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mulan在 2003/09/08 10:47pm 第 1 次编辑]
快乐,在声色之外:小议电影译名 作者:gzsunkid 提交日期:2003-08-29 14:11:00 ??[下文写于2002年8月,两年前的东西了。来天涯时间还短,是天涯的末学后进,加之近来写东西不多,只好搬些旧东西来交功课了。] 由于与香港的亲友来往较多兼且喜欢电影的缘故,以前常让香港的亲友带些香港电影杂志回来看。而后来彼此都为生计奔波,来往少了,同时国内也有了不少较出色的电影书刊,所以就改为看本地刊物。闲来翻阅时,发觉香港与大陆对外来语的翻译竟有很大的差异,如人名、片名等都颇有不同。 一九九五年,奇洛里维斯(Keanu Reeves)凭《SPEED》窜红成美国一线小生,其短发爽朗的警察形象风靡全球。《SPEED》剧情紧凑,悬念不断,高潮迭起,令全剧由始至终毫无冷场,编剧、导演及剪接都应记一功。《SPEED》港译为《生死时速》,国内译为《速度》,一观之下,高下立判。《速度》是直译,平白之至,毫不悬念及张力,单凭“速度“两字,极难让观众有联想空间,吸引力不高。反观港译的《生死时速》可谓是形神俱备,就算不看任何电影介绍和电影海报,一听此四字已觉紧张、危急之气逼人而来,而且马上知道这是与速度有关的故事,速度直接影响生死。如果再看电影海报或大碟封面就知这是一个与巴士有关的火爆故事。《生死时速》四字,已使万均剧力跃然纸上。 奇洛里维斯其实早在一九九二年已在荷里活扬名,代表作是《Bram Stoker’s Dracula》,哥普拉(Francis Ford Coppola,《教父》系列导演)作品,演出阵容鼎盛,制作认真细腻,气势恢宏,曾获一九九二年第六十五届奥斯卡最佳服装、化妆、音效剪辑三项大奖,甚具中世纪欧洲风采,画面尽显魔幻。当时没有留意该片有否在国内上画,但国内不少杂志有提及,并有引进版的大碟出售。此片国内译作《吸血鬼德古拉》,如果配上那如魔似怪的大碟封套,可能只能让人知道这是一部制作精美、豪华的吸血鬼故事,可能是恐怖,可能是惊悚,但你绝不会想到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其实哥普拉欲借此片表达的主题“爱,不论生死轮回,终会唤醒沉睡的记忆“。德古拉或许是个嗜血的邪魔,但他只是为了等那四百年前的爱人,等一段他放不下的爱。 《Bram Stoker’s Dracula》港译为《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挺长的一个翻译。但可以给人一个完整的意念,特别是“惊情“两字。中国文字可说是世界上现流行文字中文化底蕴最足,可追溯年代最久远的文字,所以片言只语间亦会给人想象无限。就“惊“字可配搭出“惊悚““惊艳“惊喜“等不同语境。所以《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这译名成功地将重点移到了“惊情四百年“这字眼上,突出了跨越生死的爱情主题。如果女孩子,可能不再抗拒《吸血鬼德古拉》的恐怖成分,而开始着迷于那浪漫、凄美、刺激的中世纪爱情故事了。两处译名版本的差异可能直接导致影片的整体影响力与票房的成功。 《惊情四百年》的成功的一个很重要因素还在在饰演吸血鬼德古拉的加利奥文(Gary Oldman)的出色演绎。一九九四年,由他与尚连奴(Jean Reno)、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主演,法国名导洛比桑(Luc Besson)执导的《Leon : profession》也成为非荷里活作品却被荷里活乃至全球视为经典的动作电影之一。