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少林寺》和《少林小子》配音
苏秀 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早晨,我骑车匆匆赶到厂里,就直奔会客室。刚进屋厂长老陈就轻声责怪我说:“怎么来得这么晚?”我抬起手腕看了看表,七点五十八分,离上班时间还差两分钟。我刚想辩解说,“我还提前两分钟呢”。但当我转头看到了端坐在沙发上的香港长城影业公司导演张鑫炎时,便不响了。因为事先厂里早已向我交待过,张鑫炎拍的一部武打片《少林寺》用的都是武术术运动员,很多演员不会说普通话,就是主角李连杰虽是北京人也不一定会对口型,因此要到我们厂录白,由我协助他工作。我这个主人理应先到等客人,现在倒让客人先到等我了。从这个角度说,我确实来得太晚了。 张鑫炎是干剪接出身的导演,所以影片拍得流畅、明快,过去我们从没接触过武打片,想不到他把一部武打片拍得这样生动、有趣。还有李连杰虽然没演过戏,可在镜头前异常松弛,一张娃娃脸,特别逗人喜爱,把个山乡野拗的村童演得那么活灵活现,难怪他在《少林寺》上演后会那么大红大紫。当时,在我们配音的过程中,大家就被他迷住了。 由于《少林寺》拍得好玩,也引起了大家工作的兴致,为了配出打斗的气势,很多场面都要高声呐喊,而喊时又不能用共鸣,那样会显得虚假,因此我们配和尚的男演员几乎全把嗓子喊哑了。而为李连杰配音的童自荣当然喊得最凶。戏配到一半,我担心小童这样喊下去把嗓子喊坏了怎么办州。童的音色漂亮,是我们厂配“王子”的最佳人选,我得为他今后考虑。所以我和张鑫炎商量,打斗时找一个音色与之相近的严崇德替他喊,以便使他的嗓音得到恢复。严崇德不但欣然接受了这件苦差事,还为了掌握好武打时的动作和节奏排了戏,设计了不同的喊声。工作结束后厂里为慰劳大家,每个男演员发了两元奖金,大家戏称为“喊嗓子钱”。为了鼓起大家的情绪,在录音时我也时时和大家一起高喊,我的嗓子也早已喊哑了,但厂里却没人注意到,因此也没人想到也该发给我两元“喊嗓子钱”。 张鑫炎对工作胸有成竹,但又为人谦和,他对配音工作很有想法,却又非常信赖我们,从不无故挑剔。我们配音时他一声不响地坐在录音棚后面,常点点头表示他对工作满意。有时他有什么想法也总是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为了工作开诚相见,跟他合作非常愉快。 另外,我也非常欣赏他的工作作风。过去也有不少故事片厂或电视台拍的故事片或电视片来我们厂录后期对白。这些来配音的剧组~般都配备了制片、剧务等起码四、五个人,而且也多半住宾馆,包小轿车,中午回宾馆吃饭……。可张鑫炎来工作时只有他们夫妇两个人。他是导演,他的夫人是剪接。他们不坐轿车,每天中午都在我们厂食堂吃饭。特别是为了配音时的方便,有些片子要重新分段剪接,这种时候,他连他夫人也不支派,往往是自己立刻起身奔上二楼剪接间,当场把片子剪好拿回来,前后不出十分钟。不像有些剧组,导演通知剧务,剧务再通知剪接,把这种本可马上解决的事拖上个一两天。张参炎告诉我们,在香港大家都非常讲究工作效率。例如去拍外景,司机到了外景地,立刻又干起了照明工作,帮着搬灯具、打灯光,一旦灯光布置好了,这位司机又干起了摄影助理,一个人赚了三份钱。而老板也觉得雇用一个人干三个人的事比同时雇用三个人节省,大家合算。 