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2177回复:4

[精品转贴][转天涯帖]从《阳光下的罪恶》谈起(寻找格非)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12-08 02:51
『闲闲书话』从《阳光下的罪恶》谈起
 
 作者:寻找格非 提交日期:2003-12-06 19:58:00  
??我开始阅读阿嘉莎·克里斯蒂是因为一部电影,正如我第一次领略文学的魅力也是由一部电影引起一样。高中时代的某个中午,我母亲还在楼下做饭,我开了电视,《阳光下的罪恶》已经放了一半,我看见迷人的帕特里克·福德雷恩光裸着上身,划着小艇朝凶案现场驶去,与此同时,他朝对面一个俗气的中年妇女魅力的微笑着。我当时兴奋地想,莫非电视里正在上演一场刺激的偷情戏吗?
  
  事实上,我当初已经听说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的大致情节,此类情节曲折,结果出人意料的侦探片很能吸引我。没吃中饭,我坚持在电视上看完电影,然后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我没有计算过在此后的三年中,我向多少人推荐过这个编织巧妙的故事。很多阿嘉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我在看完电影之后都找了原著来读,诸如《高尔夫球场上的疑云》、《波洛圣诞探案记》、《ABC谋杀案》。但是《阳光下的罪恶》一直没读原著。需要指出的是,以上提到的3部电影中,波洛的扮演者都是同一个人。克里斯蒂的作品据说全部被搬上屏幕过,后来,某电视台在午夜时分上放过这套剧集,一些不著名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是这部剧集的源泉,波洛的扮演者也是这位。
  
  伯格曼提过一件事,《秋光奏鸣曲》放映之后,有位评论家相当中肯的指出:伯格曼在不经意间又完成了一部伯格曼式的电影。现在已无法获晓那位评论家出于何种目的说了这句话(或许是一种称赞),但是正是这样一句轻描淡写的话给伯格曼造成了极其大的震动,以至于伯格曼开始回顾起自己多产的一生。我甚至怀疑,在拍完总结性的《芬尼与亚历山大》之后,伯格曼不再拿起执筒跟这句话有直接的关联。《伯格曼论电影》中写道:伯格曼极其崇敬的导演塔可夫斯基也拍一些塔可夫斯基式的作品,近期的费里尼也会导一些费里尼式的电影,而黑泽明是不会重复黑泽明的电影的(这话值得商榷)。而布努艾尔,伯格曼称自己从未喜欢过他,他在早期就获得了一种使自己标新立异的技巧,然而布努艾尔一直在重复这种技巧。
  
  我们完全可以体会伯格曼当时的心情。无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是多么的完美,但是在事后,当伯格曼带着极不情愿的心情重看它们的时候,总能挑出一些瑕疵来。很多印象中挺不错的作品后来会变成垃圾,而很多自我感觉很差的作品他也完全能找出优秀之处来。《伯格曼论电影》整本书中都体现了伯格曼的这种思想:完美是不存在的。多产不如少产,遗憾来得少。不知道步入老年的伯格曼意识到这点是太早还是太晚,至少他现在是不想拍电影了,因为影象一旦映入胶卷之后,就仿佛不属于导演了。总觉得伯格曼是一个占有欲很强烈的人,他放弃电影的初衷大概也是这种占有欲的表现。
  
  《阳光下的罪恶》是一部典型的侦探电影式的侦探电影,在读完阿嘉莎·克里斯蒂的原著之后,我才发现电影对于原著的弯歪曲有多么大。当然,《阳光下的罪恶》也属于典型阿嘉莎·克里斯蒂式的作品,里面的模式一点也没有变,很多地方甚至和《尼罗河上的惨案》有雷同。我现在终于明白电影《阳光下的罪恶》之所以不能成为经典,正是和这种歪曲有关系。电影中删了很多人物,却多了一对电影制片人,一个传记作家。而且电影中还莫名其妙的多了一颗钻石。我相信,这些只不过是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相转换的必要技巧。电影歪曲最厉害的是人物的精神。
  
