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mulan在 2004/06/18 10:45am 第 1 次编辑]
2003年9月21日朗诵会现场,沉寂多年的“配音王子”童自荣首都亮相上海,他的眼里含着泪水。 摘自本期《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图/记者刘擎 2003年Q月21日,童自荣携一次朗诵会复出,亮相上海。当晚,译制业元老级人物孙道临、曹雷和李扬同台献艺,这样的阵容被媒体认为:“老艺术家呼唤译制片复兴”。观众怀着对译制作品和明星们深深的敬意,在之前的宣传和朗诵会现场上做出各种各样的热情反应,这是童自荣和其他主创都始料未及的,舞台上他们几次热泪盈眶。 这个场景令人深思。一方面观众怀念着他们,呼唤着他们,而另一方面,他们痛苦地失去舞台,闲置在家,过着清贫的生活。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些“仿佛天生就是为了配音”的艺术家们今天名下无作品的尴尬处境的?又有谁,关注过二十多年来,“侠客佐罗”、“罗切斯特先生”和“茜茜公主”们经历的是怎样的时代和行业命运?“佐罗”见证 译制业的辉煌与尴尬 童自荣是一个在30岁以上华人中拥有大量拥趸的配音演员。提起他,人们总是会想起《佐罗》、《黑郁金香》、《蒲田进行曲》、《苔丝》、《铁面人》、《伦敦上空的鹰》……他是行侠仗义、独往独来的佐罗,也是《尼罗河惨案》中的满口共产主义的愣头青,他还是《茜茜公主》里那个自作聪明的滑稽上校波克尔……他的嗓音“明亮而帅气,潇洒中带着风流”,他是阿兰德隆的代言,从影三十年来配了上千多部电影角色。阿兰·德隆来华时对他说“谢谢你用如此有魅力的声音让我那么流利地说中国话。”尽管对于这个配音演员,大多数的观众只能铭记他的华丽声音,但童自荣决不只是一个华丽的声音,他和他显赫的那个年代,带走了人们关于青春和理想、纯粹和崇高的记忆。关于复出,记者问童自荣:“您正是艺术生涯黄金时期,为什么反倒没有角色配,而长期闲置在家?”这是让热爱舞台的童自荣真正心痛的,他回答说:“我……也说不清楚,什么原因我真的不知道。厂里已经快5年时间没有安排我配主要角色了,他们一直没给我解释,我也没好意思去问。译制行业近年不景气,事业一直在低谷徘徊。”既然暂时不能以新的配音角色回报影迷,他只好通过与配音异曲同工的朗诵形式,来向影迷作个交待。 作为行业的权威,童自荣不得不承认“译制业的现状是让人痛心的”,尽管情感上难以接受。“译制片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近几年翻译片任务不足,进口影片的质量也多不如人意。由于长期待遇偏低,导致人心涣散,探讨、追求艺术的气氛也越来越淡薄。面对这些现实,我的心情灰溜溜的。” 译制演员的清贫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 童自荣主配一部片子,报酬也只有几百元,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和语言艺术家,至今仍然住在上海淮海路的一个30多平米的老房子里,连厨房都是公用的。他没有手机、没有传呼、没有电脑,对每一个交换名片的记者,他都在采访本上写下家里的电话。过于内向矜持,坚持艺术理想和人格完善的童自荣像很多老配音艺术家一样不会积极地下海捞钱。为了把儿女送到国外深造,童自荣长期承受了经济重压。“但是为了配音,我们家老童可以不谈钱。”夫人杨倩华半是埋怨半是自豪地对记者说,“他拒绝了很多广告。” 大片多了,译制业却萧条了 译制片是很让人怀旧的东西。上个世纪 80年代。中国的观众太熟悉邱岳峰、乔榛、童自荣、丁建华等一些配音演员的声音了,他们的声誉毫不逊于出镜演员。当邱岳峰去世的时候,上海万人空巷,奔走灵堂与他的遗体告别。其实早在邱岳峰、乔榛、童自荣、丁建华、李梓、刘广宁等之前,孙道临、程之、陈述等人就作为译制业的先行者译配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上译厂的经典名著如《哈姆雷特》、《悲惨世界》、《苔丝》、《巴黎圣母院》、《基度山伯爵》《简爱》、《魂断蓝桥》等等,其台词之精美,配音之传神都堪称不可重复的经典。 而现在,译制业的名角儿们或去世或退休或改行或“闭嘴”,使当下的电影译制和配音的质量遭到观众质疑,网络上有人甚至称《珍珠港》、《木乃伊归来》的配音为“惨声”。