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事忘不了,新事記不住,坐著打瞌睡,躺下睡不著。”這是一般老年人生活中的一個特點,沒想到我也沒能成為例外。於是,我會經常想起幾十年來自己在翻譯片配音創作中所走過的道路,包括創作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
我參加第一部翻譯片配音創作是在1954年,片名叫《不可分離的朋友》,是前蘇聯的一部兒童片,我為一個男孩配音。從此之後,大約有三四年的時間,在翻譯外國影片中的男孩配音都有我的份兒,直到1981年我還為前西德影片《英俊少年》中的主角男孩海音切配音,1989年當我年近花甲的時候,北影導演謝鐵驪還邀請我為他執導的電影《紅樓夢》中的賈寶玉配音。真是謝天謝地,總算完成了任務,沒有辜負導演和觀眾的期望。 翻譯片是我國社會主義電影事業中的一個新片種,也可說是文藝百花園中一朵奇葩。由於觀眾在藝術欣賞中“求新”“求奇”的心理追求,加上外國許多電影具有較高的思想藝術價值,因而在我國電影發行市場上譯制片始終占有相當的比重。特別是在國產片數量較少的歷史時期,比如新中國成立初期和粉碎“四人幫”後一段時間,翻譯片更加擁有大量觀眾。 翻譯片配音實際是電影藝術的再創作。作為配音演員必須準確地理解原片,把握原片的風格和人物的性格,熟練運用語言和聲音技巧,為原片人物增光添彩。1983年墨西哥電影代表團訪問上海,我陪同墨西哥著名演員、《葉塞尼婭》主演傑奎琳觀摩漢語配音的影片《葉塞尼婭》後,她緊緊地擁抱我,向大家高聲宣布:“我會說中國話了。”自然,傑奎琳是不懂漢語的,也不會說中國話,但從和她的交談中,從她看片過程中的情緒來看,她對漢語配音的《葉塞尼婭》是由衷地贊賞的。由此看來,理解原片,把握原片,語氣、語調、節奏都要符合原片,是配音演員必須具備的基本功,也是配音創作的一個基本經驗。為了忠實原著,經過多年實踐,我們總結出配音創作的“十六字真言”,這就是:“上天入地,緊隨不舍,轉彎抹角,亦步亦趨。”遵循這個“十六字真言”,我們成功地譯制了《巴黎聖母院》《簡愛》《大獨裁者》《望鄉》《音樂之聲》《尼羅河上的慘案》《佐羅》《追捕》《安娜‧卡列尼娜》等幾百部眾口皆碑的優秀影片。 配音演員在創作中要堅持做到:“演員心裡有事兒,說出來纔有味兒。”這是配音創作成功的關鍵所在。所謂演員心裡的“事兒”,就是原片人物的情感、節奏以及從人物的性格發展中所產生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合乎邏輯的情緒。如果演員心裡沒有這些“事兒”,那麼,必然就隻剩下了自己空洞的聲音。配音演員僅僅會說普通話,哪怕句句臺詞都說得字正腔圓也是不夠的,也不能體現原片的“味兒”,觀眾一定會給你一個不客氣的評價:“總是一個腔調”。 来自 http://www.eastday.com.cn/epublish/big5/paper81/4/class008100002/hwz283711.htm |
|
|
2楼#
发布于:2001-10-16 06:36
(转)功夫不負有心人----作者:李梓
看到李梓的短文觉得很亲切,也很感动。向这些用声音陪伴我们这一代人长大的叔叔伯伯阿姨们致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