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堆雪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11-19
阅读:2766回复:6

[精品转贴][转帖]两篇央视网站有关配音的文章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8-04 13:34
  2002年第四季度国际部节目点评广州大学新闻传播系
 应天常
  央视国际部译制片的选择有独到的眼光,时时顾及各方面的审美期待与需求。比如《德州之王》和《大卫·科波菲尔》属于经典性名著,体现人类文化与文明的进步,是常播不衰的精品,它也维系着栏目的品位和格调;而《恐龙王国历险记》属科学幻想小说改编,富于幻想的青少年会有浓厚的兴趣;而《印度公主的女儿》是带有古文化色彩的现代爱情童话,会得到女观众的青睐。荷拉斯·纽肯莫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强调“电视是一种配方式媒介”,国际部选片的受众意识反映了他们对媒介功能属性的新认识和对受众的尊重。
  下面说说观摩几部译制片的一些粗浅认识:
  1、《得州之王》这个戏的每个角色个性都很鲜明,但是,角色个性鲜明作品的译制最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对角色配音创作的简单化、平面化。但在《得州之王》中,徐涛对李尔的配音让我们感受到语言中丰富的感情负载和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李尔的清醒与轻率、宽厚与多疑、他刚愎自用酿出苦果带来老年的无奈与悲怆……这一切,都被徐涛表达得淋漓尽致。他让我们听到了震撼人心的语言,也是活生生人物灵魂的再现。但是必须指出,艺术语言又是讲究含蓄、讲究分寸的。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如果有什么东西真的深入到自己的内心而“出”不来的话,它的尺度就会变得很大胆,甚至变得恣肆汪洋。这也许是徐涛对有些语段的表述存在纵放有余而内敛不足缺陷的原因,它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人物的整体塑造。
  苏珊娜与克劳蒂娅的配音显示出一定的对比度,以体现不同人物的个性差异,这是既富有成效也比较轻便的处理方式;虽然威斯特奥弗“戏份”并不重,但是他以粗犷沉郁的声音造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2、每一个配音演员的工作,实质上是以原剧中人物的剧中表现为依据的二度创作,这绝不是拿到本子、张口就“有”的活儿,它的难度在于对原作(含改编者)创作意图的深入理解和对语言技巧的适度的、有分寸的运用。但是我们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对技巧的迷信和对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体验的轻视。
  根据狄更斯自传性小说改编《大卫·科波菲尔》的译制,总体上是绕开了这个误区,他们把握了作品的精髓,走的是在平实口语表述中显示人物个性、人物复杂性格的路子,这是编导为体现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而坚持的创作思路,无疑是正确的。比如姜广涛为大卫·科波菲尔配音的基调设计,就让我们感受到这样一种平实之中透出的“真实”,他渐进式地展现了大卫·科波菲尔性格成长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层次。但是“简”的配音就略显不足。配音演员为体现这个角色的内心阴暗和工于心计,似乎有意运用了一些夸张的变声技巧,略感有点尖利而做作,这实质上是声音造型的“脸谱化”,也是译制创作的大忌。虽然随着剧情的发展人们会适应、接受或“认可”这样的声音,但这显然与影片的整体格调不相协调。老子有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哭者虽悲不哀”,配音演员的语言应该是有充足内心依据的语言,不是靠定型的腔调造出来的。
另外,这个片子的翻译也有些瑕疵,对人物关系的交代不够清晰,比如姑妈、姨婆、姨妈;外甥、侄孙;阿克莉丝是姐姐还是妹妹等等,也许我看得不够细致,觉得前后不大统一。
  3、《恐龙王国历险记》作为科幻影片,许多角色介于人与非人之间,这样就显示如下的特点:一是运用声音造型的技巧实现非人角色的人格化;二是一切人格化角色都赋予鲜明的标签化性格特征。这两点,由于编导对配音演员的准确选配,由于演员娴熟技巧的合理运用,都取得了比较好的译制效果。比如恐龙的“扁声”、信息鸟的“鼓噪声”都注入了只有人才有的丰富的语调;而市长的说话铿锵有力,音质华丽,也反映了演员扎实的语言基本功。
  4、《印度公主的女儿》中主人公莫苏阿的配音演员廖青,为我们塑造了与《德州之王》中苏珊娜迥异的语言形象,她适当地运用鼻腔泛音共鸣体现东方女性的恬静、端庄和优雅的气质;对阿肖克的配音也很成功,演员运用语速的弹性控制体现角色表面沉稳而内心狡诈的二重性格;郭政在这部片子中的配音较多地运用喉腔、胸腔混合共鸣和语调的变化,体现角色不可捉摸的狡黠和洞察世事的沧桑感。对于一部娱乐性影片有如此认真的创作态度,值得肯定和称赞。