《Leon:profession》内地译《杀手里昂》,港译《这个杀手不太冷》,完全是一直译一意译的两个极端版本。因为“杀手里昂“四字没有任何修饰,简单、直接、有力,骤听之下脑中会出现“干净利落,来去无踪,兵不刃血“等字眼,加上“里昂“这帕来词可联想到法国、巴黎、梦幻,所以这译名可能让人觉得是一个讲述手法高明的杀手在法国如何成功地狙杀目标的故事,吸引力不俗。“这个杀手不太冷“与“杀手里昂“的简洁截然相反,突出在“不太冷“三字,可即时使观众的思绪引至一个情感味较浓的空间,淡化杀气。如果配合海报上尚连奴冷漠而拒绝现实的造型特写,那隐于圆型墨镜后的眼神,那灯光晕化成的暖黄背景渲染,以及没有任何机械、动作的表现形式,与电影中那段亦师亦徒,似恋非恋的情感戏可成绝配。虽然剧中也用不少篇幅,以干净利落的剪接手法表达里昂的超一流杀手本色,与“杀手里昂“四字相配亦很好。但出于我个人而言,我偏爱后者,可能我觉得写一位出色的杀手不难,但要在杀意中还着墨写一个情义、仇恨、爱恋的情感故事就极难的缘故吧。 另外,《Leon: profession》除了里昂形象的成功外,还有那小女孩Natalie Portman 的出色演绎。由此剧开始,我就非常喜欢这个被称为荷里活廿一世纪最瞩目的新星。一九九九年令全球瞩目,票房屡创纪录的《Star wars : Episode the phantom menace》也以她的出演作为卖点之一。《星战》系列已成全球经典,这部前传国内译为《幽灵的威胁》,港译《魅影危机》。都可算是直译,但与上述的《Leon》相反,香港的更显简洁基本,而且文字上更见功夫。内容表达是一样的,但前者平白,后者奇诡。前者由于多了一个助语词,令紧迫感骤减,而后者“魅影“两字已产生一种对不明状况的紧张气氛,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 相同的还有一九八年史提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二战经典《Saving Private Ryan》。国内叫《拯救大兵瑞恩》,香港译《 雷霆救兵》,翻译的优劣更见明显。《拯救大兵瑞恩》这译名完全没有张力,完全表达不出片中枪林弹雨、危机四伏、命在顷刻的战争味道,而“雷霆救兵“就极显译者笔力,雷霆万钧,十万火急的紧张意味呼之欲出。而且“救兵“可双解,一解为“拯救(名为瑞恩的)士兵“,一解为“去救援的军队“,二者均与片中情节相符。《雷霆救兵》这翻译,我视为最好的片名翻译之一。 但也不可单纯以片名的长短来确定语境、语势。《Independence Day》也是一个例子,国内直译作《独立日》,可算份量十足,拿起整个国家抗争的“势“当头砸下。但不知情者,可能会以为是《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的姊妹篇,这次是讲南北战争?反战思潮? 或许美国电影人起“Independence Day“的时候也有想到这点,毕竟“独立“这字眼太有抗争性,锋芒太露,而“独立日“字眼严肃之余,可让全美公民都有认同感,让他们都自觉地走进影院。但换了在中国,这认同感就大大削弱。所以香港完全不受“Independence Day“的影响,大胆地译作《天煞--地球保卫战》,简称为《天煞》,同样份量十足,语势惊人。而且与电影情节相符,一看而知是地球人与外星人开战的科幻题材。两者相提,我还是偏爱港译的《天煞》。 曾看过以前《舞台与银幕》上有评论说香港影人极之矫情,老喜欢哗众取宠,特别是习惯加“情“、“爱“类字眼,当时举了《Brave Heart》为例,国内译作《勇敢的心》,香港译作《惊世未了缘》。