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an
  • 最后登录
阅读:1964回复:9

[精品整理][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01-11-11 22:48
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
云妮
    象他们这些配音演员的声音,现在已经难以重复了。他们的声音为观众带来了太多的美好回忆,在我的心目当中,他和她是永远的大师和女神。
    中国的电影译制事业应该是起源于长春,在建国初期(应该是1949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翻译配音了前苏联的一部影片《普通一兵》,从此在中国电影史上开创了另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电影文化。
    到了第二年,中国电影的摇篮上海也开始成立电影译制片工作小组,开始译制一些苏联电影。至到1959年正式成立电影译制厂。
    在八十年代中后期,先是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后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加入到其中。在当中还有中央电视台与广东电视台及广东话剧团的一干人等也加入译制片的行列,但主要是电视剧的译制。我们主要讲一讲电影的译制片。
风格——长春:抹不去的中国气息
        上海:多元化的风格定位
    长春被认为是新中国的电影摇篮,因为当时的历史条件与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在我国放映的前苏联、东欧和朝鲜等一些国家的影片,特别是一些与领袖相关的影片,基本上都是由长春厂译制的。长春厂也因此而出现了孙敖、陈汝斌等声音浑厚,风格稳健,擅长配领袖人物的优秀男配音演员。在一系列著名的苏联、东欧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影片中,长春厂的译制者们为我们较好地还原了原片的内涵,而孙、陈二个代言的领袖人物,则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社会主义世界的领袖人物。但是限于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与地域人文特点,长春的译制片一直带着一股抹不去的中国气息。比如译本中的中式译法,很少有一些我们后来常见的欧式句。还有配音演员的那种东北味,那种泥土气息,配起工农兵学,十分合适。因此在译制一批与中国的国家制度或者人文文化较为接近的影片时,长春的译制质量往往很不错,象朝鲜的《卖花姑娘》、《婆媳之间》等、日本的《W的悲剧》等、前苏联的《战地浪漫曲》、《两个人的车站》等片。但这也是长春译制片的一个大局限,那就是风格过于正统,过于东方,往往难以胜任欧美大多数影片的译制。有个比方,日本与美国合拍的《人证》一片,日本角色的译配大都比较到位,向隽殊的八杉恭子更是声可传情,但是片中的那些衣冠楚楚的美国大佬、警察或者是黑人小混混,却往往声形不统一,更多时候象个中国的知识分子或者是某小流氓。
    相比之下,我国另一个译制片基地上海电影译制片分厂则显得更全面。这一点从上海所译制影片的出产国家可见一斑。在八十年代中期,曾经有人作过一次统计,当时长春译制了来自 三十几个国家的700余部电影,而上海却译制了来自四十多个国家的600余部电影。上译厂译制的影片类型多样,仅故事片中就译制了不同国家的喜剧片、动作片、惊悚片、文艺片、科幻片、歌舞片、体育片、战争片、动画片,甚至还译制了一部分纪录片,象日本的《狐狸的故事》。表现出了上海这个地区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雄厚的专业基础与人文基础。从风格上讲,上译厂的老厂长陈述一曾经说过要“原汁原味”,“翻译要准确、配音要传神”,可以说在上译厂的实践当中,是一直在努力地实现并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译制片的最高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上译厂译制的一批由欧美地区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中,因其细腻准确的翻译,传神达意的配音,被誉为“真正的欧美味道”的欧美影片。象《哈姆雷特》、《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基度山伯爵》、《简爱》等等等等,其台词翻译,配音都堪称不可重复的经典。
