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mulan在 2003/10/01 09:16pm 第 1 次编辑]
艾瑛同志: 你好! 《上影画报》把你的信转给我了,让我回答你提出的问题:“外国影片译制配音为何需要一位导演?”这几年我收到好多这样的来信,今天就借《上影画报》一席之地作个简要的答复。 译制影片当然没有拍摄一部故事片那么复杂,但是作为综合艺术的电影,从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语言,还是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如需要翻译翻译剧本,需要配音演员配音,需要录音师录制中文对白及效果声响,还需要剪辑师进行影片画面、音响效果等磁片的组接。为了使各个部门的工作都能还原于原片的基础,以保证原片的风格、特点、主题思想、人物特性,就需要一个指挥者。这如同一支乐队不能缺少一个指挥一样,译制导演的工作就是在译制片生产的全过程中担负这样一个任务。 那么译制导演具体干些什么呢?这里只能就几项主要工作说一说。 首先译制导演要对翻译成中文对白的剧本作最后的定稿工作,这在译制工作中是很重要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嘛。翻译依据原文剧本译成中文,但是译制片的对白剧本和一般的文字剧本翻译不一样,它有特殊要求:那就是译成的中文台词,长短、节奏必须和原片演员说话的口型完全一致,多一字、少一字都不行,节奏停顿不对也不行。所以当翻译依照原文把原意准确翻译出来后,还需要和译制导演、口型员根据原片人物的口型,搞出一个中文配音对白工作台本。这个台本是供配音演员配音用的,电影对话要鲜明生动,流畅上口,观众一听就明白。译制导演在这方面就要和翻译一起下功夫,对台词进行认真、反复的推敲,寻找出最能表达原意的又和原片演员的口型完全一致中文台词。去年十二月我负责译制印度故事片《马戏演员的遭遇》遇到的情况又不同一般,剧本是英文本,而原片演员的对话却是印度克拉克邦的玛丽拉亚语,剧本和影片演员的对话出入很大。我们足足化十一天的时间才完成对白本的工作,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细致的工作、需要耐心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第二,当完成对白本工作后,译制导演搭配好一个整齐的配音班子。选择配音演员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配音演员除了声音和原片演员相符合或是比较接近外,还要考虑到演员的素质、修养,他们对角色的理解程度,在声音上的可塑性,以及语言技巧的能力。作为译制导演在确定演员时,要有统盘的考虑,安排角色的声音要有对比、有层次,足以表达出原片众多人物的个性和色彩。目前我们厂参加配音工作的演员只有二十四人,而很多外国片人物众多,开口说话的角色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个。因此导演在组成配音班子时还要考虑到演员如何来兼戏。去年我负责译制西德故事片《科佩尼科上尉》时,影片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就有四十三个,我厂男演员除为科佩尼科配音的尚华同志外,几乎每人都得兼几个角色的配音工作。为了合理安排演员,真得煞费一番苦心。记得我当时请乔臻同志在影片前半部为一个喝醉酒的掷弹兵配音,在影片后半部为警察局长配音,身份不同,声音处理也要不同。又如我请杨成纯同志在前半部为服装店裁剪师配音,后半部又为市政厅议员科梅纽斯配音,由于人物性格不同,他们都在声音的运用上作了变化。不少演员既配年青的角色,又要兼配中年或是老年的角色;或是配好人,兼配一个坏人,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作为译制导演,要熟悉演员,并作科学合理的搭配。 其三,译制导演接触一部影片的时间比演员多,他应该比较准确、深入地理解影片,掌握每部影片的风格样式;他必须和演员共同探讨、理解原片,帮助演员把握角色、找准角色的基调,处理好人物之间的关系。在进行正式录音前要处理好演员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掌握好人物感情变化的幅度,把握好人物之间的分寸感。在对全剧有统盘考虑的情况下,对于演员的配音要把握火候,见好即收,并且要善于保护演员的创作激情。在正式录音时要关心录音师在声音上的处理,每段戏之间的情绪、音量的衔接,以及特殊音响效果的真实性;注意拟音员配置音响效果的真实性,为人物、为戏增色。 作为一个译制导演在一部影片的译制过程中有其必要性、重要性,为了能胜任这项工作,译制导演必须努力加强文学、艺术、语言表现力等方面的修养,为适应这项工作而使自己成为一个知识面广泛的“杂家”。以上介绍只是我个人工作中的体会,难免还有不妥之处,有待在今后工作中总结提高。也希望你了解了译制导演的工作性质之后,能严格检查我的工作,并提出宝贵意见。 马上要进入匈牙利故事片《马背上的幽灵》的实录工作了。就不多写了。 祝您一切顺利 孙渝烽 85.3.12于上海译制厂 |
|
1楼#
发布于:2003-10-02 05:13
译制导演究竟干什么?(孙渝烽)
配音就是对影片的二次创作和赋予他不同于原版的另一种生命!在配音影片里,你能明显感到和原版不同的感情在里面!那就是配音艺术家运用自己的指挥和感情,把他们柔和在里面,所以!看过原版,再看一次配音版,感觉绝对不同!坚决支持对影片配音!配音是需要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