  很多人读侦探小说都是为了获得那种智力上的愉悦,在小说未完结之前就猜出谁是凶手定会带来快感。因此,一旦在阅读前就知道谁是凶手,这种愉悦感则会大打折扣。我以前不读《阳光下的罪恶》大概就是出于这个原因。现在,每读一本阿嘉莎·克里斯蒂的作品,我最大的愉悦是整个犯罪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心理背景。有一位朋友曾经说,想想阿嘉莎·克里斯蒂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每天晚上在家里绞尽脑汁编杀人的情节一定很有趣。他的话潜藏着这样一个意思:阿嘉莎·克里斯蒂的凶杀案残忍不到哪里去,其性质大概女人做白日梦差不多,偏离了现实。要不是为读者们考虑,与阿嘉莎·克里斯蒂具有同等智力的凶手们大可在杀掉被害人之前干掉波洛。克里斯蒂的凶手们个个爱炫智。
  
  而且,并不只是凶手才会说谎,在阿嘉莎·克里斯蒂的笔下,那些无辜的人也是说谎的高手。这大概体现了一个真实情况,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可以一尘不染的进入天堂。但是,正是如此,我认为阿嘉莎·克里斯蒂的作品超乎侦探小说娱乐大众的目的,体现出一种真实的生活。我猜想,邻人一句平常的唠叨话就能让她衍化出一部侦探小说来。现实中鸡毛蒜皮的邻人到了小说中可能就是杀人凶手了。《阳光下的罪恶》中自杀未遂的琳达大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了。这是一类有谋杀欲望但无事实行动的人。
  
  按照E.M.福斯特的理论,几乎所有的侦探都是扁的人物吧,他们永远是智慧的象征,波洛是一个扁的人物,几乎所有以他为侦探的小说里他都有永恒的特质。如果有人问你,有一位很爱护胡子,经常被当成法国人的比利时侦探,你知道是谁吗?而克里斯蒂的凶手虽然有类型化的毛病,但是在单本小说里,他们都是圆的人物,阿嘉莎·克里斯蒂花大力气刻画着他们曲折的心理过程。我发现这一点是在阅读《国际学舍谋杀案》这本小说中,那个凶手让我浅薄地联想到现实中一位朋友的弟弟,他的名字就是几乎是我所有小说主人公的名字。正是通过那部小说,使我对现实生活中的着位有了真正的认识。哪天,我突然对朋友们说,正是阿嘉莎·克里斯蒂的小说使我成熟,大概也有可能。现在,每读一本她的小说,总能让我愣半天,充当一次对现实考察的侦探。
  
  电影《阳光下的罪恶》歪曲的最厉害的当是被害人阿伦娜。电影给我的印象是,这是一名很骄傲甚至桀骜不逊的人物,她的死亡完全是因误差而已,她只要小心一点就不会被谋害。而小说中,阿嘉莎·克里斯蒂设置了一个看起来无关紧要的人物加德纳先生,除了波洛,正是他第一个说出阿伦纳是怎样一个人:她是一个很蠢的人。是的,在常人的眼中,只有迷倒众生的阿伦娜使别人吃苦头。后来,在波洛的分析中有这样一段话:
  
  “可是,我却认为,尽管有罪恶存在,它却并非集中于阿伦娜·马歇尔一身。是的,她与罪恶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我始终将她视为一个前世注定的、永恒的受害者。因为她是如此美丽、妖娆多姿,吸引男人们的注意,因此,人们把她看成那种毁坏别人家庭、使人丧失意志的坏女人。但是我却不这么看。并非她对男人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正相反,是男人对她形成了致命的诱惑……”
  
  我自己曾经写过一个小说叫《奏鸣曲》,现在看来也还满意。其中写到女主角薛冰在偷情后依偎在陈安全的怀抱中。整个房间里都弥漫着一种色情的意味,而身为警察的陈安全还有嫖猖的癖好。薛冰突然问:怎样一个女人才会引起你的欲望?作为一个天天做白日梦的知识分子薛冰来说,此刻她非常希望得到的答案是陈安全告诉她,你是多么的迷人,我心甘情愿死于你的裙底。但是陈安全的回答是:只有对我有欲望人我才对她有欲望。这个回答使薛冰大失所望。
  
