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3809回复:1

[精品转贴]保尔·深圳·乌克兰——发生在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幕后的故事(作者:任维东)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1-09-13 14:04
  保尔·深圳·乌克兰——发生在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幕后的故事
  任维东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天的、激动人心的故事。
  公元2000年的3月,“保尔·柯察金”——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异国英雄形象,
随着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的播映,重返华夏大
地,再次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保尔”的崇敬与热爱。
  正是这部电视剧,正是“保尔”,把相距遥远的乌克兰和中国、乌克兰首都基
辅和中国改革开放急先锋的深圳经济特区,一下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打开一份比例尺为1:150000000的世界地图,只见中国与乌克兰同处于东半球
,但一个是在亚洲,一个是在欧洲。乌克兰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的一部分,苏联解体后于1991年8月独立,1992年1月与我国建交。
  地处欧洲中部的乌克兰位于中国的西北部,距离北极圈已经不远,而深圳却在
中国的东南沿海,紧靠北回归线,两地名副其实是天南地北。
  两个历史、文化、民族、社会制度都大不相同又远隔千山万水的国家,却被一
部电视剧充当文化纽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和试验场的深圳,曾经创造了中国改革史上的众多“第
一”,如今又创下了中国人拍摄外国题材电视剧的新记录。
  亲爱的朋友,当您看完这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后,一定意犹未尽。在这里,让我
讲述几个发生在电视剧幕后的故事吧。
  大胆创意出自一个热爱保尔的老知青
  “98年初春一个平常的下午,我在北京中轴路工人日报社门前的380 路汽车站
等公共汽车时偶尔跟同行的老张谈出的一个大胆的念头,在99年的冬天居然让它成
为了事实。”
  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剧”)制片人、深圳万科文
化传播公司总经理郑凯南,在《钢》剧大获成功后接受我的采访时,回忆起当初的
策划依然是心有余悸。
  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科班出身的郑凯南对拍电视剧并不陌生。她不仅亲自执
导过电视剧《深圳印象》、《冬日情话》等,还策划和监制了电影《过年》、《找
乐》、《兰陵王》和电视剧《日落紫禁城》、《珍邮奇案》等多部有影响的影视作
品。“你是怎样想到要拍这样一部电视剧的?”在她简朴的办公室里,我提出了心
中的疑惑。
  郑凯南说:“实际上从1997年我们拍《日落紫禁城》时,就开始在琢磨着‘下
一部戏’了。”
  虽然有过多次的成功,可是十分好强的郑凯南生性是个永不满足的人。她渴望
的是新的、更大的成功。究竟拍什么好呢?她想的是,最好能拍一部具有轰动效应
的精品。于是,想到了改编文学名著。从小说《林海雪原》、《红日》到《红岩》
,都想到了。可是仔细一打听,这些都有人在搞了。后来,改编世界文学名著、苏
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个大胆的念头从她脑海里猛地浮了出来。
  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的郑凯南,清楚记得自己6 岁就开始看《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的小画书。后来在大学里当老师的父母又给她找来了这部长篇小说。于是,保
尔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中。在当年的学生大串联中,她徒步跋涉了3个月,
尽管发高烧,也还是咬牙坚持,终于和大家一起从湖南韶山走到了首都北京。从那
时起,后来去湘西农村下乡插队,直到今天,英雄保尔一直是激励她前进的榜样。
  拍这样的片子行不行?郑凯南心里没底。她和公司的同事大侃一阵后一致同意
,每人先买一部小说重新研读一遍再说。读完后,大家都悲观地得出了“很难操作
”的结论,理由是:小说文学性不强,戏剧元素不足;很多人物信手拈来,后来又
没有结果;前半部分还好掌握,后半部分完全要重新创作背景过于复杂,场面过于
庞大,不是电视剧的概念……
  郑凯南听了后,并不死心,又跟自己文艺界、影视界的好多朋友打了一圈电话
,不少人担心拍出来没人看,还有一部分人坚决反对,劝她不要冒这个险。但对拍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用她的话说“一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念头’”。
  敏锐的她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那就是,不管是文革前还是文革
后,即使是在改革开放20年后的今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中国的各个书店里
一直保持着很旺的销售态势!根据统计,这部小说被翻译成26种文字,其在26个国
家发行。其中,在前苏联,到1954年,小说印行246版,发行不少于1000万册。在中
