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4476回复:5

[精品转贴][转帖]怀念老电影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6-26 14:39
昆朋虚拟社区 首页 -> 露天电影
--------------------------------------------------------------------------------
 
本文摘自《我的电影手册》,孙昌建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
大概是1977年元旦前的几天,学校里突然传出洪湖水浪打浪的歌声,那是校文宣队在排练,文宣队正准备到附近的部队慰问演出。那支部队就是名气很大的红军团,就是贺龙元帅最早两把菜刀
闹革命创立起来的,所以去唱洪湖水浪打浪是最合适不过的,其他像韩英砍头只当风吹帽难度太大。
不过那个时候我们准备了长征组歌,我混迹其中,用还未完全成熟的声音要领唱“雪恺恺,野茫茫……”
一下子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老电影了,这对我们这些6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补课。
以前我们只在卡片上见到的明星,都一个个在银幕上活了起来,赵丹、黄宗英、上官云珠、白杨、
王晓棠、王丹凤、秦怡、金焰、魏鹤龄,真的让人目不暇接呀。那个时候,也正是追星的年龄,虽
然那些星有的已经暗淡有的已经陨落,但电影这么一种特殊的东西,却保留了他们的大好风采。好
多比我们年纪都大的老电影,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那样一种过瘾,现在很难形容。打一个不太恰
当的比喻,也就是在饭也不太吃得饱的日子里,突然可以吃到肉甚至鱼了,这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肉
和鱼,并迅速转化为一种营养,并成为一代人的营养。
一/ 老电影的林林总总
最先看到的是唱歌跳舞的《东方红》,这等于说是上了一堂音乐的党史课。那个时候是特殊时
期,有的“革命歌曲”突然就不能唱了,所以刚好《东方红》就唱了起来。接下去就是一些像《渡
江侦察记》《南征北战》这些黑白片都又重新放了,因为这之前,都重拍了彩色片,有的人说新的
不如老的,我看看总是新的彩色的好看,但是怕新拍的片子涉嫌“四人帮”及爪牙,所以得慎重起
见。《渡江侦察记》里有一个情报处长是陈述演的,我们很喜欢他,无论旧版还是新版。老版的
《渡江侦察记》里的李连长是由孙道临演的,孙道临是我喜欢的一个演员。那个阶段,我们看了他
的《家》《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还有更早的解放前的电影《乌鸦与麻雀》。《家》里
面他演的那个老大,比较软我不喜欢,那电影里,他的老婆是张瑞芳,而跟他谈恋爱的是黄宗英,
黄宗英长得当然漂亮,她的前夫后来成了上官云珠的丈夫。我喜欢孙道临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
演的李侠,他能嘟嘟嘟、嘟嘟嘟地发电报,我就觉得很能神奇,还有就是他在敌人面前的坚强不屈,
不过那电影最精彩的还是假夫妻最后变成了真夫妻,革命所产生的爱情,也是一种电波,也是永不
消逝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还第一次看到帅哥王心刚演一特务,怎么看都不太像,一个长得帅
的人要不帅都难。孙道临在《早春二月》中演肖涧秋,有了一种诗人的气质,他怜悯一个寡妇,这
个寡妇就是上官云珠演的。我们比较崇拜孙道龄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是学哲学出身的,这在演员
中是极其罕见的,不过他娶的妻子却是唱越剧的王文娟,这又有点平民意识。王文娟就是越剧电影
