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影响最大的十部电影
——《珊瑚岛上的死光》 □ 王崴 年代:1983年 出品:上海电影制片厂 主演:乔榛 马军勤 邱岳峰 一般来说,在任何一个文学领域里都有一个领先的,开创意义的作品,比方说讲到朦胧诗,就要提起北岛的《回答》,提起伤痕文学,就要提到《苦恋》。在中国提到科幻小说,第一批提到的作品里必然少不了《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作品还有一些更广阔的意义。在我的记忆里,中国的科幻小说有过一个极其可怕的繁荣期。出现了一大堆著名作家,郑文光,叶永烈,尤异,童恩正,刘兴诗……从历史背景方面考虑,1978年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然后人民日报就连续发表徐迟撰写的科学工作者报告文学。中国的文艺向有受大环境左右的传统,自《珊瑚岛上的死光》之后,科幻作品几乎是以原子弹的速度问世,给人一种爆炸的感觉。 除了时间以外,领先的另一个方面是在题材上。 《珊》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一个华侨科学家,在外国研制成功了一种高能电池,想把成果带回中国来,就被外国特务杀害了。他的助手兼准女婿坐飞机跑掉了,但是飞机又被打了下来,本人逃到一个珊瑚岛上,碰上了另外一个华侨科学家。此人正从事激光武器的研究,也获得了成功,同样受到追杀。最后的结果是科学家B牺牲,而助手带着未婚妻回到祖国。这个情节今天看来当然是很简单的啦,但是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不错到了这样的地步,就是《珊》推出后的短短几年里,出现了一大堆的模仿之作,无一例外是某华侨科学家在国外研究出了某成果,因为想献给祖国而遭到迫害或追杀,该华侨必然有一个儿子或女婿或助手,两代人一起和外国特务斗,最后赢得胜利。如果把这些作品汇总起来,就会发现这些科研成果包罗万象,从次声武器、超导材料、高能弹力材料、冷冻技术、脑电波感知仪一直到香水配方,囊括了现代科学的方方面面。那个时候我非常爱读科幻小说,读了很多这一类的东西后,就产生了这样一种印象。觉得整个世界都挤满了华侨科学家,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件可以震惊世界的科学发明,而且千方百计地希望报效祖国,同时他们每个人身后还跟着许多外国特务,这些特务不许他们报效祖国――这种印象让我产生了一个伟大的理想,就是一定要把这些特务消灭掉,让这些科学家可以顺顺利利地报效祖国。现在我当然没有这样的理想了。因为如果事情真的和我想象的一模一样,那么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钻到地缝里去――瞧吧,中国的科学家在国内干不出事情来,一到了国外就遍地开花,这叫什么事? 在小说上扯得太多了,现在回到电影的话题上来。这部片子我大概是1986年看的,一台黑白电视。那时候没有多少科幻片看,严格地说,这是我看的第一部科幻电影。电影里也有一些特技,现在看来无非是搭模型,二次曝光什么的。但当时真是很吸引人――要知道当时我们整个电影界也没有什么高超的特技队伍呀。《天仙配》让老树张嘴唱歌,《七品芝麻官》和《喜盈门》里面有一些人从大变小的镜头,还有《阿诗玛》里的倒放,《孔雀公主》里的置景,好象也就是这些了。但是真正要命的是什么?是我们好象从此就没有科幻片了,这就不太妙。水平低没关系,继续做就会有进步。今天我们看《金刚》这样的美国片,也会觉得特技水平低,但是人家一直干下去,欺骗性越来越强,现在已经蔚然成规模了。我们这些年在干什么?现在我们有了一些特技手段,但是全用去拍神怪片和灾难片了,我们的科幻队伍呢? 仔细想想好象只能想起一部《霹雳贝贝》来,但它同时也是一部儿童片。这里就要说到中国科幻作品的另一个致命伤了。那就是它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被定位在儿童文学的范围内。1983,84两年出版了当年的中国科幻作品年鉴性质的集子,你猜它叫什么?叫做《科学神话》。我不知道这个混帐名字是谁起的?但是至少在这个起名字的人的心里,他就没有把科幻作品当成一种严肃的,适合不同年龄和身份的人的艺术形式。他大概认为,科幻作品与哄孩子睡觉的“女娲补天”什么,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他大概也不知道,在世界上,科幻作品已经成为艺术的一个独立门类,阿西莫夫,克拉克这些科幻作家,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地位,写作和出版科幻作品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制片商投资科幻电影也是着眼于广大的社会受众,几乎不会把眼光仅限在放在孩子的身上。