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往崇高” 的声音记忆里迷思
喻榆 对于当下忙碌不堪、凡事求速的人来说,朗诵已经成为一种陌生的艺术,如同“童自荣”这个名字联系着的配音艺术。9月21日晚上,看到商城剧院扶梯上扶老携幼的队伍时,几乎可以确信,这场“向往崇高音乐朗诵会”的观众,多数人是冲着童自荣而来的,这个名字和他所从事了三十年的行当,意味着大段大段由声音构成的记忆。 做一个不太相干的比较,这场朗诵会和三年前九月的罗大佑沪杭演唱会有那么一点点的相通之处——没有补课的观众,几乎每个到场的人都是携带着私人回忆和更多的那么一些追忆的愿望。当然,这个比较并不适用于那些被年轻父母带去剧院的小朋友。我为他们感到一丝庆幸,因为站在台上的那位长者,他代表了一种日渐式微且前景暧昧的职业,而孩子们得以用完全无知的方式与他们的父母或祖父母一起,分享一点再美好不过的旧日好音。 开场的追光出现在观众席右侧的走道上时,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出现在白色的光圈里,年届六十的童自荣和他没有丝毫年龄暗示的嗓音。简短的自我介绍之后,是向赞助单位的致谢,与以往所看过的演出不同,这番致谢辞听起来并非例行公事,谢意里难以避免地夹杂了两年奔波筹备的疲劳之意。追光产生的白色光圈因此开始泛蓝,一直以来被喻为王子侠客的声音少了一点华丽多了一点黯淡,这样的开场也显出一丝无奈与苍凉,或者毋宁说是悲凉。诚如童自荣所说,舞台上分两边落座的二三十人使整个晚上的演出看起来更像是一场家庭式聚会。聚会之中,若干个熟悉不过的声音一次一次激荡着现场所有人的听觉,没有人怀疑当年看译制片、甚至只是在收音机边上听电影录音剪辑的美好时代又回来了。但是,有人走神,并且突然有了矛盾的内疚,因为这个内疚者和很多人一样,如今更热衷于在一张接一张的影碟里看着字幕,听着来自演员本身的声音了。 任何一场出色的演出都会造成观众由衷自愿的迷失。事实上,那天夜里,所有坐在台下热情鼓掌,甚至如同听戏般振声喝好的观众,更像是在与台上的人们一起告别曾经辉煌的配音时代。这个时代有过鲜明的,用电影做成的标志,《佐罗》,《黑郁金香》,《茜茜公主》,《加里森敢死队》。如同被翻译的诗歌只带来母语的诗意,更多在那个时代看过这些电影的人印象更深刻的竟然是童自荣的声音,而不是屏幕上的金发碧眼。我们再热爱这个惊喜层出的夜晚,再热爱舞台上我们曾经为之痴迷的不老声音,我们如何能挽回那个时代?它必然到来,作为艺术也必然不会消失殆尽,但却必然式微苍凉。 毕竟只是朗诵会,不是音乐会,因此没有安可曲。但在谢幕之后,很多人没有立即离开,而是站在剧院里,看着另一群献花的人和台上列成一排的艺术家。有人献花给童先生,后者把花捧给八十多高龄的孙道临,接着花被掷向人群。又有人献花给孙先生,花束却被推到童自荣面前。只是站着,看这些场面,它们将带来的记忆会如同多年前一部又一部的译制片一样温暖。童自荣先生在演出结束时说:期待下一次的聚会。没错,我们一样期待,但是一样将会在聚会中一边惺惺怀旧一边于内心向偶像童自荣悄悄致歉。三十年配音生涯,他坚持了,我们却没有坚持作陪到底。 “踢翻火堆,让火焰熄灭……然而这时候客人 / 迈入多风的街道,并且消逝 / 谁能面对 / 作为孤独者的瞬间的悲伤?”菲利普.拉金的诗句,以最诚挚的心意送给童先生和我们深爱过的时代。 感谢作者和东方早报授权本站使用。 |
|
1楼#
发布于:2003-10-23 09:55
[东方早报特稿]在“向往崇高” 的声音记忆里迷思(喻榆)
——没错,我们一样期待,但是一样将会在聚会中一边惺惺怀旧一边于内心向偶像童自荣悄悄致歉。三十年配音生涯,他坚持了,我们却没有坚持作陪到底。这句话对我撼动特别大。我就是那个最有负于童老师的人哪! |
|
|
2楼#
发布于:2003-10-23 09:55
[东方早报特稿]在“向往崇高” 的声音记忆里迷思(喻榆)
感动。不过据了解童老师最近境况已有所改善,精神状态也很好,还很忙。希望能在北京见到重新焕发青春的他。 |
|
|
3楼#
发布于:2003-10-23 11:18
[东方早报特稿]在“向往崇高” 的声音记忆里迷思(喻榆)
江山代有才人出作别老一辈之后,我更希望下一代配音演员冲破这个暧昧的前景。 |
|
|
4楼#
发布于:2003-10-23 16:18
[东方早报特稿]在“向往崇高” 的声音记忆里迷思(喻榆)
童老师这人不会虚伪,为人真诚,比起那些靠走穴赚钱的明星来说,他对艺术的追求可谓至纯至真。偶喜欢他的配音,更佩服他的人品。 |
|
5楼#
发布于:2003-10-23 20:59
[东方早报特稿]在“向往崇高” 的声音记忆里迷思(喻榆)
要真的做到“向往崇高”是需要一种思想上的境界的,我们很多人多不到,但童老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所以我十分敬佩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