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小珂在 2004/01/29 01:10pm 第 2 次编辑]
那些声音,听得越多,我便愈感到深爱与依恋。 我爱着那些声音,不仅仅因为它们给予我最崇高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因为,它们让我捡回了我珍贵的童年的回忆。 --题记 爱上那些声音( - )-从译制片到声音 我小的时候,对于电影中的声音几乎没有什么印象。 在我5.6岁的年龄,正是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时期,那时候,进口电影被引入市场,电影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调节着人们紧张而忙碌的生活。于是,卷起了译制片的热潮。 母亲的单位里有电影院,每周五的晚上都放映两部电影。一般地来说,第一部放映国产片,第二部放映译制片。有的时候连续放映两部译制片。每逢这时,电影院里都是满座的,票会在很多天前就预售得精光。不过无论是放映国产片或者译制片,母亲总是会提前很多天去买票,因此总能购得好票。然后一家人便满怀希望地等待周末的来临。 星期五的晚上往往是最快乐的日子,在双休日的制度尚未建立的时候,每逢周五,学校便会开恩,总是破列将下午第三节辅读课取消。于是我便会很幸福地奔回家,狼吞虎咽般地吃完晚饭。这时候,母亲就准备一个小布袋,将糖果、话梅及各种零食塞进去,往往还带上一壶水。然后于七点十五分准时出门,以便在七点二十五分的时候坐在电影院。影片是七点三十分准时上映的。 五岁的时候看电影,是什么也不懂得的。那时候,电影院于我,只是一个游戏的场所罢了。大人们观看电影的时候,总是及其认真,而孩子们往往就可脱离控制,在黑黝黝的影院里玩起了警察与歹徒的游戏来。 我记忆犹新的,有一回,放的是《电话谋杀案》,母亲说非常精彩的,于是我抱定信心要认真看。当电影开始的时候,我却又坐不住了,和邻居的孩子在影院里跑起来了。长大了之后,偶而听到别人谈论这部电影,才知道是希区柯克的杰作,着实令我后悔了许久。 于是五岁之前所看的电影,大多如此,均不存于印象中了。 6.7岁那几年,开始渐渐懂得看了。最值得记忆的,是看《魔鬼终结者》的那回。那一回,父亲因有事而没去看,母亲便独自带我去了。我记得那电影尤为经典的一处便是,当那邪恶的机器人正在进行追击的时候,他所驾驶的油罐车忽然爆炸了,烈火蔓延开来,大家都认为那机器人死定了,不料在一片寂静之后,烈焰当中,那机器人忽然站了起来!更可怕的是,他的身上用于伪装的人造皮肉都被烧毁了,尽剩下一附骨骼,却还奔跑上来袭击女主角。电影院里即刻爆发出尖叫声,母亲也一下子叫出声来,而我已吓傻了。回家的路上,那恐怖的一景还一直闪现,母亲竟也不说一句话,一直不住地张望路旁的树林,牵着我走得飞快。而那一夜可以算是我的第一次失眠。 再后来,又看了许多电影,随着年龄的增大,也渐渐可以看懂了。现在仍然记得,那些电影画面都有朦朦胧胧之感。有时候泛着浅浅的黄色。那时候的我,开始渐渐有些疑惑了,但凡放映译制片,我便会看到屏幕上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在讲中国话。于是那时便有了模糊的念头,原来外国人也和我们说同样的语言,只是“洋”味儿更浓些罢了。大概从那时,我便开始注意译制片中的声音了,但是,完全是无意识的,只是留下了一层极为肤浅的印象,仅此而已。 我记得有两个声音,是让我听了觉得莫名亲切的。一个清亮华丽的男声,和一个清脆流畅的女声。在童年时代的印象里,很多时候都能听到这样的两个声音,而每次,当这两个声音出现的时候,我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一种就像是饮过甘泉的感觉。 时间流逝得很快,在此期间唯一不变的大概就是周末看电影的习惯了。那时期看了太多的电影,太多的译制片,名字和内容早已忘记了不少,仍然记忆深刻的却还是那种朦胧的,泛着淡淡黄色的屏幕,以及那种优雅的清亮的声音。 记得有一时,上映过一部美国电视连续剧《加里森敢死队》。那是我童年时代除去《终结者》之外印象最深的译制片了。又是当时完全不懂得去看,仅仅是人云亦云,每日跟随着父母坐在电视机前,疑惑地看着“老外”们说中国话而已。我只记得那片子当时很火,几乎是全国人民都在痴迷了。 