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都在说译制电影的没落和配音演员的困境,在叹息之余,我们是不是也要看到,时代的发展,需要每个人都要都去适应这种时代的要求,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也一样,应该以变求存,乃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从事行业不同,我不知道这些年,作为经营译制电影的主管部门做过什么努力,也不了解这些年他们在运作方面都有哪些改革措施,但是一定要记住,作为企业也好,个人也好,任何不符合社会发展和需要的体制和思维,必将对自身的生存构成最致命的损害,缩小自身生存发展的空间。我始终认为,天无绝人之路,如果说这条路走不通,自身的保守要负很大的责任。 一、问题的存在 从近期各个方面的信息,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当前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中国观众的欣赏方式和喜好的多元性。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观众对外国电影的选择权比较有限,他们没有渠道,也没有办法从其他渠道获得外国电影的片源,因此,这种卖方市场的垄断和单一,是形成当时译制电影辉煌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进入80年代中后期,首先是录像机和录像室的普及,中国观众观看电影的方式开始有了选择,而自从90年代以来,随着VCD和DVD的普及,还有汹涌而至的盗版问题的出现,极大地打击了国内影视界的制作和生产,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译制片的不景气,是中国影视业不景气的辐射,并非译制电影所独有的困难。 随着社会的开放,中国逐渐融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的飞速发展,国内观众形成各种各样的欣赏品位和方式,是一种必然,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现在反对电影配音的这一部分人,大多数是接触外部世界比较广的白领阶层和精英阶层,由于社会交际和个人生活圈子的关系,他们心理上更趋向于向国际化和欧美的生活方式靠拢。中国社会现在是这个样子,总体上来说,事实上大部分人还只是在奔小康的路上奔波,但这些人在生活导向上,却不如白领阶层和精英阶层有影响力,但国内的白领和精英阶层毕竟是少数,即便加上伪白领和伪精英在内,为数也并不占多数。因此,我并不赞同译制电影没有市场的说法,至少从需求上讲,大部分的中国观众还是需要译制电影的。不过社会的多元化和需求的多元化,则是不争的事实,对于这一现状,却也并不需要过分担心,毕竟中国真的要实现全面与国际化接轨尚需时日。 其次,当前盗版VCD/DVD碟片对市场的冲击,是形成当前国产化制作举步为艰的重要因素。这个话题已经讨论多次,不再多说,我只是想说一点,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日益重视的,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实施较好,但是在其他地区却雷声大,雨点小,公开贩卖盗版的情况还是十分严重,尤其是一些引进的大制作电影,等中影公司拿到版权时,许多制作低劣的盗版已经占据市场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已经直接地影响到了译制单位和发行单位的效益,是形成像上译这样国内配音龙头企业效益低下最为直接的祸首。 第三个问题就是配音的质量的问题,我曾在配音网上发过帖子,痛斥那种质量低劣的译制电影,盗版的也就不提了,现在很多正版厂商也为了抢占市场,匆忙上马,草台班子大行其道,不要质量,这是对译制电影最为严重的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也理解童老师为什么不去炒更的心情,如果跑去跟那些草台班子配合,一两个星期就可以拿到几万元,但一世英名也就从此付与流水。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是译制电影的一杯毒酒,饮鸠止渴的自杀,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 第四个问题,社会发展,问题总是会存在的,但是面对问题,不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去面对,则是经营者自身的问题。是的,有观众喜欢看原声电影、多元化的欣赏方式、盗版的冲击、草台班子的出现都是问题,但是光是在愤怒和呐喊,是没有用的,不能光期待观众重新喜欢译制电影,不能光期待盗版被完全压制(虽然这是必然的趋势),不能期待出版商不只是追求经济效益而选择草台班子……更为重要的是要自身去抢占这块失去的“领土”。近期我看到有消息说,上译厂拨付了一批资金改造配音设施,这固然是改变现状的一个措施,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经营方式和经营思路的改变。 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配音演员自身的问题。在国内影视业,很多演员都是“个体户”,聘有专职的职业经纪人,帮助进行策划和商务谈判,但是配音演员似乎还是处于“国有”状态,这里固然有国内配音界自身运作的问题,也有国内市场运作特点的问题,但是,我认为,走向市场,是作为职业配音演员的必由之路,尤其是那些已经具有一定身价的演员,应该意识到具有先进的市场意识才能够更有条件为自己个人艺术发展提供有利基础和条件。 二、生存还是毁灭 先来说译制电影自身的问题。前文已经谈到欣赏方式的多元化的问题,这是避免不了的,总会有人喜欢听E文的。