    我想起了一个例子,可以表现出上译厂与长影在影片译制上风格差别。《阳光下的罪恶》一片中,波洛探长在影片开始时,与请他去破案的富翁在船上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如果你愿意把实情告诉我的话,我感到不胜荣幸等等,在上译版中我记得是这么说的“承蒙您不弃,肯以实情相告”,但是在某一碟版中,翻译是长影厂中非常著名的英语翻译潘耀华,《蝴蝶梦》、央视《米老鼠和唐老鸭》、《乱世佳人》的译者。潘君的翻译是“如果您愿意将实情告诉我”,其实意思都对了,但是前一种译法明显要比后一种更贴近英国的用语习惯,更象是波洛具有传统绅士之风的用语习惯。后一种太直了一点,有点象美国片中的讲法。
    在后面,旅店的女主人在介绍那个骗了富翁的宝石,后被杀的红女演员时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大意是我和她以前是一个团的,一起跳舞,“她”——那个死者,很风骚,很放荡,会勾引人。上译版的翻译是“那会,她的腿踢得比谁的都高,还会(语气有一个小小的停顿)劈叉。”在罗马的一些戏剧中,“会劈叉”是代言妓女,这是一个西方人都明白的典故。而在潘版中就译成了“她总是显得特别的出众,而且还豁得出去。”我没有看过原文,但明显前一种译法,个人以为更符合作为曾经是女演员的老板的身份与说话习惯,虽然她要善良得多。而后一种好象是意味深长,但是缺乏了作为人物的用语习惯,也就是说个性。
    由此可见在上译厂的译制中,总是能够力争在最初的台本中就将“意、神、境”结合在一丐,并且完成得不错,而长影在这方面的功力虽然够,但是不够放得开。可以说,在中国,有关欧美影片的翻译与配音,以上译厂为最,这也是当初为什么要让上译厂的朱晓婷来翻译《泰坦尼克号》一片的原因。当然,上译厂的赵国华也是一位英语片的极佳译者,《爱德华大夫》等片就出自他的手。而前苏联与朝鲜影片的译制,则以长影为最,二年前在国内轰动一时的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用的就是当年长影厂的班底。这一长处也同时影响了北京的译制片风格定位,象央视译制的《办公室的故事》和《闪光的足迹》(朝鲜),就非常不错,但是一到了《乱世佳人》等片中,就显得干巴巴,而不象前面那样“湿乎乎”的。而对于日本片的译制,上海与长影各擅胜场,前者似乎又稍胜一筹。  
演员——长春:自发状态下的明星制
                        上海:个性突出后的多面手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演员。
    长影厂对配音演员奉行的是一种自发状态下的明星制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只记得长影的几个最主要的配音演员。象老一代的向隽殊、孙敖、陈汝斌,中生代的刘雪婷和胡连华,新一代的就不记得了。这几位演员基本上配音了长影一半以上的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两位女士:向隽殊和刘雪婷。
    向隽殊是中国第一代配音演员,五十年代初就进入了长影厂,做起了幕后英雄。向隽殊的声音清脆轻柔,吐字讲究,感情投入十分真挚。她是我国唯一获得国内电影最高奖“金鸡奖”的配音演员。向隽殊的配音风格比较柔和,所以她配的更多的是那些善良美丽而又不幸的女性给人印象最深,比如说《卖花姑娘》中的花妮、《蝴蝶梦》中的德温特太太、《复活》中的玛丝洛娃等,到了后期《人证》的八杉恭子,虽然是杀人凶手,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位不幸的女性。
    听她的作品,感觉最深的是向隽殊对气息的控制与台词和处理总是能够完美地结合,从而形成一种亲切的,娓娓道来的感觉。尤其是《复活》中的玛丝洛娃和《人证》的八杉恭子,前者年轻时的甜美与清纯,当了妓女的苦涩和入狱后的绝望,都把握得十分到位。后者的台词量虽然不是非常多,但是几大段词的处理却非常好,象在车库里面对两位警察时的语气变化,从防备到应付,从紧张到放松,再到摸完底后的得意,间中带着一些心中有鬼的神经质,层次分明,十分惟妙惟肖地传达出角色当时微妙的心理变化。而在最后听到儿子死讯的一段独白,充分显示了这位老演员在气息控制上的过人之处,几个气口的拿捏,将感情控制传达得十分感人而真实。可以说,在中国的译制片中,向隽殊的声音是不可重复,令人难忘的。