  当初我写这篇小说初稿的时候是没有这一段的,后来突发其想地加了这么一段,甚至不知道放这么一段是什么原因,只觉得这样写可能会体现一种真实。看完克里斯蒂对于阿伦娜的阐述之后,突然间找到了当时写作这一段的原因。小说的人物,大都有现实中的原型,欲望吊诡是某人评析《钢琴教师》的切入点。而我觉得《阳光下的罪恶》中死者之所以选中阿伦娜与这种特殊的心理过程有关。太阳底下无新事只是表象,而在某一瞬间我突然肯定起宿命的存在来。
  
  有些人注定要被谋杀,正像有些人注定会成为领导者,有些人注定每天忧伤。只有在充当世界安排给你的身份,我们才会有自由自在。有一件事情现以肯定,哲人之所以一再追问我是谁是出于这样一个过程。在那里,你并不知道自己是谁。因此如此追问罢,并非要得出什么结果。
  
  
  

作者:思哲 回复日期:2003-12-6 20:30:44
  问题在于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被分配的角色是什么,所以即使“注定”又怎样呢?
  
  还是要费心劳力啊

作者:宛凌 回复日期:2003-12-6 20:57:06
  我觉得最后一段好。
  虽然我是什么都不懂,对电影和侦探小说。 :(

作者:危舟 回复日期:2003-12-7 10:39:07
  只看过《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尼罗河上的惨案》的电影,这部《阳光下的罪恶》没看过。
  小卢这篇真好:)

      
注意:非注册用户没有发表信息的权利。登陆社区>> 注册>>
用户:  口令:  
 
图片链接:HTTP://
  

. 非注册用户不能发表文章。未注册用户请返回社区首页注册。
. 请确认您发表的言论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本社区规则,并符合本栏目的主旨。
. 作者文责自负。
    
接收邮件地址:    关 闭  


Copyright©2003 天涯在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转载文章请注明出自“天涯虚拟社区”

monlight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6-04-16
  • 原创大奖
1楼#
发布于:2003-12-08 11:32
[转天涯帖]从《阳光下的罪恶》谈起(寻找格非)
我觉得波洛的各种特点,当初可能是阿加莎半开玩笑地针对福尔摩斯形象设计出来的。阿加莎的故事不是严谨的推理犯罪文学,而是类似于爱丽思漫游奇境,阅读快感由此而来,谁又在乎弄死被害人的是毒芹硷还是左轮手枪呢?
人人心里都有非常邪恶的一瞬间,很难保证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没有杀人的冲动,越到后来,波洛的任务越从找出真正的凶手,渐渐变成挖出心灵的邪恶,《帷幕》是最极端的例子,真正意义上的凶手实际上什么也没干。
这篇文章说波洛是扁型人物是有道理的,但是他扁得十分可爱,有人情味,对世事的洞明,让人猜想在他语焉不详的前半辈子,已经充分丰富地经历了人生。
微笑,笑微
子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1-24
  • 原创大奖
2楼#
发布于:2003-12-08 11:43
[转天涯帖]从《阳光下的罪恶》谈起(寻找格非)
其实读阿婆小说就像在做高级智力游戏,她将已知线索一二三四五都留给你,剩下的,自个儿琢磨吧。而她的魅力正在于此。现实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案件实录我倒真不愿看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wangzhe1973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1-05-19
3楼#
发布于:2003-12-08 12:02
[转天涯帖]从《阳光下的罪恶》谈起(寻找格非)
我地妈呀!高深!
九虎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3-12-10 10:00
[转天涯帖]从《阳光下的罪恶》谈起(寻找格非)
下面引用由子然2003/12/07 11:43am 发表的内容:
其实读阿婆小说就像在做高级智力游戏,她将已知线索一二三四五都留给你,剩下的,自个儿琢磨吧。而她的魅力正在于此。现实生活中那些真实的案件实录我倒真不愿看了。


一点也不错,她的小说一般给你感觉是看完结果后马上有一种重新翻看前面的欲望.因为线索都有涉及.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