  5、崔德寅、侯丽红、王秋菊、张伟等都是有丰富专业经验、有艺术追求的编导,他们的译制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精品意识,他们付出艰苦的劳动,为全国观众奉献了许多优秀的译制作品。但是译制创作几十年走过来,我们是站在了一片高原之上,却远远没有攀上译制创作的高峰,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现实——为什么有的人宁愿看有字幕的原声片却不愿意看译制片?这类接受心理的出现有复杂的原因,但也说明,我们所有的译制工作者可能都面临着创作理念的突破和观念变革的课题,这个课题的核心,简而言之就是跨文化交流中译制创作的定型观念(stereotype)问题,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感有万端之异,言有万态之殊”,这是孟子的话,却应该是我们译制创作的最基本信条。虽然上面论及的作品在这个方面还不是十分突出,但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将这个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提出来,愿意与大家一起研究、思考。
[url=http://wpa.qq.com/msgrd?v=1&uin=593039&site=配音网论坛&menu=yes][img]http://wpa.qq.com/pa?p=1:593039:13[/img][/url]
千堆雪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11-19
1楼#
发布于:2003-08-04 21:35
[转帖]两篇央视网站有关配音的文章
  2002年第四季度国际部节目点评上海复旦大学
孟建
  《白鲸》
  根据美国后期浪漫主义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1819-1893)同名代表作拍摄的影片《白鲸》是一部译配的较为优秀的作品。
  作品通过从来没有出过海的年轻人伊什梅尔参与出海捕鲸的过程,充分展现了十九世纪中叶捕鲸活动的惊心动魄。在这惊心动魄的活动中,凸现出各种人物丰富的人生境遇和刻画出他们栩栩如生的性格,并以此深刻地揭示出“社会·自然·人”相关联的复杂主题。
  全片人物众多、性格多样、场景集中、冲突强烈,这些都给译配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但是,影片的译配人员在准确地把握住作品时代特征和特定主题的前提下,以配音作为展示人物性格的重要元素。徐涛准确地体验并把握住了亚哈伯船长的性格,将这位既久经沙场,但又刚愎自用,既老谋深算,但有近于疯狂的人物性格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那“太阳侮辱了我,我也要报复!”的话语,无论是语调、语气都令人称绝。在影片中,奎魁争强好斗的野性,伊什梅尔初出茅庐的稚嫩,大副沉着冷静的成熟……都构成了影片丰富生动的人物群像。
  《爱因斯坦》
  这是一部反映20世纪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传记影片。在这部影片的译配,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作为表现世纪伟人爱因斯坦的传记影片,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真实但又艺术地展现了爱因斯坦的一生。影片对爱因斯坦工作、生活、信仰等方面的表现是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的,对其性格“组合”的不同侧面都进行了精心塑造。影片为了达到真实再现爱因斯坦一生的目的,采用了编年体的展现方式,但是,仅仅用这种方式,又可能带来叙述的乏味,因此,影片又用了第一人称的倒叙视点来结构全片,并不断地在人物经历和性格变化的关键情节点上予以适时的“打断”,切入倒叙。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整体倒叙是以“广岛被炸”作为开端,并在尔后的几处极为重要的情节转折点上多次使用,这无疑大大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对主人公爱因斯坦的配音,准确地把握其身份特点和性格特征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这点徐涛掌握的很好。但对主人公配音的最大难处,还在于把握爱因斯坦一生的声音“历时态”变化。这期间既有阶段性的声音“突变”,更有不露痕迹的声音“渐变”,这些,译配者都进行了很好地处理,充分显示了译配者的水平。
 《小小古老世界》
  根据意大利著名作家安东尼奥尼·福加扎罗(1842-1911)同名小说拍摄的这部影片是一部典型的革命题材影片,影片在译配上获得了相当的成功。
  影片是一部自传性的小说,它以19世纪意大利人民正在为推翻奥地利的斗争为背景,通过叙写发生在意大利一古老小镇上的贵族青年弗朗科·马伊罗尼与贵族家庭抗争,与统治阶级暴力政权抗争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意大利反抗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性意义。影片不仅展现了古镇上“小小古老世界”的巨大震荡,更反映了革命青年如何开始走出这“小小古老世界”。