我们是怎么搞的?拍起儿童片来,一会儿吝啬得把人家当成襁褓中的娃娃,拿些弱智的,拿肉麻当有趣的东西去充数,一会儿又慷慨得把整个一个艺术门类都送出去。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的科幻作品就衰落了,有讽刺意味地是,它是和儿童文学一起衰落掉的。衰落也许倒是件好事,现在我们不再一年出一本年鉴了,但是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科幻杂志,有了星河,王晋康,萧志勇等一批优秀的科幻作者,更重要的是,我们似乎不再把科幻作品等同于文学作品了。 科幻电影的衰落则远在此之前。或者可以说,科幻电影的高峰根本就没有来过,如果八十年代后期以《错位》《异想天开》等为标志的昙花一现的荒诞片热不算在内的话,那么拨拉来拨拉去,好象除了《珊》之外,其它的也没有什么了――至少在我的记忆里没有什么了。即使把《大气层消失》这一类的也算进去,同样如此。我们信誓旦旦地要做电影大国,世界上有年产科幻片为零的电影大国吗? 如果你去看《珊》的演员表,你会发现这样两个名字,一个叫乔榛,一个叫邱岳峰。不用多解释,谁都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谁都听说过他们的名字,但绝不是作为角色演员听说的。 是的,他们是中国最著名的配音演员中的两个,后一个现在已经故世了,前一个正如日中天,配而优则导。但是导来导去,还是在配音行里打转转。如果不是看到了《珊瑚岛上的死光》,我几乎不敢相信,中国的观众居然还曾经有机会银幕上看到他们的形象。 对于他们的声音,中国人太熟悉了。1995年起,中国开始引进十部大片,最先的两部,《亡命天涯》和《真实的谎言》,全部是乔榛担纲主配。邱岳峰的资历要更老一些,似乎从《乡村女教师》的年代就开始了。中国的配音业渊远流长,中国的配音电影,有许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精品,一件具备了不同于原作特色的艺术精品。那些配音演员的名字曾经使我们如数家珍,苏秀,丁建华,童自荣,姚锡娟,尚华,周志强……中国的配音业太强大了,强大到使人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似乎我们永远只能从他们手里接受二手货色。 说起来让人不敢相信,诺大一个北京,居然找不到一家放映原版影片的商业影院,而据史料记载,早在30年代,中国的电影刚刚起步的阶段,北京就已经有两家专门放映原声电影的剧场了。当然,当时的配音水平比较低,这里有技术上的原因。但技术的进步应该带来的是选择的多样化,怎么会进步来进步去,中国的老百姓居然闹到了千篇一律听外国人说中国话这样的尴尬地步?中央六台和八台现在改进了一些,而我们的电影院仍然顽固地坚守阵地。 与顽固并存的是配音水平的全面下滑。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的配音业曾经有过非常光彩的历史。但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活居然越干越糙了,一部影片听下来,重音,口型,节奏,多多少少总能挑出不少毛病来。这里面有国际上同期录音越来越多的原因,也有的是中国配音业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中国的配音演员基本上与角色演员是两层皮。著名的配音演员几乎没有任何镜头体验,造成的结果就是:配音效果严重朗诵化舞台化。影片中的外国人,甭管是教堂神父还是地痞流氓,说起话来统统抑扬顿挫,错落有致。据说曾经有人因此感慨外国人文化水平高,讲道德。不知他如果看到原版的美国影片,听听一口一个FUCK的对话,是不是还会有这样的想法。 千人一声,万人一韵。所有的外国影片,经过我们配音演员的加工,全部带上了一种莎士比亚的风格,不该深沉的地步也大肆深沉,不该吟咏的地方也起劲吟咏。而且往往还伴随着这样的事情,为了突出对话而把背景声和音乐全部放低!有时候我甚至有这样的想法,这些搞配音的人究竟有没有电影意识? 已经说过,角色演员与配音演员分离,是中国配音业的致命缺点。而这一点并非从来就有,比方说《乡村女教师》的女主角,就是由舒绣文来配的音,那个时期的苏联电影,听起来非常舒服。