《红楼梦》中演林妹妹的,可以想像是如何的花容月貌。孙道临后来做了导演,拍过《雷雨》《孙
中山》和《詹天佑》等片,大型晚会上经常朗诵诗歌,他的声音很好听,《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
雷特就是有他配音的,我记得那是1950年翻译的片子。
老电影让我们领略了电影明星的魅力,特别是像王晓棠这样的,我们只知道她是从杭州第十四
中学被招到部队里去的,她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一人饰演两个角色,金花和银花,由此在同学中
还引起争论,到底可不可能?后来看那种“知识答疑”才知道这是可能的;更吸引人的是一部叫
《英雄虎胆》中演阿兰姑娘,把一个美丽而风骚的女特务演得活灵活现。美丽而风骚,少年和青年
时我们当然是喜欢的,哪怕她是特务。看老电影有一个印象,凡女特务肯定是漂亮的,还有姨太太
还有军官旁边的女秘书,她们戴的帽子就很独特,总是有角是翘起的,就像她们的身材。另外晓棠
这样的名字我觉得也是美女取取的。秦怡在年轻时也是漂亮的,特别是在《女篮五号》中给人印象
深刻,与她配戏的刘琼也很有风度,那个时候男演员中有风度的很多,比如说《英雄儿女》中王芳
的亲生父亲,听说他就是田壮壮的父亲于蓝的妻子叫田方的,两只眼睛非常有神。
老电影中有不少演绎革命历史的,像《怒潮》像《大浪淘沙》,还有讲二七大罢工林祥谦和施
洋大律师的《风暴》,演施洋的好像是金山。看到激动处眼睛是要湿的。我在《红色电影》一文中
讲到过于洋在《火红的年代》中的表现,看《大浪淘沙》才知道他也是个老演员了,《英雄虎胆》
中他也是男一号,不为女特务王晓棠的风骚所动。后来稍晚一些我们听说石挥、魏鹤龄这些老演员
是真正有功力的,但是他们的片子看得不多,石挥有《我这一辈子》是比较闷的片子(现在也在重
拍了),老魏有《祝福》中的贺老六和《家》中的高老太爷,总之都是不露声色的那一种。 我
印象中解放前的片子倒好像都是很沉得住气的,节奏是慢的,镜头也是慢的,但好像慢得有道理。
后来看日本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好像也都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这么
说起来我们那时已经跟国际接轨了,完全有这个可能。有些专家说,其实中国电影自从诞生那天起,
走的就是好莱坞的路子,后来我用这个眼光倒也真是的,故事结构及审美价值都是趋同的,不像法
国电影等,完全自成一套。所以有文化人喜欧厌美,这是有道理的。我们往往有这种感觉:好莱坞
片就是那些拍得比较好的国产片,有的国产导演也说,给我两个亿,照样能拍出好莱坞大片来——
我想这话不全是狂妄。
老电影中也有侦破片的,那个时候我们照样看得有滋有味,没有暴力没有血腥没有恐怖也很好
的。《秘密图纸》、《跟踪追击》、《国庆十点钟》,《羊城暗哨》、《铁道卫士》、《虎穴追踪》
包括《冰山上的来客》,这其中包括抓土匪的像《林海雪原》。在这些电影中,我记住了田华、方
化等名字,其中有一个早逝的叫冯吉(两个吉字)的一再被人提及,这是一个瘦瘦的很精神的演员,
解放前就已经出道。那个时候凡是说到去看破案的片子,精神总会提起来的,好像一说起抓特务我
们的神色也会搞得紧张而神秘似的。虽说从今天角度看,那多半是挺弱智的,特务一出场也就知道
了,但心里还是紧张。那个时候还刚刚有电视机,有时电视台预告节目时偏偏弄个“待定”,我记
得有一次报纸上印着的是“特定”,我们一帮同学奔走相告,说有新的抓特务电影出来了,片名就
叫“特定”,就是抓特务的“特”。那是个周末,那时不是每天都有电视节目的。结果我们在那天
等到的是一场女排比赛。
老电影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喜剧片,那个时候的喜剧片没有今天硬搞笑的味道,今天喜剧的套路
差不多就是方言、光头、小个子和傻乎乎地大声笑。当时的《三毛学生意》、《满意不满意》、
《今天我休息》、《李双双》,《女理发师》,甚至包括《抓壮丁》,都是那种很和淡的不是那种