我不讳言这两个译名各有优劣。但对文艺片而言,香港的确有不少出色的翻译。 一九九三年汤汉斯(Tom Hanks)与美琪赖恩(Meg Ryan)的经典文艺片《Sleepless in Seattle》,国内译作《西雅图夜未眠》,非常笨拙。而港译《缘分的天空》,立即响遍华语世界,有同名歌曲,现更有不少婚姻介绍单位以此为名,可见当初译者只取其意,匠心独具,与电影中那“缘分,可遇不可求“的意思同具神韵。而且华人相信“有缘千里能相会“,这次第,怎一个缘字了得? 著名波兰导演奇斯洛夫斯基(Kieslowski)曾有传世美学之作《Blue》《White》《Red》(一作《Bleu》《Blanc》《Rouge》)三部曲,国内译作《蓝》《白》《红》,香港译作《蓝色情挑》《白色情迷》《红色情深》。我初看时,“蓝色情挑“四字印象极深,象一冷箭破空飞来,划开了人们所有对情感的想象。“挑“字虽没有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般卓绝千古,但却无可代替。 这翻译完全象那批评香港译名哗众取宠的名家所言,加了“情“字作修饰。但所有看过这三部曲的人或听过介绍的人,想到这种法国国旗上的颜色,都有自然而然想到这“情挑““情迷““情深“的定义。蓝色,代表忧郁、明朗、深不可测;白色代表迷惘、洁净与一无所知;红色代表炽热、深沉与危机四伏。这翻译无论你喜欢与否,它的存在就使颜色与情感之间找到了相通的注脚,也使视觉上的表达转称到精神上的搜寻与思考。还有一部一九九八年的类纪实片的文艺片《Hilary and Jackie》,Hilary和Jackie是姊妹,都是音乐天才,姐Hilary精的横笛,妹妹Jackie情钟大提琴。姐姐嫁得如意郎君放下了音乐,而妹妹虽然蜚声世界乐坛,却放不下一个她不该爱的男人--她的姐夫。最后,妹妹因生活颠沛,黯然逝去。 该片没有在内地上画,但国内媒体介绍时有两种译名,一是《狂恋大提琴》,一是《希拉莉与积琪》,都不知所谓之至。国外及国内常见的大碟封套和海报都是姊妹俩相偎相依的脸部特写,而该剧在香港上画时用的海报却与此不同,是妹妹在一豪华而漆黑的大厅里拉大提琴时的侧背面特写,光自窗外射进来,给她一个镀光的轮廓,黑色主调,寂寞、凄美之冷浸人肌肤。片名借用亦舒作品名字,《她比烟花寂寞》。看似随手偷来,但浑然天成,丝丝入扣,妙不可言。一般以凄风冷雨写寂寞孤独是高人,但以衣香鬓影的热闹衬托寂寞就是宗师了。烟花一如流星,美丽只此霎那,璀灿过后,她的心将无从着落。亦舒已成大家,但能将此片以此名冠之的人,对电影的了解和对文学的造诣亦非常人也。 当然,香港译名也有不少败笔,并不是所有翻译都可令人拍案叫绝。 如近期的《Tomb Raider》,全国上下都知道这由游戏改编成的电影作《古墓丽影》,但香港却叫做《盗墓者罗拉》。当真让人莫名其妙,据闻当初该游戏进入大陆时就是按香港的叫法才叫《古墓丽影》的,但现在居然调转了过来,匪夷所思。 还有今年的电影特技全三维电影,同为游戏改编而成的《Final Fantasy: The Spirits Within》,也是举国上下都称作《最终幻想》,独独香港要另起新名作《太空战士之灭绝光年》,标新立异乎? 李连杰今年新作《Kiss of the Dragon》,香港译作《猛龙战警》,我认为失败极,片名毫无特色,类看似刚猛,其实乏善可陈,与其它带“特警““猛龙“字眼的电影无法区别。而国内直译作《龙之吻》,阳刚之余尚带浪漫,虽不明就里,但看惯“降龙十八掌““独孤九剑“的华人应该联想到那可能是是招式的一种吧。