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1668回复:1

[精品整理]配音是一门艺术(转载于精品购物指南)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6-17 14:15
                配音是一门艺术    杜嘉
“其实配音是减色,但大家在尽量想办法弥补这种减色。”
那是译制片的黄金时代:一部外国电影台词,居然可以传播到妇孺皆知。在中国刚刚开放的时候,外国片其实没有多少,人们也没有多少钱可以总去电影院,有电视的人家更是少之又少,那时电影的传播是用听的。
广播电台的“电影录音剪辑”是很多人爱听的节目,可以说这个节目培养了文革后中国的第一代影迷,他们可以像现在的追星迷列数明星癖好那样准确地复述出电影的台词。甚至在我的印象里,已经很难确定那些配音演员与电影明星,究竟谁更有明星的吸引力。这一方面是由于他们本身那种有神采有声音形象,另一方面,是由于让他们用声音“演出”的戏好。试想一下,仅仅凭听到的两个声音,就在对话间听出了两个人的性格,一番柔情蜜意,又或剑拔弩张,这不仅仅是漂亮的声音能做到的,还在于这个声音在说些什么,像《追捕》剧本那样朗朗上口,像《尼罗河惨案》那样环环相扣。
在驱策着演员的,是他们手中的剧本。让一部外国片可以神采飞扬的地讲着中文,这是翻译的功力。记得小时侯听电台采访毕克,记者夸他们为外国片增色不少,而毕克先生回答说:“其实配音是减色,但大家在尽量想办法弥补这种减色。”一语道出了上译厂片子好看的原因:大家是在对一部电影进行再创作,而这种再创作的基础一环,便是翻译。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就是翻译出身,在他的指导下,对副本翻译的精益求精成为该厂的传统。
翻译外国电影真是个手艺活儿,不是简单的英译汉,大概要经过这么几个工序:先是译出意思,然后是看原文有几个口型,严格的说有几个口型就有几个中国字,必须用几个字把原意表达完。但下一步更难,看原来最后一个口型像是中文的什么字,就用这个字作一句译文的结尾,这样观众才会觉得银幕上的人真地在讲中文。做到这一步已经极难了,而老上译厂的翻译们还会更进一步,他们要让语言有特殊的个性,这就是上译厂的味道。经典的例子如《尼罗河的惨案》里,波罗说:“悠着点儿。”《水晶鞋和玫瑰花》中坏姐姐说:“她其实也那么美,就是有那么点臭美。”《海狼》里上校说:“去嘎嘎苗头。”这都是些细碎的地方,但正是这些地方的集合,成就了上译厂的风格。
转载于2003年6月9日
第43期(总第866期)《精品购物指南》第七版
hugh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3-06-17 22:52
配音是一门艺术(转载于精品购物指南)
购物精品报成配音精品报了。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