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贴子最后由mulan在 2004/03/01 11:01pm 第 1 次编辑]
你知道这些银幕背后的演员吗?——记上海电影译制厂几位配音演员 作者:孙明章 来源:《中国青年》1984年第3期 lidodono1 录入 成功之花,人们只是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 一冰心 乔榛 像许多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青年人一样,他曾经有许多美丽而奇幻的遐想,当一名威武的军人,做一个发现世界奥秘的科学家,穿着雪白的长衫走在寂静的病房,背上地质包五湖四海地为国家寻找矿藏……然而,高中华业之后,乔榛却在戏剧学院两位教师的鼓励下,考进了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四年后,刚刚2l岁的乔榛被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他仍然喜欢遐想,但他绝没想到会发生“文化大革命”,也没令想到有一天自己会成为运输队的一名搬运工。 他毕竟年轻,且天性乐观,尽管境遇不佳,还是喜欢唱。那时候,唯一可唱的就是“样板戏”。在业余演出中,他扮演了李玉和。又是意料之外,他的好嗓子被—位领导看中了。他被邀去为英国故事片《红菱艳》配音。谁知,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先后为国内外三百多部影片和电视剧配了音。这里面有人们非常熟悉的《叶赛尼娅》中的奥斯瓦尔多、《安娜·卡列尼娜》中的渥伦斯基、《苔丝》中的亚历克、《尼罗河上的惨案》中的赛蒙等等。 乔榛的噪音有着独特的魅力,许多观众用不着看字幕就能分辨出他的配音。他的声音浑厚、圆润,仿佛有着某种力度和弹性,十分悦耳。然而,乔榛从不认为仅凭天赋就可以配音。乔榛认为,演员的天赋和才能,只有同角色有机地融合了,才能有所建树。为了角色的需要,他甚至舍得改变自己声音的本色。 日本影片《寅次郎的故事》中的寅次郎,是个处于社会底层的流浪汉,为人忠厚善良,憨厚得发傻,因而闹出许多笑话。乔榛为了给这个人物配好色音,对自己的性格和声音,都进行了暂时性的“改造”。为了缩短与角色性格上的距离,乔榛骑车回家时便有意识地哼着“白布裹在身哪”的小调。过去如果遇到有人挡道,他总是不声不响地绕开,现在却一反常态,老远就摁响车铃,嘴里还吆喝着:“走开啦!车子来了!”“快!旁边一点罗!”惹得行人侧目而视:“这人有毛病!”经过一番苦心体验和琢磨,乔榛变化了自己的声音,十分贴切地运用了“嗯”“坶”等种种尾音,把直线条性格的寅次郎配得栩栩如生。 在采访乔榛时,我请他给喜爱他的配音的青年们写几句话。他提笔写下十个字,作为与大家的共勉:“能追无尽景,始见不凡人。” 王建新 上影译制厂接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写道:“看了印度故事片《哑女》之后,那个凶神恶煞般的后母的声音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她的声音时而尖脆,时而沙哑,还夹有几分挑衅性。我反复听,一直听不出这个角色是谁配的。你们能告诉我她是谁吗?” 难怪这位观众猜不到她是谁,的确很难想象,正是这同一个人,曾为《父子情深》中的韦罗尼卡、《夜茫茫》中的家庭女教师斯泰芬妮、《绿宝石护身符》中的依娃配音。她就是王建新。 1979电王建新满怀喜悦的心情,从海政话剧团复员进了译制厂。还在话剧团时,她就非常崇拜配音演员邱岳峰、李梓、刘广宁等,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为一名配音调员。但她却没有想到.如愿以偿换来的竟是纷至沓来的困难。 埃及影片《萨拉丁》,王建新一直记着这部片子。就是从这部片子开始,她踏入了语言艺术之宫。 她向实录棚走去,心里一阵忐忑。她站到话筒前,心跳不停。银幕现出画面了,她只觉得喉咙口像有什么塞着。她要为影片中的一个女仆和一位护土配音,台词总共才两句话。可就是这两句台词,她怎么也说不好,不是口型对不准,就是语气不贴切,对着话筒老是冒高调。导演走过来向她说戏,稳住她的情绪。在导演的启发下,总算完成了配音。虽说当时时令不过五月,可当王建新从实录棚走出来时,却已满身大汗,汗涔涔的脸上露出懊丧的神情。 这就是王建新跨出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否定了她原先的想法。王建新在话剧团时演播过广播剧,为新闻片配过音,她原以为自已是有点“经验”的。但对自己的“否定”并没有使王建新灰心,反而激起了她的决心。