国,1952年至1966年,印25次,发行100多万册;1979年到1995年,印32次,发行1
30多万册。
  1982年调查,中国大学生最喜欢的中外作品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占第三
位。在大学生们最喜欢的文艺作品主人公中,保尔占第一位。
  1989年,团中央选出10本“人生的路标”畅销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第
一位。而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调查发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五、六十年
代是中国畅销书的第六位,到20年后再统计,却已经升至畅销书的第五位。
  这些发现增强了她的信心,但还没有完全的把握。考虑到此事非同小可,风险
很大,又牵扯到外国,于是,她郑重向深圳市委宣传部起草了一份关于拍摄《钢》
剧的报告。
  关键的时候得到了关键的支持
  1998年8月的一天,拿着报告,郑凯南就找到了一位市委领导, 向他详细汇报
了自己的打算。
  这位内行而又敏锐的领导,认真听完后当即表态说:“好,这是个好东西。”
他指示正在寻找合适的文艺创作项目的市委宣传部牵头参与,并且要投入巨额资金
。这给了郑凯南极大的鼓舞。郑凯南后来多次感慨地说,要是没有深圳市委宣传部
的支持,可能就没有今天这部电视剧了。
  由中国人出资、中国人导演、外国人主演一部根据世界名著改编成的电视剧,
许多人都觉得吃惊和冒险。前苏联已经拍过3个版本的电影, 其小说和主人公保尔
早已广为人知。
  人们争论的焦点是这个时候拍它有什么理论根据,拍出来后会不会有人看。就
是具体抓这项工作的深圳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内部也有人对此表示担心。为此,宣传
部文艺处多次组织了有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的项目论证会,充分听取意见。
  在论证会上,市委宣传部领导明确提出:毗邻港澳的深圳,处于东西文化的交
汇点,价值取向存在多元选择,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今天,一些人信奉“一切向
钱看”,腐化堕落,滑进了犯罪的深渊;一些人失去了理想和信念,贪图物质享受
;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盲目追随西方生活方式,不思进取,喜欢围着港台歌星、影星
转,缺乏远大思想,需要正确引导。因此,越是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深圳,越是在商
品意识浓烈的时候,越是要弘扬“保尔精神”。深圳所提倡的“开拓、创新、团结
、奉献”精神与保尔的艰苦奋斗精神是相通和相同的。
  经过反复认真讨论,这样的观点最终成了主流:保尔精神没有过时,我们今天
更需要保尔。
  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着他们甘冒风险和下这样的决心。
  市委宣传部主管文艺工作的副部长李小甘说,保尔的形象影响了中国几代人,
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一直是正直和坚强的象征,是艰苦奋斗和自强不息的象征。小
说所揭示和弘扬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是永不磨灭的,小说
所包含的社会主义人性美和人道主义精神也是跨越时空的。策划和和创作《钢》剧
,正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江总书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指示精神,创作出思想
性、文艺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好作品,弘扬保尔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爱国
主义精神。这部小说的生动故事和鲜活人物出现在今天的影视文艺长廊里,借助现
代的传播制作手段,完全有可能形成耳目一新的艺术魅力。
  《钢》剧播出后,曾经有记者问李小甘:“为什么这样成功的电视剧会出自深
圳?”李小甘说:“深圳经过20年的发展,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
大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对文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说经济是‘形
’的话,那文化就是‘神’,只有不断推出文化精品,才能使这个城市形神兼备。
深圳不仅要有一流的经济产品,还要有一流的文化产品。”近些年来,深圳已经形
成了文艺创作的良好机制和氛围,轰动全国的文艺精品歌曲《春天的故事》、《走
进新时代》和舞剧《深圳故事·追求》等就出自深圳。深圳又是个开放的新兴城市
,有广揽天下英才的强烈愿望和胸怀,而且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
撑。考虑到这些因素,《钢》剧出自深圳就不足为奇了。
  象这样拍摄一部外国题材的电视剧,想象到的和想象不到的困难都很多,难度
很大,的确要冒很大风险。市委宣传部的同志说:“我们坚信一点:出发点是好的
、本意是好的、目的是好的。深圳的经验就是敢闯,敢试。”
  令市委宣传部极为振奋的是,1999年2月, 部里三位主要领导向中央政治局委
员、中宣部部长丁关根汇报了这件事,得到了丁关根同志的赞赏。就如何拍好这部
电视剧,丁关根明确指示:一要忠实于原著,二要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怎
样”两字上下功夫。
  既然要搞就一定要最好的