而张鑫炎对于我们厂每天早上八点钟钟声一响,放映机就必定放出片子,从没有人迟到早退,而且工作中分秒必争的工作作风也十分钦佩,他称赞我们是“日本效率”。可惜到目前这种雷厉风行的作风也大不如前了,这是当前整个社会风气使然,我们厂也不能不受影响。 近年来常有观众说:“童自荣配什么人物都是‘佐罗腔’。”小童音色比较有特色,容易让观众一听就是他,另外他的戏路也确实不像毕克、乔榛那样宽,但是我觉得当年他配的《少林寺》中的小和尚觉运却是相当出色的摆脱了他平时说话的语气和腔调,非常贴切、传神地配出了那个山村野小子的土味和调皮劲儿。 在排练的时候,我就一面听他念《少林寺》中李连杰的台词,一面不时地提醒他“你那潇洒的佐罗腔又出来了。”他也总是特别用心地记下来,第二天录戏时就完全避免了他那种习惯的读词方法和语调。所以当有人说“童自荣配什么都是‘佐罗腔’时”,我总不免替小童抱不平,就提出来“他配的《少林寺》,也有‘佐罗腔’吗?”这时大多数人都会仔细地回味一下然后公平地说,“暧,《少林寺》确实没有”。 童自荣为了配《少林寺》把嗓子喊哑了,治疗了很长时间才痊愈。可是当张鑫炎携带他拍摄的第二部武打片《少林小子》再次来我厂录制对白时,我征求小童的意见,他是否还愿意为李连杰配音,他毫不犹豫地说:“只要觉得我合适,我就干。”他是个极其用功的演员,也是个极其有艺德的演员。 在《少林小子》中有十几个从六、七岁直至十六、七岁的男女孩子,这些角色台词多、节奏快,口型非常难掌握。厂领导事先也嘱咐我不能真找孩子来配音。但我考虑都用大人又怕失去孩子天真、稚气的味道,降低了影片的趣味。所以最后采取了真假搭配的做法,希望成年演员在跟孩子的对话中能有意地向孩子靠拢。因此在十来个少林小子中既有配半大小子的童自荣、施融,又有由李祥、曹雷、刘广宁、程晓桦这些女演员冒充的稍小的男孩,其中还有两个真正的男孩,那就是乔榛的儿子乔旸和程晓桦的儿子男男。阿姨、叔叔和两个真男孩一块配那些调皮捣蛋的小子,在话筒前又叫又闹,又哭又笑,谁又能辨出真伪呢? 有趣的是,有一段戏男男忽然找不到口型了,他开口不是早就是晚。偏偏那又是一段少林小子们练功的戏,配音时需要大口喘粗气,几次不过关,叔叔、阿姨们早已经累得脸色苍白,眼冒金星了。男男急,程晓桦更急,没想到,过了一会儿,男男口型对准了,晓烨只顾关心儿子自己的口型反倒没对上……。 刘广宁嗓音甜美,张鑫炎想让她配由丁岚扮演的二凤,我则想让她配绰号“唐伯虎”的男孩。那个扮演小唐伯虎的男孩斯文、俊秀,理应让他有个甜美的童音。商量下来,张鑫炎说:“就请刘广宁辛苦一点,两个角色都由她配吧。”于是刘广宁一会配温柔、美丽的大姑娘,一会配稚气未脱的小小子,忙得不亦乐乎,但是大家工作得非常开心。至今我仍然记着跟张参炎那两次愉快的合作。 1990年3月河南电视台邀请我去协助他们招考业余配音演员。考试之后,电视台文艺部的朋友们招待我去游览了开封大相国寺和仿宋一条街,也去了嵩山少林寺。当我在少林寺的大殿上看到那些当年由和尚们练功踏出的脚窝时,我眼前不由浮现出了电影中李连杰那顽皮明快的笑脸,以及我们配音时大家那有节奏的“嘿,嘿”的喊声。还有也曾在电影中出现的寺庙外那一片埋葬历代高僧的塔林都使我感到无限亲切。 |
|
最新喜欢:C怀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