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gb
ygb
游客
游客
阅读:1250回复:1

[精品原创][原创]译制片,我为你骄傲!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6-21 11:14
  配音电影,就是我们常说的译制片,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喜欢上了,那时有《第七个铜像》,《沸腾的生活》,《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等等,这些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片子,在那个相对来说还比较封闭的年代能看到这样的译制片已经是很不错了,它多少也丰富了老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译制片逐渐多了起来,我们兄弟也成了译制片迷,被片中那精彩的对白深深的感染,尤其是前苏联生活片《办公室的故事》那诙谐幽默的对白配上男女主人公的精彩表演,把生活中那种美感和浪漫的气氛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否认,译制片为我们广大老百姓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娱乐享受,丰富了老百姓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带来了美的享受﹑高雅的艺术氛围。很多译制片里反映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生活方式﹑文明礼仪及人生哲理,经过译制加工,更起到了画龙点睛之妙。译制片如今已经深入人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推崇,甚至配音演员也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他们闭上眼睛也能说出许多配音演员的名字及其配译过的影片,这难道不是说明老百姓喜欢译制片吗?如果没有了译制片,您说老百姓能接受吗?
  最近,在报端偶尔看见一篇短文:我们还需要配音电影吗?大标题是:争鸣。我真不知道译制片的去留问题何时摆到了议事日程上,更不知道是些什么人视译制片为眼中钉,对它横加指责。译制片这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在如今却被拿出来大肆的争鸣,是不是有些人闲得没事做了,是不是时代越发展,而有些人的智商却在退步呢?
  当然,不是不可以争论的,但要看争论的是什么,如果对很浅显的道理都要争论不休,那我们只能认为那是一种倒退。就目前来看,译制片的争论焦点有以下一些,在笔者看来都是不堪一击的歪理谬论,将对其一一反驳:焦点之一:译制片拿腔拿调。可笑之至!大家都知道,外国片的语言拉丁语居多,其语调本来就像唱歌一样的好听,在影片里,演员对白一定是拿着腔调来的,那么,译制人员也必须模仿,按着其腔调来,而且要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这样才入味,好接受。事实也表明老百姓喜欢配音演员拿腔拿调,有时还要学着那腔调表演一番过把瘾。所以说配音演员一定而且必须拿腔拿调!
  焦点之二:配音演员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电影明星。这话居然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报端,听起来可笑不说,简直就是妒火中烧!配音演员的地位是老百姓给的,就如同电影明星的知名度是老百姓给的一样。老百姓能闭着眼睛说出一大串配音演员的名字,为什么?说明老百姓喜欢他们,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是名副其实的明星。电影明星能成为明星而配音演员就不许成为明星,这话听起来您感到舒服吗?霸道!不值得一驳。电影明星在台前占尽风光,成为明星理所当然,而配音演员在幕后,已经够隐姓埋名了吧?可老百姓硬是记得他们!这只能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大家都有成明星的机会,这样才公平!
  焦点之三:文中赞赏中文字幕版本的原版片,并且推崇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电影院里银幕旁边竖着打字幕的电影。笔者有不同看法,这不是倒退吗?在先进科技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怎么还留恋那时的手摇字幕?再退一步讲,现如今看字幕电影固然能满足一部分人的要求,但是,累不累呀?你到底是看电影还是看字幕?与其如此,宁肯去看原版小说了。如果真心想欣赏原版片,那还要什么字幕?有本事你不要字幕就能完全看懂,那倒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但是,这现实吗?你能看懂英文片,这已经不错了,你还能看懂日文的吗?如果能看懂,更不错了,那还有德文﹑法文﹑葡萄牙文﹑意大利语﹑俄语﹑西班牙文﹑罗马尼亚语等等,你都能看懂吗?你说:能!那我可要叫你小祖宗了!所以,毕竟懂外语的人不多,而懂两门外语的人就更少了。笔者曾看过原版片《Gone with the wind》〈飘〉和《My fair lady》〈卖花女〉,那种感觉确实不错。但是,对于广大老百姓,他们不一定有能力真正看懂原版片,他们一天到晚辛勤劳作,在静下来时想要欣赏的是轻松愉快的﹑赏心悦目的高雅文明有档次的电影,他们需要放松﹑休息,同时也需要美的享受。您能让他们一边看字幕一边看电影吗?多累!更不可能让他们看懂无字幕的原版片!毕竟高学历精通外语的老百姓不多,否则还要翻译干什么?