    至于刘雪婷,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是一提起韩国电视剧《爱情是什么》中的李大发的母亲余顺子和那个人老心不老的美国三姨妈,可能大家都会有点印象,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物,一个是哼哼唧唧,一个是哇啦哇啦,都是由她代言的。而电影就更多了:《战地浪漫曲》中的柳芭、《弗朗西丝》中的弗朗西丝,是她的银幕代表作。
    刘雪婷是长影自向隽殊后又一个优秀的女配音演员,她的声音可塑性强,感情色彩丰富,或甜美活泼或咋咋呼呼或端庄稳重或安分守己或歇斯底里,她都能较好地控制得当。象《战地浪漫曲》中的柳芭,那街头的叫卖声,一声声“热乎的!”令人印象颇深,而《弗朗西丝》的一声歇斯底里的呼喊,也很震撼人心。刘雪婷继承了向隽殊感情真挚投入的特点,又在性格化上有所发展。可以说,在新一代的女配音演员当中,她声音的宽度与可塑性,都是非常突出的。但遗憾的是,她进入长影的时候,正好是长影的译制片走下坡路的时候,没有更多的好影片好角色来让她发挥。她后来在北京自己组建了一个配音公司,为央视配了不少片子。
    总的来说,长影厂的配音演员们大多基本功好,认真,富有激情,但是由于总体风格等原因,长影的配音演员往往红花十分抢眼,而配角却显得太过普通,有时甚至是根本就不入戏,使得人们对于长影厂的配音往往印象不深,这是令人遗憾的。
    至于上译厂的那帮人,我们几乎可以认为这是一群专门为配音而生的人。
    要讲中国配音的最高水平,不可不提早逝的邱岳峰。这位声音独特的配音界大师,完美地诠释了“传神”两字。听他的配音,我们会发现,连他的一声叹息,一个“嗯哼”,甚至连一个呼吸都是角色的。他的声音表情极其丰富,控制能力极强,虽然可塑性并不强,但是他往往能够凭着出色的艺术感染力,将自己的声音与人物化为一体。在他的配音生涯中,我们似乎很难给他找出一个代表的作品,因为他的配音基本上都在水平之上。他配的人物或忠或奸,几乎个个不露破绽。或许,邱岳峰的声音可以复制,但是他的成就却是旁人难以企及的。虽然大师称号不是人人都能担当的,但是将邱岳峰称为语言大师,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反对。
    上译厂与长影在配音演员上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实力平均,配角往往光彩夺目,不让主角。尚华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在无数部上译的片子中我们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有时是个酒鬼,有时是个赌徒,有时是个警察,有时是个服务生,听过太多他的声音之后,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样身份的人物是这位老家伙没有配过的。尚华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一种诙谐与幽默的情绪,通过他的语言,不露痕迹地体现在角色当中。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听到有第二个人的声音有这种本事。象《爱德华大夫》中的心理学教授,尚华将其理解为事故洞明,人情练达而又充满着童真般幽默的老人。于是我们听到了这样的一种声音,舒缓甚至有点懒洋洋的语气,似乎总在赌气的声音表情,吐字干净,条理清楚,于是自从这位教授一出现,北大的电影院中就笑声不断,尤其是那句:“不要说我知道你比我懂得多,可是到最后总是你们比我懂得多。女人啊!”妙绝的翻译,妙绝的配音,于是全场绝倒,掌声雷动。从那一刻开始,我喜欢上了这个老头。
    说上译厂的配音演员,毕克是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他的声音中深沉浑厚而有力度的特质,使得他在配一些硬汉时,表现得特别的出色。象高仓健的一系列角色,中文的代言人都是首选毕克。甚至在央视引进《车站》时,高仓健还指定要由毕克来为自己配音——不知自我感觉一向良好的央视人作何感想?除了高仓健外,在《老枪》、《冷酷的心》等片中,毕克用自己的声音,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性格坚强刚硬的人物。对于毕克,除了“酷”之外,无言可以评价他的声音与特点。