但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配音演员与角色演员很快走上了两条分离的道路,原因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从那个年代可以看出一点端倪,那是一个分离主义的年代,社会分工被强调到了近似病态的程度,综合性大学被拆成若干所专科学院,连外贸和内贸也要拆进不同的校园。 而中国的配音业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了,成熟了,壮大了。但是一种畸形的,先天不足的壮大。侏儒年老了仍然是侏儒,我后来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次亮点,那就是《珊瑚岛上的死光》,从来躲在幕后的配音演员这一次走到了幕前。为了什么?不知道。也许他们是想探索一种可能,一种把两群本来不应该分道扬镳的人重新聚合在一起的可能,如果这种设想实现了,中国的配音业,甚至整个电影业也许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但是亮点消失了,一切仍然如旧。《珊瑚岛上的死光》以一个怪异的形象载入了中国电影的史册。它既是中国少得可怜的科幻电影之一,同时又是绝无仅有的以配音演员出演主要角色的影片。它是孤独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孤独的,它象生物演化表中孤零零的分枝尽头的物种一样,在一个热闹的世界里独守空帷。它没有伙伴,它没有同路人,它如彗星凌空般稍纵即逝,留给看到它的人一个阴恻而古怪的回忆。 研究中国电影的人不应该忽略这部影片,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到中国电影的两种可能性,两种本应成为现实而终究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所以我们今天看不到国产的科幻片,所以我们今天要在电影院里忍受同样的声音和腔调从不同的嘴唇里一冒再冒。弱龄而夭的中国科幻电影,以及过于早熟的中国配音业,在这部电影身上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错位,永远的错位,令人遗憾的错位。一个已经死了,一个还没出生。 现在我给这篇文章结尾了,按照《对我影响最大的十部电影》的一贯风格,这个结尾本应是这样的。 “所以我要告诉你们的第三部电影,不是《珊瑚岛上的死光》,而是‘错位’” 这当然是在抄袭古龙,更糟的是,已经有很多人指出来了,一件把戏被看出来了就没什么意思。所以至少在这一篇里,不准备再抄袭七种武器的句式了。但是贼性不改,抄袭还是要抄袭,只不过抄袭的对象要换一换。希望这一次,被看出来的周期可以长一些。这个结尾的句子是这样的: 所以本文所提到的年份,1983年,《珊瑚岛上的死光》出品的年份,是为中国电影史上一部总失败的纪录。 http://www.qingyun.com/column/geren/wangwei/w9.htm |
|
3楼#
发布于:2001-12-08 07:42
[转帖]对我影响最大的十部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作者:王崴)
这部电影的vcd非常好买,就在俏佳人出的一套旧电影里,最近降价了,从25元降到18元。:) |
|
4楼#
发布于:2001-12-08 08:43
[转帖]对我影响最大的十部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作者:王崴)
这部小说最初的构思可能还是在文革之前。科学家手里有两项发明,一个是激光器,另一个是原子能电池。激光在当时还是刚刚问世,利用了红宝石发出单一频率的光波,瞬间威力及其强大。现在普通的CDROM里都有了。可是原子能电池至今还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因为那时看这部电影前,已经看过了《未来世界》,所以没有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只记得看这部片子时,邱岳峰已经去世了。演员 中还有乔奇。 |
|
5楼#
发布于:2001-12-08 18:41
[转帖]对我影响最大的十部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作者:王崴)