但是,并非每个国外演员的声音条件都很好,对电影的理解也不一定就是最深的,如果你真能做到邱岳峰老师那样,比外国人还外国人,对作品的理解比原声更深入传神,说不定反而是译制电影更成国人经典,这个情况并不少见,比如《简爱》、《叶塞尼娅》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据我所知,这两部电影在原产地都不算是精品,甚至可以说是极为普通的电影,但是因为老一辈配音演员传神的诠释,使得这两部电影在国内得到极高的推崇。——当然,这个观点是基于我的一个观念:配音并不仅仅是“传声”,而是“传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从这里说开去,为什么有人不喜欢配音电影,我个人的看法是,现在有太多的制作单位和出版商,仅仅是把译制工作当成了传声器,不注重质量造成的,不但起不到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目的,甚至是严重损害了原作本身。 顺便说一句,诸位听不懂广东话的朋友,为什么就不喜欢看字幕听广东话,而是要把香港版的电影转到普通话版本呢?如果有听得懂广东话的朋友会发现这里面是有很多的问题的,比如说,广东话里很多俚语,不用普通话转一下,你根本就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你很串”、“罕家惨”——打上字幕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所以第一个问题,说来说去,首先还是要解决质量问题,不要再只是“传声”不“传神”了,拿出“再创作”的精神出来。我看这个方面,现在的香港同行倒是有很多创意,值得国内同行们去借鉴一下,比如说,把“罕家惨”,他们说“全家死光光”(笑),颇为经典。 顺着这个问题,我要谈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配音演员的职业化的问题。我认为配音演员职业化是实现提升配音演员自我素质和自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有人会说,过去我们没有职业化的,只有专业化的演员,不同样出现了像孙道临、邱岳峰、毕克这样的配音艺术家么?沾染上了市场和金钱的因素,会不会导致配音的商业化太浓,以至降低配音质量呢? 我只想说一点,近些年来配音演员青黄不接、演员生存状态堪虞,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字:钱。 我本人很钦佩甘守清贫,热爱配音艺术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年轻的配音演员,但是作为一个行业运作来讲,这种状况是不正常的,而且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作为很多喜爱配音,却要彷徨在清贫和艺术之间的选择的青年人来说,却是要面临更为矛盾的困难,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人才的积累和这门艺术的长远发展。 职业化的目的,在于规范一个行业的运做,同时也让职业配音人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据说有些译制片厂严格限制演员走穴,我个人认为这并不能解决问题,我前面说过,现在配音质量低下,是因为有很多的草台班子在作怪,可是为什么这些人挣钱了,我们那些优秀的配音演员反而挣不到钱呢?这样就合理么?我认为,与其让他们冒着被开除的危险偷偷摸摸地出去和草台班子搭戏,还不如公开允许他们出去找活干,只要有合法的、合乎规定的申请和批准就可以了。这样从另外一个侧面,可以让那些素质低劣的草台班子早点被挤出市场,不再成为害马之群。 或者干脆,配音演员,尤其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大可以成为独立的职业配音人,请经纪人和加入经纪公司,让这些懂得市场运做的人帮你处理商务事务,也未尝不可。 职业化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不管你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只要你投身到市场竞争当中,将自己解放了,才能更为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智。 我写以上这段文字的时候,其实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对于很多行业来讲,这种事情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经习惯了在市场中摸爬滚打,根本不用讲这些已经很老套的话题了。 然后下来这个问题,是关于配音演员生存的方式的问题,我个人认为,译制电影的份额已经基本上不可能恢复到过去的辉煌了,这是大势所趋。所以,附在电影这张皮上的配音演员是不是也该寻找另外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呢? 配音网上曾热烈讨论过给游戏配音,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办法,随着我国游戏业的迅速发展,游戏玩家也以一个非常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这也很有可能成为配音演员将来职业工作的一个组成。 此外,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是不是就不重视配音呢?我感觉似乎并非如此,只是国外的配音演员生存的方式似乎更为灵活,他们的声音可以出现在各种需要的场合:广告、商品、广播、教学…… 所以我觉得,既然电影这张皮已经开始萎缩,何妨动一下脑筋,多和一些相关产业做一些合作呢? 