止的念头:参加革命,当一个文艺战士。 张桂兰生活在一个海员的家庭。她有3个哥哥,只她一个是女孩,全家人众星捧月似地宠爱着她。她才14岁,如果提出到陌生的地方去当什么文艺战士,家里不会有一个人放她走的。 怎么办?逃!夜里,她趁家里人都睡熟了,包起一条毯子,悄悄离家出走,参加了东北青年文工团。不久,根据需要,她被调到东北译制片厂,开始搞配音工作。 差不多每个人都爱看电影。可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外国话,或者说不可能懂很多国家的语言。那么,看外国电影就离不开翻译和配音。当然,一部电影中的许多人物最好都有专人配音,这样边看边听才象真的一样。也有些国产的电影或电视片,演员演得很出色,可是声音不美,同样需要配音演员的帮助。因此,电影电视尤其是译制片,是离不开配音演员的。?当15岁的张桂兰走进录音棚里,在大庭广众面前,第一次为外国电影配音时,这才发现自己的一口沈阳腔,是远远不符合配音标准的。导演随便让她说句“日头热。晒人肉”的饶口令,她就念成“一头夜、晒人又”,惹得全录音棚的人哄堂大笑。 她,不是天才。 怎么办?练!老一辈艺术家的经验告诉她:从地方口音到标准普通话之间,再从标准普通话到甜美圆润的艺术配音,都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堑,只要你肯下功夫努力。 从此,张桂兰再也不为自己会朗诵而盲目骄傲了。她开始注意听电台的广播,仔细地对照着纠正自己的沈阳口音;平时与其他演员在一起时候,也处处留心学习别人的发音技巧、不久、她就能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了,在配音艺术方面进步也很快。 优秀的苏联儿童故事片《一年级小学生》开始译制了,主角是7岁的女孩玛鲁霞。制片厂决定由17岁的张桂兰为玛鲁霞配音,结果获得极大的成功。观众们纷纷来信,称赞她的配音真切、自然。也有的在信中提出疑问:“你到底是大人还是小孩?如果是大人,怎么声音那么象孩子呢?” 张桂兰迈出第一步。但是还要练,练多久?一辈子!因为艺术无止境,努力也就没有尽头。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早已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最佳配音演员的张桂兰,仍然坚持向她的老师学习语言艺术,而且认真得象个小学生一样。 大概,有的读者会问。 “张阿姨在电影界这么多年,为什么不演电影呢?是她不会演,还是不喜欢演呢?” 好,我正要回答你。 三 张阿姨会演电影。 你看过电影《红日》吗?那里面有个排长的妻子阿菊,就是张阿姨演的。在这之前,她在《生活的浪花》里,演过护士夏兰,在《朝霞》中,演教导主任;《康庄大道》中。演主人公小英等等,多啦! 张阿姨也非常喜欢演电影。 她曾亲口对我说。 “我很愿意演戏。看到别人在那儿演戏,心里直痒痒,真想跑过去替她演。” 是的,别忘了,张阿姨曾因为工作出色。被送进北京电影学院受过专门训练呢。象后来成为著名电影演员的陈强、于洋等人,都是她的同班同学。可是,张阿姨为什么偏偏一直搞配音呢?而且为什么格外热心为孩子配音呢? 请看两组镜头: A组:一位身材高大、面容慈祥的苏联母亲,惊喜地朝张阿姨走来,一把将她紧紧地揽在怀里。拥抱着、亲吻着。这是谁?苏联青年英雄卓娅和舒拉的妈妈!英雄的母亲听说张阿姨为小卓娅配过音,把她称作亲爱的女儿,还为她写了一首诗呢。 偎依着英雄的母亲,张阿姨流下热泪:谁说声音艺术只是交际的工具,不,它还是一座友谊的桥梁,它能把不同国籍、不同语言的人们的美好感情,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全世界人民之间,越来越了解,越来越亲近。 B组:“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阿姨,为大家辅导朗诵。” “噢——”教室里如春雷炸响,小朋友们的手都拍红了。 张阿姨的朗诵开始了。她朗诵的是一篇关于小溪的散文。她的声音如淙淙溪水,似山野清风,陶醉了小朋友的心。瞧,她的黑亮的眼睛闪动着兴奋的光茫,她的红唇白齿启出稚气的笑容,两臂后摆而上身前倾就象雏燕展翅。啊,那神态、你瞥上一眼就永远不会忘掉。 每次回忆到那个场面,张阿姨都象饮下一杯醇厚的美酒。她说: “人们需要我的表演,更需要我的声音。孩子们是那样如饥似渴地倾听着我的声音,我能不竭力去满足他们么?为了让他们能在艺术的熏陶中,健康愉快地成长起来,我甘愿做他们的垫脚石!” 一年年过去了,人们熟悉那个甜润、脆亮的声音,可很少有人见过发出那声音的主人。有时,明明在电影或电视里听到了她的声音,在演员表上却找不见她的名字。 也许,你会嚷叫起来: “这,太不公平了!” 张阿姨可从来不叫嚷。她象夜晚的月亮一样,默默地陪伴你,给你的送来一片皎洁的光辉。