  在采访中,郑凯南说过一句感慨万千的话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想象得
出,为了《钢》剧,她柔弱的肩膀承受了多大的压力。
  她告诉我:“自打决定拍《钢》剧,我的心就提到了嗓子眼上,整整一年多。
”直到有一天晚上,她高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那是1999年12月2日。在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审片室,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审片
小组对已经拍好的20集《钢》剧能否进入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进行集体审看。中
央电视台的专家们已经在此整整看了2天。
  郑凯南和《钢》剧总导演韩刚也小心而紧张地陪伴在旁。尽管韩刚事先不止一
次地让她“放一百二十个心”,尽管她为了赢得广大的观众,求得更大的影响,同
时进一步筹措资金,在征得深圳市委宣传部同意后,拍摄中途,又吸收了中央电视
台、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加盟合作拍摄,但是,她对能否获得挑剔的审片专家的首
肯还是感到担心。
  以往在审片时,一些人喜欢交头接耳,而这一次,大家都被深深吸引住了,不
说话,肃静地看完了。
  对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极为熟悉的专家们坦率地向等候“宣判”的郑凯
南和韩刚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我们来的时候,很难对片子的好坏做什么预料,也
只是想来看看而已,并没有抱太大的希望。这些日子总在审查送黄金档的片子,好
几部都被我们不客气地‘毙’了。但是看了你们这部片子,我们几个都按捺不住激
动。以往每次审完片子之后我们都要集中讨论才另外找时间谈意见的,但是现在我
们已经等不及了,我们感到这部电视剧非常成功,非常好。”
  审查小组认为:全片充满激情,带给人们一股精神的力量。给我们的电视屏幕
,给我们的社会都是一股清新剂。现在的电视屏幕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作品。既忠实
于原著,忠实于当时的历史,又充分挖掘和提炼了对现实有启示性的东西。不是用
生硬刻板的说教,而是完全通过真实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来刻画,非常成功地塑造了
保尔这样一个形象。改编上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对肃反扩大化、托派等敏感问题
处理得比较合适;拍摄质量好,灯光、美术、化妆、服装、音乐都好。
  在中宣部的看片会上,《钢》剧也顺利通过,更是获得众口一致的好评。
  审查如愿过关。中央电视台决定于2000年2月28日,全国“两会”期间, 在一
套黄金时间连续播出。随后,《钢》剧一炮打响,很快就在全国各地激起强烈反响
,好评如潮。
  期盼这一天,整个《钢》剧剧组付出的辛劳实在太多。郑凯南说,为了在摄制
完成后能有今天这样的“说法”,她一年来一直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她害怕
98年初冬到99年秋末中国摄制组在乌克兰的一切努力成为“一场美丽的悲剧”。
  当初,在得到了深圳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后,郑凯南感到自己承受的压力反而更
大了。宣传部的领导一再叮嘱:“不搞就算了,既然要搞就一定要最好的。”而且
要求,《钢》剧最终要做到“三统一”、“三满意”,也就是要做到思想性、艺术
性和观赏性相统一,领导、专家、群众都满意。
  为了更好地改编和拍摄《钢》剧,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1999年3月中旬,
郑凯南专程赶赴北京,向中宣部前文艺局局长、时任中国文联副主席、广电部重大
题材领导小组电视剧方面的负责人李准同志请教。这次长谈使郑凯南受益匪浅。她
事后回忆说:“李准同志到底是党的文艺理论家,听了他的话,自己原来模糊的构
想一点点地清晰了。”
  李准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最终主题,是有作为的青年要选择在推动
社会进步的历史风云中经受锻炼和考验的成长道路;保尔最根本的人生主张和理想
,是为全人类的解放而献身。这是小说中所蕴含的最具有普遍和永恒意义的精髓,
也是今天最需要重视和发扬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题和根本启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且会被每个
时代的实践赋予新的内容和生命力。这也是由中国人在世纪之交重新把小说拍成电
视剧的信心之所在”,李准铿锵有力的话语让郑凯南非常振奋。他鼓励道:“拍摄
中国版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个非常难能可贵的、勇敢的尝试和开拓。过
去外国人弄中国人的东西很容易,但是由中国人策划,中国人制片,中国的编剧、
导演和创作人员到外国,用外国的演员,外国的场景去改编和拍摄一部外国的作品
,这在中国的文艺创作史和文艺制作史上是一次没有先例的创造。不管怎样都会引
起人们广泛的注意。
  今天该怎样拍摄这部电视剧呢?李准告诫郑凯南:一是一定要忠于原著,包括
挖掘、表现过去被忽视了的那些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要站在新的高度对原作去加以
发现和提炼,强化有现实启示意义的东西。三是要按照电视艺术思维的要求加以转
换,进行新的二度创作。说到底,作品最终要接受观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他衷
心预祝《钢》剧成功!
