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东
游客
游客
阅读:1479回复:15

[精品原创]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3-09-15 09:45
    印象中上译培训班从开始上课到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月了,原计划是在7月下旬结束,中间因为非典干扰,所以延续到现在结束。知道上译有培训班许多学员可能和我一样都有“偶得”的感触。我问了一些学员,很多都是经过永嘉路(上译原厂址)的时候,看到门口的小牌牌才知道的。我是在去年,也是偶然机会,其他人在晚报一角看到上译招人的消息后,告诉我,并鼓励我前去尝试一下后,才在永嘉路知道了上译的培训班。
    去年的那次考试,在我的印象中记忆太深刻了,两个月把全身心都扑在了上边。准备朗诵的文章,翻遍杂志、小说选寻找合适的故事,逛音像店,搜寻上译的片子。最感到束手无策的是三试时的配音考试,因为从来没有配音经验,我只能疾病乱投医,找了《三十九级台阶》,把人物的对话听写下来,一个劲的揣摩,练习。因为不知道考试的形式,所以象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钻。后来去考试,丁老师说:“你配《诺丁山》中休 格兰特演的人物吧,可能比较适合你。”拿到台词,就三句话。和自己准备时的大段对话大相径庭。我也知道了三句话原来就能考查配音的水平,也刚知道专业演员配音的方式。诚惶诚恐地走到话筒前面,走上去的感觉很好,但张口说,就彻底完了。尽管只有三句话,但你要考虑口型,人物的心情,人物说话的对象……那不是一个象我这样喜爱语言艺术,却从没配音经验的人所能够担当得下来的。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男主角捧着一小束鲜花走进女主角那放满鲜花的房间时说的那句话“……你用了两个名字,把我那房客的小脑袋瓜子都搞糊涂了。”可能是说话习惯的问题,在逻辑重音的处理上,过分强调了“小脑袋瓜子”,而忽略了后面的“搞糊涂”。所以可能感觉比较怪,丁老师指出以后,让我再来,还没有到位,乔老师又在边上演示,让我模仿。无奈,始终无法准确地找到感觉,也许就是象丁老师在课堂上说的“没有开窍”。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只觉得下面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你,自己的耳朵在录音棚里又嗡嗡作鸣,真是把自己的脑袋瓜子都搞糊涂了。
    经过上次的面试,应该说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的不足。每个人需要有对自己声音的自信,在主持的时候,在解说的时候,在朗诵的时候我可以驾驭它。但是当你站在配音话筒前面的时候,你应该忘了你自己,而是沉浸在角色人物的环境中,塑造的不是你自己的声音,而是角色的。当然技巧的处理,对于“业余水平的票友”来说需要的是经验和更多的磨练。我很欣赏乔老师在培训班上说的一句话,他说他始终是以一种很朴素的心情站在舞台上。我想这就是永不停止追求的动力所在,更何况是我们。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1楼#
发布于:2003-09-15 18:48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顶一下!
可是……好象……又是个长篇连载,昏!!!!!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小珂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22-08-28
2楼#
发布于:2003-09-16 02:00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呵呵呵呵,真好玩啊!有意思!
你站在丁乔二位老师面前\"班门弄斧\"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是不是很紧张啊?
尔东
游客
游客
3楼#
发布于:2003-09-16 20:12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分享2
    首先我想申明,无意要写成连载,实在是由于时间有限,而想说的又太多。所以只能分成一段段来。希望大家见谅。只是想把在上译上课的感受与大家分享一下。感谢支持。
   上译培训班的课程大致分成这样几类:语言基础(即兴口语表达),朗诵,广播剧,经验交流,演员舞台感,配音实践(情感把握,口型,距离感……),这是我的大致的一个分类。至于每位学员上课的收获,那自然要看他(她)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悟性了。
   上课的时候,大家的气氛都是很轻松愉悦的。前半程课是在永嘉路上的,后半程迁到了广播大厦。就我的感觉而言,环境的变化导致上课的感觉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毕竟永嘉路上这个小院子里承载了太多的故事和荣耀,会感到有一种厚厚的积淀。
   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都比较拘束,但后来每个学员都很勇于表现自己,也很善于表现自己,都非常自信。因为毕竟聆听大师指点的机会并不多。我感到不管是乔老师,丁老师还是王建新老师或者其他老师,他们都是很客气与委婉地指出大家存在的不足,更多的是一种“不错,很好,这句话配的贴切……”这样类似的鼓励。
   对于大家来说,了解了各种语言艺术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至于是什么?可能还是取决于每个人个人默会化理解的程度不同。我觉得主要是多了一些在话筒前配音的实战经验。丁老师快人快语,往往会一针见血地指出配音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后面几节课都是丁老师上的,好象有一阵子她还特别忙,还坚持来。这样的精神,给学员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鞭策。她还非常平易近人,常常能调动大家在录音棚紧张的气氛。我们接触到大师们在荧幕上塑造的的华美而体贴的声音,但是我们也见到生活中他们个人情感的流露和表白。
mulan
  • 最后登录
4楼#
发布于:2003-09-16 20:18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谢谢尔东:)
惹残烟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06-07-06
5楼#
发布于:2003-09-16 23:04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偶觉得应当加精啊,穆阑!:)
遥遥晚空 点点星光 息息相关 不要忘了 我来这儿 就是为了要让你再得到应有的欢乐
尔东
游客
游客
6楼#
发布于:2003-09-17 07:32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分享3
    感谢穆阑和recanyan的关注!