进口大片因“入世”的影响而有增无减,译制业却告别了昔日的辉煌,而且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和困难。 新一代的观众们无法容忍外国大片先是经过漫长的审查,再在译制棚中呆一段时间。他们宁愿选择看盗版光碟,并原谅错误百出的字幕。大都市的白领们为了“与国际接轨,学原汁原味的外语”,则要求取消译制、坚持看原版。“时代在发展,有的行业消失是很正常的。就像以前识字的人不多的情况下,有一个行当是专门为别人代写文书的,现在就没有他们的市场了。在外语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替外国人说中国话’这个市场自然萎缩,当然,如果有人把配音高度艺术化,还是有市场的,但也不会很大。”从事IT业的上海影迷吴先生认为。 “现在观众感觉译制片的数量少了,甚至觉得译制片业在渐渐消失。您怎么看?”记者请教童自荣。“其实数目上并没有少,反而是多了。感觉少是因为一则大家进影院看电影比从前减少了,而看DVD与去影院看,恐十白效果是不一样的;二则深入人心的作品不像以前那么多。”童自荣对译制电影在七八十年代的辉煌,言语间透着无限的感慨;而对于译制片的未来,他非常清醒:“梦只是梦了,只能在梦里回到那个好时光了。在一个分众化娱乐的多元时代,电影已经不可能一统天下,译制片不可能再造曾经的辉煌。就行业特性讲,译制配音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面对屏幕上的无声画面哭笑,得投入、得用情,得调动全身的每一根神经。很多人难以忍受这样的工作模式,纷纷改行。” 有业内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译制片为什么不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艺术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现在译制业还远远没有市场化。因为如果是由市场调配资源,只要是人才有水平总归会有角色,就不会这样受命于长官意志。我为童老师不平,也更担忧译制业这样僵化的管理体制会毁了自己。辜负了观众的期许,失去了观众的支持,译制业还怎么能有发展?” 另一业内人士从体制原因的角度道出译制业的尴尬处境:“上译厂跟中影公司是直接的上下级关系,影片都是由中影公司给我们厂里加工。现在厂里根本吃不饱,虽然译制片并没有减少,但中影公司给我们的加工任务比以前少得多。可以说,中国都入世了,但译制业还是处在一种高度的计划经济中。” 上海电影译制厂一直是译制业的领导者,她在原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译制片组基础上成立,创业在万航渡路的美影厂,上世纪 70年代搬入永嘉路。上译的作品来自五大洲数十个国家,影片近干部。除了外语片外,上译还译制粤语片和少数民族语片,也将少量的中国汉语片译成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外语片。她成为人们了解异域文化的心灵之窗,被称为“一种历史贡献”。 2003年8月,记者来到上海市永嘉路383号寻访中国最著名的译制基地,因为永嘉路上的上译厂见证了中国译制业的辉煌,在许多老艺术家和影迷心中定格。现在这里是上海市文化稽查总队驻地,据说还是孔祥熙的故居。与上海比比皆是的豪华洋派的建筑相比,这座绕满了各种管线的二层老式小楼,实在简陋得让人觉得心酸。与那些仿佛用金子堆起来的新式建筑不同,上译老厂的高贵在细节中显现,它有着黑色铁栏杆的露台,推开厚重的散发着木香的门,楼廊用清凉和回音说明自己的年岁。《尼罗河惨案》、《茜茜公主》、《老枪》、《追捕》、《叶塞尼亚》、《生死恋》、《绝唱》等人们耳熟能详的译制片,就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嗓子,穿过这些木门和楼廊,飞入千万个寻常百姓家。译制艺术应不应该快餐化? 2003年9月21日上海朗诵会现场,记者采访到著名配音艺术家曹雷(配音代表作《茜茜公主》、《蒲田进行曲》、《最后一班地铁0、《国家利益0、《大明宫词》等;译制导演《战争与和平》、《斯巴达克斯》),她正在为当晚的朗诵做最后的准备。