前段时间我去书店,在音像专柜看到有不少纯声音的产品,包括诗歌朗诵、小说、散文的朗读等等,我觉得已经有一部分人开始寻找除电影之外的生存方式,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说起来,我一直也有个心愿,我以前很喜欢看小说,总是梦想四大名著里面的人都能张嘴说话,要是有人能把四大名著分角色读出来多好……既忠于原著,又能得到更为生动的阅读体验,不知道会不会有这个机会能听得到呢? 生存还是毁灭,说白了,是你要主动地去改造自身生存状态还是被动地等待被淘汰。就现在这个社会环境来说,真正有才华的人,总是会有机会寻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的,关键是,你要主动去思考生存的问题,发展的问题,并要有这个勇气去实践,去尝试。 三、作为一个消费者的话 我相信,配音之存在,是需要更多如我这样普通的消费者的支持的,它要发展,也是要满足我们这样的消费者的需要的。 坦白地说,我认为,如今译制片被排斥,配音演员不走红,不要埋怨观众,也不要埋怨环境,译制片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是根结所在。 作为一个消费者,不希望老是拿过去的经典说来说去,在当今生活方式的多元化的时代,人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的,如果配音不能适应这一需要,就真会成为只有喜欢古董的人才喜欢的艺术了…… 此外的现实就是,译制片已经很难恢复过去的辉煌,其实也不必叹息,如果你要听到那些美丽动人的声音,完全还会有机会的,不是在电影,就是在别处;而配音演员们,也完全可以选择更有生命力、更丰富和更有前景的生存方式。 因此,总体上讲,我是个配音艺术的乐观主义者,我相信国人的智慧,能够解决配音的生存问题——只有革新才是唯一的出路。 写了三个小时,脑袋混混沌沌的,肚子又饿,思路也不是很清晰——所以我说抛砖引玉,写得不好,只是想引起大家得注意。我觉得,经典的配音和老艺术家们的过去已经定格成为历史,回忆往事固然是一种享受,但是,我更期待未来有更多更好的经典出现...... 从一个意义上说,我连“配音爱好者”都算不上,很抱歉的是,每次当我在这个论坛上发帖子的时候,我总是觉得在“中国配音艺术论坛”上张贴这样俗气的帖子真是有辱“艺术”的清纯(笑)。 |
|
|
1楼#
发布于:2003-11-30 23:04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深夜梧桐很理性很中肯,我深有同感。我相信有很多思路可以提供给今天的配音工作者们来拓展自己的事业,只要勇敢的尝试才会有良好的未来,固步自封不会有行业的蓬勃发展。 |
|
2楼#
发布于:2003-11-30 23:08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其实早年上译演员剧团常常和电台合作一些广播剧,那些广播剧放在今天,完全可以做为独立的商品进入市场。比如《一颗铜钮扣》,可能有好多朋友没听过,这部小说我有,小说本身其实也就一般,可是那个广播剧录得非常出色,如果出单独的CD卖是完全可以的(定价合理一点就行)。可惜现在这种广泛与外界的合作比较少了。迪士尼有一套有声书,中英文双语的,京文当时准备引进(后来有没有引进没有我忘了,台湾)全部是迪士尼动画的有声故事,中文版就是台湾配音员读的(我听的那个《幻想曲》好象是胡立成录的)。 动动脑筋,声音产品的市场还是很大的。 |
|
|
3楼#
发布于:2003-11-30 23:16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法兰,我觉得就是这个问题,配音如果仅仅附在电影,尤其是外国电影这皮上面是不行的。但是当前的中国音像市场存在很多问题,限制还很多,不过我估计过不了几年这个局面会被打破的。 其次就是——我并不是专指,当今中国娱乐圈太黑暗。我说了,中国人是有智慧的,很多事情做不了,也的确有很多隐情的。 |
|
|
4楼#
发布于:2003-11-30 23:20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配音并不仅仅是“传声”,而是“传神”,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现在有太多的制作单位和出版商,仅仅是把译制工作当成了传声器,不注重质量造成的,不但起不到帮助观众理解电影的目的,甚至是严重损害了原作本身。 顺便说一句,诸位听不懂广东话的朋友,为什么就不喜欢看字幕听广东话,而是要把香港版的电影转到普通话版本呢?如果有听得懂广东话的朋友会发现这里面是有很多的问题的,比如说,广东话里很多俚语,不用普通话转一下,你根本就听不懂是什么意思:“你很串”、“罕家惨”——打上字幕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所以第一个问题,说来说去,首先还是要解决质量问题,不要再只是“传声”不“传神”了,拿出“再创作”的精神出来。我看这个方面,现在的香港同行倒是有很多创意,值得国内同行们去借鉴一下,比如说,把“罕家惨”,他们说“全家死光光”(笑),颇为经典。 或者干脆,配音演员,尤其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大可以成为独立的职业配音人,请经纪人和加入经纪公司,让这些懂得市场运做的人帮你处理商务事务,也未尝不可。 论文真是写得太好了.分析的太透彻了.从事这方面的人应该好好看看. |
|
5楼#
发布于:2003-11-30 23:25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jxh206 :其实还有一个例子,我怕篇幅太长,太罗嗦就没有写下来,《大话西游》如果没有国语版配音,根本不可能成为这样一部轰动的作品。 在广东的朋友就跟我说,这部电影的粤语版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意思,我也看了,的确失去了那种味道。 |
|
|
6楼#
发布于:2003-11-30 23:30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大话西游》的流行有特殊性,。对广东地区土生土产的人来说,他们听国语版反倒觉得怪。:)不过有国语版对于香港电影扩大市场无疑是有好处的。 |