    上译厂的男演员中,乔榛和童自荣都是非常有观众缘的。仅仅听听他们的声音,相信就会有不少的少女为之着迷:一个是浑厚而富有弹性,阳刚而具有磁性;一个是明亮而帅气,潇洒中带着风流。很长时间,他们的声音总是与一些英俊正直的角色结合在一起。而在配起种类型的人物来,也确实是声形合一,驾轻就熟。但是我却更喜欢他们的另一面。
    乔榛配的《斯巴达克斯》中的克拉苏就较好地体现出了他的声音中的另一面,一种收敛后的霸气,而在《寅次郎的故事》系中为寅次郎的配音,憨厚而富于喜感,显示出了他在驾驭喜剧人物方面的能力。这一人物的成功,使得后来由长影译制的另一部《寅次郎故事》相形见绌。而在《廓桥遗梦》的表现,则说明乔榛的声音与感情的结合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这时候的乔榛不仅仅有声有情,还有更宽的可容度,只可惜的是,这时候的上译进入了一个极盛后的低潮期。
    童自荣用声音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完美的“佐罗”形象,但是我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却执著地认为那个胆小懦弱,甚至有点儿女气的声音与语调更可爱。之后《希茜公主》系列片中的上校,更是个专门制造“笑果”的角色,难得一向在声音中表现得“帅帅”的童自荣,能够完成得如此成功。童自荣的声音还有一个特质,就是高亢、具有煽动性。这使得他的声音在一系列的影片中不断地在体育讲解员、新闻播音员的口中出现,虽然他在片中还有可能配男主角。不知这是不是受了央视的某些影响?至于一些吊儿郎当的角色,童自荣也能应付自如。象《朋友圈》中那个色鬼,在强奸女主角未遂后的一句:“给我二万块钱,要不咱们没完。”真是亏了他怎么能发出那样的声音?!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视在其电影频道中总爱矫情地将曾经译制过的影片重新配一次音,这引起了我的很大愤怒,毕竟有些经典的声音是不可替代的。比如说赵慎之的阿崎婆。赵慎之年轻时是中国配音行出名的美人。她的声音当时有人曾评为是“珠圆玉润”。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听到过她在盛年时配过的作品,或许听过了也不知道,因为那会儿的译制片是没有演员字幕的。但从《望乡》、《尼罗河上的惨案》、《蝙蝠》等片中传来的声音,却是一个惟妙惟肖的外国老太太的声音。尤其是阿崎婆,她把一个本性纯良却不幸沦为妓女的老太太的心理把握得如此合理,感情处理得如此真挚。那是一个充满了看透一切而又透着艰难与辛酸的声音,一个坚韧而又充满着爱心的声音,一个孤独却又充满着宽容的声音,我已经不能够用语言来描述了,我只觉得田中绢代就应该是这么用语言来演绎阿崎婆的,所以,如果阿崎婆要讲中国话,只可以是这样的。没有第二种选择。
    而在《尼罗河上的惨案》中,她与另一个著名的女配音演员潘我源的密切配合,一个是雇主,一个是特别护士,片中由潘我源配的护士怒气冲冲地冲着自己的雇主嚷嚷:“快走,老不死的,我得给你做全身按摩了。”然后一把拎起那个高龄且风度非常淑女的女高利贷者,而赵慎之配的女高利贷者就一边被搀着走,一边慢悠悠地说:“喔!别着急,我发现你最近总是火很大,你该去看看医生。”令人莞尔;在《蝙蝠》中,一个是女主人,一个是女管家,也是如此,充满了老年独居女人在一起时的感觉。两人的配合可谓珠联璧合,在国内的女配音演员中,能彼此搭配得如此和谐而又戏味十足的组合,空前绝后。
    李梓是七八十年代,上译厂优秀的女配音演员之一。这位声音清亮结实,富有弹性,而且极具可塑性的女演员,为我们奉献了一大批成功的作品:《冷酷的心》、《叶塞尼亚》、《巴黎圣母院》、《英俊少年》、《尼罗河上的惨案》、《望乡》、《红楼梦》等等。长时间以来,李梓一直被定位为年轻美丽而富有活力的女性的代言人。细一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李梓配过的人物当中,不管是爱斯梅拉达还是叶塞尼亚,都是充满着一种独特活力的角色。而这一类型角色往往给我们的印象颇为深刻。