恶搞的,这就像侯宝林马三立的相声。《三毛学生意》中的对白很好玩,那其中就有正宗的杭州话。
还有其他是滑稽戏改编过来的,像《七十二家房客》。《今天我休息》中的仲星火无疑是个幽默大
师,只可惜七六年后他拍的片子反倒没什么印象了,除了在《天云山传奇》中演一个道貌岸然的领
导干部。《今天我休息》和《李双双》无疑是喜剧电影中的经典了,其他印象深的还有王丹凤演的
《女理发师》,那个来剃头的人头发会刷地一下竖起来,这很有喜剧效果。再晚一点,老电影进一
步开放,我们看到了《大李小李和老李》,这个片子还是谢晋导演导的呢,我觉得它跟《女篮五号》
虽是两种形式的,但都应看作是最好的体育片了。我想当时谢导的心态很平,不像后来导女足的片
子,好像心里憋了一股气,但发行上已经打不开局面了。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写足球的都很难看
(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尚能一看),虽然男足已经出线。谢导是中国导演中的斯皮尔拍格,包括
《春苗》在内的电影,都是我喜欢的。谢导的《鸦片战争》在编剧时已有所突破,但动作还不大。
那个时候的喜剧片,我后来看到一些资料,说当时其实争论也是很厉害的,说《李双双》是走
中间人物路线,不抓阶级斗争。不过说实在中间路线人民内部矛盾还真有意思呢。我看《李双双》
的时候是七六年后了,同时看的还有《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年纪小的不要看,十七八岁蠢蠢欲动
的有点看懂了。农村片也有讲阶级斗争的,代表作就是《夺印》,反革命分子夺了村里的领导权,
还要杀人灭口。现在看来,这些电影也都是配合当时形势的。农村片总是有市场的,但写农村题材
中好的作家还真的不多,我看浩然应该算一个了,他的《艳阳天》和《金光大道》,我以为完全可
以跟赵树里孙犁和周立波等人齐名,起码在语言的现代化方面,浩然有自己的贡献。后来农村片有
《喜盈门》出来,但昙花一现好景不长。至于借农村这个壳说事的当然有不少,《人生》、《老井》、
《秋菊打官司》都红极一时,包括未公映的《活着》。
是配合形势但片子又拍得好看的也有不少,看老的《大众电影》杂志,知道国庆十周年时出过
一些献礼片,像《青春之歌》等,这些电影在今天看来也是精品,内容是革命的,艺术上也是讲究
的,而且大多已是彩色片了,这些彩色片在今天看来可能有点发红,但当时的技术条件应该是已经
很不错了。类似的电影有《烈火中永生》、《红旗谱》等。这些片子中的某些人物今天想来还是不
错的,像于永泽、甫志高、华子良等,后来传出写《青春之歌》的作家杨沫与北大教授张中行的陈
年往事,生活原型找到了,由此看出作品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的道理。那些电影在今天常常是被冠
之于爱国主义影片而进行宣传的,我想即使不戴这样一顶帽子,也无损于这些影片的光辉,当然如
果要让中小学生看了之后写影评谈体会,那就会很难了。实际上那个时候哪部电影不是在进行爱国
主义教育呀,《铁道游击队》,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柔情得一塌糊涂;《51号兵站》中的梁波
罗,后来能唱几句《南屏晚钟》之类的流行歌曲,当他在杭州唱《卖汤元》时,观众要求他唱“卖
波罗”,一时极为尴尬。
老电影的开放也是一步一步的,到八0 年那个时候,好像只有在省委党校里开始放《武训传》,
不知道开放是不是仍有限制,就像今天有限量发行的说法,对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即使你审查通过
了,有时观众想看也看不到。那个阶段,在党校还能看到《罗马十一点》、《偷自行车的人》、
《橄榄树下无和平》,即意大利的新现实主义。而到了卓别林电影,那就全都笑成一片了。这之前,
有一本匈牙利的《废品的报复》的短片,真的要让人笑掉纽扣。
七六年之后看的老电影中,应当包括日本和欧美等外国电影,越南和朝鲜电影不看了,继而进