|
|
7楼#
发布于:2003-11-30 23:54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其实我看过现在一些进口大片的英语对白.演员说话也没什么投入角色.如通过象上译厂以前这帮人的配音.原片大动态的背景音效能全部保存.我看可能会更好看.更有观众.当然放映设备也要跟上. |
|
8楼#
发布于:2003-12-02 13:20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其实问题的埂子是在中影公司上,选片的都是一群白痴,缺乏基本的文化素养,只知道听xxx的话,当兵吃粮。弄不好还有大量的经济问题,这里面黑幕重重。 |
|
9楼#
发布于:2003-12-02 13:52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让相关的音像出版机构(比如鸿达以太?音像评价?俏佳人?)注意到译制片及其相关产品(广播剧、广播小说……),音像机构和演员、相关企事业单位(译制厂、电台、电视台、电影公司)形成良好互动,这可能是让这门人声艺术走出困境的一条对策。真的互动好了,不光老片子大家能在音像商店方便地买到,新片子也会源源不断地跟进。 |
|
10楼#
发布于:2003-12-02 14:45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法兰姐姐阿,帮我校一下稿子再发上去阿,呵呵,字体放大后,猛然间看到很多错误呢。。。。。“害马之群”——“害群之马”,常识性错误,写稿子写晕头了,这样发出去要被人笑话的,帮帮忙。。。呵呵,谢谢法兰姐姐。 |
|
|
11楼#
发布于:2003-12-02 17:48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已经传上去了。把“根结所在”改成“症结所在”,好像更顺一些。其余错误你慢慢修订吧,修订完了通知一声。偶初中的班主任就特别喜欢说“害马之群\",呵呵。 |
|
13楼#
发布于:2003-12-02 20:52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几十年的旧体制,成就了配音的辉煌,也导致了配音的衰落。其他行业也是如此,经历过转型期的阵痛,才有新生的可能。 |
|
14楼#
发布于:2003-12-03 04:08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初来乍到,外行人说点外行话,如有冒昧唐突之处敬请谅解,如无意间犯了贵站的禁忌被删贴也绝无怨言.也来说说译制片 首先有个问题____如果那部深受喜爱的八三版<射雕英雄传>和公认经典的<大话西游>是配字幕的粤语原声,众多痴迷者还会如此狂热吗?我觉得我们讨论配音和译制片这类问题眼界要放开一点,不能把非国语片,外语片等同与英语片,从而让日益高涨的学习英语的热情影响了我们的判断力. 我本人不是狂热的配音爱好者,只是一个对电影比较喜爱的普通观众,因为对电影艺术和配音艺术都比较无知,只能从一名普通观众的感受谈点愚见.我能看没有字幕的英语原声影片和粤语原声影片,如果有法语字幕的话也勉勉强强可以看情节不是特别复杂的法语原声影片.由于目前急需提高英语水平,所以看英语影片的时候我最喜欢没有任何字幕的原声片,或者有英语字幕的原声片,很不喜欢错误百出的中文字幕.如果不考虑学英语则首选高质量的译制片,那真是莫大的享受,好的作品甚至绕梁三日令人回味不已.至于那种语言乏味,音调呆板的低质量译制片就绝对是敬谢不敏,那根本不是享受而是精神折磨. 至于粤语和法语的影片,由于目前没有提高这种语言能力的必要,当然首选有国语配音的,因为看着不那么累嘛,不过配音质量一定不能太差,否则,我还是看字幕吧.至于其他语种不用说还是有配音的最好了,就算质量差一点也可以将就,否则比较圆润的意大利语,俄语等还则罢了,发音比较生硬的德语,日语之类在我听来,那语音本声就令人不大愉快了. 在国外的时候,当地发行的影片都是同时有多语种多声道的版本,不同语种的电视台播放同一片子,甚至同一商家的广告当然也是不同语言的版本.即使出生在双语甚至多语的环境中的当地居民也是偏爱自己的母语版本,就象我国北方的电视节目以普通话为主,南方居民则会选择粤语甚至其他方言的频道,少数民族地区更是连国产影片也要配音播出,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更不用说老年人和儿童由于欣赏习惯和欣赏能力的特点对译制片的极大需求.我毫不怀疑在全球语言融合的漫长过程结束以前,配音艺术和译制片这一艺术门类会长期存在下去,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文化事业的繁荣而不断发展,日益完善. 对于目前我国配音事业的低迷,我觉得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来自外部,外语热的冲击.由于社会的中坚力量中青年对外语,特别是英语的空前热情,这种冲击显然被夸大了,我觉得随着社会对外语的看法比较自然和平常化,这种过分的夸大会逐渐还原.不过配音事业恐怕不会再达到八十年代的鼎盛时期,实事求是的说那也是特定时期的特别现象____我们如此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外语工具又是这样的高不可攀.但是我们不能非褒既贬地把事情简单化,配音事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那种配音毫无必要的说法实在非常幼稚,某些观众对译制片的不屑一顾也只是他们个人的欣赏趣味. 其次是我们的配音业本身,相对于八十年代那些美仑美奂的杰作,在演艺事业发达的今天,优秀的配音作品实在是少得可怜,某些所谓的配音简直是侮辱观众的欣赏情趣,再加上公众外语水平的提高,真是雪上加霜,怎不令人闻配音而摇头,见译文制而变色?究其根源,恐怕是体制和观念的落后,行业的领导者缺乏远见卓识和领导艺术.嫉贤妒能,用人唯亲,鼠目寸光,以权谋私的领导者,在这个如此”洋气”的行业还陶醉于文革思维,怎能不导致人才流失和行业凋敝?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亲小人远贤材,就不可能有好作品,没有好作品观众就不买你的帐,这是最浅显不过的道理.”贴子风波”可以说只是冰山一角,由此暴露的我国配音行业的种种问题实在应该引起决策人和领导者们的警惕和深思______如何挽救我们的配音事业,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 |