她认为译制剧本粗糙、译制演员浮躁、过分市场化所带来的“译制快餐化”是使人们感到译制业整体水平不如以前甚至“译制业在消失”的原因。“现在好多演员配音连原片都不看,那不就成了照着翻译本念吗?那就不是艺术了。快餐永远不可能成为艺术,艺术是需要一点崇高精神的。”她认为,此次童自荣策划的“向往崇高朗诵会”也是观众和艺术家呼唤上译辉煌时期的艺术精神。记者了解到,不少地方有片子请曹雷老师执导,她一听几十天或几天做一个片子,就断然拒绝:“我不能砸了自己的牌子。” 著名配音导演苏秀评价童自荣道:“他一直都是非常用功的。常常是在大家闲聊的时候,他也在一旁念台词。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把台词背得特别熟,以便实录时再获取一些即兴的东西。可他不是这样,他总是把台词背得滚瓜烂熟,一个字都不错。”上译厂长乔榛认为,现在造成配译质量低下的最大问题:一是文本译得不准确,让人看不懂,缺少细致的编辑过程;二是演员拿过本子就配,缺少反复的酝酿阶段。他说:“我们译制厂经过多年的操作,已经形成一整套科学的艺术流程。我们先是对台词。导演、口型员甚至翻译都得到场,对影片中人物的台词逐字逐句地琢磨,对翻译文本作细致的编辑工作。”孙道临也强调在配音的时候要看原片,他说:“因为配音的剧本跟一般的文学翻译不一样,你要考虑每一句话多少字,口形是开口口型,还是闭口口形,它的语言节奏你都要考虑一下,脱离它配是配不上去的。” 老上译演员,现在差不多都是抱孙子的人了,却个个朴实得像中学教师,精神气质感觉还像七八十年代的样子。他们对艺术执著的坚守,有时候也是他们无法被利用起来的原因之一。 与译制电影配音业的“门前冷落”鲜明对比的,是当下红火的电视剧配音。北京、广州、上海都有七八支队伍,效益都很不错。配音演员为了赶场子,每天自己开小车赶来赶去,不消一个多月,每个人可挣到6—7万元。有位配音演员在广州一天配过七集电视剧,他并不认为这是过分的急就章:“现在吃这口饭的,还不都是配个大概,哪有工夫像80年代那样等你那琢磨推敲?剧本怎么写,我们就怎么配。配完后,自己说的是什么也忘个精光,我从来不清楚自己配的角色叫什么名字。” 新老两代配音演员对待译制影片市场的认识,妥协还是顺应的态度,以及精致还是速成的处理方式,是今天译制片走向衰落的根源,艺术的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迎合市场速度的没有太多的艺术价值。最终决定权在市场译制业穷途末路是不是只能坐以待毙 未见得。听听市场的意见,或许会前途光明。大家不是嫌译制片总是慢半拍吗?那么就需要译制人员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运用一些现代化手段尽量加快。艺术只有和市场接轨,才会有生命力。为了效益牺牲艺术有的情况下是不得已而必须为主的,如果总是为了艺术而牺牲效益,那恐怕最终失去市场。 ’ 前一段时间,有文章指出,配音尤其是上译厂是应该必须被取缔的,因为他们妨碍了听众欣赏到原声的魅力。对此,童自荣认为废除配音艺术还为时过早“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外语水平还不足以直接看原声,译制业还是需要的。”一名观众则从另一个角度做了诠释“我不懂英语,欣赏原片时虽然可以看字幕,但,读字幕总是影响我完整地欣赏画面,如果有选择,我还是愿意看译制片的。关键是他们要快,不能让我等半年。’记者了解到,现在法国、德国、日本都有译制行业,意大利的比较突出。但它们都没有专门的机构。在美国,译制行业也正在兴起。一位美国制片人对译制导演丁建华说:“我们正在兴办(译制业),我们有很多外语片,毕竟懂得外语的人是少数,所以译制外来影片非常有必要。如果世界影坛都来搞译制片,那么这个交流就会更好,如果只用简略的字幕,你就不能很好地还原;如果字幕写复杂了,也来不及看。”尽管有人认为,译制片采取“配音”还是“字幕”,这并不十分重要,但是,国内外不同程度对“配音”这个行业的重视,说明译制片仍然不失为国际影视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手段。 2003年Q月,上译迎来了乔迁之喜,厂长乔榛沉浸在喜庆和希望中。如今的上译,数字设备替代了模拟;音频工作站替代了磁带录音机;高级混响器替代了落后混响器等离子视屏替代了电视机。据说,上译厂还有了“新嗓子”,一些年轻配音演员加入到译\制配音行业。“上译告别了房子陈旧、设备老化的永嘉路老厂,搬入了虹桥路的广播大厦, 一个中国第一、亚洲一流的影视译制声音制作中心形成。” 这个消息实在承载了影人、观众对译制业太多的期待。 |