来的是印度的南斯拉夫的罗马尼亚的和日本,那真是快乐的日子。那些日子大街上到处都是“阿巴
拉古”——《流浪者》的插曲,《拉兹之歌》和《丽达之歌》,而电视上则开始放《大西洋底来的
人》,真是大开眼界。而《神秘的黄玫瑰》让我们知道罗马尼亚电影也很牛,瓦尔特当然更牛,还
有《桥》,那些电影音乐那些配音演员,丘岳峰、尚华、毕克、童自荣。再然后高仓健来了真由美
来了粟原小卷来了,《望乡》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严肃的。不过山口百惠的更多,有一段时间,
我每天睡觉前要看一下山口进惠的写真集,后来是看索菲亚·罗兰的,也是一种聊胜于无。当时社
会上流行寻找男子汉的口号,这让中国的男人很没面子,让唐国强、郭凯敏之类的恨不得长得像
《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于是一些丑星就蠢蠢欲动了,那个时候葛优梁天等都在报考艺术院
校和艺术剧团了,英俊的小生赵宝刚就是没剧团要他,所以后来硬是弄出个《渴望》来才让人刮目
相看。所以那个时候街上流行红裙子,连卡西摩多都有艾斯米拉达喜欢,而中国男人要身材没身材
要心灵没心灵,这个时候法国英国意大利的电影都进来了,《大众电影》封底登了外国电影中接吻
的照片,一时成为了一个事件。读中文系的来不及看原著,看看电影就是了,而且就跟那个时候的
思潮似的,什么主义都进来了,继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之后,马上紧接着现代主义荒诞派也
来了,《卡桑得拉大桥》让人无话可说。观念的冲击就像一辆飞速向前的列车一样,怎么拉也拉不
回来了。索菲亚·罗兰的嘴巴这么大,但是不影响她成为世界美人,我看她的传记,知道她为了生
孩子忍受了多大的痛苦。对了,传记是那个时候的一个热点,另一位也叫罗兰的罗曼·罗兰的传记
和欧文·斯通的《渴望生命》,给了我们多少渴望和生命。而等到金斯基的《苔丝》出现时,我们
才慢慢地与国际接上轨了……
外国电影有时总是给你当头一棒的感觉,比如《一个警察局长的自白》,坏蛋就出在高层内部,
日本也有揭露高层腐败的电影,这就为中国的模仿者提供了一种思路。不过东西多了就很快喜新厌
旧了,印度电影差不多就等同于朝鲜电影了,罗马尼亚南斯拉夫的也就这么几斧头,又不引进当代
生活题材的,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生活片。不过那个时候电视开始了好日子,《女奴》、《血疑》,
《排球女将》,没完没了的爱,而等到《霍元甲》一来,中国人的拳脚功夫好了不少。女排和男排
及大学生都喊出了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口号。社会风气可见一斑。
至此为止,老电影完成了它的宣传教化功能以及对我们的情感熏陶作用。
二/1949 年以前的老电影
对老电影的回溯可以用一根标杆,那就是以1949年为界,这之前的影片,这些年又一次红了起
来,其中以《小城之春》最具代表性,田壮壮重拍此片大概就能说明此种问题。我前面提到的一些
明星,实际上他们辉煌的年代应是在1949年以前,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一套正版VCD 就叫“老电影
经典”一共有几十本,大多是30年代的电影,这些电影总的一个印象就是道德伦理题材居多,当时
的电影人是抱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去做电影的,因此那些电影既是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写照,同时也
是人性人道的一种体现,而且电影人的态度也是很严肃的。现在有人说第六代和独立电影中怎么那
么多妓女形象(前几年内地妓女这两个字都不能公开见诸媒体,只能说暗娼,如“嫖娼”而不说
“嫖妓”,因为一说妓女,好像就认同了她们的合法性),可是你看那些经典老电影,70年前的妓
女也是比比皆是啊,而且都是被污辱与被损害的形象,都是从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套路中