|
15楼#
发布于:2003-12-03 11:07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塞上春风 说的好。你也说出了一直以来在我心里的另外一个思考的问题,我个人认为,配音工作对于推动母语的普及和教育,并进而提高母语在全民心目中的地位,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虽然我自己也粗通英语和日语两门外语,但是我还是认为,中文是我心目中最好听的语言。在很多发达国家,对母语教育都是非常重视的,甚至会有一些强制性的措施,相反在国内,这个问题反而得不到重视。 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学英语在国内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但我认为,母语是一种文化的根,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的标志,是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集结点,同时作为个人来讲,也是一种精神的依靠和归宿感的具体表现。 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学英语并不一定要学得很地道,学英语只是因为英语是一种国际上沟通与交流的工具,作为一个中国人,英语真正要学得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一样是非常困难的,而我个人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 关于看原版电影,我并不反对,那纯粹是个人的事情,但是我反对那种绝对化的论调,原因我也已经讲了多次了,不再赘述,只想归结到一点,无论你英语学到什么程度,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你还是被看作是个中国人,中国人就中国人,中国人就是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世界的,这是你生来的宿命,你无法逃避,也无需逃避,文化和民族的差异是你改变不了的。 |
|
|
16楼#
发布于:2003-12-03 11:37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支持支持。“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说得太好了。上译这两天先冷静冷静,等静下心来先把译制经典的VCD出了是正经。 |
|
|
17楼#
发布于:2003-12-03 12:21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这个贴子最后由塞上春风在 2003/12/02 12:23pm 第 1 次编辑]多谢深夜梧桐和雪雍两位的回复,诚祝我们的配音事业繁荣昌盛! |
|
18楼#
发布于:2003-12-03 12:52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就是就是,守着金饭碗讨饭,上译只要把过去的经典电影vcd和配音剪辑cd出了,就是一笔滚滚财源。另外,梧桐说的很对,动画和游戏的配音正是大有前途之际,上译应该“低下高贵的头”,与IT业携手合作,打破坐等中影喂饭的僵局,给优秀的游戏和电脑动画软件作品配音,比方说,金山词霸的汉语读音。 |
|
19楼#
发布于:2003-12-03 13:13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游戏界也有苦衷,盗版太厉害,所以都是尽量在压缩成本,单机版游戏容易被盗版,现在不少公司把发展重点放在网络版的开发上。另外,供需消息不畅也是个问题,按新闻里上译公布的配音收入来看,配一部片子各人最后能拿到手的居然不超过一千,游戏对白比电视剧电影要少,但这个价位在北京一般没什么名气的配音员配游戏可能已经拿这个数——有些软件干脆是软件公司的人自己配的(我知道一个,不过那是他们创业之初缺资金的时候)。但从软件界那边来讲,肯定以为知名的译制厂配音员那还不得天价啊?所以估计就没往那方面考虑过。 |
|
|
20楼#
发布于:2003-12-03 13:14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刚才发的帖子没有发出去,只好重写)我的那个帖子文字较冗长,而且结构不是很清晰,所以特地上来归纳一下我的观点,注重一下环保,保护您的眼睛,呵呵。 1、当前配音事业所存在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包括几个方面: (1)、观众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式的多元化对配音的冲击; (2)、当前配音质量存在的问题; (3)、盗版问题; (4)、译制片厂自身的经营和管理上的问题; (5)、配音演员的职业、生存方式的问题; 2、配音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1)、提高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回击盗版和低质量配音; (2)、配音的地位并未受到根本上的动摇,无市场论可休矣; (3)、译制片厂改变自身保守的经营方式,灵活面向市场作文章才能有机会; (4)、配音演员自身应该改变对这一职业的传统运作方式,给自己机会投身到市场,为自己发展创造美好前景; 3、作为一个消费者的感受 (1)、需要配音,至少还有我们; (2)、期待的是高质量的产品,期待的是更为丰富的产品种类; (3)、求变,求存,寻找自身的原因,才能让消费者领情; |