  要出精品,就得有精兵强将。
  首先,必须找到大手笔改编出一个好的剧本。郑凯南选中了国内三位名作家。
打头的是大名鼎鼎的梁晓声(著有《今夜有暴风雪》、《雪城》、《故土》、《年
轮》等)。她看中的不仅是梁晓声的文才,还很欣赏他的平民出身和当年在比邻俄
罗斯的东北插队的经历,认为这些对理解同样出身平民的保尔和那个时代的生活很
有帮助。还有万方(代表作为《黑眼睛》、《原野》、《雷雨》、《牛玉琴的树》
)和周大新(代表作为《香魂女》、《痴男怨女》、《牛》)。
  经过多次热烈讨论,大家认为,保尔是一个文学形象,并不等于小说作者奥斯
特洛夫斯基本人,因此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改编和再度创作的空间。赞同在忠实于
原著的基础上,把小说中原来弱化的东西加以强化,不使保尔成为只会冲锋陷阵的
斗争机器,而是让他更具有社会主义人性美和人情美,还历史本来面目,赋予新时
代的精神和当代人的理解。因此,《钢》剧着力揭示的是保尔由一个贫苦家庭的孩
子经过革命熔炉的冶炼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深刻历史必然性,从而让观众
领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谛。
  剧本的改编创作工作是相当繁重的,初稿就历时8个月。 剧本初稿送到乌克兰
后,又征求了当地主要创作人员的意见,聘请了莫斯科著名的俄罗斯作家阿列克和
乌克兰国家电视台的总编尤拉进行再度加工和润色,并且在拍摄中边拍边改,不断
完善。中乌两国的艺术家们在精心吃透原著的基础上,结合新版小说的说明,结合
研究《暴风雨所诞生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书信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夫人回忆
录等作品,进一步还原和丰富了对保尔等人物的构思。比如,原小说中对于冬尼亚
、朱赫莱、丽达等重要人物的描写比较简单,在后半部就几乎消失了,《钢》剧改
编中对这几个人物都进行了丰富和补充。
  摄制组的其他主创人员也都是国内一流和富有专长的,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拍
出一流的精品。总导演韩刚,代表作有《宰相刘罗锅》、《咱爸咱妈》、《突围》
等,有多部作品获奖,而且本人从小就崇拜保尔。他认为“保尔是暴风雨中诞生的
一位平民英雄”,并把这一理解带到了《钢》剧中,为的是“将保尔拍得更本质,
也更易于被观众所接受”。
  担负影片摄像重任的是潇湘电影厂的摄影师徐红亮,代表作品有《刘少奇最后
的44天》、《魂系哈军工》等。
  曾为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电视剧《末代皇帝》等作曲的王宪
被选为《钢》剧的作曲。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在北京完成了这部电视剧的音乐创作
,其中包括钢铁主题、红军主题、冬尼亚主题、丽达主题以及背景音乐、情绪音乐
等。这些音乐听起来很有苏联味道,为深化主题、烘托气氛起了重要作用。
  需要特别一提的是《钢》剧的配音为整出戏增色不少。这就不能不感谢《钢》
剧的配音导演——上海电影译制厂的著名导演曹雷。交给她的任务是块难啃的“硬
骨头”。因为剧中所有的台词都要解释,而且中文拍摄本中每一句台词与画面中演
员的口型几乎都不相符;眼前的工作毛片,有的台词缺,有的台词断,有的却由于
画面的需要重复了两三遍;拍摄现场录下的参考声里还有许多不是台词的俄语工作
声,一不留神就会把它当作对白给配上了。
  曹雷只得凭着多年来从事译制工作的经验,用最笨的办法,对着画面,先把演
员每一句台词的口型数数下来。20集电视剧,人物说了十几万字的台词,她就跟着
数了十几万的口型。再把拍摄本中台词的意思,根据口型数和停顿,一句句地编出
与画面演员表情、手势、感觉相符合的汉语台词来。为了准确、上口、有味道,她
还征求演员的意见,和韩刚、郑凯南一句句、一遍遍琢磨、修改,力求千锤百炼、
不留遗憾。
  寻找人们心目中的保尔
  凡是接触过乌克兰青年演员安德列·萨米宁的或是看过他在《钢》剧中表演的
人,不仅个个喜欢他,而且公认他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保尔”。
  郑凯南喜不自禁地说:“太棒了。仿佛25年前安德列就是专门为我们这出戏降生
的。”
  《钢》剧配音导演曹雷感叹,能找到一位跟人们心目中的保尔如此相象、戏又
这么好的演员真是剧组的幸运。多次与安德列在配音工作中接触的她对郑凯南说过
这样一席话:“这孩子的眼神里哪来这么一种沧桑感?怎么会有这种毫不做作的深
沉?”然而,当初在挑选演员时,大家心里都是七上八下的,充满了担忧。毫无疑
问,保尔是《钢》剧的关键人物。一位专家说,如果找到了理想的扮演者,这部戏
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1998年12月23日,嘉娜·沙哈提(《钢》剧导演,哈萨克族,毕业于莫斯科电
影学院导演系,曾担任电影《红樱桃》、《红色恋人》的执行导演)和蒋绍华(制
片主任)受郑凯南的委派,启程飞往乌克兰首都基辅,为拍摄进行先期准备。
  一放下行李,就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因为大队人马很快就要开到,他们必须在
此前尽快做好各方面的准备。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立即成立乌克兰方面的摄制组
,配备各方面的创作人员和技术人员,挑选外景,选服装道具等等。
  然而,最让人揪心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任务,便是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保尔
”扮演者。
  中方拍摄伙伴——乌克兰杜甫仁科电影制片厂的厂长马申科先生郑重地对来访
的嘉娜和蒋绍华说道:“不管是谁,什么时候拍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都要记
住,保尔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灵魂哪!”