于是转眼间到了10岁多。有一回,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专题节目,记得有一位工作人员在镜头前兴奋地介绍:“配音时,对口型是很重要得一步,我们要求配音演员对准口型,这正是为什么观众看电影片时,会觉得是外国演员在说中国话……”我猛然才记起几年前的这个令我困惑的问题,于是“配音”的概念那时才开始闯入我的脑子。 接着又把这件事淡忘了,因为那时唯一的兴趣只是瞎玩。直至五年级时,母亲有一天为我买来《王子复仇记》配音版的VCD她观看的时候不住地赞扬为哈姆雷特配音的人(我极少听到她那样地赞扬的),可是那时候并不留意,只是后来母亲不住地提及,我才勉强记住了那名字:孙道临。 又有一次,当我们在观看《叶塞妮娅》的时候,母亲又不住地赞扬那配音了,当时她说出两个名字来,可我无心去记了,一边想:管它如何呢,只要能听懂就行。一直到初中的时候,有一回看《艺术人生》。这节目原本我们很少看的,可那一次母亲却偏说一定要看。一看又是讲配音演员如何如何的,我才知道母亲爱好此事。接着她竟开始讲述她们小时候如何迷恋配音,尤其迷恋孙道临那版《王子复仇记》的。 那时候尽管母亲竭力将孙道临、乔榛、丁建华推荐给我,(那次《艺术人生》邀请的正是乔榛与丁建华),我仍然以没听过他们的声音为由拒绝与母亲分享这爱好。 于是我仍然看着电影频道的流行电影,依旧听着那些后现代的平淡的配音渐渐忘却了模糊淡黄的画面,忘却了优雅清亮的声音。 中考的日子,就在我一片的茫茫然之中到来了,而那时的我,究竟忘却了多少东西,连我自己都不清楚了。这期间看了许多法国喜剧片,欢笑之余,我竟开始略微注意起配音来,那时候我记得在配音演员表中见到次数最多的一个名字是:沈晓谦,于是我记下了这个名字,同时也记下了这个声音。 中考之前的日子,是无聊的,也是痛苦的,幸而我有心爱的法国喜剧陪伴。那期间我看了一部被誉为“影响了一代人”的经典电影-----《虎口脱险》。那不是沈晓谦配的音,但记得我当时仍然看得津津有味。最主要的是,我在那里面听到了一个颇为熟悉的声音,正是那个让我听了便会觉得莫名亲切的声音,那个清亮华丽的声音哪!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句台词: “站住,干什么的?——那声音说, “呃,送邮包的”。——另一个声音回答, “啊,送邮包的可以过去”。——那个声音最后说。 那个声音如此奇妙地,在那一瞬间使我童年里所有关于译制片的回忆再度浮现出来,使我那些曾被封存,险遭遗弃的回忆再度冰释了。如此的亲切啊! 从那以后,我居然开始刻意地留意“那声音”了,我也的确多次“遇”到了它,然而却一直不知道它的主人的名字。每一次听到这声音,都会让我回想起童年,于是渐渐依赖这声音,因为它让我封尘的童年再次回到了我的记忆里。 这时候我想起了母亲,她一定知道这声音到底属于谁的。然而,声音是多么难以揭述!这使我放弃去描述它的念头,无奈之余,只有转了个角度,于是我问母亲:“我国有哪几位著名的配音演员啊?”(这实在是没办法才出的招术)我以为母亲又要言是乔榛或者丁建华,没想到这回她说道:“比方童自荣啊。”这名字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母亲曾经提起过,但我当时确信他的声音我绝没有听到过的,于是决定放弃希望了。 恰巧不久,与一位朋友看电影时又听到“那声音”了,我当时激动异常,对朋友痛陈我苦苦寻找这声音的主人的经过,不料朋友却说:“啊,他是童自荣啊。”令我当场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了。 于是我便开始关心起配音来了,此举令母亲大为吃惊。接着我了解到了大师邱岳峰、毕克以及尚华、于鼎、刘广宁……还有那令我同样深感熟悉的清脆流畅的女声----我终于醒悟到,那便是丁建华的声音。 我终于开始留意译制片,留意配音。而那些声音,听得越多,我便愈感到深爱与依恋。我爱着那些声音,不仅仅因为它们给予我最崇高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因为,它们让我捡回了我珍贵的童年的回忆。 :em15: |
|
1楼#
发布于:2004-01-30 13:21
爱上那些声音( - )-从译制片到声音
好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