其实李连杰在片中执意要表达的中华武术技击,“龙吻“是与对手近身搏斗时,以嘴衔金针突袭其颈后中枢穴位,使对手全身不能移动,而且血液上行到脑后不能下行,待金针拨出后,自会七孔流血而死,而且全身无一伤痕。由于以嘴衔金针之故,故谓之“龙吻“。 还有一部今年令尊华特(John Travolta)谷底反弹的《Swordfish》,国内译作《剑鱼行动》,简单直接,以行动名为题,虽无新意,但尚算中规中矩。而港译《极速暴劫》的失败就在于近年以类似字眼命名的电影太多,同样是犯了貌似气势逼人,实则留给观众的印象不深,极易混淆,比不上“剑鱼“一词之新鲜易记。 综观而言,国内惯于直译,而香港惯于意译。这主要受国内与香港文化背景与文化环境所影响。 香港曾被誉为文化荒漠,虽然有金庸、黄沾、倪匡、蔡澜这香江四大才子,各成大家,但一直以来,他们赖以成名的武侠小说、词曲、科幻杂说、随笔食经等都不受传统“正道人士“受落,不登大雅之堂,唯查良镛在五、六十年代的政评极受国内重视,但也是近年才有所报道。随着香港文化接触日多,发觉香港文人对大气候、大时代的大型文学题材一般把握不住,而于小处的文字把玩却精僻之致。而国内文化坚守儒家的中庸意识,教育制度也多以导人规矩为主,鲜有创新突破之说,兼且近年对经济意识的倾斜,一般不会放太多精力于这类片名翻译上,故极少佳作。 广州与香港咫尺之距,占尽地利之便的珠三角地区基本都可收看香港电视资讯节目,但当你走出家门,满目的又是本地文化,加上入世在即,西方文化符号俯拾皆是,真个“华洋混杂“。 文字,游戏也。闲来将大陆、香港两地对这些帕来文化符号的诠释作个比较,也自得其乐。 电影固然是喜欢的。但快乐,原来可以在声色之外。 |
|
1楼#
发布于:2003-09-10 02:19
[转帖]快乐,在声色之外:小议电影译名(作者:gzsunkid)
既然是穆兰转的,原作者不来这儿,我就不发长篇了,他写了这么长一条,不过是要说香港的西片译名比国内好,这个观点真是一文没有,而且那几个译名真是一踏糊涂,还叫好呢,屎里觅道! |
|
|
2楼#
发布于:2003-09-10 03:10
[转帖]快乐,在声色之外:小议电影译名(作者:gzsunkid)
内地这几年的确没见着什么好的译名出来。其实说到译名,台湾的很多译名要比香港强。最近托比马奎尔的新片《Seabiscuit》,在台湾是意译作《奔腾年代》,这个译名就很不错。 |
|
|
3楼#
发布于:2003-09-10 03:24
[转帖]快乐,在声色之外:小议电影译名(作者:gzsunkid)
内地在跟港台学,常言说得好,跟人学,变狗猫,那还有好啊? |
|
|
4楼#
发布于:2003-09-10 05:57
[转帖]快乐,在声色之外:小议电影译名(作者:gzsunkid)
下面引用由家干在 2003/09/09 07:24pm 发表的内容: :em20: :em20: 踩!!踩你这种井蛙的妄自尊大。 :em22: :em12: |
|
|
5楼#
发布于:2003-09-10 16:30
[转帖]快乐,在声色之外:小议电影译名(作者:gzsunkid)
哼哼,贼道我井底蛙,井底之蛙也不差,有朝一日风云咤,要将奸贼一把抓。家干翻了翻白眼,不说话 |
|
|
6楼#
发布于:2003-09-11 21:56
[转帖]快乐,在声色之外:小议电影译名(作者:gzsunkid)
[这个贴子最后由luoying6在 2003/09/11 01:58pm 第 1 次编辑]香港虽然号称文化沙漠,其实号称不是文化沙漠的大陆又待如何呢? 《狂恋大提琴》、《希拉莉与积琪》云云和《她比烟花寂寞》相比之下优劣如云泥之判! 大陆之文化值得象港台学习的地方多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