  已经70高龄的马申科先生是1973年版本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导演。20
多年前,他在拍摄《钢铁》时,还不得不中途撤换了扮演保尔的演员。最初,演保
尔的并不是后来大家看到的那位弗拉基米尔·康金,而是另一位当时已经很有名气
的青年演员。戏开拍后,他的表演很不到位,马申科感到不是他的演技不行,而是
他的眼睛里总是缺少了些什么。是什么东西呢?
  有一天,马申科再也忍不住了,问这个演员:“你相信你所扮演的角色吗?你
相信世界上有这么一类人,他们会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吗?”那
个演员摇了摇头说“不”。马申科明白了:“他眼睛里少的就是信仰!”马申科走
上前握了握这位演员的手,感谢他诚实的回答,就此分手了。开拍的戏因此停了下
来,直到有一天找到康金。
  看来,中乌两国的艺术家都深知“保尔”的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郑凯南说
:“如果找不到心目中的保尔,这个戏就不要拍了。”那么,在中国版的《钢》剧
中,茫茫人海,上哪里找“保尔”呢?
  嘉娜深知,在千千万万热爱这部小说的读者心中,人人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
的“保尔”。要让人们众口一词说“这就是我们的保尔”,决非易事。在20集电视
剧中,将展示保尔16岁到30岁这样一段人生历程——从稚气未脱到历经做工、恋爱
、参军、作战、修路、养病等沧桑变得成熟与冷峻。这个演员的年龄要在25岁左右
,身高不能低于一米七五,还不能过于健壮,要有一种清教徒式的骨感,才能在气
质上靠拢人物。
  挑选演员也是件苦差事。有一天晚上,从7点到第二天凌晨,他们看了120个演
员。在乌克兰戏剧学院,他们几乎给所有的学生都拍了照片,然后一一筛选。如果
在乌克兰找不到合适的“保尔”,他们就打算去莫斯科。
  应当说,嘉娜的运气实在是太好了,这个理想的“保尔”差不多是送上门的。
有一天,嘉娜接待了一位前来试镜的女演员伊拉。在给她拍完照片握手告别的时候
,伊拉突然拿出一本影集说:“这是我男朋友的照片,想看看吗?”出于礼貌,嘉
娜顺手接了过来。一页页看下去,嘉娜被影集里那张生动的脸给深深吸引住了:他
眉峰微微隆起,鼻梁挺直,一双眼睛显得很沉静很忧郁,一张大大的嘴倔强地横在
鼻子下面,配着那个棱角分明的方下巴,让这张脸平添了几分男子汉特有的沉着和
坚毅。她按捺住内心一阵激动,平静地对伊拉说:“我能见见这个小伙子吗?”
  第二天,这个叫安德列·萨米宁的青年就站在了嘉娜的面前。他刚满25岁,身
高一米八一,很清瘦,毕业于乌克兰戏剧学院表演系,是基辅“左岸”话剧团签约
的演员。
  嘉娜“一见钟情”,立刻带他去见乌克兰方面的化妆师奥利娅和服装师斯维塔
。她们是经验丰富的老电影人,又都是《钢》剧的热心支持者。
  不知安德列能否通过这两位挑剔的目光,嘉娜在把他送进服装间后,又忐忑不
安地返回化妆室找奥利娅。奥利娅笑盈盈地告诉嘉娜:“我就知道你会来找我的。
告诉你,我的感觉很好,好极了!很难有比他更好的人选了!”
  再到服装室,“保尔”——嘉娜几乎脱口而出地叫起来。只见安德列已经变了
一个人:破旧的苏式军大衣,一顶布琼尼军帽,质地粗糙的围巾随便地绕在脖子上
……站在他身后的服装师斯维塔悄悄地向嘉娜竖起了大拇指,不用说,她同样很满
意。蒋绍华也很兴奋,不停地让安德列变换服装、姿势、发型进行考察。在给他拍
照片的过程中,嘉娜感到,这是一个训练有素、进戏很快的演员,领悟力特强,特
别是他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正是《钢》剧所需要的“保尔”特有的眼神。
  他们迅速将照片洗印出来,托人带回北京,给郑凯南和总导演韩刚审看。
  正在国内焦急等待消息的郑凯南、韩刚一接到照片,都觉得“棒极了”,立刻
拍板定案,打电话通知了嘉娜他们。
  安德列·萨米宁就这样成了大家认同的保尔。后来的一切都表明,选择安德列
的确是找对了人。
  中国人这样感动了乌克兰
  1999年2月16日,也就是中国万家团圆的传统节日——春节的第一天, 意味深
长的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冰天雪地的乌克兰首都基辅正式开拍。
  艰苦而漫长的异国拍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为什么《钢》剧的主要场景放在基辅呢?原来经过勘察和比较了莫斯科、远东
和基辅三个地区后,中方摄制组最后选中了基辅。这里是小说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的家乡,他的纪念馆每天对外开放。当年 的乌克兰小镇、教堂、学校、工厂、 车
站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连小说中描写的保尔修筑的那条窄轨铁路也还在。
  中国人来拍《钢》剧的消息在乌克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保尔这位生长在乌克
兰的前苏联英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了,特别是当今的乌克兰青
年一代对保尔更是知之甚少。遥远的中国非但没有忘记保尔,今天还来拍摄、赞美
外国的英雄,这不能不令乌克兰人肃然起敬。