  影片虽然是一部革命题材的作品,但是,由于作品的矛盾在暴力政权与贵族家庭两条线索中交织展开,因此,作品既赋予了作品强烈的阶级斗争特点,同时,又赋予了作品家族生活形态特点,再加之小说的自传体特点,还使作品具有一些心理影片的特征。正是这些,使影片的译配具有了相当的难度。但是,译配人员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些,处理好了这些。无论是徐涛配音的弗朗科所具的坚毅与执拗,还是老祖母的冷漠与忏悔;无论是路易莎的率直与母爱,还是舅舅的仁慈与敦厚……都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这些。影片一场场充满矛盾的对手戏,配的浑然一体,令人难忘。
  《劝导》
  根据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拍摄的这部影片,其时代背景为1814年英国军队在与拿破仑军队的战争中获胜,艾略特爵士因债台高筑,被迫将地产分给了小佃户,其间也包括了温特沃斯。而影片正是通过女主人公安妮(艾略特爵士的小女儿)7年后与温特沃斯的重逢,展现了他们二人间的爱情生活。这部影片在译配上还是比较成功的。
  简·奥斯汀的作品多以展示十九世纪英国贵族阶层的生活画卷见长,而其间,又特别以细腻描写和刻画少女内心世界显露作家的独到功力。特别相比动作性强的作品,这类作品靠语言推动的成分很大,其译配的难度也就要大得多。影片在对女主人公的译配中,充分体现出了这些特点和克服了这些困难。在影片中,无论是对安妮贵族身份的把握,还是对安妮气质的表达;无论是对安妮矛盾心境的流露,还是对安妮心理的微妙变化,译配者都把握的恰如其分,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影片中对其他人物译配,亦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url=http://wpa.qq.com/msgrd?v=1&uin=593039&site=配音网论坛&menu=yes][img]http://wpa.qq.com/pa?p=1:593039:13[/img][/url]
子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1-24
  • 原创大奖
2楼#
发布于:2003-08-04 21:59
[转帖]两篇央视网站有关配音的文章
拜托这位应天常教授(?),别再提央视不久前播放的那部新版《大卫·科波菲尔》(不是BBC拍的)了,那根本就是一部超级烂片。先不说别的,就说片子的副标题吧,人家原著解释得清清楚楚,因为小说主角与其父同名,故在名字前加上一个“小”字,于是故事称“小大卫·科波菲尔自身的经历和体验”,可是央视居然给人家翻译成“童年的大卫·科波菲尔的经历和体验”,哪跟哪儿呀!“童年的”经历和体验,那剧中很大一部分是说大卫成长后的事儿,又算是怎么回事呢?片子本身也够烂,跟BBC的两个版本根本无法比。
就这破片子,竟然有人唱赞歌。要知道,不是每一部根据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都还能够称为经典的,比如这一部,就改成了垃圾。
本来,这种片子真是连评论的必要都没有,偏巧《大卫·科波菲尔》是我最喜爱的一部作品,看见有人在那儿胡说八道,实在愤怒,忍不住罗嗦几句,就此打住。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配音守望者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1-10-31
3楼#
发布于:2003-08-05 22:06
[转帖]两篇央视网站有关配音的文章
BBC版的《大卫.科波菲尔》很好看
子然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8-11-24
  • 原创大奖
4楼#
发布于:2003-08-06 17:29
[转帖]两篇央视网站有关配音的文章
下面引用由配音守望者2003/08/05 02:06pm 发表的内容:
BBC版的《大卫.科波菲尔》很好看

个人认为BBC两个版本的《大卫.科波菲尔》,八十年代的那版优于99年版。99版将特拉德尔这个人物省略是个大错。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清凉堂主
游客
游客
5楼#
发布于:2003-08-08 05:59
[转帖]两篇央视网站有关配音的文章
这帮译制“托儿”还挺能白呼的!哈?
千堆雪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2-11-19
6楼#
发布于:2003-08-08 17:47
[转帖]两篇央视网站有关配音的文章
什么叫“托”?
[url=http://wpa.qq.com/msgrd?v=1&uin=593039&site=配音网论坛&menu=yes][img]http://wpa.qq.com/pa?p=1:593039:13[/img][/url]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