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四十年后重温哈姆雷特
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北京音乐厅结缘久矣,可谓老朋友了。今年“五一”,他再度来京参加从4月30日到5月4日在中山公园音乐堂连演5场的《再别康桥———中外诗歌散文撷英音乐朗诵会》,朗诵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中的著名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既弥补了去年年底“撷英”首演,他本人因忙于电影《詹天佑》的后期制作而未出场的遗憾,对广大喜欢他表演及朗诵艺术的观众来讲亦堪称福音。 孙道临的声音中 蕴含着某种奇特的力 孙道临在电话中的声音初闻弱而低,像怕吵醒了谁似的。随着谈话的进行,你会逐渐感到在那游丝般的声音中蕴含着某种奇特的力,它不以分贝计算冲撞听者的耳膜,却直击其内心,只三言两语便将你掌控,让人想到一个武侠小说常用词:内力。 我告诉孙老我要到上海去拜访他,一下火车我便直奔孙老推荐的他家附近的宾馆。第二天早上采访前,拨通孙老家的电话,依然是轻而低的声音:“昨天晚上我去宾馆问过,他们说你已经住进去了。”我心头一热,惊讶于这位八旬老人的细心和周到。一刻钟后,我按响了他家的门铃,小保姆出来开门,孙老跟在后面,上穿明黄色羽绒服,下配一条棕色条绒休闲裤,别有一股“老摩登”的味道。他的表情平静、庄重,一如电话里的语气。 孙道临从高中时开始写诗 他的挚友曾说:孙道临是一首诗 孙道临的挚友、最早将其引入表演领域的黄宗江曾经说过:孙道临是一首诗。 孙道临给人的印象确乎不单单是一位电影演员,甚至于更像个文人。这一点儿也不奇怪,他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从高中时代就开始文学创作了,尤爱做诗。 “写诗主要集中在高中和大学一、二年级。抗战前中国诗坛有两大派:新月派和现代派,我比较喜欢后者的自由奔放。写诗绝非无病呻吟,而是心情的写照,是一种遣怀、一种悲哀———我的大部分诗作都写于抗战期间,那时社会上可谓兵荒马乱,燕大是美国教会学校,日本兵不能随便进去,气氛相对缓和自由些,但仍会有本校学生在外遇难的消息传来。” “最近还写诗吗?”我问。 “很少了,偶尔凑上几句———歪诗。”他自嘲般一笑,“你有没有读过我的诗?觉得怎么样?”孙老微微欠起身子,等待我的反应。看来他对自己学生时代创作的那些诗作还是非常珍视的。可惜由于时间仓促,我只粗略浏览过附在他写的那本《走进阳光》正文后的诗摘,并未细读,不敢妄加评价,但又不好意思扫他的兴,便凭着一点点模糊的记忆含糊其辞:“比较淡,比较含蓄,语言上比较自然、朴实……”孙老听得兴致勃勃,但从他犀利的目光和嘴角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中我知道,他早已看出我这“贪玩学生”的破绽,并且原谅了我。 再一次吟诵《哈姆雷特》中 那段著名台词,孙道临感慨良多 1958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找到孙道临,请他担当英国影片《王子复仇记》中男主角哈姆雷特的配音工作。这部影片孙老早于1948年就在上海的电影院里看过,而初识哈姆雷特则可追溯到抗战胜利他重返燕园时,那时他选修了学校开设的莎士比亚戏剧课程,对莎翁及其剧作有了基本的了解,尤其钟情《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可以说他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精神:他充满使命感,以改造世界为己任;他追求完美,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他崇尚人性解放,要‘做大写的人’……” 谈到为《王子复仇记》配音的前前后后,孙老来了情绪:“第一步就是要确定配音剧本。当时社会上有四五种《哈姆雷特》的译本,我们最后选择了著名诗人卞之琳的作为配音剧本的蓝本。配音和演戏不同,既要忠于台词内容,又要根据原片人物的口型、节奏修改台词,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配音剧本终于定了。在集中3天的录音时间里,我的嘴几乎没停过,一直在说,录到后来嘴都合不拢了———不是乐的,而是干的。有些段落现在想起来真是难度很大,需要演员对声音和气息的综合把握能力,幸亏我过去在大学里曾跟一位德国歌唱家学过声乐,要不然光气就不够用。我们当时配音演戏还按斯坦尼斯拉夫体系,讲‘潜台词’、‘内心独白’,配一段可累了,不过收获也很大。” “我‘五一’在北京参加的《再别康桥———中外诗歌散文撷英音乐朗诵会》朗诵的《生存还是毁灭》,它在文字上和我配《王子复仇记》所用的剧本并不完全一样,可以称为‘修订版’吧。这段著名台词,我40多年前配《王子复仇记》时的版本叫《活着还是不活》。我个人认为,劳伦斯·奥利佛在处理这段台词时过于‘淡’了。这个人物当时面临的不是简单的生死问题,而是生死的价值问题,是要活得更有意义,还是苟且偷生,在这段台词里也蕴藏着一种激烈的斗争:‘生存,还是毁灭?就这问题了!到底哪样算高贵?忍在心中,承受这欺人命运的剑伤枪挑,还是拔起刀,向那无边大海般的磨难搏斗去……这样,深思竟把我们全变成了懦夫,果断力的本然灵光,蒙上了一层黯淡迷雾。声势浩大的事业,就因为这踌躇一顾,背离了原有的航道,丧失了行动的光辉!’”孙老轻轻吟诵起这段台词,如入无人之境,眉头略蹙、双目微合,仿佛又回到了他深爱的舞台。■ |
|
1楼#
发布于:2001-12-09 07:25
孙道临:四十年后重温哈姆雷特(作者:朱海宁)
这个版本不灵,还是电影好哇。电影版的比卞之琳原来的译文还要好,更流畅,更口语。我想莎翁原作的语言,现在读起来那么“雅”,放在那个时候,也绝对不是文乎文乎的,肯定是当时的口语。 还是“活着,还是不活,这是个问题”,多么简单,多么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