  一向手续繁琐、令外国旅客头疼的乌克兰机场海关,听说郑凯南他们是来拍摄
《钢》剧的,上上下下都十分客气,对大包小包、携带众多摄影器材的中方摄制组
一路绿灯,给予通行上的便利。乌克兰总统文化助理、乌克兰外交部官员、中国驻
乌克兰大使周晓沛等各界人士专程出席了剧组开机前的新闻发布会。俄罗斯、波兰
和乌克兰的新闻记者冒雪赶来采访。而且,乌克兰国家文化总局的局长也兴致勃勃
,亲自披挂上阵,在剧中担任了一个角色,饰演冬尼亚的丈夫。
  为剧组提供了重要帮助的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一等秘书于兴义,根据我国文化
部和大使馆的指示倾全力为拍摄工作跑前跑后。他为自己能参与其中而感到激动与
振奋,因为这是近年来中乌两国文化合作最大的一个项目,中方投入资金之巨大和
乌方参与人数之多都创下了两国文化交流史上的最高记录。
  令乌克兰人感到震惊的是,中国仅仅为了拍摄一部《钢》剧的投入(1000万元
人民币),比乌克兰全国1999年整个电影事业的财政拨款还要多。他们从中真切地
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强盛。在苏联解体后独立的乌克兰经济一直不景气,许
多原来的军工厂停工,不少人的月工资收入只相当于人民币一、两百元。文化事业
严重“贫血”,其发展自然受到了很大制约。1998年乌克兰连同与外国合拍的故事
片在内一共拍摄了7部,其中本国独资拍摄的只有一部;1999 年乌克兰的电影生产
也就一、两部的水平。与中方合作的杜甫仁科电影厂因为缺乏资金,几乎陷于停顿
状态,是中国人的《钢》剧救活了它。
  《钢》剧整个剧组中,除了制片、导演、摄像、音乐等12名主创人员是中国人
外,其余演职人员包括所有人物角色在内共60人都是清一色的乌克兰人。这还不算
那众多的乌克兰群众演员。双方的携手合作成为中乌文化交流史上一段难忘的佳话。
  在8个月的拍摄过程中,剧组全体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乌克兰遭受了
冷暖骤变、变化无常的罕见恶劣天气;拍摄地点离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只有几十公里
,泄漏的核材料依然存在着核辐射;语言不通带来的诸多交流障碍;中方人员浓重
的思乡情愁……
  拿天气来说,拍摄当中,最冷的时候白天就已经是零下27度,让来自中国南方
的几位中方剧组人员常常怀念深圳的温暖。开拍了一个星期,基辅开始化雪,天气
转暖,可到了3月连下几场大雪,又冷了起来。进入4月,已经脱掉冬装能穿衬衣了
,5 月份又骤然降温,温度到了零下9度,大家只好把已装箱的羽绒服翻出来再穿
上。6月份忽然一下子热得出奇,连续十多天都在35度以上,剧组中方人员的住处
别说空调,就是电风扇也没有一个,当地人都热得够呛。乌克兰人说这样反常的气
候是百年未遇的。
  扮演保尔的安德列·萨米宁因为反复无常的气候和过度劳累两次突发心脏病。
说到安德列,他的敬业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给全体中方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在拍摄工兵爆破炸山那场戏时,导演对他的表演已经认可了。可是安德列不顾
危险说:“导演,刚才我的心理还没完全准备好,再来一次。”拍完一次,他又说
:“我可以倒得更好!”就这样,这场戏反复拍了8次才罢手。 每次他都是直挺挺
地倒在坚硬的冻土地上,每次都是真的爆炸,碎石和泥土雨点般砸在他身上。在场
的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忘我的工作和没有规律的生活使剧组人中不时病倒。郑凯南一天晚上在路上走
着走着就觉得天旋地转,休息了一会儿还是不行。后来就给乌克兰的“03抢救队”
打电话。医生给她做检查,一量血压,高压180,低压125,认为血压过高,还伴有
心律不齐,给她打了降压针,要求她住院。在乌克兰陆军医院,院长是个将军,亲
自指挥给郑凯南治疗。
  天天在实地进行拍摄的摄影师徐红亮多年未犯的胃溃疡终于累发了。就在安德
列生日的那一天,徐红亮想走过去给“保尔”一个乌克兰式的拥抱,可他怎么也站
不起来了。第二天,徐红亮被送进了医院,生平中第一次疼得休克昏迷过去。事实
上,半个多月前,他的胃已经慢慢地开始出血。他不得不平生第一次躺在了异国医
院。乌克兰方面免费给他治疗,并指派了一位美丽善良的女护士莎莎和翻译奥莉亚
、玛丽娜一道细心照顾他。她们轮流陪他散步、陪他聊天、陪他看演出。剧组的其
他中方男同胞在得知了徐红亮的“特殊待遇”后,简直有些“眼红”,恨不得自己
也生病住院。
  中方摄制组中在乌克兰呆的时间最长的制片主任蒋绍华后来在回忆这段生活时
说:“要说感触最深的,就是想家。我已经工作29年了,可以说从来不想家,有时
在外连续工作几个月,也就是偶尔想一下,这次可是天天想。”除了语言不通,在
那里,没有手提电话,没有BP机,不看报纸,不看电视,时间一长,大家心理压力
都很大。一次,在乌克兰生活了30多年还是持中国护照的王宁文老师(为中方翻译
剧本)含泪唱起了电影《上甘岭》的插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王老师唱着唱着就唱不下去了,眼泪不住地流。蒋绍华听得心酸,要不是忍
着,也差一点哭出声来。他思念远在祖国的儿子,想妻子,想念自己的母亲。
  深圳市委宣传部在剧组最困难的时刻又一次支持了他们。李小甘副部长率队带
着慰问信和慰问品专程从深圳赶到乌克兰,慰问大家,给大家鼓劲打气,帮助协调