出来的。当然现在的电影人在观念上有了创新,但再怎么创新,也不应该是有关主管部门不能拍妓
女题材的一个理由呀。当然有人会说我们又没有这个文件,只是要求你温暖一点光明一点,可以控
诉坏人但不要指责社会。我们知道,电影拍摄是需要审查,需要指标的,即使你是自筹资金的,但
还得有个指标。那个时候还有人有艺术家同情妓女,像吴永刚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神女》就是一例。
而现在妓女题材反倒不能碰了。不知这社会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看那些老电影,我会记住这些人的名字,阮玲玉、黎莉莉、王人美、胡蝶……有的如雷贯耳,
但你如果不看片子,这些人的名字就永远只是停留在纸上,而不会在模糊的影像中生动起来。就说
毁在“人言可畏”手里的阮玲玉吧,她还是在默片时代,但我觉得她起码不会比章子怡差吧,说得
俗一点,那就是手指头和眼睛里都有戏的。也不知道她们是不是电影学院还是戏剧学院里学了四年
后出来的。要不是因为岁月的久远,我起码可以认为,就其内容来说,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并不比五
六十年代的差,何况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沧海一粟呀。在这一粟中,最为遗憾的是没有看到江青演的
电影,只看到过剧照。我觉得不管怎么说,当时江青这些人都算是新女性吧,现在看阮玲玉真是楚
楚动人,眼神眉角都是戏,而且她的脸也是属于俏佳人一类的(80年代有李玲玉,长得极甜,但神
韵不如阮玲玉),不过这种讨人喜欢的脸,好像命还是苦的。她这种女人肯定是有许多男人追求的,
结果死在人言可畏中。香港关锦鹏后导同名电影,推出了张曼玉。内地有同名话剧,是徐帆主演的。
女明星中名气大的有胡蝶,她虽傍过戴雨农,或者说被“包”过,但演的大多是抗战电影,为人也
不差,活到80多岁;周璇的扮相和歌声都极为甜美,特别是“大姑娘窗下绣鸳鸯”一句极为动人。
不过此女身世也苦,后来他的孩子(养子?)还打起什么官司来。江青跑到延安,由红而紫,除了
晚景凄凉,就其一个女人的一生来说,也说得过去了。起码她作为一个专业的摄影者,如何用光还
是懂的。毛泽东能留下不少光辉形象,与江手中的镜头是分不开的。至于政治和政治有关的戏剧样
板戏,那就不是我所能随便评价的,评了也发不出来。老演员中有意思的是吴茵,年纪轻轻就演老
太婆,真是敬业呀。今天看宋丹丹小品中演老太太,觉得一招一式有点学吴茵的,但不如吴茵专业。
我的体会是,那个时代中长得比较一般的女演员,后来的命运倒还可以。像白杨,脸盘大大的,算
不上是美女偶像派,但演技一流,今天来看她和赵丹在《十字街头》中的戏,你可以说很有脂粉气,
但当时就是这样拿腔拿调的。后来在《祝福》中演祥林嫂,与也唱越剧的袁雪芬比,有得一拚。而
到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白杨就好了。2001年,赵丹和白杨的后代拍了《新十字街头》,算是一
种纪念。据说《一江春水向东流》也要重拍了。老电影中有一位女演员中的命也很苦,那就是上官
云珠,上官的戏我们看得不多,只知道她在“文革”中是自杀的。后来看她在《一江春江向东流》
《乌鸦与麻雀》中的角色,好像也是那种第三者的角色。上官的脸比较特别,有点长,但又不是瓜
子脸。后来看一些书,知道她的身世很不一般,传闻也很多,还有她女儿也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真可谓红颜薄命。看她在老电影中,总是演那些风情万种的女子,而她也的确能传达这种风情,或
者说很有风韵,包括解放后拍的《早春二月》,不过她在电影中总是演那种很屈很冤的角色。我觉
得上官的味道要在谢芳之上,虽说谢芳肯定比她年轻,但谢身上是学生味且革命的学生味,而上官
身上有一股风尘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较性感,即使穿着土布衣服但还是光芒四射。我看有的