    因为明天工作的时间比较紧,所以把明天要说的话,放在今晚与大家分享。分享是一种快乐,尤其是对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说。
    在永嘉路上课的时候,先是朱川老师的语音课。对于朱川老师以前也曾有数面之缘。她是华师大教授,专门从事普通话语音的教学研究,上海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最近一段时间在香港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工作。华师大还有一位从事语音研究的教授毛世桢老师。他们二位在这方面的钻研很深。另外朱老师本身有从事师范教育的工作经验,所以她的课,对于台上台下的调度做的非常好。她知道在什么合适的时间,留给学生锻炼的机会,争辩的机会。她会静静的聆听,慈祥地看着你。因为她的工作背景的缘故,所以朱老师时常会给大家列举一些生动的例子,帮助理解和感悟。她也会很直接地指出语音上的毛病,然后教给大家一些发音的技巧。但是的语音基础的训练,需要的是长久的坚持,尤其是在经常受到上海话“耳濡”的时候,当然对于北方的朋友,自然也有他们的方言语调,这在普通话测试中也屡见不鲜。所以也希望配音班的各位学员能够在语音,这个配音的基础工作上能够坚持锤炼。这是我的感想,和大家共勉。
巴桥
  • 最后登录
7楼#
发布于:2003-09-17 16:44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尔东:我们应该一起上过课吧:)
     记得丁建华老师讲过她的一个梦,梦里有记者采访她。
     记:为什么上译的配音跟其他地方的不一样?
     丁:因为我们不是工匠,我们是按艺术的标准要求自己的。
 
     从几代配音工作者的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的标准很严,理想很高,成就也相当大。
     从今天的环境来看,是否可以说,出配音艺术家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呢?
monlight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6-04-16
  • 原创大奖
8楼#
发布于:2003-09-17 20:17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呵呵,不是还有你们吗?
不是还有我们嘛。
微笑,笑微
尔东
游客
游客
9楼#
发布于:2003-09-18 04:27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会办的,具体日期等周六的结业典礼上我打听后告知。听说,有这样一个想法,因为报名的学员大家水平比较参差,以前的培训班上还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学员,所以今后可能会组织一个提高班。具体事宜也不太清楚。
不后悔
游客
游客
10楼#
发布于:2003-09-18 06:50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期待着新一期培训班~  真想也去学学呀
尔东
游客
游客
11楼#
发布于:2003-09-19 17:47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分享4
“出配音艺术家的时代结束了?”
这句话关键是看怎么理解。我觉得现在缺少的并不是优秀的配音演员或配音艺术家。就象伯乐和千里马,千里马一直有,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并不是缺少伯乐,而是缺少了一种氛围,舶来品实在太多,文化认同的范围在扩大,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在发生改变,所以导致了似乎只有一部分人在守望着配音事业。似乎配音艺术难以再现辉煌。我们在配音班里听了李梓老师讲述的“那个年代”的配音幕后戏,我想学员们的感触一定都很深。配音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努力所能够企及的。所以我们留下的只是守望。
在配音班里,有机会,聆听了专业演员的配音,不知道什么剧名,丁建华导演,我们去观摩的时候,正好是程玉珠老师在配一个长官发火的情景,听着那个声音,是那么熟悉,整个声线的掌控,又是那么洒脱,只见他单手撑腰,七八句话一气呵成。有些语气的处理上,可能离导演要求的高度,还有一些差距,从新再来。然后,程老师还跑到电视机前看自己的口型有没有对上。非常严谨。在我们的要求下,又听了下一段配音。在我们进录音棚的时候,他始终坐在话筒边上一角,默默看着自己的稿子。看身影依稀看出是童自荣,果然是他,站在话筒前,张口,那独具特色的声音,立刻冒了出来。配的是一个人在打电话,丁老师说,老童,这句话应该……要突出它是个阴谋。童老师又过了一遍。丁老师一句话,好,过!然后我们就出了录音棚。尽管是这样短短的十多分钟,但我们见识了什么是上译的配音。
花木兰
游客
游客
12楼#
发布于:2003-09-19 20:07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在的年轻一代更注重的是走向台前,觉得那才是明星之路,他(她)们又有多少会愿意默默的呆幕后,象老配音艺术家那样,工作几十年?
    要和同伴聊配音师,哼……,还是呆这里好啊,她们不把我当怪物,把我当异类就不错了?现在更多的父母把孩子送去学表演艺术班,或是导演班,孩子们宁可学香港明星那样叼着舌头说话(说是时尚前卫,普通话是老土,我晕……)真为老艺术家们抱不平。
  长此以往,配音业的明天又会怎样啊?
朝圣者
游客
游客
13楼#
发布于:2003-09-19 20:16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上译什么时候开下一期班,一年有几次啊?我也想去上。
    幕后英雄最可敬呢,前天看教育台采访生化专家钱伯益,人家隐姓埋名二十多年,为我国作了那么大的贡献都不为人所知,这种精神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啊。
monlight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6-04-16
  • 原创大奖
14楼#
发布于:2003-09-19 20:27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明天结业典礼,你们这些幸运儿可要拍几张珍贵照片,传上来让大家过过干瘾。多谢了先。
微笑,笑微
尔东
游客
游客
15楼#
发布于:2003-09-20 06:57
分享上译培训班的感受1
一定。我就觉得兴趣是第一位的。反正大家志同道合,叫一声“同志”。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