这是我看过的最弱智的一部电影。即使是以当时的标准来看,也是可笑得不行。乔榛当时还很年轻,胖乎乎,肉头肉脑的,还玩酷,我晕。 邱岳峰是演得最好的了,可惜他那个角色太政治化概念化,不得不故意丑化自己。 当时和苏联关系最坏,什么《熊迹》,《东港谍影》都是抓苏修间谍的。《珊》里面的某大国也是影射苏联,让邱来演其间谍正合适,因为邱有白俄血统。 无论如何,我们要无限感谢这部万分恶劣,想象力极为平乏的电影,因为这是我们看见他的最后,也是唯一的一次机会。为了这唯一的理由,我们也会把它看上很多遍。 《珊瑚岛上的死光》是童恩正写的,他比叶永烈之流强多了,水平和郑文光差不多。《珊》最早发表在1978年的《人民文学》上,是当时最好的科幻小说了。原小说比电影要强,有一定的文学性,语言也还行。 |
|
|
6楼#
发布于:2001-12-08 21:18
[转帖]对我影响最大的十部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作者:王崴)
用户被禁言,该主题自动屏蔽! |
|
7楼#
发布于:2001-12-09 06:38
[转帖]对我影响最大的十部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作者:王崴)
不是有人回忆《傲蕾·一兰》是邱岳峰生前配音的最后一部电影吗?虽然《珊瑚岛》公映比《傲蕾·一兰》晚得多,但是公映的时候邱岳峰早已逝世了。那么,至少可以推测,2部电影前后相差时间不会很多。但是我也希望得到关于这2部电影的更确切的信息。 另外,转一篇相关文章。 蓝森林首页> 一家主页> 精品文库 遨游幻想的乐趣——我看科幻电影的故事 作者: 越之 在郁闷的时候,我愿意靠看电影来排挤一下烦乱的心情。影评家把电影分成了许多类,什么历史片、灾难片、爱情片、动作片。而我最为欣赏,保证一见就倾心的,却是科幻片。 作为随着改革开放生长起来的一代,在中国人逐渐打开自己的窗户的时候,我们也在开阔着自己的眼界。而科幻电影则是打开全世界人类眼界,使人们面向未来去思考的一个橱窗。 50年代的时候,美国开始播送电视连续剧《星际旅行》,虽然最近这部电视剧也常被人们搬上电影荧幕,可是以现代人的观点看来,《星际旅行》的幻想已经落后了。不过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如携带电话那样的东西,在目前已经成为了现实。 (一)珊瑚岛上的死光 不知道还有几个人记得《珊瑚岛上的死光》,那是中国人自己拍摄,现在在我心目中惟一能留下印记的科幻电影。电影剧本深深地打着刚从文化大革命中走出来的时代烙印。 一名华侨科学家发明了一种超级能源,但是他执意回国,把发明献给祖国。但是他生活的那个超级大国的政府恶势力先是利诱,然后就杀害了他。在临死前,这名科学家将超级能源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希望他将其带回祖国。此人在驾驶飞机飞回祖国途中,又被那个超级大国派出的潜艇运用激光击落,降落到了一个珊瑚岛上。在岛上,他碰到自己伯伯的老同学——另一个华侨科学家,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之后,这名华裔科学家也死在了乘潜艇赶来的超级大国恶势力屠刀下,不过在死之前,他也按下了激光电钮,击沉了那艘潜艇。最后在恶势力放置岛上的核弹爆炸之前,年轻人驾乘快艇离开珊瑚岛,带着两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回归祖国。 新中国的科幻小说曾在一个时期红火过一时,包括《飞向半人马座》、《金明侦探》都含有这类与外国敌人或破坏势力做斗争的情节。但是在80年代中期后,中国科幻小说便日见衰落,而科幻电影更是凤毛麟角,后来虽然也有《霹雳贝贝》这样的儿童科幻片,但是看到过《星球大战》或者《异形》、《超人》等外国电影的中国观众已经不再愿意买那种粗糙飞碟的账了。 说起来惭愧,我现在依然记得《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电影,倒并不是我从那时起就喜欢科幻片,而是因为我在看那部电影的时候,只有小学1年级。 在看过这部电影后的那个晚上,我一直瞪着眼睛没敢睡觉,因为一闭上眼睛,电影里的情节就会对我压迫而来。一会儿觉得自己在大海里被鲨鱼追着吃,一会就预感到家中四壁的某扇墙会裂开,从里面走出一个机器人。闹得母亲第二天埋怨父亲说:“看你把孩子吓的,下次这种电影还是别带他去了。” (二)星球大战 乔治·卢卡斯和斯皮尔博格现在都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他们两个在1978年合作的《星球大战》,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上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在1984年,中国第一次正式引进那部电影的放映权的时候,我却无福享受。 当时我能看到的电影,只有一个渠道,那就是父亲的单位发票自己放,而外面电影院放映的电影,因为要额外花钱,实在是没有面子去找父母要。