|
|
21楼#
发布于:2003-12-03 13:35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关于法兰所说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这样的,其实作为配音工作来讲,传统上,我们都把它称为幕后工作,而且习惯定位在电影,实际上,这很不符合邓老所说的“黑猫白猫”的理论。我觉得,就作为一个职业“声优”而言,他的工作范围应该更为广泛一些,不应只是局限于幕后和电影,只要是能够发挥自身能力的工作,他都可以有选择的去做。 此外,个人看法,对于游戏配音,至少目前来看,大家现在也不能抱以太大的期望,这里面既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游戏开发商自身的考虑,尤其是在国内,大制作的游戏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倒是可以考虑在引进的大制作游戏方面做些文章。 以前我玩红色警戒和C&C的时候,曾经很惊讶于游戏的音乐和那里面那些特别专业的声音:Yes,Comander.但是国内有能力和有实力去制作这种游戏的厂商实在是不多。至于在RPG方面,台湾的中文游戏是比较好的,但是人家有人家的习惯,未必能认同我们的声音。 不过不管怎么说,对游戏配音是个好提议,就看我们自己的游戏厂商能不能做到这一步了。 不管是游戏也好,电影也好,都不过是配音存在的其中一种选择,我的意思是,一定要多动脑筋,多找出路,这么好的声音条件,不应该沉寂下来。 |
|
|
22楼#
发布于:2003-12-03 14:05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这个帖子下谢绝灌水及人身攻击,请大家配合。配音演员对个人职业身份的定位现在处于一个转型期,各位行业内的人士对自己的职业角色定位可能完全不同。较年轻的接受国外的资讯多,思路比较容易跟得上“声优”的概念和运作方式,老一辈的可能还不是太清楚,另外,在内地,配音演员对自己的工作范围划定是在影视剧及配音上也是受制于客观环境,因为有很长一段时间对于配音的需要大多来自这个领域。 “声优”制不仅仅是一个名词的变化,它涉及到整个职业中工作方向和流程的重新设定,仅靠个人是不行的。 |
|
|
24楼#
发布于:2003-12-03 23:20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写的真好!这对我这种刚走上配音道路的年轻演员很有启发,谢谢这位名叫深夜梧桐的朋友!不过那有好的经济公司,要怎样才能与他们合作,还请知道的朋友告诉一声!小弟谢谢啦! |
|
25楼#
发布于:2003-12-04 16:49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gZheNan在 2003/12/03 04:56pm 第 1 次编辑]经常会在论坛里看到这样的留言:“你们奉若神明的那些‘经典译制片’究竟好在哪儿,我怎么就一点儿也没看(听)出来呢?”初见这些话时我常常很“愤慨”,但平心静气的坐下来思考一番,倒是大可不必对他们暴跳如雷一番后又声嘶力竭地进行一通“爱声主义教育”。这么做反而有些“欲加之荣,何患无词”的嫌疑,其惟一的作用恐怕是你的“声讨对象”对你的话树立更为牢靠的怀疑基础。 这些人的话其实是非常中肯的,在我看来至少比那些“迷信经典”的人要强,后者通常还没搞清楚“经典”之“精”就开始莫名其妙地鼓掌欢呼,就好像最近有人在网上说什么“童先生的某个普通角色优异程度‘直逼他自己的偶像邱岳峰所配的唐塔……’”这种貌似佩服得五体投地实则盲人摸象式的追捧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我们有时候偏执的争论着配音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的差别,态度有好有坏,有谦虚谨慎柔里带刚有暴躁冲动专横独断,但是许多人似乎都忽视了艺术的传播性中的“时效”这个概念。 人的局限性迫使人产生偏见,而这种偏见产生的概率非常之大,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强烈的主观性。说到偏见,举一个例子,斯坦威钢琴前首席调音师的回忆录,每一架斯坦威钢琴都是由400多名工人,120个多个不同的工种用一年左右的时间手工制成,精益求精,所以每部琴的特点脾气不同无法复制而且甚至无法重制。而据回忆当年雅马哈公司的一天的钢琴产量就达800台,我钦佩斯坦威对其产品的细致入微的精雕细刻,但是如果没有雅马哈这样“多快好省”的生产商,怎么能够让钢琴“飞入寻常百姓家”呢?就此为据大谈雅马哈是多么无耻贪婪等等实在可笑。同理,配音爱好者中很少会有人抨击老上译的“精英化”标准,但应该认识到,它毕竟只是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有着特定的产生条件,它是如此出类拔萃但确实也钳制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具体说就是,在当年还没有电视机、或者说电视机的普及程度还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广播和电影是人们的主要娱乐主要选项,我们只有打开收音机或走进电影院才能够享受声音的“洗礼”,而这种经验由于我们无比珍惜而变得十分宝贵。但是在那种“恩格尔系数”高得出奇的年代,无论是一部收音机还是一张电影票都是“金字塔”高处的稀缺物,当许多人在为一日三餐而绞尽脑汁的时候,你让他哪里有财力、物力、时间、精力来进行奢华的“精神消费”呢?(这种情况现在依然存在,不得不让人深思,尔后会继续谈。) 而自从人们可以在家里舒舒服服地通过电视机来看译制片后,译制片的地位正开始转变,渐渐变成了一种纯消遣、娱乐的东西。