文章说上官身材矮小,但电影中看好像还有点高挑,特别是穿旗袍时,这感觉真是奇怪。老电影中
还有一个美女那就是黄宗英,梅表妹、瓜子脸,后嫁给了赵丹后来成了一名作家,满头白发一脸沧
桑。黄氏家族在艺术圈中很厉害,现在还常能看到黄宗洛老人,颤颤巍巍在演戏。
说老电影肯定绕不过赵丹,他的长相算不是英俊,却很有演员的那种爆发力,我看过他演的
《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武训传》《聂耳》《烈火中永生》《李时珍》《海魂》
等,角色的跨度非常大。他讲话的特征是短促有力。不过早年他的演技很是做作,舞台表演的痕迹
比较明显。后来有人提到石挥和魏鹤龄,相比之下这两人更老练一些,但我也不认为说话慢条丝理
就是有演技了。据说赵丹临终前说过管得太紧“文艺没希望”这样绝望的话,还发在《人民日报》
上的,成为当时一场文艺思潮中的一个论据,但是“管的人”似乎不绝望的,是准备一直管下去的。
老电影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演员讲话都是细声细气的,好像在慢慢地念白,不知这是不是一种
舞台腔,白杨是这样,上官是这样(好像好一点),黄宗英和秦怡也是这样,倒是吴茵很另类,演
小市民或凶神恶煞的老太婆,说话还是快节奏的。白杨的脸相是很中国化的,但是她演的角色都是
很苦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祝福》都是苦命相的。特别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连男人看得
都要哭的,虽然那是秦香莲陈世美式的故事,但苦命的人总是有眼泪可赚的。而男主角是风流倜傥
的,是珠影厂的一个老演员叫陶金。后来我看好多文章说,《一江春江向东流》是中国电影的经典,
我想是有道理的。同一个类型的片子我以为就是《舞台姐妹》,讲做人和演戏的关系,后来好多片
子都离不开这个模式,包括《霸王别姬》。
《小城之春》是无意中在电视里看到的。我记得那是个无聊的下午,我转到也不知道是什么频
道。我呆住了,看了一分钟,我认出那是李纬,看了五分钟,我就认定这是一本无聊的电影。这后
一个无聊,在我看来就是有点意思了。它那么简单,又那么纯粹,就算是婚外恋吧,但是它没有构
成通奸的事实啊。我想到了华丽而时尚的《花样年华》。张曼玉和梁朝伟是多么无奈,我们是多么
无奈,李纬(饰志忱)和韦伟(饰玉纹)又是多么无奈。小城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就是因为来
了个志忱,他和玉纹曾有恋爱关系,但又是玉纹丈夫的同学。现在志忱和玉纹重又相见自然万千感
慨,但碍于同学的情面或者说出于道义,最终没有跨出关键的一步。无奈和骚动,甚至有一点点颓
废。那样一种控制,我觉得不逊于《花样年华》的,这本电影的魅力在于含蓄,其中主要人物的对
话,关键处都用一个“哦”字,试探、退缩、前进,一个“哦”字,就点到为止,这相当于我们今
天在QQ上的聊天,一个“哦”字就有无限含义。《小城之春》的节奏和音乐都非常现代,一共五位
演员,都各具特色。在倒坍的废墟上,在古城墙边,在野外的小路上,风吹起来,野草飘起来,一
段无奈的恋情,在道德和伦理晦暗的天空下,就这么收场了。其中废墟的场景印象深刻,让人想起
北岛的诗——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路,怎么从脚下延伸《小城之春》像抒情的华兹华斯,而非惠特曼。
老电影中有一类型是默片,看默片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对白要打字幕,很慢,不过这也是考
验演员的功力。到有声之后,我发现像赵丹演的《乌鸦与麻雀》这一类的,反而变得吵吵嚷嚷了,
或者说这还是一种话剧腔。但是《小城之春》不一样,它又一次让我想起缓慢的小津安二郎,从今
天的观点来看,也不一定说小津有多好,因为电影毕竟还是过去式的,但他的风格影响了包括文德
