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2695回复:1

[精品整理]曹聚仁子女曹雷曹景行:一个遂父心愿 一个子承父业(徐林正 )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1-09-13 14:01
曹聚仁子女曹雷曹景行:一个遂父心愿 一个子承父业
现代著名作家、新闻工作者曹聚仁有两个孩子——长女曹雷和次子曹景行,一个遂父心愿成为演员,一个是歪打正着子承父业。
曹雷遂父心愿成为演员
1950年,曹聚仁去了香港。当时,曹雷正好10岁。他们父女间一直通信,20年来通了1000多封信。其中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抄走,只保留下几百封。
曹雷告诉记者说:“父亲很疼我,从小希望我当一名演员。6岁时,我参加了演讲比赛,爸爸给我写了演讲词《我要做一个演员》。他从小培养我读书的习惯,还给我买来了曹禺的剧本,和我一起进行《雷雨》对白。他一直希望我当一名演员,他自己热爱戏剧艺术,从事多年的中国戏剧史的研究。我整理出版的《听涛社剧话》全是他写的剧评。我父亲甚至想做一个说书人。他说,著名说书人柳敬亭是他崇敬的艺人。”
曹雷说:“1957年夏天,我报考上海戏剧学院,父亲当时也在上海,非常支持。后来,我在上海戏剧学院演《桃花扇》,他寄了线装的《桃花扇》剧本给我。”
曹雷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主演过《金沙江畔》、《年青的一代》等电影。起初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工作,1981年调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担任了《爱德华大夫》、《最后一般地铁》等国外电影的配音工作,还担任了《战争与和平》、《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斯巴达克》、《庭院里的女人》、《玩具总动员》、《恐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大量影片的译制导演。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她为武则天一角配音的。
曹雷参与配音执导的电影有上千部。
淡泊名利是父亲对我们最大的影响
曹雷告诉记者,父亲对她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做人。父亲要求她,扎扎实实做学问,不做空头文学家。
曹雷说:“父亲淡泊名利,不做浮夸的事情。他从来是靠自己的思考判断的,他承认有看错说错的时候,但绝对不说违心的话。这些都对我们影响至深。我们家从来没有什么财产,却对书看得很重。父亲留下了许多书,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曹景行在凤凰卫视受到关注
曹聚仁之子、曹雷的弟弟曹景行,原先是《亚洲周刊》副总编,后来成了自由撰稿人,现在是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专门主持《时事开讲》栏目,每晚23时40分开始,主持20分钟,内容涉及国内国际时事热点。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后,曹景行做了十个小时的评论,每天两个小时,连续五天,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这些节目做成了光盘出版发行,题目就叫《中国人今天说不》。
曹雷评价说:“弟弟虽然是公众人物,但他本人既不追求明星效应,也并不注重名利。这些受父亲的影响很大。”
“子承父业”纯属歪打正着
曹景行在其《<香港文丛(曹聚仁卷)>前记》中写到:“每当朋友说我在香港打新闻界工是‘继承父业’时,我难免肚中一番苦笑。来香港后,曾看到好几篇文章,作者都讲到早年如何受益于我爸爸之教;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及。”
曹景行说,他四岁那年,父亲就去了香港。50年代后期,父亲虽多次回大陆,但和他相聚的日子加起来也只有一个月,实在记不起受过父亲什么教诲。
曹景行最终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如他的父亲一样。
曹景行认为,尽管这种“子承父业”并非来自父亲的言传身教,但父亲留下的4000万字的作品使他受益非浅。
整理父亲作品成了曹雷重要工作
曹聚仁一生写下的作品大概有三四千万字,但现在结集成书出版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搜集整理父亲的作品就成了曹雷的一项工作。
曹雷告诉记者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我们整理出《万里行记》、《我与我的世界》、《书林新话》、《听涛室剧话》、《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母亲1991年去世后,由我来整理父亲的作品责无旁贷。父亲在海内外发表了不少东西,但国内读者知道的不多。许多人希望出版《曹聚仁全集》,但他的很多文字已经很难收全,出全集困难很多。我把文章抄抄都很费劲,因为别人无法代劳,他们很难辨认父亲的字。我只能够像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儿一点儿啃。一年整理出一两本书,我就感到很累了。”
在曹雷的辛勤努力下,陆续整理出版了《鲁迅评传》、《听涛室人物谭》、《天一阁人物谭》、《万里行记》、《书林又话》、《我与我的世界(增补本)》。
父亲是实实在在的人
年代、60年代,曹聚仁曾经为祖国统一做了很多工作。
曹雷告诉记者:“父亲当年曾为祖国的统一做了一些事情,但即使作为家属,我们也知道其中的具体情况。现在有一些人,同我父亲根本不认识,但一下笔就好像是亲眼看到似的,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加上自己的想象揉在一块,哗众取宠,使人真伪不辨。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想纠正一些谬传。历史的东西,是来不得一点儿虚假的。”
她认为,父亲是实实在在的一个人,他不喜欢虚的东西。
〖曹聚仁简介〗
曹聚仁(1900年6月26日—1972年7月23日),现代著名作家、新闻工作者。生于浙江浦江(今属兰溪市)。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一师。同年到上海,在民国女子工艺学校任教,并为《国民日报·觉悟》撰稿。1922年记录章太炎的讲演稿《国学概论》在《觉悟》发表,引起社会注意。1923年,担任上海艺专、暨南、复旦等大学教授,并从事写作。1932年主编《涛声》半月刊。1934年协助陈望道编辑《太白》。次年与徐懋庸创办《芒种》。抗战爆发后,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员,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后活跃在东南各战区。1941年至1943年在赣南主持《正气日报》。1945年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任《前线日报》编辑。1950年移居香港,为《星岛日报》专栏撰稿,后改任新加坡《南洋商报》驻港特约记者。1956年后先后辑有《北行小语》、《北行二语》、《北行三语》等文集。1959年任香港《循环日报》主笔,后继任《正午报》主笔。晚年著有《听涛室随笔》,于1970年在香港《晶报》连载,后更名为《国学十二讲》,在香港出版;1986年北京三联书店出了增订本,改名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1972年病逝于澳门。曹聚仁还曾经担任两岸和平谈判的信使。他的《鲁迅评传》为迄今为止鲁迅研究最深入的作品之一。
摘自千龙新闻网 徐林正
http://www.dongyubooks.com/wx/reader093.htm
limbo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3-08-01 17:16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配音艺术论坛</a>转移过来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