这就是她追求的全部目的。 四 我做了10年记者,从未有人交给我采访张桂兰的任务,但采访她却一直是我的心愿。 我曾经计算过:1951年,张桂兰为《一年级小学生》中7岁的苏联女孩玛鲁霞配音时,只有17岁,还是较容易接近角色的;34年后的1985年,她为《阿信》中7岁的日本女孩阿信配音时,已经51岁,为什么仍然能获得成功呢?为此,她还荣获了最佳配音演员的称号。 难道一个人的艺术生命力。可以永久不衰竭吗?这真是一个谜。 有告诉我这样一件事: 一次,新疆乌鲁木齐市8中一位老师给张桂兰来信,说希望让孩子们听到她当年朗诵《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声音,但在当地找不到录音磁带。张桂兰接信后立即在北京查找,也没有寻到,竟请录音师帮助。单为他们重新录制了一盘磁带,托人及时捎到新疆。 可以想象,新疆的孩子该有多么兴奋。他们在给张桂兰的回信中,激动地说: “在课堂上,老师念了您的来信,放了您的录音,我们都非常感动。您是我们心目中崇拜的人物,但从您的来信中,您的语气是那么和蔼、谦逊,就好象两个好朋友在商谈着什么。 “我们虽然和您相隔千里,但您对我们的关心,却深深地温暖着我们,使我们感到您离我们又那么近。您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盒录音带,您是把您对青少年全部的爱、全部的情,静静地倾泻在我们的身上。这是您的一片慈母之心,只有做母亲的,才会不顾一切,为自己的孩子着想……” 我明白这件事的含义,即爱能使人变得年轻,爱能使人变得纯洁,我是完全相信这一点的。但是,这毕竟不等于说,只要爱,年过半百的人也会具有儿童发音的魅力。 为了彻底揭开这个谜,一天晚上,我专门去采访了张桂兰阿姨。 “欢迎您,请到里边坐。” 她一开口;那甜润的声音便透出无穷的魅力,使你恍惚感到进入了艺术的境界。其实,她平常就是这样讲话的。 张阿姨待人很热情。她把我让到沙发上,又拿来一杯桔子水放在我面前,还忙着削苹果。 她,中等身材,圆脸,短发,一双眸子乌黑明亮,左边嘴角有一颗黑痞。大概由于过度劳累的缘故,两个眼角处都刻下了挺深的鱼尾纹。但她讲起话来,面部表情又充满了孩子般的好奇,使你很难相信,面前这位几代孩子敬慕的艺术家,竟是年过半百的人! 知道我的来意之后,张阿姨禁不住笑了起来,说: “这有什么秘密?最大的秘密是科学!如果不掌握科学的方法,我这老太太的声音,怎么能为七八岁的孩子配音呢?” 我依然感到困感,问道: “您说的科学方法,具体有哪些内容?” 她略沉思了一会儿,缓缓地回答: “说得最简单一些,必须掌握两个本领:第一,要掌握气息运用和口腔改变的规律。气息是人的声音的原动力,决定音质是否甜美。” 怕我听不懂,她站了起来做示范,即收腹深吸轻吐。她介绍说: “您看,吸进一大片,呼出一条线,这样气很匀,底气足就保证了发音的源泉。儿童发音主要在胸腔上部震动,气息短促,舌高点前移。这些都必须准确掌握。譬如,潘冬子说,‘白狗子来了!’‘来了!’两个字应当极短促,才符合孩子的发音特点。” 我这才听明白了一些,饶有兴趣地问: “第二个本领是什么呢?” 她继续介绍道: “如果说,掌握气息运用和口腔改变的规律是基础,那么学会用整颗心去说话则是关键,这也就是第二个本领。” “什么?用心去说话?” “是的。您听小阿信讲的话,许多都是大人话,为什么?学来的,环境逼的,不学不行啊!但她到底又是个孩子。怎么表现呢?我就在她讲大人话当中,细心表现她那被压抑了的童稚感,让人对她产生更深的同情。” “这可太难了!您怎么做到呢?” “在配音的日子里,我与小阿信心心相印,同喜同悲。例如,她外出做工前,告别母亲时喊最后一声‘妈妈——’,我真得要痛哭起来,为了录音,又必须忍住。但等走出录音室,我想着小阿信的悲惨命运,忍不住又失声痛哭。可以说,在那些日子,我似乎就变成了小阿信。” 张桂兰阿姨陷入深情的回忆之中。我终于彻底明白了。爱加上科学方法,就是她艺术生命力持久不衰的秘袂。 “生命在于运动,声音在于锻炼。” 这是她的奋斗格言。 (孙云晓网站) |
|
2楼#
发布于:2002-05-25 19:36
[配音网老文章]最大的秘密是“科学”——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的故事
虽然我最爱的译制片群体是上译,但也许你若只许我说一个最喜爱的女配音演员,我只能说是张桂兰。谢谢穆阑。这样的文章真该让配音爱好者们都看到。 |
|
|
4楼#
发布于:2003-01-18 13:15
[配音网老文章]最大的秘密是“科学”——著名配音演员张桂兰的故事
惊悉张桂兰老师已故的消息,使我不由得又把这张贴子找出来,愿各位朋友能重新缅怀一下她。《阿信》这部超长连续剧以前我没想过要收藏,现在却想要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