解决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针对经费超支的困难,市委宣传部承诺追加200 万元人民
币的投资。这让摄制组大受鼓舞。
  中方剧组人员的勤奋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深深感染着乌克兰的演职人员。
在中国人到来之前,只有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与乌克兰合作拍
摄过电影(日本人拍的是记录片)。不过,让他们感到愤怒的是,在最后一次支付
乌方酬金时,美国佬还欺骗了乌克兰人。
  中国人的表现却截然不同。中方严格按双方签定的合同办事,按时支付乌方演
职人员的报酬,还非常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乌克兰方面与美国人合作过的一位
制片人尼科莱对中方说:“你们中国人太勤快了,就象蜜蜂一样,忙个不停。我们
玩的时候,你们还在工作。美国人玩的时候,却叫我们干活。”
  扮演保尔哥哥阿尔焦姆的维克托说:“如果乌克兰人也象中国人那样工作,我
们的国家早就上去了。”
  乌克兰影响较大的报纸《独立报》的记者,在采访《钢》剧过程中被深深地感
动了,于是在这篇采访报道上写下了一个寓意很深的标题:“《中国人告诉我们: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乌双方彼此尊重,真诚合作,友谊与日俱增。乌克兰演职人员从中国同行的
身上一点一点地感受中国,并把对他们的敬重和爱戴转化为对中国的热爱。1999年
9月3日,为了祝贺《钢》剧摄制完成,中国大使馆为剧组举行了封镜酒会。面对即
将告别回国的中国朋友,乌克兰演员把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曲满怀深情地献给大家:
  乌克兰的冬天是那么的寒冷,暴风雪象刀子割着我们的肌肤。
  是什么激励着修路的人们?是滚烫的伏特加和彼此鼓舞的眼神。
  风雪里的铁轨在一点点向前延伸,我们的《钢铁》就这样一步步炼成。
  不为钱,不为名,我们所做的,都是为了心中遥远的北京。
  乌克兰人爱上了深圳
  “和我朝夕相伴了大半年的中国人在我的生活里突然就不再出现了,我感到非
常失落和难过。他们走后不久,基辅就开始下雪了。”安德列伤感地写下了这样的
话。他们一直在焦急不安地关注所有从北京、从深圳传来的后期制作的消息,思念
着远方的中国朋友。
  尽管在乌克兰拍摄期间,郑凯南等中国朋友,拿着地图反复介绍中国、讲深圳
,但安德列他们对中国、对深圳始终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让他们激动不已的是,
中方没有忘记他们,盛情邀请他们参加《钢》剧首映式,使他们有机会走进了向往
已久的北京,并且来到了深圳。
  2000年2月28日,扮演保尔、冬尼亚、 朱赫莱和丽达的四位乌克兰主要演员出
席了在深圳举行的《钢》剧首映式招待会。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
等深圳市的主要领导百忙中亲切会见了四位乌克兰演员,对他们把自己精湛的表演
艺术献给中国人民表示衷心感谢。
  《钢铁》迅速热遍深圳,“保尔”旋风刮遍鹏城。中国人民对保尔的崇敬、对
《钢》剧的喜爱,以及电视剧引起的轰动,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一幕。3月4日,连日低温、阴雨的深圳雨过天晴,气温骤然
升高让人感到有几分热。
  而正在这里访问的《钢》剧四位主要乌克兰演员所掀起的“保尔热”也达到了
高潮。连日来,他们已经和深圳的青少年交上了朋友,为中国人民对英雄的崇敬、
对“保尔”的热爱所感动。今天,他们不辞辛苦为广大读者联袂举行签名售书活动

  上午9时许,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中小学生家长和孩子们, 早早来到了位于市中
心的深圳最大书店书城,参加“保尔”等人的签名售书活动。
  三楼文学书籍柜台前早就挤满了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大家纷纷抢购不同版本的
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本。南头小学的一位
4 年级的姓方的男孩,催着妈妈快点交钱好去排队签名。他妈妈告诉我,儿子现在
天天晚上收看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且今天特意不睡懒觉,早早起床就
是为了得到“保尔”的签名。
  原定10点进行的签名售书活动9点多钟就开始了。
  人们围绕着书城大楼排起了约两百多米的长队,队伍从二楼签名处到后院,经
大楼左侧一直延伸到书城正前方临街的巴士站。一些平日喜欢追逐港台歌星的少男
少女,也深受感染,加入了这支崇拜“保尔”的队伍。
  由于人太多,所以书城不得不出动多名保安人员维持秩序,防止插队。书城的
一位工作人员说,好久没见到这么火爆的签名售书场面了。
  我本人为了远方上小学的儿子拿着刚买的这部小说也排队等候。在我前面有一
对青年夫妻,他们带着儿子买了2本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还准备了照相机要
与“保尔”合影。排在我后面的上步小学的一位6年级女孩, 一下子买了这部小说