|
|
1楼#
发布于:2003-10-31 17:01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怎么觉得此文象是东拼西凑而成,呵呵。 |
|
|
2楼#
发布于:2003-11-01 06:40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呵呵,老童这下真搞大了。要是能上“鲁豫有约”,那就爽透了。 |
|
|
3楼#
发布于:2003-11-01 11:07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不是不可能的事,呵呵。《艺术人生》一播,我估计凤凰台不会不注意到这个题材。这次世界小姐大赛是凤凰台抓到了直播权,老童的声音倒是很适合给这个活动的宣传片做旁白。 |
|
|
4楼#
发布于:2003-11-01 11:58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就算英语能听原版的,那法语、日语、德语、俄语………呢?哪个国家没有好电影,哪个人有精通所有语言?好的翻译和配音一样能还原原版演员对人物的演绎,阿兰德隆对童自荣、高仓建对毕克、迪斯尼对李杨的认可和高度评价正证明了这点。 |
|
|
5楼#
发布于:2003-11-01 16:36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我觉得可以写信向《凤凰卫视》建议。我记得鲁豫比我高好几个年级,她这样年纪的人一定记得上译和童自荣。 |
|
6楼#
发布于:2003-11-01 16:39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法兰法兰别勾我的瘾,童老师播世界小姐决赛,那偶可真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了,哈哈。…… |
|
|
7楼#
发布于:2003-11-01 19:17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没找到鲁豫的邮箱,这是她好友窦文涛的:wentao@phoenixtv.com.cn可以求他向鲁豫推荐一下。 这是许戈辉的:gehui@phoenixtv.com.cn,她的《名人面对面》也可以吗。 |
|
|
8楼#
发布于:2003-11-01 19:35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许戈辉是88级的,年纪应该跟鲁豫差不多。而且她也是自小在北京长大的女孩,我觉得背景相近的人都会有差不多的喜好、记忆与情愫。因为我很久没有回国了,也好几年没看到凤凰卫视,不知道她们两个的栏目现在各自都是什么特点。我个人以为,许戈辉为人比较诚恳,鲁豫则有自我膨胀之嫌,看问题也流于肤浅,炫耀的成分大一点,不能真诚地去体会与感受被采访者。从这一点看,或许许戈辉的节目更适合童一些。或许可以试试她。如果这个主题对她的节目不适宜,再请她酌情推荐其它栏目。如何? |
|
9楼#
发布于:2003-11-01 20:21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下面引用由老式汽车在 2003/10/31 11:58am 发表的内容: 如果英语能懂,其他的就不在话下咯, 赫赫,可假设的条件不成立,一点也不哦 |
|
10楼#
发布于:2003-11-02 02:24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童自荣在沙滩上直播世界小姐大赛,然后接受许戈辉和陈鲁豫这当世两大绝顶美女的采访...(好不容易把口水咽下去)...我这不是做梦吧? |
|
|
11楼#
发布于:2003-11-03 08:51
如果这篇文章登过,就删掉吧:《凤凰周刊》——谁来拯救失声的译制片
开甚么玩笑!~~~~~~真恐怖~~~~~~~香港人的文章我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措辞是怎么回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