  焦点之四:选片问题,其次都是中庸保守的东西。此话太过了。不可能是差的,更不可能都是中庸和保守。据笔者统计,译制片所选的片子大部分是外国优秀的﹑票房收入超纪录的大片,从档次上看﹑从可观赏性看都是无可挑剃的好片子,不存在选片问题,更谈不上片子的质量问题,否则那外国片在本国也要糟啐弃的。至于中庸保守,笔者承认有些片子是如此,但不是所有的,而且也是极少部分的。其实,译制片不可能把原版片中的精华删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不会只保留保守的东西。至于演员个性,配音演员不可能经常更换,他们只能发挥自身的潜力去努力把握不同外国演员的个性。这种情况在影视界是司空见惯的,就是当今的电影明星不也是在各种不同的电影里扮演不同的人物角色吗?您能说不同的电影人物都让不同的演员去演吗?这样一来,那些电影明星们可就要大部分下岗待业了!如果说原版片中的声音不论是马龙─白兰度﹑还是斯瓦辛格,到了译制片里都成了乔榛和童自荣,那么我也能说不论是毛泽东还是诸葛亮,在电影里都无一例外地变成了唐国强老面孔。
  焦点之五:真正的电影欣赏并不需要翻译的中介,翻译首先是慢,其次时效性和新鲜度不够。不能同意这种说法。这句话本身就不对,而且不可能在百姓中实现,缺乏现实意义,是学者文人在理论上的纸上谈兵,不值得一驳!不需要翻译中介那要看是哪里的影片,对于本族语来说,可以;对于外语片来说,这个理论不成立,并且毫无价值而且有害。谁都知道只要存在不同的语言就存在翻译,翻译是不同语种和不同民族相互沟通的桥梁。没有翻译,世界怎么进步?如何沟通?中西文化又怎能交流?在现实当中,这种不要翻译的理论只能满足极少数知识分子的私欲,完全不顾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有害的!至于翻译的时效性和新鲜度不够,那是废话,总得有个时间让人翻译吧?如果抓紧时间,相信不会误事的。如果您一味地强调时效和新鲜度,那您自己去进原版片呀!如果您能从正规渠道进了原版片,您可要准备一大笔资金呢!如果想走捷径,去盗版,那可就找死了!所以,所谓翻译时效性和新鲜度不够,那只是文人学者纸上的理论,毫无现实意义,不值得一驳!
  焦点之六:译制片是文化交流不发达时期的产物,在艺术上只会下降,不会提高。错错错!完全相反,正是因为文化文流的发达,才有许多的外国原版片的大量引进,而且为了适应这种文化的交流和繁荣,才产生了译制片。可以说,没有文化交流的繁荣,就没有译制片的产生和发展,更没有译制片生存的土壤,而且越是繁荣,译制片越要发展!至于在语言上的改造加工,那是译制片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各国的语言习惯用语很多,而且差别很大,如果不进行必要的加工,那是为中国百姓所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我们的汉语是世界闻名的优秀语种,既有通俗易懂的俗语﹑歇后语,更有精炼的成语,还有高雅的诗词歌赋等等,博大精深,完全可以在语言上满足一切外语片的翻译,而且是高质量﹑高水平的。在艺术上,我们的艺术水平绝不亚于外片,只要把握得好,艺术的保证是不成问题的。艺术本身是无国界的,在外国它是艺术,在我们这里它还是艺术,重要的是各人对艺术的理解和把握,如果发挥得好,有可能我们的译制片在艺术上超过原片,这也是存在的。译制片本来就与原片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只看到他不如原片的一面,更应看到它符合原片甚至超越原片的一面。
  最后还要指出,译制片绝不是为文盲准备的,这种“为文盲准备的”说法是极不负责任和有害的,他藐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和艺术鉴赏力,破坏中西文化的交流,阻碍了译制片的发展和创新,要坚决的给予批驳。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1楼#
发布于:2003-06-21 19:17
[原创]译制片,我为你骄傲!
是文章的原作者吗?
前些时有朋友转过此贴,
欢迎欢迎!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