    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李梓在处理这一类型角色的时候,她能恰如其分地将轻浮放荡与率性天真分开,而现在的一些女演员在声音表情上往往不能够将这两者分开。我们可以将叶塞尼亚与《冷酷的心》中那个心机颇深的女主角拿出来对比,前者的声音表情是一种无视世俗规矩,一种很“野”的味道,“喂,当兵的,把手伸出来。”仅仅一句话,就将其出身、性格表现出来。而后者的声音是一种富有教养的,不时会有一些“演戏”的色彩。根据情景的不同,她的声音也会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比如当她和魔鬼胡安在一起的时候,声音是一种近乎于挑逗的意味,而和自己的未婚夫在一起的时候,声音是一种近乎逢场作戏的亲热,而与自己的妹妹莫尼卡在一起的时候,声音又是一种高高在上,胜利者的得意。
    本来一个人的声音容量有限,但是通过感情与语气上精巧的处理,所以李梓的声音具有了一种很强的可塑性。而这些正是现在的演员们做不到的。
    李梓的声音可塑性很大,在《英俊少年》中,她以年近半百的年纪,给一个十来岁的少年配音,而且在片中还有多处原音的演唱,`这就要求配音者要对自己的声音进行特殊的处理,要将自己的声音尽可能地往原音上靠,李梓的表现无疑是成功的,她的声音中流露出了一种明亮,一种朝气,这对当时的她而言,难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电影《红楼梦》中,她为贾宝玉配音,而此时,她已经年过六十了。可以说,在中国的配音演员当中,李梓是一位非常突出的人物,她的声音、她的艺术悟性与她的艺术感觉,是非常杰出的。李梓之后,上译厂另一个非常出色的女配音演员是刘广宁。刘广宁的声音甜美圆润,具有一种独特的光泽。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一度将粟原小卷的外貌与刘广宁的声音结合体认为是最典型的东方美女。刘广宁一直以来都是以配美丽善良纯情质朴的女性角色为主。如果要用戏典的行当来划分的话,那就是小旦、闺门旦一类的角色。象《生死恋》中的夏子、《魂断蓝桥》的玛拉、《苔丝》中的苔丝、《孤星血泪》、《湖畔奏鸣曲》、《绝唱》、《远山的呼唤》,电视剧《三口之家》、《天使的愤怒》等片。
    刘广宁往往通过自己的声音,将角色中的那种美好的的特质发掘出来,象《生死恋》中她为粟原小卷配音,一连串如银铃般的笑声,将人物的青春表现得格外动人。如果说,在这部影片中的感情色彩还是偏于明亮的话,那么在那部经典得流俗的《魂断蓝桥》中,整体的风格就要沉重得多,黯淡得多。她的美丽声音令费雯丽的原音显得黯然,而她也完好地表现出了玛拉性格中的从纯真与善良到灰心与绝望,再到罗伊重归后沉重的欢愉,到最后忍痛离去的情绪转娈。尤其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那种在挣扎的情绪,令人心碎,而当玛拉最后一次对着罗伊说“再见”的时候,我相信刘广宁已经与费雯丽溶为了一体。
    而在那部配音难度极大的《苔丝》中,她为金斯基代言,之所以说这部片子难,主要是因为整部电影中,苔丝的台词并不多,这与影片的风格有关。这就要求演员在有的限的词中,表达出角色的内涵,应该说刘广宁表现得颇为出色,尤其是当苔丝杀死丈夫,与恋人相会的那句词:“我把他杀了!”语气中流露出的情绪非常复杂,完美再现了一种属于角色本质的可爱与美好。难怪,当时看这部影的时候,坐在我旁边的两个女生感慨:“天呐,怎么还那么可爱?!”
    刘广宁在《悲惨世界》中为那个可怜的芳汀的配音,也是一个成功的角色,尤其是那一段控诉,苦涩沉重,语气中带着气愤的嘲讽,间或伴着一阵阵揪心的咳嗽,让人动容。刘广宁也偶尔反串一把,配一些阴沉冷酷的角色,象《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阳光下的罪恶中》那两个暗藏杀机的少妇,前者冷冷地说着:“心中没有爱情,灾难才会降临。”后者则做作地表示:“我,我有惧高症。”虽然是十分相像的两个角色,但是刘广宁处理得却怡到好处。还有《超人2》中那个邪恶的女超人,一身黑衣地在月球上飞落,款款走来,双手抱胸,冲着登月宇航员说:“喂,你是个什么样的动物?”那种带有金属质感的声音,酷得可以。
    说实在的,刘广宁的声音冷起来的时候,会有一种很酷的感觉,有一种冰山美人的感觉,非常出色,只是上译厂给她的这方面的角色太少了。要不然,她会给我们另一种惊喜。而刘广宁为一些小男孩角色的配音,也很出彩,尤其是那种淘气、倔强而富有朝气的角色。甚至有时可以配一些蠢蠢的懒懒的角色,象《水晶鞋与白玫瑰》中的那位二小姐,也很有味道,很有意思。
