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终究来临
本世纪三十年代发明了打字幕的原版片,这种以放弃听觉为代价强化视觉效果的做法一经推出后,看听不懂的电影就立刻跻身成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而成为时尚人士的首选。就像当初照相术发明后人们惊呼“绘画死亡了”一样,如今历史又进入了一个轮回,越来越多的观众悠闲地坐在环绕立体声的影院里观赏完原版大片后,就不禁发出这样的慨叹:译制片的黄昏来了。 人们当然有理由对每部电影里都出现同样的几个声音感到厌倦,而当这种厌倦达到顶峰的时候,“闭嘴巴”就成了一种水到渠成的宣泄。事实的确如此,不论动作片还是爱情片,也不论男女主角的年龄、性格、经历,统统都找最出色的那几位配音演员来配,巴不得天天都有新太阳的城市人可不愿意原地打转,放弃译制片似乎成了必然。国外影片能基本同步地上映,外国影星们也终于有了以原声示人的机会,加之看片渠道越来越多,资源的极大丰富使看客的烦恼开始集中到对欣赏成本的选择上。同样花钱,干吗不看原汁原味的呢? 葛红兵(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译制片完成了历史使命我绝对是一个电影爱好者,过去的老译制片是对一代人在文艺方面的启蒙。但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能听懂原版,而译制作为一种“过滤”是对影片完整艺术性的破坏,一些配音演员的“匠人气息”也使配音显得过于痕迹化。对原作的引进也应该是对文化、语言等一系列观念的引进,要感受的就是那些“原汁原味”的特色,应该是让观众去适应艺术的多样性而绝不是企图通过译制使影片来适应中国的国情。 所以,电影译制业已经基本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随着岁月的进程将会慢慢地退出历史的舞台。现在我已很少看电视,也不再看译制片了,而将希望寄托在中国本土电影的创新之上。 韩寒(《三重门》、《零下一度》作者):什么是译制片采访韩寒时,他反问的问题是:什么是译制片?他这个年纪的人,接触电影译制片的确少而又少。经典译制片对于那些20岁以下的年轻人来说更是遥远,因此他们对译制片的感情几乎为零。为什么要把原版片翻成中文?这不等于是多此一举吗?许多比韩寒还要年轻的年轻人甚至还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韩寒说自己不看译制片,连老片子都是借原版的来看,看原版电影就是他们这一代人的习惯。 (生活周刊2002年7月11日) |
|
1楼#
发布于:2002-07-18 17:06
黄昏终究来临[转帖]
“事实的确如此,不论动作片还是爱情片,也不论男女主角的年龄、性格、经历,统统都找最出色的那几位配音演员来配,巴不得天天都有新太阳的城市人可不愿意原地打转,放弃译制片似乎成了必然。”有什么不好吗? 我就愿意天天听我热爱的声音。 |
|
|
2楼#
发布于:2002-07-18 18:06
黄昏终究来临[转帖]
说得太绝对了,谁说20岁以下“对译制片的感情几乎为零”? |
|
|
3楼#
发布于:2002-07-18 20:45
黄昏终究来临[转帖]
这个作者肯定没上过中国配音网! |
|
|
5楼#
发布于:2002-07-19 00:11
黄昏终究来临[转帖]
时下的某些娱记就是这样的,根本对某一领域没有了解,随便拉几个人聊几句就敢写文章。这篇文章要从新闻学角度来看是标准的垃圾,X-ray,你是这专业的,你来说说吧。 |
|
|