的三个不同版本。她告诉我,很喜欢看这部电视剧,如今明白了“钢铁是怎样炼成
的”原来是磨炼人的革命意志。
  一直到上午11点半,排了2 个多小时队的我终于如愿地拿到了“保尔”们的签
名,而外面的队伍依然很长……
  在深圳实验学校,尽管已经到了放学时间,可老师和孩子们为了见“保尔”,
没有人愿意离去。学校里优美的环境,一流的教学设施使乌克兰艺术家们感到有些
“妒忌”。安德列说:“你们的学习条件太好了,我真羡慕你们。”
  在“大家乐”群众文艺舞台,四位乌克兰艺术家被众多热情的青年所包围。安
德列和台下的上千名青年一道用不同的语言朗诵起了保尔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
生命。这生命所给予每个人的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生活在紧邻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香港,并且在中国率先走上富裕道路的深圳的
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钢》剧的痴迷使乌克兰演员们又开心又感动。
  深圳市华富小学六(2 )班的齐伟同学说:“看了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之后,我觉得,保尔之所以有那样坚强的意志,主要是因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和
抱负。我相信,只要有远大的理想,再加上顽强的意志,就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
实验学校高二(3)班的同学黄婵说:“保尔精神不仅影响了我们的前辈, 如今对
于我们这一代21世纪的建设者的影响同样深远,他鼓舞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信
念,弘扬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市高级中学高二(8)班的同学陈莉丽说:“曾经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现代
社会,应该学‘保尔’,还是该学‘比尔’?更有甚者,提倡学‘比尔’而放弃‘
保尔’。我却认为,我需要‘比尔’,更需要‘保尔’。‘保尔’精神是永恒不灭
的,无论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保尔’,无论哪个时候,我们都不应让‘保尔’
沉睡,更不应放弃‘保尔’。它永远是人们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
  在深圳市的热情安排下,“保尔”们参观了浓缩了全球名胜风光的世界之窗、
充满了惊险刺激的欢乐谷,浏览了深圳的市容,品尝了中国的美食。虽然后来,他
们也去香港观光,但他们认为深圳比香港还好。
  深圳的一切对他们来说是个奇迹,不可思议。乌克兰演员对郑凯南说,他们就
象是小孩子第一次走进了幼儿园,看到的一切都是新的,又都那么漂亮。
  主人告诉他们,2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而今通过改革开放,
深圳人民艰苦奋斗,用自己的双手把它建设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经济高速增
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深圳综合经济实力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的
前列。名噪一时的世界首富、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1999年来深圳访问时说
:“就是同美国最好的城市相比,深圳也毫不逊色。”一位对中国抱有偏见的美国
国会议员参观了深圳后说道:“如果社会主义是这个样子,那我也赞成。”
  在短暂的几天访问中,翘大拇指表示赞美是乌克兰赏最常做的一个动作。“保
尔”(安德列)由衷地赞叹“深圳是一座美丽的城市”。“丽达”(斯维塔)说:
“我能理解中国为什么要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什么中国发展得那么快,因
为中国人没有忘记保尔。而我们的青年,很少有人关心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只是想
着怎样享受,可以为谈恋爱而死去活来。”他们都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来深圳。
  随行的乌克兰翻译、会说流利汉语的丽莎姑娘干脆不走了,她对深圳的朋友说
:“我太爱中国了,太爱深圳了!”她后来终于如愿以偿地留在深圳工作。
  《大地》  〔2000年  第13期〕
 
limbo
  • 最后登录
1楼#
发布于:2003-08-01 17:16
最近论坛有些萧条啊!
***** 版主模式 *****
该贴子是管理员从<a href=forums.cgi?forum=2>配音艺术论坛</a>转移过来的!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