    刘广宁的声音也同样是不可多得的。而且我感觉,她要再多做几年的话,她的潜力还会发掘得更多。孙渝峰在谈及现在的配音演员的现状时表示,象李梓与刘广宁这样的声音,现在已经难以找到第二个了。确实,这两位的声音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美好回忆,在我的心目当中,她是永远的女神。
    而还有一位女演员,至今仍在坚持着配音表演。纵然面对着众多的非议与责备。她就是丁建华。
    丁建华的声音被人们称为象一块橡皮一样,可以捏成任何一个角色与人物。的确,除了这种比喻外,没有什么评价更能够表现出她声音的可塑性。而在她的一系列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少女还是老人,不管是风流女还是老巫婆,不管是两岁的小童还是风韵犹存的少妇,或正常或变态或奔放或压抑或俏皮或放浪,种种种种,我就没见过有什么角色是她不能配的。当然除了男的成年人之外。如此宽广的音域,如此强的可塑性,丁建华可谓是国内配音行中的第一人。
    丁建华配音的电影数量,可能也是国内之最。印象中我看她的第一部电影是《我,两岁》,她在为一个两岁的小孩配音,丁建华从生活当中模仿出了高度逼真的童声,无论声音语气还是语调无不酷似,最为难得的是她把一个还在学牙牙语的孩子的心态把握得非常好。小孩一般都愿意以自己为中心,尤其是小男孩,因此,她在说话的时候一定会有要强调突出的地方。比如,片中刚开始太郎的自我介绍中有这么一句开场:“我、叫、太郎,我、两岁了。”大家可以试着读一下,那种两岁小孩独有的语气全出来了。至于片中的其他妙处,我建议大家还是再看一遍,相信体会会更深。
    还有《龙子太郎》中的太郎——两个日本小孩都叫太郎,那可是一个坚强而的野小子,年龄约在十岁左右,丁建华充分发挥自己声音当中明亮而又有极强质感的特质,将一个男孩儿那冒冒失失又很坚强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片中太郎与其母亲相逢,并撞开大山,放出洪水的一段,丁建华与刘广宁那发自内心的呼喝,让我热泪盈眶。多少年过去了,还想重温,但找不到片子。
    之后,丁建华又在《熊猫的故乡》、《天书奇谭》、《阳光下的罪恶》、《父子情深》等一系列影片中为不同性格不同国度不同年龄段的小男孩或小女孩,甚至小动物配音,各具特点,各不相犯。
    可以说,真正让丁建华为大众所知的是那部美得冒泡的《希茜公主》系列,丁建华运用自己充满活力、干净而清丽的声音,将女主人公从活泼而聪明,甚至带着几分娇憨的贵族少女成长为母仪天下的皇后的过程,演绎得真实可信,十分具有艺术感染力。而丁建华在高仓健的《幸福的黄手绢》一片中,为倍赏千惠子配音,以真挚充沛的感情,将一位隐忍、温良,具有东方女性传统美德的少妇表现得富有分寸,十分得体。
    最近的一部让人感动的片子,是演技高手梅丽尔·斯特里普的《廊桥遗梦》,她为女主角配音。老实讲,这也是一个配起来难度极大的角色,第一心理戏太多,第二年龄跨度也大,第三如何在语言中将人物内心奔涌的情欲表现出来。但是丁建华有张有弛,运用她那已经为人们所熟悉的声音,将人物配得合情合理,尤其是与男主角的几大段词,处理得含蕴有度,轻巧的调笑,适度的放纵,很不错。好象是去年曾经有一位大仙在《戏剧电影报》上发表文章,认为丁建华的配音使得我们无法领略斯特里普的带有意大利口音的英语,而且作为农妇,丁建华的声音不够放得开,所以,配音,尤其是上译厂的配音是应该而且是必须取缔的。我不知这位大仙讲此话时的心理,但个人以为,要不是游历各国,或者精通英语及其他国家的“英语”,一个外国人不可能分辨得清哪哪口音,就象一个南方人分不出大部分北方人的口音一样的道理,电影是大众艺术需得让大众都能看懂。笔者是南方人,但我的北京同事却坚决分不清我的口音到底是哪个地方的。那又该怎么说?其实,大多数美国人只能分清欧洲口音、拉丁口音与亚洲口音,所以那位大仙的文章,让我觉得他是“穿着海魂衫,站在甲板上”,一幅小样。至于第二点,更是见仁见智,角色是农妇不错,但从开片她所听的音乐可见,她是一个多多少少有点小情调的人,要不怎么会红杏出墙?一个阅人阅景无数的摄影师怎么会爱上她?她干脆守着那个一样俗不可耐的老公过一辈子得了。实际上,斯特里普的原音就是一种有收敛的放得开,有分寸的讲究。
    但是丁建华的声音,我们是太熟悉了,丁建华也应该考虑下一步该如何走,是继续做一个上译厂的最主要的配音演员还是放一放,培养一下狄菲菲、王静雯这样的新人?