(当然以前的译制片并不是没有这些成分)这种作用上的转变也促使了人们的趣味开始产生变化,大多数人开始需要一种轻松、容易理解听了觉得愉快的声音,许多人开始忍受不了上译那种“歌剧式的夸张”(没有贬义,所谓“歌剧式的夸张”也可以叫做“歌剧式的升华”,两者同义,后者没有褒义。) 而对于新一代的译制片爱好者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纯粹、自然”的声音,上译那种连吵架都是“艺术味”十足的配音方式似乎包含了太多“正襟危坐”的特质,弦绷得太紧,不够松弛。于是便衍生出迥然于上译的配音方式,且逐渐被人们接受。就好像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一样,有其必然性。坦率地说,是上译厂的把配音从0一下子跳到了70-80之间,而后来的译制片(包括上译厂本身)最多只是从80前进到了85-90。但是我若在这里大呼小叫:“谭咏麟是蠢材,贝多芬是天才。莎士比亚是文豪,古龙是文痞。”会怎么样?恐怕会被唾沫淹死…… 下面引用由leijichuan在 2003/11/09 10:34pm 发表的内容: 但事情好像在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配音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进入了病入膏肓的境界:配音艺术的爱好者在不属于译制片的世界里挣扎。风格式样陈旧的海报已经脱落,盗版碟片折射出诱人的光泽,只有家中的扬声器中才能传出那早已熟悉的声音,儿时美梦袅袅的电影院已经长出了青苔,伙计正等着关门打烊。邱岳峰、毕克、陈大千、张桂兰的身影从录音棚里上永远的消失,一位又一位优秀配音演员的离去使昔日美好的印象成为褪了色的回忆,我们只能将其永久的珍藏于心扉中,在自己的珍藏中怀念过去时光,在网站论坛中中见证配音译制业曾经有过的辉煌。绝大多数的人正在危险地抛弃配音,就像一叶孤零零的小舟,在平静而又黑暗的汪洋中四处寻觅,迷茫不知所措。 与此同时,“有中国特色”的盗版业的高度发展,盗版商店里货架上的各种影片从类型到版本更是前所未有的丰富,它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用极为廉价的方式在家里“鸳梦重温”或“择鲜而品”了。再也不用像当年那样,为看一次电影而一连数月在“宏观调控”上斤斤计较,也不用担心影院里的“恶劣环境”,更不用担心表演者的水平。这种变革带来两种结果:首先是观看的时间上的增加,只要你愿意,你尽可以昼夜不断而没有经济上的顾虑。一部经典译制片,你可以看(听)上几百遍,熟悉到每个角色的台词都倒背如流,甚至每个音节的长短强弱都可以一一道出。其次是看(听)的人数的增长。一场电影最多只面对几千名观众,同时却可能有上百万甚至上千万人也在看(听)。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数量上的增加并没有带来质上的提高,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优秀的配音演员,配音导演越来越少。 于是乎许多人失望的感怀:科技进步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拜之所赐,我们像久在樊笼的动物狂吼着发泄内心的忧闷,无心眷恋早春的流水,盛夏的蝉鸣,初秋的微风,抑或是寒冬的阳光。难道配音真的只能成为我们脑中残存的逝水年华吗? 如果纯粹从艺术角度来看,商业化电影的不断发展,让电影的娱乐共性过度膨胀,使配音逐渐丧失了鲜活本质的传统,近10年来,诚如“青铜骑士~深夜梧桐”所阐述的:完全“变种”成了一种“声音道具”或是“同声传译”。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自然界的物种正在不断的消亡,世界上的小语种也在逐渐地消失,那么为什么不愿承认,曾经有过的配音译制艺术也像一棵大树一般:会发芽成长、会枝繁叶茂,会干枯凋零,甚至会被人砍伐用来制造利润。 但是配音根本不必妄自菲薄,商业化虽是不可免的趋势,决定权却仍握在消费大众,即使是那极小众的千分之几,即使是小众市场,也是由坚定的死党组成的小众,仍然可以左右和支撑起这个小圈子该有的方向。 (该怎么办“深夜梧桐”等众网友已经讲得很清楚了) 所以我们说:得失寸间错综复杂交织纠葛,毁灭之后经历死寂,未必就不会重生,说不定还是涅磐。 (梧桐,写得好!) |
|
|
26楼#
发布于:2003-12-04 16:59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我觉得不太可能,除非再有当年的全国一盘棋,再有当年的领导一句话罢了。当年的繁荣从客观上是可悲的,如果那种繁荣再度君临大地,那才是真正值得悲哀的事情。 唐诗已死,李白不会再来,配音也一样。 很多人对现在所谓快而质量平平的商业体制不屑一顾,其实不切实际的慢工出细活才是真正的鸵鸟。 民众有选择的权利,这是和当年最大的不同,这一点,已经无法改变了。 |
|
27楼#
发布于:2003-12-04 17:09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gZheNan在 2003/12/03 05:11pm 第 1 次编辑]没有人毁灭配音艺术,在中国它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年的历史,它如同绘画和烹饪方法一样,并非一定要吸引大批人——例如那些爱看电视娱乐节目的人们的兴趣,尝试着去喜欢译制影片。它依然可以以新的方式生存下去,一味穷极悲观主义论调似乎无助于它的发展,以我之见,还是面不改色心不跳,抒发一阵情感之后仍旧对仅有的译制片市场感怀备至加并加以关心的好。 |
|
|
28楼#
发布于:2003-12-04 17:27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其实配音和其他行业一样,只能是自救先先于他救。必须真的有值得能使人拿钱出来的理由,艺术固然重要,但说的不好听一点,首先还是必须取悦大众的艺术,媚俗也不是好媚的。 期望以旧时的辉煌打感情牌一次两次而已。多了,自己觉得行吗? |