斯侯孝贤等大师。不是说一个导演不能拍这样的题材,但是拍得如此无奈而颓废(注意,这也是一
个好词),这就看出费穆的与众不同来了。好像小说发现了李劼人,诗歌发现了查良铮,电影也终
于挖掘出了一个费穆。现在对于田壮壮这样的导演来重拍此片,我还是表示不解,人到中开就始怀
旧了,对于我等电影观众想必是正常的,但对于一个导演的创作活力,就要表示怀疑了。
三/ 简单的小结老电影我们看能看的当然也只是沧海一粟,国统区的电影,国民党掌握的一些
厂的电影或者说反动电影,我们可能永远无缘看到了,好在我不做史料的收集工作。不过就看到的
一些进步电影来说,特别是40年代末的,题材上人物关系上未免窄了些。像《十字街头》《乌鸦与
麻雀》都是邻居隔壁的事,有的奔主题也比较直接,不过看得出那个时代的导演非常忧国忧民,就
是在默片时代,像阮玲玉演的《小玩意》都已经提到中国民族工业的问题了,放在今天中国加入WTO
的背景上来看,就更有意思了。
我们今天看老电影,不是说老电影比今天的还好看,只是感觉到那是陪我们走过一段日子的东
西,是我们经历的一个部分,或者说那就是青春的另一个代名词。比较确切地说,这里的老电影是
指七六年后看到的六六年以前生产的片子。因为那特殊的十年,我已经另写了“红色电影”一文。
今天在酒酣人兴奋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念叨起那些老的电影台词,这跟窗前明月光一样都是属于记
忆的一个部分。而且看老电影中那些明星的风采,你越来越会感到物是人非的人生短促感,然后想
到自己也在看电影的过程中,也在慢慢地变老,仿佛是电影见证了这样一种变老的过程。说得更远
一点,那是我们在怀旧,在怀念一个渐行渐远的时代,凡是伴随着青春的日子,那肯定是一个火红
的年代,那个年代电影是最主要的一种娱乐方式,而现在早就不是了,所以任何的感慨和伤感都是
没有必要的。当今天我们说某些电影弱智的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弱智着长大的,这也是我们的营养
来源之一。
1楼#
发布于:2003-06-27 16:01
[转帖]怀念老电影
很怀旧,难道是我老了?
家干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1-04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2楼#
发布于:2003-08-23 05:03
[转帖]怀念老电影
这谁写的,真是糟糕透了。白看了这么些电影,一脑子浆糊!
石挥有《我这一辈子》是比较闷的片子(现在也在重拍)

就凭这句话他也是白薯,顺便说说,新拍的那个活人能看吗?老舍先生要是看了,真叫死不冥目!
你们被戈培尔博士灵魂附体了么?
mulan
  • 最后登录
3楼#
发布于:2003-08-23 15:18
[转帖]怀念老电影
石辉的《我这一辈子》也就叫石辉演,所以成了经典,故事本身也糟改过了。这叫是30年代的小说,不得不改。就是当时现写的《龙须沟》,拍了电影一样乱改一气啊。算了,这话就不放在这儿说了。
家干
总版主
总版主
  • 最后登录2024-01-04
  • 原创大奖
  • 优秀管理员
4楼#
发布于:2003-08-23 16:44
[转帖]怀念老电影
别的先不说,有一点我印象很深刻的,原作里第一幕出现的刘巡长,虽然只露一小会儿面,是个很厚度很实在的老好人,只是所谓身在公门不自由,但电影里给改成什么样啦,真是莫名其妙!其实老舍先生对于巡警,他的所有要说的话在《我这一辈子》里都说得很清楚了。
要说,还是那个《茶馆》最棒,编导得最得体,那是赶上好时候了。
对了,偶还真没看过《武训传》,不知道哪儿有卖的?还有偶也很想看看文革拍的片子,那个没赶上,可惜了,偶最喜欢看神圣的疯子了。
你们被戈培尔博士灵魂附体了么?
mulan
  • 最后登录
5楼#
发布于:2003-08-23 16:51
[转帖]怀念老电影
《茶馆》也改过的。大概在1962年吧。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