上译厂优秀的配音演员很多,还有象苏秀、曹雷、杨成纯、盖文源等等这样出色的人物,他们在几十年敬业且专业的工作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更难得的是,他们都具有一种难得的书卷气,所以,不管他们是否还在从事配音的事业,仍然为人们所称道。
ellencn2001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1-09-27
1楼#
发布于:2001-11-12 18:28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好喜欢这篇文章,以前曾把它打印出来反复阅读,还在上面勾画了一些“重点”句:
1.但是限于当时的政治历史条件与地域人文特点,长春的译制片一直带着一股抹不去的中国气息。
2.从风格上讲,上译厂的老厂长陈述一曾经说过要“原汁原味”,“翻译要准确、配音要传神”,可以说在上译厂的实践当中,是一直在努力地实现并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译制片的最高同时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3.尤其是在上译厂译制的一批由欧美地区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中,因其细腻准确的翻译,传神达意的配音,被誉为“真正的欧美味道”的欧美影片。象《哈姆雷特》、《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基度山伯爵》、《简爱》等等等等,其台词翻译,配音都堪称不可重复的经典。
4.至于上译厂的那帮人,我们几乎可以认为这是一群专门为配音而生的人。
5.上译厂与长影在配音演员上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实力平均,配角往往光彩夺目,不让主角。
6.要讲中国配音的最高水平,不可不提早逝的邱岳峰。这位声音独特的配音界大师,完美地诠释了“传神”两字。
7.尚华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一种诙谐与幽默的情绪,通过他的语言,不露痕迹地体现在角色当中。
8.对于毕克,除了“酷”之外,无言可以评价他的声音与特点。
9.上译厂的男演员中,乔榛和童自荣都是非常有观众缘的。仅仅听听他们的声音,相信就会有不少的少女为之着迷。
10.毕竟有些经典的声音是不可替代的。
11.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李梓在处理这一类型角色的时候,她能恰如其分地将轻浮放荡与率性天真分开,而现在的一些女演员在声音表情上往往不能够将这两者分开。
12.在很长的时间内,我一度将粟原小卷的外貌与刘广宁的声音结合体认为是最典型的东方美女。
13.尤其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那种在挣扎的情绪,令人心碎,而当玛拉最后一次对着罗伊说“再见”的时候,我相信刘广宁已经与费雯丽溶为了一体。
14.孙渝峰在谈及现在的配音演员的现状时表示,象李梓与刘广宁这样的声音,现在已经难以找到第二个了。确实,这两位的声音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美好回忆,在我的心目当中,她是永远的女神。
15.我就没见过有什么角色是她不能配的。当然除了男的成年人之外。如此宽广的音域,如此强的可塑性,丁建华可谓是国内配音行中的第一人。
16.上译厂优秀的配音演员很多,还有象苏秀、曹雷、杨成纯、盖文源等等这样出色的人物,他们在几十年敬业且专业的工作过程当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个性,更难得的是,他们都具有一种难得的书卷气,所以,不管他们是否还在从事配音的事业,仍然为人们所称道。

  
  
法兰
管理员
管理员
  • 最后登录2018-02-08
  • 优秀管理员
2楼#
发布于:2001-11-12 19:36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嗯。云妮在本论坛叫云泥,说起来,最近好久没见到他了。
[color=blue][move]爱上一个天使的缺点,用一种魔鬼的语言[/move] [/color]
普通一兵
游客
游客
3楼#
发布于:2001-11-12 23:48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作者好象对老一辈的配音演员挺熟,年轻的介绍的不多,可能是篇比较老的文章吧
普通一兵
游客
游客
4楼#
发布于:2001-11-13 00:30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补充一点这是篇极好的文章。这种文章多多益善
5楼#
发布于:2001-11-13 01:47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童自荣的声音还有一个特质,就是高亢、具有煽动性。这使得他的声音在一系列的影片中不断地在体育讲解员、新闻播音员的口中出现,虽然他在片中还有可能配男主角。不知这是不是受了央视的某些影响?\"
我始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6楼#
发布于:2001-11-13 02:48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真太传神了,要能把上译其它的绿叶再描述一下就更好了,我盼望着。。。。。。
芦中人
荣誉会员
荣誉会员
  • 最后登录2017-05-27
7楼#
发布于:2001-11-14 05:24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我也是。
身作红云长傍日,心随碧草又迎风。
8楼#
发布于:2003-04-09 13:29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推荐.
羽尘
  • 最后登录
9楼#
发布于:2003-04-09 19:51
[推荐]朝花夕拾——忆评中国译制片(作者:云妮)
配音,还魂的艺术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