|
29楼#
发布于:2003-12-05 10:08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FangZheNan 所言比我所提到的问题更加深入,讨论到配音的生存问题,他所提到的几点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其实“恢复译制片的辉煌”应该怎么理解呢?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过去模式的重复和“过去”辉煌的再现,而应该是浴火重生,我的文章的主旨并不是“呼吁有关部门重视”,这不符合市场规律,也不符合生存法则,我更偏向于译制片和配音的自我革新,寻找自己生存的道路,寻找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方式。 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多种生活、生活趣味、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丰富而灵活的,过去译制片赖以生存和“辉煌”的那种体制已经过时了,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单一的生活模式里,不再有被“强制”选择的选择。 因此,这种现实条件要求译制片和配音演员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去满足不同社会人群的需要。 事实上,在中国,关于观众和市场的问题,对于配音来说,还并不算太糟糕,现在的状况主要问题还是出在译制片和配音本身,也许有点不客气,就是固步自封的思想造成的。我认为,至少从目前来看,这个市场并没有大幅度地萎缩,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有这个能力和有这个时间去欣赏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配音,甚至显得更为专业和细致。 我认为这是市场条件下,目标市场划分的必然。因此,提到配音是否应该存在,这种话题本身就很幼稚,在中国,欣赏歌剧的人有多少?欣赏交响乐的人又有多少,这些艺术门类又怎么能够生存这么长时间呢?谁也不会去担心歌剧会消失,交响乐会消失。应该看到,现在的社会,不再会有“样板戏”时代被强加于人的“艺术”,但即便是“样板戏”,直到今天仍然能够在市场上热销,为什么配音就不可以? 当然,这个说法和比喻也许并不合适。我所想到的是,目标市场的细分是正常的,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也是正常的,选择的人多,选择的人少,也是正常的,唯一不正常的是配音近年来自身发展的现状。 真正的艺术,应该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地得以继承和发展,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喧嚣和浮华而沉沦、消失——这就是我的配音艺术乐观论的来由。 |
|
|
30楼#
发布于:2003-12-05 12:34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即便是“样板戏”,直到今天仍然能够在市场上热销”嗯,道理很简单,因为那是样板戏。 不过既便从京剧的角度去看这几部片子,也的确是不错的作品。 |
|
31楼#
发布于:2003-12-05 12:43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真正的艺术,应该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地得以继承和发展,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喧嚣和浮华而沉沦、消失。”这句话真不错,至少是那么的善良。 其实时代是无情的,又是温情的,他必然会淘汰什么,也会有什么历久弥醇。 我想复兴配音,还是说令配音更为人喜闻乐见还是从毁灭配音的神秘性或者说艺术性开始。 披着艺术的新衣行商业之实,还不如以商业的冷酷去滋养出真正的艺术。 虽然,有时候艺术这个幌子对商业而言是那么的金光灿灿。 |
|
32楼#
发布于:2003-12-05 15:03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这个讨论将来应当整理出来放首页。 |
|
|
33楼#
发布于:2003-12-05 15:15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有许多优秀的影片,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看不到,有没有民营配音机构,不过好象不可以! |
|
34楼#
发布于:2003-12-05 17:40
抛砖引玉:谈谈译制电影和配音演员的生存之道
[这个贴子最后由FangZheNan在 2003/12/04 05:42pm 第 1 次编辑]下面引用由luoying6在 2003/12/04 12:43pm 发表的内容: 市场经济最基本的基础就是以商业行为去创造利润,这是个基本的游戏规则。配音既然作为这个大社会的小枝节,自然不可能自外于大系统。许多事情的产生是大环境的自然规律,你可以历数商业化的种种弊端。可是不要忘记如果没有商业化(即固有的配音市场。)的推动力,配音可能早就一命呜呼了。其实目前正是所谓的“商业化配音”延长了配音译制事业的寿命,没有分轨制,没有“简约式”配音法,没有“赶场子”配电视剧,配音演员靠什么生存呢?市场化已经尽可能的扩大了配音的影响,直到它们也无能为力为止。总不能以“修道院”时代标准来衡量现在吧,这样当然会得出一个“地狱”般的结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