她针对自己的弱点,抓住“理解”和“表达”这两关狠下功夫。 她“泡”进了录音棚,注意观察原片人物的每—叹息、每一停顿、每一呼吸,一遍又一通地默对口型、默配角色。王建新大多是为些配角配音,但她认为,角色虽有主次,艺术上却各有千秋,所以每个角色她都认真对待、无论多么次要的角色,她也要尽可能地摸透角色的内心世界,寻找角色讲话的内在感情,使自己的配音能够“传神”。 在短暂的采访接触中,我感到,在王建新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紧迫感”。她仿佛在拼命地追赶日月星辰,总想忙中觅暇、见缝插针地学点什么。现年34岁的王建新像她这—代的许多奋进者一样,绝不体甘心落在时代的后面。对此,她是这样说的:“我们这代人丢失了许多宝贵的时间,我得追回来呵。被剥夺的时间还得靠被剥夺者自己去追回。” 施融 他与王建新是同龄人,也是1979年进的译制厂。但他第一次为电影配音却是11岁:他至今清楚地记得,他为《农奴》中的小强巴配音时,老演员尚华一字一句地教他念台词,纠正他的发音。施融还曾在银幕上留下过形象,在影片《小足球队》中,他扮演男主角——好学生黎明。 “图自强,自强不息。”这是施融的座右铭。进了译制厂以后,他便苦练发音,向同行求教,向电台播音员学习,不断纠正自己说话的语音语调。他爱配音工作,甚至愿为这一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 施融是口型员。都说口型员的工作挺累的,他却说是“其乐无穷”。口型员要为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配对话,协助翻译和导演,修改已经翻译成中文的台本。对着那些一闪而过的镜头,口型员要眼看、耳听、口念、手记。但施融觉得,这一工作很能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同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同导演、翻译一起讨论分折,帮助自己更深入地认识各种角色。 几年来,施融已经为几十部影片配了音。其中有《奴里》中的优素福、《蒲田进行曲》中的安次、《武林志》中的东方旭、《华罗庚》中的华罗庚等。他配的角色—个比—个贴切,潜台词也愈益丰富。 每配完一部片子,施融总要认真询问同行们的意见,找自己的纰漏和缺憾。施融是永不满足的。他不无感叹地说:“都说电影表演是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配音也是如此呵!” 不断地进取吧,施融! 杨成纯 许多青年知道杨成纯的名字是从《追捕》开始的,影片中的警长矢村就是由他配音的。那深沉而又干净利索的声音,一时竟为不少青年所模仿。 杨成纯的声音可谓“怪”。如果我们简单回顾—下杨成纯配音的角色,会发现这些角色的声音都颇为奇特。在美国影片《爱德华大夫》中,他为老奸巨滑、杀人害命的老院长配音,那语调是阴阳怪气的,在法国电影《蛇》中,他为英苏双料间谍“蛇”配音,句句经过仔细琢磨,仿佛自然的语调掩饰着神经的高度紧张,在印度影片《大蓬车》中,他为谋财害命而而又故作正人君子的拉札配音,那声音显得虚飘不实……多年来,杨成纯以他的“怪”声音,成功地为许多不同的角色配了音。 在上海电影译制厂,杨成纯可谓头等大忙人。一部片子刚刚脱手,另一部片子接踵而来,“译制周期短,常常来不及一一阅读资料。杨成纯也不喜欢临时“抱佛脚”,他平时最喜欢读书,读的书范围很宽,积累了各方面的知识。执导《苔丝》时,他回忆起自己对原作的理解,结合影片所表达的意图,很快开始了译制工作。在配《爱德华大夫》时,他重温了自己做的有关佛洛依德心理学的笔记。在这个充满创作的艰辛与欢乐的职业里,勤奋帮助他获得了累累硕果。他参加译制导演的影片已有四十多部。其中,有人们熟悉的《佐罗》《苔丝》《啊,野麦岭》《第三个人》等,还有《安娜·卡列尼娜》《老古玩店》《居里夫人》等电视剧。 在访问杨成纯时,我告诉他,许多青年都想当配音波员。他表示非常理解这些青年的心情,但配音演员的需要量毕竟有限。他希望这些青年“勤学勤思”,只要有真才实学就会有用武之地。 |
|
1楼#
发布于:2004-03-02 15:17
[推荐]你知道这些银幕背后的演员吗?(作者:孙明章 lidodono1 录入)
加油啊站长! |
|
|
2楼#
发布于:2004-03-02 22:22
[推荐]你知道这些银幕背后的演员吗?(作者:孙明章 lidodono1 录入)
好文!谢谢 mulan 站长. |
|
3楼#
发布于:2004-03-04 11:44
[推荐]你知道这些银幕背后的演员吗?(作者:孙明章 lidodono1 录入)
这样的“资料”式的文章,多多益善。站长万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