记得当时一部电影的票价是6角5分,而星球大战的票价尤其贵,足足有1元2角。双亲在高中二年级之前,是从来没有给过我什么零花钱的。 这件事也证明我没有什么经济头脑,因为我后来知道,同住一个单位大院,和我一样大的一个孩子到工地去拣了些锈蚀的脚手架铁,还搜刮了家里的一些报纸,将这些卖出了1块多钱,去看了《星球大战》。而我只能数着《星球大战》的放映档期,在父亲的身边偶尔讲一些星星,宇宙的事情,潜移默化地影响他,表示我很好学,希望他能够有所察觉,给我电影票的钱。 在档期内最后几天的一个下午,我被母亲谴去父亲单位送东西,父亲给了我一本用报纸包着的书说:“要好好看,别弄脏了。”我打开报纸,里面包着的是父亲从他们单位图书馆里借出来的一本书,书名就叫做《帝国反击》,那是一本根据《星球大战》三部曲中的第二集——《帝国反击》剧本改编的小说,当时国内知道《星球大战》有三部曲的人还很少,而我也委屈地拿到那本书,而失望地知道,电影是看不到了。 5年后,家里有了录象机,我开始热中于交换录象带,经过辗转,终于得到了被称为星球大战、实际上是那三部曲第二集的《帝国反击》,也终于圆了几年前,那个儿童时代的小小梦想。 (三)异形 异形也是科幻电影中比较受欢迎的一个系列,和《星球大战》一样,它也久拍不衰,现在已经拍到了第4集。但是和《星球大战》那种将中古骑士的屠龙神话移植到宇宙中相比,《异形》到底是不是科幻电影,还存在争论。而且由于星战目前已经拍竣的四部中,卢卡斯一直都是导演或者制作人,所以保持了风格的统一;而《异形》的导演却换了3个人来拍,也就有了不同的演绎。 第一部《异形》——《初次接触》其实是一部怪兽恐怖片,和《金刚》相比,《异形》只不过将出事的地点从纽约市挪到了飞船上,而大猩猩金刚,变成了很像恐龙演化物的宇宙异形。 第二部《异形》——《宇宙反击》很像是越战特种兵兰博的宇宙版,只不过绿色的丛林,变成了人类殖民星球的移民基地。 第三部《异形》——《囚徒之地》简直不像是科幻片,因为整部电影里面根本就没有展示什么让科幻迷感兴趣的未来物品,或者科技进步,相反却讲了一堆相信上帝,应该有信仰的大道理,更像是一部西部拓荒时代的伦理片。 不过,说异形不像科幻片,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内容没有昭示未来。儒勒·凡尔纳的前代科幻小说讲述了潜艇,后来我们就有了潜艇;《星际旅行》有携带电话,现在人们就有了手机。但是异形第一集里,那艘超级运货飞船、可以装载2000万吨外星矿石的诺斯洛罗姆号的中心电脑室,使用的还是普通电脑键盘和最简单的DOS系统,不能不说导演很没想象力和创造性。 到了《异形》第四部《克隆归来》,虽然有了一些克隆技术,但是别的科幻电影早就展示网络虚拟现实的情况下,《异形》的科幻色彩,实在是太薄弱了一些。 (四)终结者 《星球大战》是近代科幻电影的第一个里程碑,而第二个里程碑,我认为应该算是阿诺德施瓦辛格的《终结者二》。 《终结者一》刚出来的时候,我看的是英文原版无字幕录象。那时我还是中学生,在暑假里早早做完了功课后,几个人好朋友凑在一起看录象,当时只觉得那部电影很冗长,和枪战片相比,没有什么不同。最后在大家的一致建议下,《终结者一》被退了出来,换上了一部别的电影。 几天以后,借到那部录象带的小王在电话里对我说,那部片子的“后面有机器人出来,很好看的”。现在我们都知道那是琳达·汉密尔顿与阿诺德打斗的最后一段戏,最后钢铁阿诺被压在了水压机下,终于死掉了。 92年,《终结者二》的出现让我们这些科幻迷兴奋不已。电影特技从一个附属地位,上升到了表现表演的地位,整部电影中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电脑合成动画,实在是叫人过瘾。记忆液体合金的T1000的确很超级。 当时,我非常希望父母能与我一同分享看这部电影的快乐,就在一个周末的晚上,请他们与我一同观看了那部电影,但是他们的想象力令我遗憾。 母亲从T1000的变形开始就开始问,“那是个什么东西?”父亲则一直喃喃地说:“这怎么可能呢?他都是液体,没有有形的部分,那恢复记忆的记忆体在那里?他知道那么多事儿,都是记在哪里的?不能从未来传送枪支,那同样是金属的这两个机器人是怎么传送过来的。”看一部电影的时间,还不够我解释的呢。 实在是累坏了。 据说《终结者三》已经开始筹划,新的机器人杀手是位女士。第一集里,阿诺是坏机器人,第二集就变成了帮助人类的好机器人,不知道在前两集里一直是正义力量的汉密尔顿,会不会成为女终结者,那虽然十分有趣。但是汉密尔顿毕竟已经人老珠黄,想来,导演还是会找个30岁上下的性感女士来演终结者的。 COPYRIGHT © 1999, SPORTS-HOME。COM 球迷一家网站版权所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